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說課稿2.92W

分析教材和學情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週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於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爲家鄉的解放戰鬥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願,含淚的敘述中涌動着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悽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這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由於年齡所限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所以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他們有着樸素的感情,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師在教之前,務必 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可以讓學生了解九一八之後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分析教學目標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基於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

1.透過朗讀理解體味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 培養學生品味欣賞優美的激情的語言的能力

3.透過散文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

4.瞭解呼告這種形式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品味欣賞優美的激情的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

教法和學法指導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文匯入:幾個世紀以來,那些當年被逼得走投無路的破產的中國農民,漂流到海外去謀生的當兒,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鄉的泥土。當時離鄉別井的人們,都習慣在遠行之前,從井裏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邊。他們把這撮泥土叫做“鄉井土”。直到現在,海外華僑的牀頭箱裏,還有人藏着這樣的鄉井土!

今天,我們也要學習的一段被迫離開自己深愛的土地後的誓言,(介紹作者創作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著有長篇小說《曹雪芹》和《科爾沁旗草原》,成爲東北作家羣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家之一。

(聽錄音朗讀後果注音):

熾痛( ) 氾濫( ) 嗥鳴( ) 怪誕( ) 亙古( )讕語( ) 蕻( )

漢字:gǎo頭(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田 lǒng( )

解詞:熾痛 氾濫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污穢

二、整體感知:

1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參考例子如下:

(1) 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爲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氾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裏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之情。

(2) 她低低地呼喚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裏來的。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

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及甘願爲故鄉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

(6)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爲埋藏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着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爲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面對土地,作者發出了哪些誓言?(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我必須回去,爲了她,我願付出一切。

三、研讀課文分小組討論

1.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白樺林 紅高粱 馬羣 黑土地等

2.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想?(可以拓展地理方面的知識)你還了解哪些東北地區的風情?

教師小結(1)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3)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4)文章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角度來描繪東北景物、物產,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感覺。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中的“氾濫”與“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凡是反常之處總是格外引人注目並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意;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後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氾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爲“思想、事物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氾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爲什麼不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着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爲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是不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4.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着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裏,有着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裏噴涌着血液一樣”等語句?

這幾句確實較爲費解,因爲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着沸騰的岩漿,這些岩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麼,作者爲什麼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爲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岩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慄着、憤怒着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爲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着我、激勵着我爲之奮鬥爲之犧牲!

5.爲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爲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6 . 請找出文中呼告的句子並加一體會

四、小結

再品全文,說說文章的感情,作者主要運用了那些技巧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

五、拓展遷移。

1談談學過本文後你有何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後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着前輩們奮鬥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祖國。

2 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麼請借鑑本文的手法寫一段話表達你對家鄉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