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說課稿1.47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是一篇生動而又飽含深情的記人敘事的散文。本文透過記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作爲學者的梁任公先生獨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質。文章篇幅短小,辭約意豐,對任公的敬仰之情化於敘述描寫之中。文章開篇介紹梁啓超,中間講述梁任公演講的過程,結尾評價梁啓超,期間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評價。文章似淺實深,平實的敘述中蘊含豐厚的文化韻味。

二、單元目標與課文目標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人教版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第三單元學習寫人記事的散文。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據此,我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三維目標定爲:

知識與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的寫作手法

方法與過程目標:品味文章典雅、雋永而樸實的語言特點,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蒐集和歸納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愛國情懷,喚起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散文這一文學體裁已比較熟悉,文章結構的把握,線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體會都不是難事。不過由於學生缺少一定的文學積澱,任公演講中引用的詩句對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任公憂國憂民的情懷不易被學生所體察。不過,如果課堂上學生的知識積累被調動,愛國情感被觸發,他們定會對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文重點放在對先生演講中旁徵博引的詩句的理解上,以此來體會先生憂國憂民的情懷。

難點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賞析上。同學們這首詩比較陌生。因此,我引導學生先學習《桃花扇》、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初步領會梁任公的愛國情懷,再結合任公的經歷進一步賞析《箜篌引》,這樣就相對容易了。

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難點,因爲這是體察人物個性、情操的關鍵,也是使學生透過文字受到人文薰陶的關鍵。

五、說教法與學法

朱熹說過:“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教學方法要突出以老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交給學生,以達到“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將運用啓發式教學法,藉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並作旁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體把握課文時,採用默讀法和圈點旁註法,之後採用討論探究法,由學生髮言、總結;針對教學重難點,我立足文字,運用分析法、點撥引導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進取精神;佈置小作文,遷移拓展所學的細節描寫的手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詩經》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們就跟隨梁實秋先生一起走進清華,去領略梁任公的風采。

(二)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品味並思考:梁實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個什麼樣的人?(“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課文哪些語句分別體現了梁任公的這些性格特點?在課文相應處修改旁註,並分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體察本文描寫人物的手法)

(三)問題探究

(“有學問”,“有文采”這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重點分析“有熱心腸”)

1、先生講到《桃花扇》,爲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梁啓超悲的是變法的失敗,光緒帝被囚禁。他爲國家悲,爲民族悲,爲百姓悲。

2、爲何講到杜甫的詩,“先生又真是於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此詩爲杜甫平生第一快詩。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爲國家而憂,爲百姓而憂。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久久壓抑在杜甫心頭的陰霾終於煙消雲散,他自然喜極而泣。任公也處於亂世之中,杜甫的喜與憂他感同身受。滿腔的愛國熱情。

(以前兩個問題爲基礎,進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學生對任公憂國憂民的理解)

3、先生爲何開篇講到《箜篌引》這首古詩?

明確:有一狂夫,披髮提壺,涉河而過,被水沖走,其妻緊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絕,對江彈箜篌,一曲終,遂投河。王國維先生曾評:“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悽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但他爲何毅然而行呢?是什麼讓他赴河而王呢?是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這種瘋狂的人格力量就是爲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義無反顧,是“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視死如歸。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們明知變法會流血,會犧牲卻依然堅定地實施變法的執着與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講時的哀痛可想而知。他爲犧牲的戰友而哀,爲百姓而哀,爲國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寫手法

1、正面(語言、動作、神態、肖像等)

2、側面

2)課堂練習:

學習本文寫人手法,描寫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師。

1、抓住細節,突出特徵;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3、不出現老師姓名、學科。

(五)總結

梁任公爲革命奔走呼號,向死而生;爲學術篳路藍縷,筆耕不輟;爲學生他強忍病體,孜孜不倦。我蒼白的語言無法訴請先生才情之萬一。斯人雖逝,精神長存。先生的諄諄教誨依然如黃鐘大呂般響徹耳畔。(投影顯示《少年中國說》,學生齊讀)

