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中學政治《傳統文化的繼承》說課稿

說課稿2.46W

作爲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學政治《傳統文化的繼承》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學政治《傳統文化的繼承》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題的地位與作用

本框題所處的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從地域角度介紹文化的橫向傳播,即世界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另一條線索則是從時間順序介紹傳統文化縱向繼承和發展;最後對兩條線索進行整合介紹文化創新。本框題主要是介紹第二條線索的內容,重點學習傳統文化的含義、作用和繼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傳統文化,向後又爲今天如何發展創新傳統文化做了鋪墊,是承前啓後的重要內容。透過學習,將對學生提高辨析先進與落後傳統文化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對於本框題,《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目標爲: 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教材對本框題教學內容的體現主要有:

在第一目《體統文化面面觀》中介紹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形式;

在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中介紹傳統文化的特點;

在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介紹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內容要求,在教學要求這樣掌握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明確傳統文化的作用。

2、 能力目標

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辯證分析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教師情感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 “ 現實作用 ” 和 “ 對待態度 ” 兩個問題。爲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1、重點:傳統文化的表現和作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平常都接觸過這一概念,但其具體內涵是什麼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只有透過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透過傳統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來概括傳統文化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的表現是教學的一個重點。

在文化生活日漸多元化、多種文化相互激盪的今天,學生對爲什麼還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問題理解不深,原因在於學生沒有看到今天的優秀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繼承關係,沒有看到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的文化對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的促進作用。同時,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十分重視,但教材中只有簡單的理論闡述而沒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補充。學生只有認識了傳統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確今天我們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才能從情感上形成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同時只有認識其雙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因此,傳統文化的作用是教學的又一個重點。

2、難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由於絕大多數學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課開設順序是按照教材順序進行的,所以學生還沒有學習過哲學常識,認識和對待事物還不能自覺地做到一分爲二、全面辯證。從學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確對待不同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難點。同時,要真正做到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分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斷的標準,即它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作用。對於這個標準和作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從價值觀形成上看,要引導學生形成一個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只有突破這個難點 , 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 , 併爲後面的文化創新與發展、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教學打好基礎。

(四)教材處理和教學資源的利用

1、教材處理

( 1 )教材上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傳統文化的含義、表現和特點,特別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紹傳統文化的表現。這對於學生更好的瞭解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是必要的。但敘述的順序改變教材從傳統文化的概念出發的做法,而是從傳統文化現象入手,透過分析概括出含義和特點,遵循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個性到共性、從感受到認知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認識順序,讓學生在更熟悉的輕鬆的學習環境下達到教學目的。在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中根據福州地方傳統文化的實際情況,新增添一種表現形式 ——“ 傳統工藝 ” ,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表現。

( 2 )在傳統文化的特點這部分,教材只介紹了 “ 相對穩定性 ” 和 “ 鮮明的民族性 ” 。由於本課主要講文化的繼承,所以我增加了 “ 歷史繼承性 ” 這一特點;同時,利用傳統文化教學的時機,將後面將要涉及的 “ 時代性 ” 提前放在這裏,幫助學生較爲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的特點。

( 3 )在分析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之後,學生能夠初步懂得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但判斷一種傳統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後,是精華還是糟粕卻相當困難。因此在這部分內容處理上,我把教材中 “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 突出出來,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判斷的標準,學會明辨是非善惡,進行科學文化選擇。

以上對教材的調整和處理比較多,目的是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程序和教學邏輯更加清晰。

2、 教學資源利用

根據新課程強調生活化、實踐性和倡導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課以學生生活地福州的閩都特色地域文化作爲主要課程資源,以課本上的案例爲輔助材料進行教學,運用了學生課前調查探究、課中展示討論的教學方法,自始至終圍繞福州相關地域文化來展開教學。這樣做使學生更加明確傳統文化作爲一種文化意識,產生於客觀的社會實踐之中,又將對社會發展起反作用,將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二、教學手段和教法學法

(一)教學手段

我們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我儘量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適時上升爲理性認識,達到知識、能力、情感的統一和全面發展。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從知識能力上看,關於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和作用,學生在第一課中已經學過,具有一定的認知、思辨和實踐能力,爲理解傳統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礎。從學習心理上看,作爲高二學生,他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敢於提出問題,對事物具有新鮮感,同時,他們又具有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普遍不足,由於缺乏社會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看問題容易產生片面性,被現象所迷惑,認爲傳統就是過時,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論分析

