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7篇

說課稿3.37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7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小學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展,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透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數據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爲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字,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透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爲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爲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爲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透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爲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 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 (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 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內容:

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讀億以內數的讀法,並且弄清楚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爲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和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正確讀億以內較大的數,特別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讀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時所出現的錯誤。

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法難點主要表現在各數級中間或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必須讓學生明白哪些情況下讀0,哪些情況下不讀0。

教學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啓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後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教學學法:

我認爲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爲主,學生透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爲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在這一環節中先以複習舊知爲基礎,喚起學生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印象。

二、設定問題,巧妙匯入。

爲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課前調查20xx年和20xx年山西省、興縣人口分別是多少,從而引出課題(人口普查——萬以上數的讀寫)。

三、透過觀察,找出規律

透過獨立解決給定數的讀法,由一般數到特殊數(中間有“0”)的讀法探究讀數的方法。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先小組解決,然後組內彙報,最後集體找出錯誤並改正!

透過發現錯誤,找出錯誤,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億以內數讀數的方法。

(讀數時,先分級,再從高位讀起,億、萬級按照個級的讀法讀,再在後面加“億”或“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畫角是在學生直觀認識銳角,直角,鈍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這些內容,對於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認識以及發展空間觀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學習“畫角”之前,學生對於角已有一定的認識,已能對角進行分類。

根據對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分析,並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明確各種角的特徵。

技能目標:能夠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會用三角尺畫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標: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各類不同的角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4.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怎樣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準確畫出指定度數的角。

二、說教學過程。

爲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營造獨立,自主的學習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設計了五個環節。

(一) 複習舊知,激發興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適當的括號內。

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們已經學過畫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個角的度數,怎樣畫出這個角呢?

【在舊知的複習中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爲學習新課做鋪墊。】

(二)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師明確研究任務:畫一個65°的角。

2、利用活動角,滲透角的畫法。

引導學生活動:

教學角的畫法。

(1)利用活動角和量角器,想辦法擺一個65°的角。

(2)同學之間互相利用量角器檢驗。

(3)請擺得比較準確的同學介紹擺角的方法。

(4)嘗試擺不同的角。

3、引導學生學習角的畫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畫一個65°的角,畫完之後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導學生活動:

⑴嘗試並體驗畫一個65°的角。

⑵質疑,提出自己畫角時遇到的問題。

⑶請學生介紹自己畫角的技巧。

【動手操作,參與探索。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性】

4、教師演示角的畫法。

5、討論畫角的步驟。(重合、找點、連線)

(三)歸納小結,質疑問難

1、引導學生小結“角的畫法”

2、讓學生質疑問難。師:大家有什麼需要請教或者提醒別人注意的問題嗎?

㈣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用量角器畫出30°的角。

集體訂正。提問: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準確地畫出30°的角嗎?(提醒學生利用手中現有工具——三角板) soft/

2、讓學生畫60°的角,由學生代表展示這兩種方法。

3、提問: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畫出哪些角?

我們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兩個,每個角的度數如下:

下面我們來畫一畫。

⑴動手嘗試:分別用一塊三角板畫角。

⑵使用兩個三角板用加或減的方法畫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樣的畫法還可以畫出哪些角?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直觀,有趣。在小組的共同活動中,學生也體會到合作的愉悅。】

4、讓學生用量角器畫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較與三角板的畫法,發現問題: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畫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準確地畫出,三角板在畫角時是有侷限性的,所以,在畫角時應該根據角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來畫。

5、提問:你還有其他不同的畫法嗎?