說課稿 篇2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號考生。

我說課的題目是《亞非文明古國》。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展開本次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將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選自嶽麓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第二課的內容,本課主要分爲三個子目:第一子目主要講述埃及的統一和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第二子目主要講述古巴比倫王國的建立和《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及實質,第三子目主要講述印度的的發展歷程及種姓制度。本課內容是幫助學生了解四大文明古國的重要一課,在世界古代史中地位十分重要。

二、說學情

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課教學活動的主體是九年級學生,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善於表現,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但認識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師正確引導,適時點撥。因此,教學過程中可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以達到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瞭解亞非文明發展歷程,掌握亞非文明的突出成就。

【過程與方法】

利用地圖找出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瞭解這些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分析它們與亞非文明的內在聯繫,培養識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課學習,感受人類文明的偉大,認識到遠古文明蘊含着的人文精神對今天人類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以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亞非文明的突出成就。

【難點】

《漢謨拉比法典》及種姓制度的實質。

五、說教學方法

爲了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我將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部分。

環節一:匯入新課

衆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去。爲此我採用創設情景法匯入新課。

在課堂開始,我會以情境匯入的方式匯入新課。在多媒體上呈現《四大文明古國位置示意圖》,引導學生回憶四大文明古國。強調亞非文明都源於大河流域,這些國家都曾給我們的地球留下一段輝煌文明的痕跡,然後和大家一起步入對文明古國的探索之旅。順勢引入本課。

【設計意圖】讓學生一開始就參與到課堂中來活躍課堂氣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置身其中,爲新課的講授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走進文明古國

我以旅遊的形式將學生帶入三個文明古國的具體學習,首先會出示《亞非文明古國區域》地圖,請學生仔細觀察地圖並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建立奴隸制國家的時間。之後我會明確,並引導學生得出亞非文明都源於大河流域,自然環境與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表格的整理,幫助學生學會知識的梳理,並掌握歸納總結的學法。

(二)古代埃及

旅行的第一站是神祕莫測的古代埃及,我透過播放《古埃及文明》視頻,讓學生當導遊介紹古埃及的統一及著名的金字塔。在對金字塔的介紹時我會讓學生認識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也是古埃及國王殘酷奴役埃及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最後補充在公元前6世紀,古埃及被西亞的波斯所滅。

【設計意圖】透過視頻的播放,可以拉近學生跟歷史之間的距離,同時增強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古巴比倫

旅行的第二站是浪漫神韻的古巴比倫。首先我會出示《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疆界》圖片,讓學生思考:古巴比倫王國位於兩河流域,兩河流域分別指的是哪兩河?這一地區什麼時候出現國家?在學生回答後我再加以強調:兩河流域位置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接着我會播放《全盛時期的古巴倫王國》紀錄片並請學生當做歷史小記者介紹古巴比倫王國建立的概況。

由於古巴比倫的主要成就《漢謨拉比法典》是本節課的重點,爲了突出這一重點,首先我會出示《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圖片,提出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說一說石柱上部浮雕人物是誰?是用哪種文字銘刻的法典原文?法典原文由哪幾部分構成?接着我會出示黑色石柱上刻印的條文內容,請學生以歷史小組爲單位思考:法律第六、七條有什麼共同之處?第七條和第一九九條把奴隸看做什麼?材料所反映的法典的實質是什麼?學生透過討論後得出《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是保護奴隸主利益的法典,體現了奴隸主的殘酷性。之後我會強調這部法典是現存的第一部體系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並講述古巴比倫的滅亡,加深學生對古巴比倫王國的理解。

【設計意圖】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也真正彰顯了新課改“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理念。

(四)古代印度

旅行的第三站是梵音繚繞的古代印度。首先我會播放《世界通史——古代印度》紀錄片,請學生當做小導遊介紹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爲了引出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我會這樣過渡:由於雅利安人入侵併建立國家,爲了鞏固統治,雅利安人制定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接下來提出問題: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爲哪些種姓?各種姓之間有什麼職責?並請學生同桌交流後完成表格。