美國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潛能等內心世界的研究,主張以學生爲中心,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 “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鼓勵。 ” 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傳承文化的意識,我秉承了我校 “ 兩情兩主 ” 的教學模式,即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

3、 教法學法

( 1 )教法

情感引導法: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結,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性情,以達到知、情、行統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學法:將視頻、圖片、音像、時事等資料有機整合,將學生帶入到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圍繞着傳統文化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討論、去運用,使教學中的內容、學生、教師較好地融爲一體,師生共同在教學中獲得新知。

(2) 學法

合作探究法:課前的實踐調查、收集資料,培養學生的共同協作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的能力。課堂上合作探究討論,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分析,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辯證認識事物的能力。

對比分析法:從不同地域傳統文化的對比,得出福州傳統文化的內涵;從傳統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現的對比,得出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突破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立足實際,發揮學生實踐調查和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根據本模組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前準備的分工安排,在課前就佈置四五位學生分別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藝、藝術、民間傳說、三坊七巷等傳統文化的產生、發展歷史、現狀,進行探究活動收集資料。

(二)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統一於學生的發展。從形式上說,以學生展示、思考、討論爲主,教師點撥爲輔,在一定的情境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獲得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內容上說,主要以福州地方傳統文化爲素材,圍繞海峽兩岸同時舉辦的 “ 元霄燈會 ” 爲主線,迴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發起學生情感,並將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銜接起來,在實際情景中分析傳授相關傳統文化的知識,提高學生認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傳統文化,分爲 “ 激趣匯入 —— 活動感悟 —— 探究思辯 —— 昇華導行 ” 四個層次,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激趣匯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國的普克朗認爲: “ 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 ” 。因此,一開始,我就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設問,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樣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你們同意嗎?然後再設問: “ 爲什麼說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 ” 進一步製造懸念,引發學生思考,由此開始新知的學習。

2、活動感悟

緊接 “ 爲什麼說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 ” 的懸念,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展示,並與教師經典點撥相結合,使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感情,並從中悟出傳統文化的真正含義。

播放視頻:元霄燈展。

要求學生圍繞着教師提供的元宵燈會的傳統習俗、製作工藝、節日活動、舉辦地點的建築等方面,以圖片影音資料等方式進行展示,然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評議。

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首先,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比如,對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燈展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同根同祖的傳統文化習俗,源遠流長,說明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現了政治學科特色。再如,透過文化現象的分析,讓學生對福州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她雖沒有寵大恢宏的氣勢,卻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緻的南方閩文化特色。如此,使學生看到了福州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她在於:追求和合、圓滿,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產生這樣的情感,能爲後面重點知識的突破提供基礎。

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歸納提練,透過所展示的材料進行歸納,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形式。

第三,引導學生思維延伸、思想昇華,透過引導學生從認識福州傳統文化延伸到認識中華民族,從福州地方傳統文化上升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達到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從而增強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透過學生的展示活動,和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讓學生在點評中思考歸納傳統文化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傳統文化的特點。這些特點教材中介紹了 “ 相對穩定性 ”“ 鮮明的民族性 ” 。此外,對於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關係,學生容易簡單將二者直接等同,教師應抓住契機,引發課堂討論,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產生於歷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歷史淵源,又在歷史實踐中不斷髮展創新。所以歷史繼承性和與時俱進應該是傳統文化應有的特點。這樣,師生在課堂中透過討論、探究,產生共識,在疑中思,思中辯,辯中悟,悟出傳統文化的特點:歷史繼承性、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應有的時代性。

四、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緊扣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對於其他地域的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感受不深,但對於福州本地學生來說觸動很大,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不錯。但要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老師對當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瞭解,同時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於缺少多媒體設備的學校,本課也可以以豐富的圖片、文字、幻燈片等材料來輔助教學。

本節課,我以福州閩都文化爲平臺,以元宵燈展爲線索,將生活現象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透過情理上的引導,讓學生在範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衝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鑑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提升學生認知、分析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知我福州,愛我福州,透過認識感受地方文化,進而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和傳承。但由於廣泛引用學生身邊的文化現象,課堂生成不斷。因此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使預設與生成有機統一起來。

這堂課中涉及的地方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課後還可以延伸引用,如組織學生就其如何發展,某種具體文化形式如何創新等活動進行課後探究,撰寫學生小論文,同時也爲下一課教學做好準備。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