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實用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合集9篇

說課稿1.4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合集9篇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單元是圍繞“壯麗的祖國山河”這一主題而編寫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一課圍繞着美麗、誘人,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小興安嶺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分爲兩課時,依據學段目標,我爲第一課時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觀察、描寫的方法。2、瞭解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景色、豐富的物產,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小興安嶺的四季景色;難點是體會用詞的準確。

三、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正處於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的過渡階段,在小學語文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並在段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但對剛上三年級不久的同學來說,體會文章準確地運用詞語、恰到好處地表達還處於學習和積累的階段,是他們的薄弱環節。

四、設計理念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一課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語言生動,用詞準確。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節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爲本,巧設問題,抓住特點,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小興安嶺的美麗;感情誦讀,在師、生、本互動中迸發情感。

五、教學流程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這就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多元對話中,培養他們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運用能力。本節課我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一)匯入課題,激發興趣。

開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字對話的強烈願望。在這裏,我聯繫學生舊有知識匯入,從以前學到的景物描寫的詩到課文的回顧,自然而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抓住中心。

因爲在授課之前,我已經安排了預習,所以,爲了節省時間,我沒有讓學生整體讀文,而是安排了檢查預習這一環節,瞭解了學生認字的情況和概括全文的能力。找出了文章的中心句,然後圍繞中心展開教學。

(三)引導比較,感悟“美麗”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走進文字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文中語言文字,與文字進行對話,把握文章主旨的過程。結合本篇課文,關鍵是把握段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入語言情境,從文字的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薰陶。同時抓住文中用詞準確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春、夏、秋、冬的小興安嶺景色各異,根據課文特點,我按“先扶後放”的線索安排各段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自主讀書的能力。

在帶領學生學完春天一段後,我讓他們自己回憶學習過程,歸納學習方法以幫助他們形成閱讀能力。爲了逐步積累形成能力,學習夏、秋、冬一段時則採用分組合作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老師給出了“讀一讀”、“劃一劃”、“說一說”的學習提示,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同學們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不僅能獲取到更多的資訊與知識,更使他們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

(四) 課堂延伸,拓展“美麗”

爲了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在課的結尾我設計讓學生髮揮想象,用學到的方法描繪一下作者沒有寫出的景物,既加深了對小興安嶺美景的理解,又遷移了學法,可謂一舉兩得。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開啓》講述了一位婦女在一列南下的火車上,用巧妙的方法教會了一個不知如何開啓易拉罐的農村青年的故事。這位婦女用自己的細心與善良維護了這位男青年的自尊心,令男青年至今感動不已。本文故事雖小,但情深意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有了大量的識字量,已基本具備了識字能力,掌握了識字的方法。但識字仍然是三年級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要堅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完成識字任務。識字教學要與低年級有所區別,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查字典,自學生字,具有初步的識字能力。加強形近字的辨析,讀準音近字、多音字。

在閱讀方面,學生已掌握一些閱讀方法,應逐步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語言的關注、思維的訓練以及朗讀的訓練,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識字上。生字的學習主要是以自主識字爲主。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走進作者所創設的情境。而在這一點上,教師要設定能引領全文的問題,或部分關鍵詞句。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1、在閱讀中認識8個生字,理解並積累“開啓”、“滿臉稚氣”、“倚窗而坐”、“奢侈”、“記憶猶新”等詞語,並積累詞語若干。

本文的生字並不難學難記,本課需在閱讀中認識生字“倚、廂、奢、侈、飲、罐、顛、嘭”8個生字,其中“倚、廂、侈、飲”4個字的字形結構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掌握,可放手讓學生學習識記。教師只需對極少數易錯字稍作強調即可。如“罐”字的筆畫較多,教師在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梳理。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已學會了不少方法,本課主要採用了在課文所提供的語言環境中自然理解的方法。

目標二: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讀文,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男青年爲什麼不會開啓這罐飲料?這位婦女的方法巧妙在哪裏?”等句子的含義。

朗讀應貫穿全文教學。讓學生透過自讀初步感知課文,男女生分讀等多種形式進一步眼讀課文。在交流品讀中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的特點,以讀促感,以感促讀,在朗讀中促進學生感悟、體驗語言文字,積累語言素材。