學生完成表格後,我會繼續追問:婆羅門祭司編造說,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創造出婆羅門,用手創造出剎帝利,用腿創造了吠舍,用腳創造出首陀羅。其用意是什麼?透過問題探討,學生認識到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實質是一種等級制度,各等級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並有着嚴格的界限。這也是古代奴隸制國家的重要特徵。

【設計意圖】透過問題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可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我會採取情感昇華的形式進行小結。在此強調做爲古代人類文明代表的四大文明都產生於大河流域。可以說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和水是分不開的,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水資源。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設定了開放性的作業,請學生課下從四大文明古國中任選其一,就相關內容動手製作一張板報。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熱愛歷史。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秉承着清晰簡潔、重難點突出的原則。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以“造型,表現”爲主,結合作品欣賞的綜合性課程。 本課面對的授課對象爲八年級上學期學生,他們已經具備理解順光逆光側光,會利用黑白灰製造一定的明暗效果及運用工具描繪簡單景物的水平。 教材試圖以優秀攝影作品匯入,再過渡到繪畫作品,透過強調風景畫中明暗運用與藝術表現之間的內在關係,提高學生對繪畫明暗技法學習的興趣,加深對明暗造型審美價值的本質認識。透過藉助較爲簡化的明暗技法練習方式,在幫助學生能夠迅速掌握簡單的明暗造型技法的同時,進行情感表現的內在聯繫。

2、教學目標

(1)利用音樂引導學生能夠初步理解與把握美術作品中明暗處理與情感表現的內在聯繫。

(2)指引學生運用明暗色塊整理的處理方法對畫面進行明暗造型的簡化歸納。

(3)利用單色工具簡單臨習畫面黑白灰較爲豐富的攝影作品,理解景物的黑白灰層次及對比關係。

(4)在活動中激發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之情

3、教學重點

(1)初步理解與把握美術作品中明暗處理與情感表現的內在聯繫。

(2)學習運用明暗色塊處理景物黑白灰層次的簡化歸納。

(3)利用單色工具簡單臨習攝影作品。

4、教學難點

在利用單色工具簡單臨習攝影作品時理解景物的黑白灰層次及對比關係。

二、說教法

美術課程標準中說“融美術各學習領域爲一體,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老師應尋找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連接點使美術課堂更具文化性,綜合性。音樂是製造美術課堂氣氛的催化劑,用與攝影作品意境相通的音樂,將聽覺與視覺完美結合, 採取“啓發──引導法”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起學生的豐富聯想。

“情境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誘發和利用無意識心理提供的潛能,它符合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認知的直觀原理。透過大量優秀風景圖片的直觀演示與用電腦軟件藝術處理過的黑白直觀圖形象的將寫實的畫面明暗色塊化,讓學生在賞析的過程中理解更直觀化更形象化。

在引導學生用單色工具描繪景物過程中,師生共同討論黑白灰處理技巧,老師參與其中,學生分組合作,對繪製過程進行技術指導,並展示評析學生優秀作品,做示範性修改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學習內容的要點。

三、說學法

本課以改變老師中心化的灌輸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討論和發現新知識爲基礎,在學習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用音樂和攝影圖片設定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透過欣賞、感受、觀察、體驗、發現、對話、思考、討論、嘗試以及表現等活動,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體會美術作品中明暗處理與情感表現的內在聯繫和明暗色塊的層次處理的學習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是由五部分組成的,初步感知(道具演示)—視覺的情感體驗(畫樂結合,感受意境)—色塊歸納(明暗簡化練習)—單色描繪(畫面簡潔與概括的描繪)—欣賞拓展(欣賞自然感情昇華)

1、初步感知:

利用檯燈照射物體引入光和影的概念。老師隨意變換手中的檯燈燈光的大小方向強弱來改變被照射物體的明暗變化。喚醒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光影現象的認識,初步體會光的大小,方向,強弱是對物體的明暗有着重要的影響。

2、視覺的情感體驗:

(1)創設情境:

用課件引入三幅攝影作品,每幅作品配以意境相通的音樂,請學生邊聽音樂邊欣賞圖片, 感受藝術家在美術作品中如何運用光影變化來賦予作品生命力。

提問:A、畫面配以音樂欣賞給你帶來什麼樣的視覺效果?

