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精選5篇)

說課稿2.06W

作爲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軸對稱圖形》說課稿(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精選5篇)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1

說課內容:

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資訊窗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中的事例,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會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並能畫出對稱軸。

2、在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在認識、欣賞和製作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對稱美,培養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指出對稱軸。

教學難點:

掌握判斷對稱軸圖形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自備一組平面圖形、剪刀、彩紙、尺子

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採用以實驗發現法爲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爲輔。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啓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教師適時地演示,並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爲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在觀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爲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啓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是

(一)觀圖激趣,匯入新課。

(二)指導觀察,認識特點。

(三)多項拓展,鞏固昇華。

(四)綜合練習,發展思維。

說課過程:

一、觀圖激趣、匯入新課。

老師出去旅遊的時候,拍了一些照片回來,一塊和同學們欣賞一下。

(課件展示)。

師:看到這些照片你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師:透過觀察發現這些圖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左右兩邊都一樣,象這樣的圖形就是對稱圖形。(板書:對稱)匯入新課。

二、指導觀察,認識特點。

1、如何驗證這些圖片就是對稱圖形呢?

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圖片(課本後面剪下的圖形)

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

師:誰來把你的發現說給大家聽。給大家演示一下。看看他的發現和你的一樣嗎?

學生動手操作。

師:對,對摺後兩邊的圖案也是一模一樣的,這又是一個發現。透過看一看折一折這個活動,我們發現這些圖形對摺後外邊緣能完全重合,裏面的圖案也一樣,數學上我們把具有這種特徵的圖形叫對稱圖

2、探究驗證軸對稱圖形的方法。課件出示:五星紅旗。

我們一起看看這個圖形是對稱圖形嗎?師生共同驗證。透過以上學習,同學們總結一下什麼樣的纔是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對對稱圖形的特徵掌握的特別好,能根據它的特徵正確判斷是不是對稱圖形。

課件出示:各個國家的國旗,學生判斷哪個是對稱圖形?爲什麼?

3、認識對稱軸

師:這條線是折出來的痕跡,所以叫摺痕。摺痕所在的直線叫對稱軸。(板書並齊讀一遍)

師:找一找你手中圖形的對稱軸,畫出它的對稱軸,展示給大家看。

強調:沿直尺畫虛線。

師:畫對稱軸時,先怎麼樣?

生:先對摺,在沿摺痕畫出對稱軸。

師:透過以上探究,同學們對對稱圖形有了明確的認識,這些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全稱叫軸對稱圖形。(板書:軸)齊讀一遍讓學生深刻的認識了摺痕,摺痕將對稱圖形分成了兩部分,對稱是以摺痕爲中心線進行的,強化了學生對摺痕的認識】

三、多項拓展,鞏固昇華。

1、透過操作得知: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圓都是軸對稱圖形。接着指導學生從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幾條對稱軸。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師逐個演示操作過程。重點指導折圓的對稱軸。並啓發學生說出: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圓的對稱軸就是本圓的直徑。

在操作中,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課件出示

3、說說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看誰說的多?

透過學生學過和熟悉的數字和漢字入手,判斷其是否是軸對稱圖形,體現對稱和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許多地方都存在。師生共同品味中國文字的對稱美,從而宏揚中國文化,做到知識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溶爲一體。

這樣設計,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檢查了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對稱的物體,有的是大自然的對稱現象,有的是人們受到對稱的啓發,創造出了許多對稱美的物體,下面讓我們到奇妙的對稱世界去感受一下。

師:欣賞完了,你有什麼感受啊?

(感受大自然的美)

4、剛纔我們欣賞到了對稱的美,那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彩紙剪出你喜歡的對稱圖形嗎?