本課教學應緊扣語言文字設計各教學環節,運用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品詞品句,在反覆的朗讀中體驗、感悟,養成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運用能力。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攝影師》,歡迎各位給予指導。

首先我要說的是對教材的理解。對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攝影師》寫了高爾基欣然答應一個孩子給他拍照,最後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離開。最後,高爾基還是準備要接待那個少先隊員。

我與文字對話時,感受到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也感受到小攝影師所代表的少先隊員所具有的誠信、聰明、有禮貌的品格,兩者均應教學。

關於本課的目標設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現三維的融合。

把本課目標預設爲透過語言句子的朗讀以及有關情節的聯想訓練,感受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和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之情。

確定這個目標是符合新課標關於目標“三維性”要求,它蘊含有知識、情感、過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個教學過程的預設,力求做到全員的互動。

全課預設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對全文步感知、學會生字新詞。在這樣基礎上學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整堂課的流程預設是這樣的:先質疑;再交流初讀課文時留給學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爾基對下一代的關懷;接着,體會小攝影師的品格;最後是透過聯想續寫,把兩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具體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是質疑明起點,使得課堂顯得真實、真切。

課開始就向學生提問“讀了課文,你們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導學生說出讀課文後的疑難點。

預計有學生會說“小攝影師爲什麼不要高爾基的膠捲呢?” 、 “小攝影師爲什麼最後一直沒再去找高爾基拍照呢?” 、 “高爾基到底是忙還是不忙,偉人爲什麼還要騙一個雜誌社記者呢?”

質疑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師掌握學生真實起點一個途徑,教師的教要教在學生真正的不懂之處,這是課堂真實化、課堂以人爲本的基礎。

第二步,把學生初讀的個性理解,透過交流使個性的學習內容形成大家的共識。

在質疑後,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讀了課文之後,你對文中的高爾基、小攝影師,有了什麼印象呢?”

預計學生會交流:高爾基是關心少年兒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個人等等;小攝影師是一個守信、很有辦法、懂禮貌的人等等。

交流後,還向學生提出要求:

同學們交流的這些體會,在課文中都有所體現,請大家再認認真真讀幾遍課文,這些人物印象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到的,請在這句子邊上註上相應的體會詞。

學生讀了文章後,都有自己的個性理解,教師應該瞭解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成果,因此在第二課時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談談初讀後對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後要求學生運用邊讀邊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就成爲了全體學生的共性理解,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很有好處。

接下來要重點走進高爾基,品讀感悟高爾基的人品。

教師向學生提問: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你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到的呢?

預計學生會說是從以下三句話體會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導學生重點感悟後面兩句。

●對教學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設計:

“請同學們讀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讀,發現哪些詞能說明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呢?”

交流句子,抓住關鍵詞“吩咐”和“很久很久”。

閱讀教學是工具與人文的結合,以上教學預設,完全是體現了兩者的有機結合。抓住重點詞,在揣摩用詞、聯想情節、說話訓練中,深深體味到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

●體會第三句的教學方法:

自己讀讀第三句,談談“哪幾個字的描寫更能表達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

預計學生會注意“很忙”與“一定”兩詞,再問同學:到底是“忙”還是“不忙”?透過討論,明白高爾基很忙,但不喜歡媒體廣告宣傳;再忙也要抽出時間滿足少年兒童的願望!

指導學生朗讀,前一句要讀得堅決,後一句要讀得親切。

以上一段教學,使學生對高爾基關懷少年兒童形成濃濃的氣氛,在學生對詞語的品味與朗讀中體會高爾基的情感是太愛少年兒童了,教師的每一句引導語、點撥語,學生讀的、感受的內容都圍繞高爾基的關懷,完全做到語言句子與情感薰陶合二爲一。

感悟高爾基後,再來體會小攝影師的形象。

教師引導過渡:高爾基如此關懷少先隊員,那麼高爾基所愛的少先隊員是怎樣的一代兒童呢?

●首先讀讀紙條上的內容:

這張紙條短短几句話,但寫得很有水平,同學們仔細品讀,信的內容到底巧妙在哪兒呢?