B、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視覺效果?

學生回答問題時要積極的引導學生簡練及專業化自己的語言,並予以肯定,老師再做總結。

(2)小練習: 讓學生鞏固剛學會的光影知識。

課件出示2幅攝影作品《海岸》《高原》,請學生結合剛學會的知識分析其的光影規律。

(3)小節:

產生不同影調的原因:光線的方向,強弱會影響影的濃淡,大小。並給人以不同的藝術感受。

3、畫面的幾何化體面歸納

(1)單個形體的體面轉折

引入單個沙丘的彩照。課件演示將彩照轉換成黑白效果,分析構圖規律主線,然後在黑板上用粉筆畫出的黑白兩色示範性的概括畫面。

(2)風景畫中的體面歸納

A、課件引入油畫風景, 轉換成黑白畫面對比明暗效果,分析畫面的整體黑白灰層次。

師—示範,繪製輪廓稿,區分黑白灰層次,進行幾何化體面歸納。

課件引入將作品明暗概括整理的步驟示範圖例。

B、小活動:請學生用黑白灰三種色紙爲材料,用手撕爲方法將畫面中的黑白灰撕成幾何形色塊並組合成畫面中的影調關係。展示並簡要評析學生優秀的撕紙作品,老師將優秀學生作業進行示範性修改。

C、小節:單個物體和複雜的景物都可以用幾何化的色塊進行體面歸納,所不同的是複雜對象的體面歸納更要注意整體畫面的明暗比較。幾何化是進行體面歸納的關鍵,任何複雜對象的體面形狀及光影變化都可以概括成對應的幾何基本形或組合關係。

4、畫面簡潔與概括的描繪

A、課件演示風景照片,區分歸納畫面中景物的主要黑白灰層次及空

間對比關係。幫助學生理解近景深,中景淺,遠景模糊。

B、課件引入四幅可以體現不同黑白灰調子分佈的攝影圖例。區別與歸納照片中主要的黑白灰層次及對比關係。用四幅不同黑白灰明暗調的作品幫助學生理解前後景物不同的黑白灰對比強度可以製造出畫面不同的空間效果。

C、活動:學習優秀風景繪畫中體面概括的方法,將自己課外收集的風景照片或風景畫用單色工具進行黑白灰分割的簡潔的素描稿描繪,注意拉開畫面黑白灰層次及空間對比關係。 展示並簡要評析兩幅優秀學生練習,老師對線條黑白灰處理進行示範性修改。

5、欣賞拓展

欣賞優秀攝影作品,加深學生對自然美景中光影美妙變化的激賞。

6、佈置作業:收集自己喜歡的風景照片或風景畫,嘗試鉛筆不同的表現技法來繪製景物,並注意物體特定光影效果下體面轉折的塑造變化及畫面主次的虛實處理.

7、課堂小節:對照板書,小結收穫。教師點明重點,學生整理筆記,消化吸收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說她普通,她實在又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所有的人都讚不絕口。姥姥手裏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着“我”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說她不普通,她實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擇菜、淘米、餵豬,與所有的姥姥一樣,樸實平凡,日夜操勞,與外孫相濡以沫,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全文總共13個自然段,可以分爲三部分。其中“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沿着這條主線,就可以披文入情,走進姥姥與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整篇課語言優美,情感飽滿,透過動情地讀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對“我“的深情及“我“對姥姥的思念 。

2、說教育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教材的訓練重難點,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從字裏行間感受到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及對我的濃濃親情和我對姥姥的深情思念。同時,讓學生學會聯繫上下文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句子 。

(2)默讀課文,初步掌握邊讀邊想變批註自己感悟的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能夠自己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並會補充完善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3)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學會捕捉愛、學會感恩。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能從文字中讀出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及對我濃濃的親情,能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對姥姥的思念。從而讓學生能學會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

二、說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 ,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中以讀爲本的出發點及本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的特點,這節課我採用導讀法、談話法, 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預習,在課上引導學生讀、悟、交流、理解,從而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