(展示欣賞)

四、課堂總結,深化主題。

今天和同學們一起感受了對稱世界的神奇和美麗,課後,希望同學們利用所學知識創造出更多美麗的對稱圖形,去美化我們的環境,裝扮我們的家園。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2

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節《軸對稱圖形》。

教材分析

《軸對稱圖形》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的特徵、初步形成了空間觀念的基礎上教學的;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特性的許多事物,也爲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認識,爲此教材在編寫時十分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這兩個概念,爲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並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髮現和創造生活中的美。爲了更好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對教材適當調整,以貼米奇的耳朵遊戲引入新知充分利用有關素材開展數學活動。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一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讓學生認識並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準確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透過觀考、實踐、發現,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培養審美意識,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概念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概念教學的本身轉化到了更加專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讓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美學價值。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準確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準確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及學具準備

教具準備:課件,尺子,米奇頭像,軸對稱圖形圖片和常見幾何圖形。

學具準備:剪刀,尺子,已學的各種平面圖形紙片一份。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軸對稱圖形》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透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爲學生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打好基礎。教材先透過天安門、飛機、獎盃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接下來教材將這幾樣物品抽象爲平面圖形,引導學生透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會識別軸對稱圖形,並初步知道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觀察、比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識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三、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注重豐富學生對形狀的感受和認知,聯繫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採用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經歷探索,獲得知識。

四、說學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爲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爲: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折一折、議一議、說一說、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動中感知對稱的特徵。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件出示天安門、飛機、獎盃圖片(注意不同角度的對稱),引導學生觀察歸納這些物體的共同特徵,接着透過多媒體演示將這些物體抽象成平面圖形。最後透過課件演示這些圖形的對摺,讓學生觀察這三幅圖的左邊和右邊或上面和下面,它們的形狀、大小怎樣?透過觀察,估計學生能發現圖形的左邊和右邊或上面和下面形狀大小一樣,從而自然的引出課題。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折一折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天安門、飛機和獎盃三個圖形,動手對摺,引導觀察發現。

2、說一說

操作後引導學生交流,根據學生的表述,抓住時機,引導理解“對摺”、“重合”、“摺痕”等關鍵詞,引導學生採用比較法區分“重合”與“完全重合”的區別,適時幫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知道對稱軸。

3、辨一辨

結合“試一試”,讓學生從學過的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中識別其中的軸對稱圖形。引導學生判斷,操作驗證,說理由,對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展開討論,辨析,結合直角三角形和菱形,讓學生明確要針對“這個三角形”或“這個平行四邊形”進行辨別,體驗數學的嚴謹性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初步思想。

4、做一做。(創造軸對稱圖形)

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製作軸對稱圖形,透過製作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兩邊能完全重合。學生製作的方法是多樣的,畫、剪、圍、拼……都可以,製作方法雖然不同,原理都是相同的,都在製作對稱軸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在這裏我引導學生一邊製作一邊體會,相互說說是怎樣做的、怎樣想的,爲什麼說做成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以達到製作的目的。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綜合性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繫,做到形式均勻,層次分明,我設計以下幾組練習題

1、基礎練習:“找一找”。“想想做做”第1、2、5、6題。

設計理念:讓學生進一步的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2、拓展練習“畫一畫”“猜一猜,連一連”。“想想做做”第3、4題。

(四)全課小結

課的最後,讓學生說說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節課的學習。

(五)欣賞圖片,情感體驗

課件播放:生活中的對稱。

設計理念: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對稱的美,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五、說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完全重合——軸對稱圖形

對摺

摺痕——對稱軸

設計理念: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

六、教學反思:

《軸對稱圖形》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能夠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大膽挖掘創造使用教材。教學過程中能夠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採取“折一折,拼一拼,分一分,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新授新穎,注意學生動手操作。

在新授部分,透過出示天安門圖形、飛機圖形、獎盃圖形,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去發現對稱軸,讓學生去自己做一個軸對稱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並且找出關鍵詞:對摺和完全重合。讓學生記憶深刻。

(二)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種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我把學習的權利放給了學生,從一開始的感知,到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學生運用自己的體驗,創造出各種軸對稱圖形。整個的教學過程,都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這種空間下,和諧發展,真正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三)爲學生樂學創設了一種情境,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審美情趣。