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讀出一個“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隊員。

除了指導讀好這句外,還點撥學生:“課文中的幾乎每一句話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寫的,請大家再用心的讀讀全文,尤其要注意他們之間的對話。”指導學生朗讀這些對話。

讓學生讀全文,使課文中的對話描寫引起同學的關注,在真切朗讀中感受文字價值,也使全課教學有了整體感。

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呼應課剛開始時學生提出的疑問,並進行續寫,更深層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後,回到學生課始提出的問題:“小攝影師爲什麼不要高爾基的膠捲呢?”“小攝影師哭了,是他後悔嗎?後悔什麼呢?”

回答後,再讓學生想想以下問題(投影句子:小攝影師最後會不會再出現?假如出現了高爾基會怎樣?小攝影師想到了什麼,纔不去找高爾基的?假如一直沒出現,高爾基又會怎樣?)

針對這些問題,組織學生寫一段話交流。

課文要求,感受高爾基關懷下一代的文字價值,但適當地延伸感受小攝影師所特有的誠信、聰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從語言表達用詞中、從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領悟,一個活靈靈的高尚的小攝影師就會樹立在學生面前,對引領學生該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少先隊員是很有作用的。最後,透過寫,把兩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課設計就是想努力實現情感目標的同時,讓語言能力得到切實發展。如果語文課上只是心頭感動或只是習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語文課。只有兩者的融合,纔是應該追求的。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預設過程,都強烈體現着這點,讓無情的方塊文字流露出濃濃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圍的過程中緊緊體現語文的工具性。由學生的質疑開始,從文字語言中去解疑,運用理解、體驗、聯想與朗讀四種形式,學生對偉人高爾基、對同齡人小攝影師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緊扣小英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將掌聲前,掌聲後的小英進行對比,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小英的情感變化,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背誦課文最後一段。

2、過程和方法目標:

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繫生活實際或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新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透過對課文的學習,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正確地看待自己。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透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安排兩課時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設定情境,匯入課題

課伊始,我激動地向學生宣佈:“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這次XX同學參加七巧板比賽榮獲縣一等獎。”至此,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而後讓獲獎的學生說說此時的感受,也請鼓掌的同學說說這掌聲所包含的意思,從而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我說,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與掌聲有關的課文,看看文中的掌聲是誰送給誰的?這掌聲又有什麼意義?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教學。

第二環節:讀通課文

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自由讀文。在彙報交流中,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多種方法識記生字,理解字詞。然後以“你讀懂了什麼?”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整體感知,爲後續的學習蓄積情感。

第三環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4小節與第1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4小節,透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英子?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然後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這樣的嗎?”自然引入到第1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閱讀後,感知到英子的開朗、快樂與憂鬱、文靜之後,我以:“是什麼使英子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第四環節:聚焦“掌聲”,感受濃濃愛意

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透過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這樣層層深入,以讀代講,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透過抓描寫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小英此時在想些什麼?”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班級裏,你想透過掌聲和目光對她說些什麼?”“小英聽懂了你的掌聲嗎?”的等生動情境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終實現了學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場”。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第五環節:聯繫實際,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課堂內容,使學生感到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是無窮盡的。在學完課文後,我設定了讓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給予愛的掌聲的人的圖片,如“殘疾人自強不息”,“生活,學習中同學們互相幫助。”等圖片,再啓發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要把你的愛的掌聲獻給誰,你的掌聲中想表達些什麼?”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享受語文!最後的作業設計“給班級裏的一位同學或周圍的某一個人,寫一句鼓勵的話或進行一次幫助”,讓學生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透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們教師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板書】

29、掌聲

憂鬱──愛──開朗

小英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緊扣小英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將掌聲前,掌聲後的小英進行對比,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小英的情感變化,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背誦課文最後一段。

2、過程和方法目標: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 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繫生活實際或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新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透過對課文的學習,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正確地看待自己。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透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安排兩課時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第一環節:設定情境,匯入課題課伊始,我激動地向學生宣佈:“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這次**同學參加七巧板比賽榮獲縣一等獎。”至此,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而後讓獲獎的學生說說此時的感受,也請鼓掌的同學說說這掌聲所包含的意思,從而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我說,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與掌聲有關的課文,看看文中的掌聲是誰送給誰的?這掌聲又有什麼意義?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教學 第二環節:讀通課文