在學法方面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學會透過畫、讀、悟、批、談,從而正確全面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做到與文字與作者進行對話的一系列方法的滲透。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及制定的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 複習匯入(二)交流研討、欣賞剪紙(三)昇華情感、讀中感悟(四)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一) 複習匯入環節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遵循先讓學生整體感知的原則,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麼?”這樣,讓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就對文章有了一個整體把握,同時把此文的主要線索,連接祖孫倆的情感載體“剪紙”自然引出,爲下文做好鋪墊。

(二)交流研討、欣賞剪紙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抓住這個主線,在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緻,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瞭解。

(三) 交流研討,讀中感悟

這是一位怎樣的姥姥呢?在第一個部分裏,很容易感受到是姥姥“剪紙神”。其實,透過語言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一個立體的姥姥形象。首先感受到的是她的心靈手巧。其次是她的心地善良,再次感受到的是她的勤勞。還可以感受到的是她的熟能生巧。如果變幻一下敘述的順序的話,我們可以先透過語句感受她的心靈手巧,再來感受她的勤勞,接着感受她的熟能生巧,最後來感受她的心地善良。

在解讀姥姥這一環節,我遵循讀句子——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的步驟進行,以讀貫穿始終,仍然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

我們知道,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所以,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抓住剪紙,讓學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紙圖,想想它們有什麼特點,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姥姥的勤勞,作者的貪玩。學生在交流這三幅圖片的含義時,能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當我讀着作者後來寫的對姥姥臨終前的回憶時,我感覺到自己的眼角潤溼了,親情打動了我,也打動了學生。我聽到教室一片靜默。我想這正是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能體會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又能感悟祖孫倆之間的濃濃親情,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

(四)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結合現在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只會享受、索取而不會愛他人,不會感恩的這一特性,在這裏進行引導教育,讓他們學會捕捉周圍人對他們的關愛、呵護,從而懂得回報,感恩,從而結束全文。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方面,我力求簡單明瞭,把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的美德與對作者的關心、呵護、疼愛,板書成“心”形。正因爲這些才讓作者難以忘懷,深情思念。“難以忘懷,深情思念”八個字板書到“心”形下方。

整個板書的寓意是:姥姥的剪紙,體現了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蘊含着對作者的關心、呵護、疼愛,讓作者難以忘懷,深情思念着姥姥,體現他們之間濃濃的親情。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論語十則》,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教學構思、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教材分析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大多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是古代兒童啓蒙學讀物。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適合當代兒童學習。朗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分明,適合於口傳相授。所選的章節都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部分,意義深遠,發人深省。這十則精選語錄主要是談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義。

學生情況分析: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並要求他們能透過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紮實基礎,從而也爲今後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構思

要求學生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弄清實詞含義,理解每則語錄的意蘊。在理解基礎上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要求讀準字音,注重節奏與語氣,並在誦讀中加以體會其內在含義,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認識與自我建構,並且要求學生當堂背誦。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學任務,用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順利地背誦下來。

爲更好地理解《論語》蘊含的精華思想,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暢談對它的感悟與啓示。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罔、殆、矣、誨、”等字音、字形。

2、積累、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3、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熟練背誦課文。

4、理解、運用《論語》中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

過程和方法:

誦讀理解、質疑交流、積累拓展。

情感態度的價值目標;

1、 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

2、 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覆誦讀,體會文章內蘊,在讀中理解、領悟每一語錄的主旨,力爭當堂背誦。

2、質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節的內容提出問題,並共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並形成自己的認識。

3.要充分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弄清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4、充分利用語文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課文所選各則都蘊含深刻的道理,應聯繫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來加深理解

5.採用電教平臺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教學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課時:2課時 《論語》十則一文的教學安排,主要分兩課時,前一課時學習前五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放幻燈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誰嗎?對,這就是孔子。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

芒四射。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時空,與先賢們一起暢談求學做人,感受先賢們偉大的光輝思想。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孔子所著的《〈論語〉十則》。

一、 導語:(放幻燈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誰嗎?對,這就是孔子。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時空,與先賢們一起暢談求學做人,感受先賢們偉大的光輝思想。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孔子所著的《〈論語〉十則》。