學習數學的過程應當成爲積極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過程。本節課從匯入到新授,到練習操作,學生動手“做”出軸對稱圖形,又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薰陶,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值得探討的問題:

1、《軸對稱圖形》一課,就教材特點來說,很容易把課上得生動、有趣,但本節課有點欠缺,就是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對摺後完全重合)強調的不夠。

2、探究新知的教學環節有點零亂,應做適當的調整。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4

一、把握課標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感受了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探索並體驗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線段,主要學習線段的軸對稱性,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定義及性質。既是對前面知識的深化和應用,又是後續畫圖形的對稱軸和畫軸對稱圖形的基礎,還是今後探究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軸對稱圖形的性質的預備知識和方法指導。因此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線段是軸對稱圖形;掌握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定義及性質,學會應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說理。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義及性質的過程,體會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和挑戰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品嚐發現的快樂,感受軸對稱的對稱美。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線段是組成幾何圖形的基本元素,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定義又是畫圖形的對稱軸和畫軸對稱圖形的基礎,加之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性質在幾何圖形和實踐問題中應用較爲廣泛,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定義及性質。難點是運用線段垂直平分線性質解決實踐問題。

突破方式:

1、透過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

2、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知識形成過程,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二、促進發展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我結合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及認識水平,充分體現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基本的教學程序是:由“創設情境——活動探究——實踐應用——課堂小結”四部分組成。在此程序中我將採用:情景與直觀演示教學法,討論法、練習法。

三、提高能力說學法

我將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教師引導和學生認識活動的主體作用,透過多媒體演示、實物圖例等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給以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啓導學生透過猜想、實驗、討論、分析出線段的對稱軸特徵,以及線段的對稱軸上的點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這一性質,以求學生透過實踐活動深化知識,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

四、優化組合說流程

課前準備:透明紙片、三角板、量角器、導學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欣賞:多媒體匯入具有實際意義的軸對稱現象。

2、體驗:用紙片展示線段,觀察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設計意圖:透過對圖片的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複習舊知識,爲本節課的知識做鋪墊。同時也讓學生的思維由靜止狀態轉入活動狀態。)

(二) 教師引導,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概念(全體活動)

1、動手操作:設計方案找線段的另一條對稱軸。

2、討論:觀察對稱軸與線段的位置關係。

3、明晰(多媒體展示學生們的發現):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概念。

引導探究:探究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性質(小組活動)。

1、動手操作(投影展示步驟):

(1)在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CD上任取一點P;(2)連接PA,PB。

2、討論:在操作過程中,比較線段PA,PB。

3、明晰(多媒體展示學生們的發現):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性質。

(設計意圖:本環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設計困難,以疑促思,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到探討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定義及性質這一活動中來,鍛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觀察、想象思維和概括能力。)

(三)講練結合,鞏固提高

第一組:鞏固訓練

填空:

1、如圖,若AO BO,EF AB,則直線EF是線段 的垂直平分線。

2、如圖,已知直線CD垂直平分AB,則 , , 。

3、如圖,△ABC中,AD垂直平分邊BC,AB=5,那麼AC= 。

(設計意圖:這三道小題都是對剛學過的重點知識進行數學化語言的組織,讓學生加深印象,體會數學語言的嚴謹性。)

第二組:強化訓練

例1:如右圖所示,△ABC中,BC=10,邊BC的垂直平分線分別交AB、BC於點E、D,BE=6,求△BCE的周長。

變式演習:

1、已知:如圖,在△ABC中,BC邊上的垂直平分線DE交BC

於點D,交 AC於點E,AC=8 cm,△ABE的周長是14 cm,

求:AB的長、

2、如右圖所示,直線MN和DE分別是線段 AB、BC的垂直平分線,

它們交於P點,請問PA和 PC相等嗎?爲什麼?