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自由讀文。在彙報交流中,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多種方法識記生字,理解字詞。然後以“你讀懂了什麼?”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整體感知,爲後續的學習蓄積情感。

第三環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4小節與第1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4小節,透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英子?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 。然後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這樣的嗎?”自然引入到第1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閱讀後,感知到英子的開朗、快樂與憂鬱、文靜之後,我以::“是什麼使英子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第四環節:聚焦“掌聲”,感受濃濃愛意。

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透過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這樣層層深入,以讀代講,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透過抓描寫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小英此時在想些什麼"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班級裏,你想透過掌聲和目光對她說些什麼""小英聽懂了你的掌聲嗎"的等生動情境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終實現了學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場"。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第五環節聯繫實際,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課堂內容,使學生感到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是無窮盡的。在學完課文後,我設定了讓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給予愛的掌聲的人的圖片,如"殘疾人自強不息","生活,學習中同學們互相幫助"等圖片,再啓發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要把你的愛的掌聲獻給誰,你的掌聲中想表達些什麼"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享受語文!最後的作業設計"給班級裏的一位同學或周圍的某一個人,寫一句鼓勵的話或進行一次幫助",讓學生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透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們教師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板書: 掌聲 憂鬱—————愛—— 開朗 小英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作出正確分析。全文不僅用字極爲準確,而且在寫法上也極有特點,那就是: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都是透過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來謀篇佈局的,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2、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文字的以上解讀,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出發,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聯繫上下文懂得“能手”、“並不”、“直”、“大吃一驚”、“孤單失羣”、“驚弓之鳥”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後說的四句話之間的邏輯關係。

(3)瞭解課文內容,能從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中受到啓發。

(4)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說教學重難點

透過以上分析,我把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作爲教學的重點,“讀懂更羸的話,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作爲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以下教法肯和學法:

1、啓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本節課我始終讓學生帶着“這是一隻怎樣的鳥?”“更羸是個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因爲任何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價值的問題能啓發兒童深刻思考,並能引導他們去提出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思維、認識能力,促進讀寫技能的發展。

2、圖解文字法。課文第五自然段中的兩個“直”含義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在教學時採用圖解文字法,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幫助學生理解兩個“直”字的不同含義。這是引導學生把語言還原成形象的一種方式,有助於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體驗法。在第四板塊的教學中,我給足時間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在不斷的角色體驗過程中,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身上所蘊涵的情感因素。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讀讀、劃劃、議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三、說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爲了把預設目標落到實處,我想用兩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

匯入新課,初讀課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第二課時的重要人物是透過研讀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讀懂更羸的話,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

下面我着重來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本課教學共分四個板塊:第一板塊——提出問題,匯入新課;第二板塊——研讀1-5自然段,明確這是一隻怎樣的鳥;第三板塊——研讀第9自然段,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第四板塊——角色朗讀,深化主題。

第一板塊——復現問題,匯入新課

在齊讀課題:驚弓之鳥後,老師引導: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留下了兩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是哪兩個呢呢?學生反饋,老師利用課件出示這兩個問題:1)這是一隻怎樣的鳥?2)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匯入環節,提出這兩個問題,既是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能使學生自然地將更羸與這隻與衆不同的大雁聯繫在一起,爲下文學習指名了方向。】

第二板塊——研讀1-5自然段,明確這是一隻怎樣的鳥

1、我讓學生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一個問題“這是一隻怎樣的鳥?”在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反饋:學生可能會說: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是一隻孤單的大雁等等。

2、我順勢追問:你從課文的哪裏知道的?請你自由地讀課文,把這些句子找出來。

在引導學生反饋之後,課件出示句子:“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和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

3、研讀第一句:“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

首先引導學生自由讀句,然後啓發:這個句子中的哪些詞告訴你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學生能夠很快找出是“慢慢地飛來”和“邊飛邊鳴”,我相機板書這兩個詞。最後指導朗讀,相機點評:如果學生讀得很精神,很有力時,我會說:你這隻大雁一點兒都不象受傷的樣子;如果學生讀得很到位,我會說:看來你上次一定傷得不輕。同時讓全班學着他的樣子讀。

4、研讀第二句:“和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這個句子中的兩個“直”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的第一步。我是這樣突破的。

