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說課稿

說課稿2.15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說課稿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說課稿1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實驗教材(必修2)》中《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的第二課時《苯》

一、教材分析

苯是化工生產與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種原料和溶劑,它具有烴類物質的典型性質。從化學學科發展的歷史角度分析,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正是化學經典結構理論不斷髮展的歷史,這也使得本部分內容在方法論層面上具有了廣泛的借鑑意義。對於學生而言,透過甲烷、乙烯的學習已經瞭解了碳碳單鍵、雙鍵所具有的性質,初步意識到有機物分子結構與化學性質間存在一定聯繫,苯的分子結構與化學性質的學習能夠加深他們對這一聯繫的認識並形成探究有機物性質科學的方法,爲下一步繼續學習兩種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乙醇和乙酸提供理性基礎。可以說本節內容無論是從知識還是方法的維度上,都在教材體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啓下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中將苯的內容放在必修課本中講授,而將具有更高統攝性的同分異構等理論知識改放入選修課本,體現了本節內容的基礎性、廣泛性,說明它是大多數將來即使不從事化學專業學習的學生也應具有的必備知識。從這一觀念變革分析,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突出苯的實驗教學以及性質與結構的關係上,而不是以更深奧的結構理論爲基礎建構教學體系。

基於以上分析,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的認知結構應將發生以下變化: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苯的主要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並用以解釋苯在試驗與生活中的用途;能夠根據已有知識對苯分子結構、可能具有的性質提出多種假設,並設計實驗加以證實或證僞;認識有機物分子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

過程方法:在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中表現出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解釋結論、表達與交流等的合理運用,並能提出具有意義的探究性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實質。

爲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教學中應注重解決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經歷了一段時間高中化學學習後,學生已經具備了有機物成鍵的基礎理論知識和透過實驗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經驗認識,這樣本節的教學重點應不在於單純的物質性質研究或分子結構的認知,這種二元分離的研究方式也無助於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從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形成和後續內容學習的角度分析,本節重點放在透過探究的方法掌握苯的性質、結構及他們的相互關係更爲適切。鑑於高一學生理性思維水平尚不成熟,不能靈活應用演繹、歸納、類比等科學方法,掌握學習有機物的規律和研究方法並上升爲理論水平將成爲本課的難點。

四、教法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本課的教學沒有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設計,而是以探究苯的物理性質爲切入點,以苯的研究史爲線索並加以適當取捨加工、以物理性質——結構——化學性質——用途爲順序進行教學活動的安排。具體設計思路是:以苯的研究史爲線索,透過創設情景產生問題,讓學生經過多種形式的實驗得出苯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沿着科學家的歷史軌跡探究苯的分子結構、化學性質及其關係。整個教學過程以問題的不斷髮現與解決爲框架,學生在其中達成知識、方法、價值觀相統一的教學目標。

五、教學程序

學習任務一、透過對實驗裝置及數據分析,得出苯的分子式

教師展示李比希測定有機物組成的裝置圖(見演示文稿——定量分析碳氫的儀器示意圖)及相關數據,學生解釋各裝置的主要用途並選取合適的數據推演出苯的結構式。

{闡釋]較之通常的由古代或現代的石油工業中苯的用途引入課題,本方法似乎較爲學科化,不能引發學生興趣。但對於邏輯思維漸漸形成的高一下半段學生而言,他們已不僅僅滿足於蜻蜓點水似的情境引入;同時在前一節《乙烯》的教學設計中已經應用了相似的日常生活引入課題方法,再次使用會出現重複。而由化學實驗復演引入,既突出了實驗的學科意義,又反映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爲下面本課的實驗探究方法作鋪墊,這就使情境更具全程性意義。

學習任務二、透過生活常識與必要的化學實驗,歸納總結出苯的主要物理性質

教師:展示苯的樣品,請同學敘述苯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推測它可能的物理性質並設計必要的實驗加以驗證。

學生活動1:觀察苯的樣品並描述其顏色、狀態、氣味、沸點等;

學生活動2:將苯與水互溶並再分別加入液溴、高錳酸鉀溶液,觀察現象。總結出苯的水溶性和密度比較、對其他一些常見溶質的溶解能力。

{闡釋]透過這一環節活動,目的不僅僅在於以系統方式瞭解苯的物理性質,更在於爲以實驗探究化學性質的活動做好思想上、方法的準備。即教學中不但知識的獲取是由易到難的過程,科學方法的形成也應該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學習任務三、根據苯的化學式,推測它可能的結構並設計實驗加以驗證。

學生活動1:將苯分子式與乙烯等比較,預測其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並實驗證明;

學生活動2:根據化學式和結構理論設計出苯分子各種可能的結構並寫出相互交流;

學生活動3:在各人提出的結構式基礎上試圖用實驗對自己的假說提供證明或對他人的理論進行證僞;

學生活動結果1:

學生運用已有的經典結構理論設計出多種苯分子結構圖:(演示文稿中以立體圖顯示)

(a)鏈狀結構1 (b) 鏈狀結構2

(c)立體結構1 (d)立體結構2 (e)環狀結構1 (f)環狀結構2

學生活動結果2:

利用苯與水分層而溶於有機溶劑的實驗證明苯環的非極性;

苯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溴水中不能使兩種溶液褪色證明苯環中沒有單純的雙鍵。

{闡釋] 由於學生已經具有了相關的化學鍵初步知識、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前面教學設計活動中體現出的實證思維,這裏的學生自主探究過程既是知識獲取的遷移,也體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最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d)立體結構2 和(e)環狀結構1上。