解:連接BP

∵ MN垂直平分線段AB( 已知 )

∴ AP=BP ( )

(設計意圖:意在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和訓練解題格式。)

第三組:拓展延伸

1、上羅中學和上羅一小計劃在村公路上共同設一個心理諮詢 中心,如圖,A處是上羅中學,B處是上羅一小,直線L表示村公路,應在村公路L的何處設心理諮詢中心,才能使心理諮詢中心P到兩校的長度相等?

2、隨着我國經濟、教育的發展,學前教育已經納入九年制義務教育範圍,爲了讓小朋友們能更方便的上學,上羅鎮計劃以三個村爲一個範圍建公立幼兒園,如圖,A、B、C表示三個村的地理位置,問:幼兒園建在何處,才能使得到三個村的距離相等?請你作出幼兒園的位置(用P表示)。

(設計意圖:這組題是針對本節課的難點設計的,設計爲與學生們生活緊密相關的實踐問題,讓學生們自己當一會設計師,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本組題的教法是:組內討論,各組推選一名上臺展示。)

(總設計意圖:三組題型,從三個面,全方位的覆蓋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討論、提出質疑,並解決問題。教師從旁參與討論,有針對性的啓發和指導,鼓勵他們提出疑問,鼓勵他們團結合作,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四)總結歸納,強化體系

1、引導學生從這節課“學了什麼”、“如何學”、“爲什麼學”這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設計意圖:讓學生系統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2、作業佈置:練習題第2題、習題10、2第3題。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知識,強化知識體系。)

五、歸納總結說設計

本節課設計以新課改理念出發,進行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的探索,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的過程中遵循從直觀感知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知識的價值。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對稱是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書分爲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兩部分講述。“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這一節是在學生學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以及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及逆定理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內容。它是前面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後面學習中心對稱的重要的基礎知識。本節課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定義及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的。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訓練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和初步的圖案設計操作技能,拓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及本課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據教學大綱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透過對現實生活中的有關圖形的觀察和聯想,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會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並能用適當的圖形和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結果。

(2)透過觀察、比較、實踐操作等活動,能正確區分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會利用所學知識畫軸對稱圖形。

(3)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創新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識別軸對稱圖形與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這是因爲:

(1)《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學生理解軸對稱、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瞭解軸對稱的性質,會畫已知圖形關於某直線的軸對稱圖形。

(2)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軸對稱圖形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如建築設計的軸對稱,服裝設計中的軸對稱,民間美術中處處體現着對稱的美學原則。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正確區分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兩個不同概念,原因有兩點:

(1)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比較熟悉,但往往不能夠完全掌握它的定義;

(2)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聯繫,體現了中學數學中的整體思想,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這對於初二學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

二、教學方法與教材處理

鑑於教材特點及初二學生模仿能力強,思維信賴於具體直觀形象的特點,我選用的是引導發現教學法,充分運用教具、學具,在實驗、演示、操作、觀察、練習等師生的共同活動中引導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思維,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利用圖片的不同顏色的對比來啓發學生,運用投影儀提高教學效率,動態演出直觀生動的教學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應用意識。

關於教材處理:

①把課後練習1(課本P91練習1)安排在軸對稱圖形的定義之前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突出顯現知識的產生和發展變化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②對於例4,做了適當的改造:添加了常見的幾何圖形,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再動筆畫一畫。

③練習題組的設計以課本爲藍本,結合學生實際作了適當補充。

④根據學生課堂上的接受情況補充了實踐操作、動手設計。

三、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

首先,爲學生展示縣城外河涼亭的大幅彩色圖片,爲學生創設優美的學習情境,根據學生好動、好奇、好問的心理特徵,設定懸念:它很漂亮、美觀嗎?你能設計製作出如此漂亮的亭子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每個學生都進行積極的思維參與。

緊接着展示六幅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觀,並進一步設問:它們美在何處?它們有何共同特徵?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發現,這些圖形都具有對稱美。透過設問和學生髮現的結果,揭示課題—本節課學習軸對稱圖形。