首先指名讀,課件點紅兩個“直”,提問:這兩個“直”的意思一樣嗎?用心讀讀這句話,然後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

學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的,只要能說出自己這樣畫的理由,對兩個“直”的理解比較正確,都應予以肯定。同時,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板書,形成付板書。

上飛直

直往掉

邊飛邊鳴下

5、請大家把這兩句連在一起讀一讀,仔細想一想“驚弓之鳥”應該是什麼意思呢?有了這兩個句子的鋪墊,學生應該能夠明白“驚弓之鳥”的字面意思: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於是,我又進一步啓發: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有沒有遇

到類似“驚弓之鳥”這樣的事情呢?估計很多學生會有這樣的體驗:比如,有一次手被開水燙傷了,現在看到開水就害怕;有一回被小狗咬了一口,現在很怕小狗等等。最後我總結:對呀,這個“驚弓之鳥”的成語,後來就引申爲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惶恐不安的樣子。

【閱讀一篇文章,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切入點來深入閱讀文字。這一板塊,我以“這是一隻怎樣的鳥?”作爲切入點,引出對兩個重點句的研讀,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了“驚弓之鳥”的含義。既承接了題目“驚弓之鳥”,又爲下文的“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埋下伏筆。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幫助學生理解兩個“直”字的不同含義,則是典型的圖解文字的方法。這是引導學生把語言還原成形象的一種方式,有助於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第三板塊——研讀第9自然段,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

過渡:那天,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獵的人一定不止更羸一個,爲什麼其他人都沒有發現,而更羸卻能發現這隻大雁呢?預計學生會說:因爲更羸仔細觀察。(板書:仔細觀察)其實,更羸不僅仔細觀察,而且非常善於分析呢。(板書:善於分析)課文哪一自然段寫更羸非常善於分析呢?快找出來讀一讀。

1、默讀第九自然段,用 劃出更羸善於分析的句子,並引導反饋,課件出示。

這兩個句子是突破本課難點的一個突破口,我是這樣來教學的。

2、研讀句子:飛得慢,因爲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爲它離開同伴,得不到幫助。

這個句子不難理解,因此我採用句式變換的方式,讓學生在說話訓練的過程中感受更羸善於分析的特點。

 3、研讀句子:它一聽到弦響,心裏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句子,初步感知更羸的善於分析。然後,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組內,四個人輪流當更羸,向大家解釋自己的分析推理過程,要求用上下面的句式:“一……就……”。接着請小組派代表彙報,老師相機板書:弦響-害怕-高飛-裂開-掉下來

4、朗讀第九自然段,加深理解更羸是怎樣分析推理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句子,從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到了實處。】

5、聽了更羸的分析,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對他說些什麼?

預計學生會說:更羸你真會觀察分析。

更羸,沒想到你真有這樣的本領。

更羸,聽你這麼一分析,我才知道射箭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透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在理解成語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更羸高超的射箭本領、認真細緻的觀察習慣和令人折服的分析能力,抒發對更羸的讚歎之情,領悟課文的寓意。】

第四板塊——角色朗讀,深化主題

導語: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他是那麼善於觀察,善於思考。這樣一個人,他在跟魏王說話時,會是怎樣的表情,怎樣的語氣呢?

1、放聲朗讀更羸的話,讀出他的特點。

指名彙報,相機點評。

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魏王的話,指導朗讀,讀出他的信不過,讀出他的大吃一驚。

3、分角色朗讀,加深理解。

【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更加貼近人物內心,更好地體會人物身上所蘊涵的情感因素。而我將這一部分放在第四板塊,就是想以此讓更羸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鮮明,讓他們得到更深的啓示。】

四、說板書設計

裂開

高飛 ↗ ∣

害怕 ↗ 直 ∣直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弦響 ↗ ↓

邊飛邊鳴————→ 掉了下來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驚弓之鳥》一文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更羸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準確分析、嚴密推理到情況的落實,從中可以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並能用較爲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我今天所說的的是出自義務教育新課程語文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找駱駝》。

教材內容

《找駱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第五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主要情節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隻駱駝,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僅憑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分析判斷,指點商人找回。

學生情況分析:

教師的可設計的再好。也要符合學生的情況,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先對本班學生的情況進行了一下簡單的分析,我瞭解到學生預習的很充分,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簡單得了解,但不具體。學生再朗讀時情感投入不到位。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

設計理念: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質疑探究,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透過個性化閱讀,自讀、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3、轉換角色,顯露個性化的思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結論。練習用因果句式說話。

2過程與方法:透過小組討論解決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駱駝的下落的。初步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認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瞭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峯駱駝的情況的以及他爲什麼要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

教學難點: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駱駝的方法好在哪裏。

教學流程:

一、巧設懸念,讓學生想學

1、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對駱駝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跟駱駝有關的課文,讀了課文後,你們還會受到很多啓示呢?一起讀課題。透過預習,你都讀懂了些什麼呢?(學生交流)

隨機板書出示 : 駱駝(走失)

商人(尋找) 老人(指點)

二、質疑解疑,讓學生樂學。《語文課程新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爲重要。”而且本單元的重點也是讓學生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於是我是這樣設計的:

1、原來,讀能讓我們讀懂這麼多的問題。那麼,你們還有沒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呢?(學生質疑)

2、小結:剛纔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只要我們讀讀課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也能迎刃而解;還有的與課文關係不是很密切的我們放着以後再討論。你們想想,這篇課文有沒有值得我們共同研究的問題呢?

3、課文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辦法,請大家快速朗讀課文,把這句話用“____”劃出來。

課件出示:至於駱駝究竟往哪兒去了,你應該順着它的腳印去找。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裏有沒有值得研究的問題?

三、直奔重點段,引導學生探究。

1、出示本節課研究的問題:既然老人沒有親眼看見過駱駝,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的情況的?他爲什麼要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要研究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採用哪些方法?

2、學生自學討論。

3、交流,反饋。

①老人觀察到了什麼?書上是怎麼說的?

②隨機出示:看見 腳印右深左淺

還看見 樹葉留有齒印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老人看見的情況。

④這裏爲什麼用上“看見”、“又看見”、“還看見”呢?出示:仔細觀察

⑤老人根據觀察到的情況,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出示:得出結論

⑥根據回答依次出示:左腳跛

左馱蜜右馱米

缺一顆牙

⑦用“因爲……所以……”“……那是因爲……”的句式說說老人根據觀察到的這些情況得出怎樣的結論。

⑧老人從“仔細觀察”到“得出結論”,中間還需要有一個思考、分析的過程。(出示:思考分析)現在請大家學着老人的樣也來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想過來的?

⑨交流,結合表演左腳跛怎麼走路;觀察圖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別樹葉哪一片是駱駝啃過的。

⑩師生對讀老人分析判斷的話。

小結:老人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確的結論。那麼,老人看到的情況有三個,他爲什麼要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呢?

請同學們朗讀老人不緊不慢說的話。

四 課外拓展,發揮個性化的見解。

我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舉一反三,進行課外的拓展延伸。我設計一個課外拓展的訓練:老人指點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現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如果你就是這位商人,在回來的路上又碰到了這位老人,你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重溫了剛學過的推理,讓學生各抒已見,讓課堂成爲學生充分表現的舞臺,人人蔘與,成爲一個個小小推理家。

五、課堂小結

1、透過這堂課,你學懂了什麼?

2、還有什麼疑問嗎?

課後反思:

在本堂課中,學生的表現是非常讓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預習得特別充分。第二: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顯:

第一,自己的語言不是很豐富,一些激勵性的語言還是不夠,而且學生說過的話習慣性的進行重複。

第二,自己還不能真正投入到課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體會到“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應該是情感體驗的表現、把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但在具體教學中,卻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在語文教學中,將“活動”與“語文”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活動爲基礎,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思維,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獨立性,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覺地學語文,用語文,要敢於讓孩子各抒已見,讓那些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獨特的思維使課堂煥發活力,還學生以真正的自我,還語文以自然的面目,張揚學生的個性。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讀寫本課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4.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教學重點:

瞭解小姑娘的水罐發生了哪些變化。

教學難點:

體會小姑娘美好的心靈與七顆鑽石的關係。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你們聽過蘇聯卡泰耶夫寫的童話故事《七色花》嗎(有或沒有)師說:" 《七色花》講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實現自己和他人的願望的事,表現了珍妮願意爲別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好品質.今天我們將認識一位和珍妮同樣善良的小姑娘,我們一起來學習童話故事《七顆鑽石》.板書: 七顆鑽石