學習任務四、教師提出新的矛盾——苯的鄰位二滷代物僅有一種;教師展示現代公認的苯分子結構。

學生活動1、對上述兩種結構再次提出異議並闡述理由;

學生活動2、對現代苯分子結構進行描述、並對其科學性提出論證證據;

學生活動3、觀看隧道掃描、x射線衍射等現代技術下的苯分子結構圖。

{闡釋] 這一部分屬於完善性質的'學習任務,由於學生缺乏相應同分異構知識,教師可提供適當幫助並以使教學停留在較淺層次上,僅僅作爲一種介紹性方法和必要的瞭解知識。這樣也使得教學構成顯得張弛有度,激發、調節學生學習過程。

學習任務五、結合具體實例——苯的溴代、硝化、加氫(演示文稿動畫演示)——學習苯“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學生活動、透過預測、觀看模擬動畫、完成化學反應等方法學習化學性質。

{闡釋] 儘管這一部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點,但由於物質化學性質的直觀性、上述學習過程中的關聯性以及這部分內容本身的教學要求較低,故不必花過多時間,可在後續的知識應用中加以完善。

學習任務六——鞏固練習

學生活動1、預測苯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以小塊鈉,會有哪些現象並解釋原因;

學生活動2、觀察一個苯溴代反應的裝置圖(演示文稿動畫演示),說明各儀器的用途、整套裝置的優點。對有興趣的學生,本節課的作業可嘗試設計更好的苯溴代裝置。

[闡釋] 由於新教材的編排特點,使得本節課的鞏固訓練重點不應再放在苯化學反應前後結構變化、同分異構等內容上。故我設計一組以實驗爲主的練習,既彌補了苯的溴代、加成反應中缺少實驗的遺憾,也能體現本節內容基礎性的特點。同時透過這種具體實例滲透,對將來選修《化學與實驗》模組的學生無疑是有所裨益的。

六、板書設計展示即可

總之,本節課我準備突出學習內容的基礎性、學生學習方式的探究性、學習方法的多樣性,以次完成教學任務。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說課稿2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化學必修二《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苯》.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苯》它是在學生學習過飽和烴—甲烷、不飽和烴—乙烯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既有飽和烴、又有不飽和烴的性質,也是新的一類烴的代表,使烴的知識得到完善和昇華,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動腦能力的重要內容,更是高考中重點考查知識點之一

2、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苯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以假設的方法探索苯的結構過程以及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苯的性質。

教學難點:苯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以假設的方法探索苯的結構過程。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苯的物理性質,理解苯分子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2、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結構─性質─用途”關係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分析事實、閱讀、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結構和性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透過苯的凱庫勒式的發現過程,體會“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巴斯得)”的含義,養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品質。

(2)苯的分子結構與性質的關係,是對學生進行“內因─外因”辯證關係教育的典範。

4、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以及有關實驗試劑和儀器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聖陶先生“教是爲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啓發式,並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不斷設疑,析疑,解疑。

2、對涉及結構的解釋,力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模擬的電化教學手段加以解決,即遵守直觀性教學的原則。

採用方法1,有利於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對苯結構的認識和性質的掌握的學習方法,有利於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採用方法2,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知識,且能使他們的認識過程遵守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並能提高他們學習能力。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現代的教學,應以發現爲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

結合本節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指導大多數學生用“發現”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同時還應注意不要忽視那些個性特徵很強的學生,一定要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

爲了不使我們的學法指導活動落空,我們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力求把教師的講授轉變爲啓發誘導,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轉化爲主動探索,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爲一個整體。 具體做法如下:

在本節課中採用了以下學法指導:

(1)觀察分析:透過藥品和模型展示,使學生對苯的性質、結構有直觀印象。

(2)初步推斷: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初步推斷苯的可能結構,這樣既複習了舊知識,又對新知識進行了探索。

(3)實驗驗證:在初步推斷出苯的可能結構之後,學生透過實驗進一步驗證,結構是否正確,這樣既提高了動手能力,又獲得了新知識。

(4) 總結歸納: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結構之後,再由學生總結歸納出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從而使學生對苯分子結構真正理解併爲苯的化學性質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四、教學程序

總體設計思路:給出苯的分子式→提出問題(可能的結構是什麼?)→探究活動(根據已學的有機物的結構推測苯的結構)→探究實驗(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應)→分析與烷烴、乙烯性質的差異→給出實際的結構→用多媒體演示苯的性質→得出苯容易取代難加成。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19世紀歐洲許多國家都使用煤氣照明,煤氣通常是壓縮在桶裏貯運的,煤氣用完後桶裏總剩有一種油狀液體,但長時間無人問津。1825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對這種液體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提取這種液體,從中得到了一種含碳氫的無色油狀液體。熱拉爾等化學家測定該物質的分子式爲C6H6,並命名爲苯。這就是今天廣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2、實物展示,引發探究

取少許苯加入試管中,觀察。苯是具有特殊氣味的油狀液體。向其中加少許含紅墨水,振盪,靜置,觀察說明苯比水不溶密度小於水。

3、精心設疑,實驗探究

4、分析本質,深化認識

5、聯繫結構,掌握性質

1、取代反應

2、加成反應

3、氧化反應

小結:苯的結構獨特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的特殊。

6、及時反饋,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