二、 人物簡介與作品簡介:(見幻燈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全文,整體感知

教學一開始就透過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把握《論語》的內容、結構、表述的特色,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對《論語》及孔子地位的瞭解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外主動深入地研讀《論語》。

2、教師引導,學法探討。

引導學生探討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學習的要點,整理歸納。學

習要點包括(1)讀準字音;(2)注意句讀;(3)把握句意;(4)提出疑問;(5)朗讀背誦;(6)聯繫實際,把握主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明確學習文言文應從哪些方面入手,該怎麼學。

3、學生討論,合作探究。

學生慢讀前五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完成生字、詞的音義,並疏通文意。在明確學習要點的基礎上,教師提出明確要求,然後學生分四人小組,逐一討論,合作探究,互相質疑釋疑。教師適時點撥。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爲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4、由學生通譯一下,圈出疑難之處,對問題進行彙總,老師點撥,師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點詞句落實下來。

、 5、概述每段段意。

四、研討與思考

A、談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B、 談學習態度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C、 談修身做人的:(吾日三省吾身)

D、課堂練習:要求學生課堂上完成下面題目,展開競賽

用來表達對朋友來臨而喜悅的句子:

講知識繼承和創新的句子:

論述學習與思考之間辯證關係的句子:

強調學習中要有實事求是態度的句子:

五、 課堂延伸

1、聯繫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有意識地透過本節課所蘊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透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爲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並能學以致用。

例一:有位同學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業寫完,但老師發現他的作業質量不高,好像都沒有經過思考,不會的就空着交上來;還有一位,覺得自己都會了,可以

自己思考問題了,上課都不注意聽,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麼教育他們呢?爲什麼?

討論之後,回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並解釋意思。

2、找出本課中出現的成語、格言或警句。

六.總結延伸

我們學習完《論語十則》這門課,接觸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 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把今天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

七、 嘗試當堂背誦,進行抽查。

八、 要求學生回家複習並預習,佈置作業。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案

1、教學目標的確定。語言活動幼兒能否積極參與是活動的關鍵。同時,教師的提問儘量以引導爲主,讓幼兒的思維有想象的空間。所以,在這個活動中,我的目標是幼兒大膽講述爲主,想出多種救小鳥的方法,同時在認識對話框的基礎上,利用對話框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豐富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和心理。

2、說教材關鍵、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此次活動的關鍵在於幼兒能想出多種救小鳥的方法;對話框是本次活動重點、難點,利用對話框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豐富幼兒的語言。

3、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特點

在活動中,主要分成三大塊:

(1)幼兒觀察圖三,想出救小鳥的方法。

大班幼兒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和知識準備,在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後,能更好的互動。“救小鳥”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讓幼兒圍繞中心問題進行討論,展開想象,是比較合適的,前兩幅圖就一帶而過。

(2)幼兒認識對話框,利用對話框做遊戲。大班幼兒已經具備比較多的閱讀經歷,對“對話框”會有一定的瞭解,更容易適

應新的教學模式。對話框的出現,讓幼兒在語言構思的時候不用按固定模式去思考,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是爲了輔助幼兒能仔細的對每個人物的心理和語言進行思考,幫助幼兒補充語言內容。

(3)幼兒完整的講述故事。對幼兒的思考進行總結,透過看對話框讓幼兒能從人物的心理和事件發生的經過兩方面進行講述故事。

二、活動反思:

在教案的設計上,對幼兒的估計不足,對於大班初期的幼兒,在知識準備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目標要求上提的太高。教師的引導變得吃力。所以平時在備課時要充分了解孩子,做到根據孩子備課。

1、特別是第二個環節設計上,因爲幼兒的知識準備有限,而且幼兒又是首次接觸,一下子不適應模式,很多幼兒無從招手。在此環節中教師的引導太簡潔,可再適當地講解詳細一點,讓幼兒更好地接受。

2、減少第二環節的時間。有一定難度後,時間太長,很多幼兒注意力已經開始分散。同時,適當降低對話框的難度,讓幼兒感知對話框的作用,不作爲活動的難點進行。

3、把時間留給幼兒的講述,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完整地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