二、初讀課文

認讀本課生字新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自由讀課文,藉助課後生字表,認讀字表或查字典讀準字音.<認讀生字詞,認讀字詞及句子.(課件出示)<水井榦涸乾枯乾渴而死<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發生過一次大旱災.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草木叢林都乾枯了,許多人和動物也都乾渴死.<(學生讀後老師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請同學們再讀這句話感受當時的環境.")<絆倒遞給一瞬間水罐<就在這一瞬間,水罐又從銀的變成了金的.<接着一股清澈<這時,突然從水罐裏射出七顆閃閃發光的鑽石,接着從裏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鮮的水流.再讀課文,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三、朗讀課文

瞭解課文內容.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默讀後按提示說一說:這篇課文寫的是:誰幹什麼,結果怎麼樣的一件事.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小姑娘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水罐變成金的涌出清水,射出七顆鑽石升上天空的一件事.<(如果再加上"大旱之年,"更好)。小姑娘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水罐爲什麼會發生變化呢請你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指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個同學讀第三自然段,然後說說從中知道了什麼?

2、當小姑娘發現水罐裏裝滿了清亮,新鮮的水時什麼表現出喜出望外想喝個夠決定留給媽媽)說說"喜出望外"什麼意思。小姑娘爲什麼會喜出望外讀讀課文中的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 (找了很多地方找不到,很累很辛苦) 3、你從中感受到小姑娘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說說自己的理解. (有孝心)板書:孝心,師小結:正是因爲小姑娘有一顆純潔的孝心,使空空的水罐裝滿了清亮新鮮的水.

4、指導生字的記憶和書寫<(一)學習生字<一學生出示卡片:"絆","遞"指名讀字音<出示在黑板上進行比較,"絆,遞"念"半,弟"的音<得出結論:"絆,遞"的讀音同聲旁相同,是同聲旁的形聲字.

四、作業 :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背誦課文1自然段

3. 板書設計 : 孝心<美好 七顆鑽石 心靈<愛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讀懂課文內容,在水罐一次一次變化中體會到互相關愛、樂於奉獻的情感。

一、自讀課文

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小組設計方式,保證每個組員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個人默讀,畫出你認爲神奇的地方,並想一想爲什麼。

3.小組討論故事中的神奇之處及原因。

二.全班交流

1.請各小組自選方式,彙報你們學習的第一題,即是否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詞卡片當小老師教讀全班同學,或組員接讀課文,或請老師和其他同學指定一生讀某個自然段)

2.小組彙報課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或更正。

學生認爲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幾點,關於神奇的原因要引導學生儘可能展開想象,體會到愛的力量,如:

a.“當她醒來的時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裏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

從第1自然段中我們知道這是一場特大幹旱,到處都沒有水,而現在罐子裏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個人在深夜裏勇敢地出來爲母親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邊、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兒都沒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動了,給了她一罐水。

(教師板書:孝心感天)

b.“她以爲,水一定都灑了,但是沒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裏的水還是滿滿的。”

水罐掉在地上應該是灑水或摔壞罐子,可現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這罐水時,她自己渴極了也累極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潤一下乾裂的嘴脣和冒火的喉嚨呀。可她一心想着媽媽,在往回跑時被小狗絆倒。還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給了她一個奇蹟。c.“當小姑娘再拿水罐時,木頭做的水罐竟變成了銀的。”

水罐由木頭變成銀的,實在是神奇!在那樣乾渴的情況下,母親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給了小狗一點兒,救了小狗一條命。小姑娘真的把動物當作了朋友,她的愛心又一次感動了上天,纔有神奇的事發生。(教師板書:愛心如銀)

d.“就在這一瞬間,水罐又變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變成銀的,又變成金做的,神奇極了。母親又渴又生着病,她多麼需要這罐生命之水,可爲了孩子,她放棄了水,也就放棄了生命,這種偉大的犧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創造了奇蹟。(教師板書:母愛似金)

e.“這時突然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鑽石,接着從裏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那七顆鑽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