2、動手操作

在引入課題的基礎上,講授新知識,運用教具演示,並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操作:把一張紙對摺,任意剪成一個形狀,把它開啟,觀察開啟後的圖形有何特徵,讓學生透過實驗、觀察,引導學生髮現軸對稱圖形定義中的兩點:一是它是一個圖形能沿某一直線摺疊。二是直線兩旁的部分互相重合,並把這兩個特徵作爲判斷軸對稱圖形的標準,有幾條直線,就有幾條對稱軸(投影顯示軸對稱圖形的定義)。

前面已經分析過,正確區分軸對稱與軸對圖形這兩種不同的概念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我抓住突破難點的關鍵。

一、加強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定義的理解;

二、透過複習軸對稱的定義,引導學生找出定義中的不同點;

三、利用投影的直觀演示,啓發學生分析討論,從而使難點化解,並在化解難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具體做法是:在強化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定義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複習軸對稱定義中的兩點:

①有兩個圖形,能夠完全重合即形狀大小都相同:

②對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們的位置關係必須滿足一個條件:把它們沿某一直線對摺後,能夠重合。然後引導學生把兩種不同概念中的兩點加以對比,學生便容易發現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區別:

(1)軸對稱是說兩個圖形的位置關係,軸對稱圖形是說一個具有特殊形狀的圖形。

(2)軸對稱涉及兩個圖形,軸對稱圖形是對於一個圖形而言的。

那麼如何理解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有何聯繫呢?這是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難點。此時,便利用投影演示,畫好對稱軸的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學生們就能很快發現它們的聯繫:

①都有一條直線,都要沿這條直線摺疊重合,這時再對兩組圖形進行動態演示:把圖①中的兩個圖形移動到對稱軸的兩邊,使其成爲一個整體,把圖②中對稱軸兩旁的部分移動到使其成爲兩個圖形,引導學生觀察移動後的圖形,學生們會發現:圖①原本是兩個圖形關於直線對稱,即軸對稱,移動後成爲了一個整體,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圖②原本是一個軸對稱圖形,移動後成爲兩個圖形關於直線對稱,即軸對稱,使學生理解了它們內在聯繫;

②如果把軸對稱圖形沿對稱軸分成兩部分,那麼這兩個圖形就是關於這條直線成軸對稱;反過來,如果把兩個成軸對稱的圖形看成一個整體,那麼它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投影顯示區別與聯繫)。

前面也已經分析過,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識別軸對稱圖形與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因此,我把課本上的例4做了適當改造:

例4:下面是我們學過的一些幾何圖形,說出下面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用學具折一折,並完成下面的研究報告,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

平行四邊形 任意梯形 等腰梯形 圓

研究報告:

這樣,透過學生先動手摺圖形,再動筆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從而順利完全例題,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理解,也使學生知道了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可能不止一條,它能沿幾條直線對摺,就會有幾條對稱軸。

3、聯繫實際,加強訓練

爲了及時鞏固,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予以消化吸收,首先聯繫學生學習實際,讓學生辨認26個英文大寫正體字母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幻燈展示26個大寫正體字母),並讓學生書寫出是軸對稱圖形的字母,其次設計了有梯度的訓練題,初步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

4、發揮想象,創造設計

透過本節課的觀察實驗,學生們發現了生活中很多軸對稱圖形非常美麗,請同學們發揮想象,以學過的幾何圖形爲基礎,設計出軸對稱圖形,然後在全班展示,共同欣賞(幻燈展示我設計的軸對稱圖形)。這樣,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昇華,讓學生真切體會到:數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麗,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其強烈的學習情感。

5、效果評價

透過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

①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②本節課中你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對你有什麼啓發?

透過小結,使知識成爲“體系”,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

四、三點說明

1、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分爲四個部分:

(1)定義;

(2)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繫;

(3)常見的軸對稱圖形;

(4)學生設計出的軸對稱圖形。

2、時間的大體安排

創設情境,感受軸對稱圖形大約5分鐘,動手操作,理解軸對稱圖形大約19分鐘,聯繫實際,加強訓練約8分鐘,發揮想象,創造圖形大約10分鐘,效果評價及佈置作業約3分鐘。

3、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

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