【問題是開放的,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結論是待定的,學生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其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被深化。】

五、發揮想象,培養創新。

1、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下面度數的角。

45°135°75°

演示並指導學生折角。

2、利用手中的學具畫135°的角,看誰的畫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半圓儀、三角板)

【學會靈活運用特殊角畫角,鍛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畫 角

1、用量角器畫角:

重合、找點、連線。

直接畫 30、45、60、90度

2、用三角板畫角: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減一減 15度等

合理選擇畫角方法。

如果您覺得好的話,請告訴您身邊的朋友,您的支援纔是我們的動力!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學生透過前幾年的學習與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圓形物體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圓的初步認識》是建立在學生的這些經驗上來進一步認識圓的有關特徵,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併爲後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透過實踐操作活動,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圓心、半徑和直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感受圓的美。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圓上所有的點到固定點O都有相同的長度r,認識圓心、半徑。

難點:初步認識圓的有關概念。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用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從而理解半徑;用討論合作法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相互交流,學習半徑、直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動手畫一畫、量一量,動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學習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半徑等知識。透過自學的方式去學習圓的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點亮雙眼,看自行車車輪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車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車輪形狀,學生們都知道是圓形,又出示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問這樣的自行車你們見過嗎?學生們會說沒有,緊接着我就提出疑問爲什麼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形呢?圓形車輪到底有什麼奧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初步知識。帶着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對圓的

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爲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靜做細觀,共探圓的奧祕

1、認識圓的邊:觀察圓形,看看它的邊是由什麼樣的線圍成的?由此得出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2、認識圓心:移動車輪、轉動車輪,讓學生觀察車軸在車輪中的位置有沒有改變,透過實物遷移,用一個點表示車軸,從而去認識固定的點即定點在圓中叫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

3、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透過動手操作、同桌討論,在圖中找出與圓心距離爲3釐米、2釐米、4釐米的點,能找多少個,並觀察分別在圓的哪個位置,從而認識點在圓上、圓內、圓外三種位置關係。

4、認識半徑:透過點在圓上這個知識認識到圓上所有點與圓心所連的線段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接着介紹這樣的線段就是半徑,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組去討論怎麼理解半徑,並透過一道練習加深對半徑的理解。

5、認識直徑:出示一個圓及圓中的6條線段,讓學生觀察6條線段中哪條最特別,透過小組討論找到特別之處經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再介紹這樣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再讓學生說說如何理解直徑並在圓中試着畫一畫直徑,看看還能畫出多少條,並量一量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而得出圓中有無數條直徑,長度都相等。

6、認識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透過預習回答問題來知道圓的對稱軸及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兩倍,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說明直徑是半徑的兩倍,並給學生一張圓紙片,動手操作來解決如何確定它的圓心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既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又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齊心協力,一起練習

本環節透過判斷和選擇兩種題型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暢遊數學天地

首先,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爲什麼車輪要設計成圓形?接着讓學生們猜

謎語,輕鬆一下: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個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隻羊在那裏。(打一個水果)猜出後,我們再猜一猜羊吃草的範圍最大能吃出什麼圖形?在猜謎中感受到圓在生活的存在。那麼生活中還有什麼也是圓的,然後帶着同學們一起去欣賞生活中的圓,最後出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一句話一切平面圖形中,圓形是最美的`,學生感受圓的魅力。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這一運算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解釋與運用,由以往第一學段的圖畫情境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過渡到現在第二學段的文字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透過教材這種概括的、單列的數量關係向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數學模型(即數量關係式),這種數學模型將應用到以後文字應用題的學習中去。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知識的基礎和心理髮展的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並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的問題。

(3)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1)重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難點: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並運用這些數量關係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關鍵:透過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感知與形成“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切身體會每個物體的快慢與路程和時間都有關係。

4、教學準備: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思維形式,再向抽象思維轉化。爲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節課我藉助下面的教具幫助教學:

(1)多媒體教學課件。

(2)皮尺、秒錶。

二、說教法: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多媒體電教法、嘗試教學法、反饋法等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概念。並透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整節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說學法:

因爲“速度”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故而教師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經歷一系列的觀察、實踐、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過程,逐步讓學生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建立這個問題的數學模型(數量關係式),然後運用這個模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提供的練習和教師補充的習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標準》所提出:展現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我將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找規律》。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找規律》的第一課時。蘇教版教材從四年級開始,安排“找規律”的單元,引導學生探索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本課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學習“找規律”後,可以使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發現數學規律,感受數學的探索性,以及數學的價值與奇妙,進一步體驗學習數學需要運用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並透過發現規律體驗成功,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所以,學好本課是比較重要的,是爲以後學習其他的“規律”打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爲:(1)透過觀察,初步認識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2)透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抽象性與概括性。(4)培養學生努力鑽研的學習精神以及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得出這種規律中的兩種物體的數量關係;難點是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並利用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教法和學法

因爲這一節內容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因此我主要採取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讓學生透過小組成員間的合作、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來介紹這堂課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分爲四大環節進行。第一部分透過遊戲,匯入新課,引出規律的特點;第二部分透過主題圖的觀察以及填寫表格,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透過練習,使學生對這類規律的認識得到提升,並聯系生活尋找規律,體會規律的廣泛性,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四部分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一、遊戲引入新知

在課的一開始,我經過拍手動作引領學生注意觀察,激發其學習興趣並提出疑問:這裏有一個祕密,是什麼呢?(師再次拍手)能跟老師一起學嗎?再次提問:能不能再拍一組跟老師的不一樣的?

透過提問,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引入課題:規律。

[在這裏,我從簡單的生活現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爲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接着經過擺小棒和小圓片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這種規律,親身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觀察學習

在這環節中分爲四小步驟展開。

1、認識概念

師:間隔排列的規律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只來學習其中的一種。哪一種呢?像這個,一根小棒一個圓片一根小棒一個圓片排列的。

師生同讀,師板書:|○|○|○|○|○|○|○|○|

師:一直這麼畫下去,我們會看到最後是?(生:直線)那我們注意看這組中首尾都是什麼?(小棒)它們都是一樣的,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兩端物體(師生同讀師板書)

出示|○|

師:像這個呢?也叫兩端物體。那夾在中間的是什麼?(生:圓片)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什麼呢?(師生同讀:中間物體)

師板書

2、觀察學習

師:我們剛學習了間隔排列的規律,知道了什麼是中間物體和兩端物體。像這種規律在我們的書本上還有很多很多。好,請翻開課本第48頁,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書:找

課件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思考。

師:看看,圖中畫了哪些事物?哪兩個事物間是有聯繫的?你發現他們之間有什麼規律嗎?

師:這幅圖中有這樣三組排列。這些排列都蘊涵着同一種規律。你找到了嗎?

學生彙報,師出示表格。

組 別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圓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是曲線圖形的開始,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園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圓的特徵,初步學會畫圓。

2、在認識圓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學會畫圓。

三、說教學設計

1、情景中創造圓

課的開始,創設情景:“正確答案離小胖右腳3米處”以右腳爲點,3米長的範圍上去尋找,這一環節,讓學生獨立去思考,並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個點,逐步形成圓。

2、比較中初步圓

出示已認識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平面直線圖形,讓學生去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慢慢地引出圓是由一條圍成的平面圖形。

3、緊緊扣住圓的特徵

透過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中的中心點到各個頂點之間的距離相等,讓學生去尋找相等距離的條數,慢慢演變成,圓的中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處處相等,並且有無數條這一圓的本質特徵,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長,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一中同長是圓的本質特徵,這一教學重點。

4、畫圓中感受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處處感受畫圓的困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感受到畫圓的步驟,定點,定長,繞一圈,正確掌握圓的畫法。

5、解釋生活中的圓

汽車輪胎爲什麼設計成圓的?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圓的一中同長本質特徵

6、迴歸情景問題,延伸突破圓

迴歸情景問題,並出示籃球與圓,讓學生比較認識到圓是平面圖形,而籃球是立體圖形,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一中同長,從而完整正確答案在以右腳爲圓心,3米長爲半徑的球體上,圓的認識又有以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