水罐裏能跳出鑽石,能涌出救活萬物的生命之水,七顆鑽石能變成星星,真是神奇極了!小姑娘已經乾渴到了極點,當她也忍不住要喝母親讓給自己的水時,卻又強忍住渴,把水讓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過路人。這種對陌生人的同情與愛,使天地爲之動容,他們獲得了水,還擁有了七顆星星。(教師板書:愛心感動天地)

三.有感情朗讀

1.自己選讀認爲這個故事最爲神奇的段落。

2.我們來進行神奇故事接龍:老師讀第1自然段,然後同學們自願接讀後面的段落。

板書:裝滿水 (孝心感天)沒有灑(旱災水罐) 銀 (愛心如銀)金(七顆鑽石 一股水流 )

作業:讀《七色花》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孔子拜師》是六年制小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本單元以“燦爛的中華文化”爲專題,《孔子拜師》介紹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兩位大師孔子和老子,春秋時代思想家的求學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輝,教育學生懂得尊師好學的哲理,並以孔子爲榜樣,善於學習,樂於學習。這是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爲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課文比較簡短,也比較通俗,有幾組近義詞,如“拜見———拜訪、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難度,要在課堂教學時有機滲透。學習時採用朗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大意。文章的重點內容“孔子誠心拜師”很突出,線索也很分明;而蘊涵着的老子熱心收徒的線索也比較清晰。

二、目標設定

1、會正確認讀7個生字,會按正確的筆順規範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僕僕、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謙虛好學和老子誨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查字典、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課文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

教學難點: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三、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習慣、閱讀習慣正在形成之中,對課文的理解比較吃力。因此,引導學生在讀準字音、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

四、教學流程安排及設計意圖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針對第一個目標就是把詞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把內容說明白。分成三步來完成:

1.直接出示課題,簡單瞭解古人對姓名、字號稱呼的習俗,隨機瞭解大家爲什麼稱孔子、老子,介紹“子”的含義,而後自由初讀課文。(要求試讀正確,難讀的多讀,難理解的詞可以查字典)。

2.自主學習理解詞語.(遠近聞名知識淵博學無止境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迎候毫無保留傳授)

3.檢查讀書效果,讀生字詞,學生說主要內容。

在自主學習的環節,可以問你學懂了那些詞,是怎樣學的.隨機教給學生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如“風餐露宿”一詞,我這樣設計:

①指名學生讀,正音

②問的“風餐露宿”意思。

③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學生不十分理解,教給學生也可用聯繫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引導學生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學生感受到求學路上的艱苦。爲後面的深入感悟內容,作好鋪墊。

而後,檢查朗讀情況,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主要內容。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板書。透過以上步驟第一塊---初讀課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個板塊。

【圍繞中心品讀感悟】

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及追問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艱辛的求學態度。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孔子拜師艱辛的句子。

隨着學生的彙報,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提問:這句話中哪些詞觸動了你?學生肯定會提出“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這兩個詞,先引導學生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然後讓學生想象這兩個詞背後隱藏的艱難困苦。如果你家裏發生什麼是,你的父母會日夜兼程的趕回來。那孔子呢?

引導感悟孔子的不畏艱辛、求知若渴。再讓孩子帶着這樣的體會用心讀一遍這兩個詞,最後把詞語又送回句子中感情朗讀。透過對“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這兩個詞的深度體會,再體會“終於”一詞。想象一下他到了洛陽會是怎樣的心情?你見過風塵僕僕的人嗎?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讓孩子仔細讀讀孔子和老子見面後的對話,體會人物心情。然後分角色朗讀,理解破折號,指導朗讀。體會“迎候和等候”這一組近義詞,找到有關句子讀一讀,它們都有什麼意思?兩個詞能互換嗎?爲什麼?引導孩子從課文中尋找有關孔子和老子的介紹來體會二者的謙遜。最後請兩組同學上臺表演孔子和老子見面的場景。透過角色體驗,更好地走進文字,激發情感。

3、體會“學無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當時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大學問家,爲什麼還要千里迢迢拜老子爲師?讀孔子的話,結合實際例子進行體會。

4、接着學習第三段,誰使你感動,爲什麼?找到詞語,進一步體會孔子的好學以及老子誨人不倦的精神。

小結:怪不得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