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學習計劃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

爲貫徹全市職業教育跨越發展會議精神,落實《市政府關於推進職業教育跨越發展的意見》和《市政府辦公室關於“職業教育年”活動的實施意見》,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提高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術能力,建設一支適應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特制定本計劃。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

一、實施“素質提高計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我市大力加強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透過有計劃選派骨幹教師出國進修、安排參加全國全省培訓、派遣教師到企業實踐鍛鍊、開展教師專業技能競賽、評選優秀“雙師型”教師等措施,教師專業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雙師型”教師比例得到進一步提高。但總體來看,我市職業學校師資水平不高,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數量不足,高技能人才睏乏,“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成爲影響我市職業教育內涵提升、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推進職業教育跨越發展,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必須從戰略高度提高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升教師專業技術能力,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技藝精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目標任務

在繼續加強師德建設、提升學歷層次、提高教學能力的同時,高度重視教師的專業技術素質發展,把專業技術素質提升和能力建設作爲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舉措,着力加強專業教師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能力、專業操作能力、技術服務和諮詢能力、實訓設備改造和開發能力、專業建設和開發能力、項目課程和教材開發能力等六個方面的能力建設。到2010年,力爭60%以上的專任專業教師取得進階以上職業資格證書;70%以上的實習指導教師取得技師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壓濾機濾布;所有專業教師均勝任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或項目課程教學。

三、實施措施

1.加大培訓力度。繼續選派專業教師參加全國、全省骨幹教師培訓,選拔優秀骨幹教師出國培訓。加大 “雙師型”教師市級培訓力度,2009年重點開展機電、數控、汽修、財會等專業的教師技能培訓,2010年重點開展計算機、商貿物流、現代農業等專業的.教師技能培訓。參加國家級、省級培訓和出國培訓的教師要在全市範圍內舉辦講座、報告會,介紹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承擔教師再培訓職責,並將先進技術、理念和模式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和推廣。

2.落實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鍊制度。濾布嚴格落實“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的規定,特別是利用寒暑假時間,確定實習課題,到企業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瞭解企業現代生產、管理過程,體驗企業生產氛圍,完成學習任務,寫出課題報告,並填寫“濟寧市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鍛鍊記錄簿”(見附件),一併歸入教師專業成長記錄檔案。職業學校要認真制定教師實踐鍛鍊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見習實習,並加強管理、指導和考覈。教師實習結束,學校要填寫“濟寧市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鍛鍊考評表”(見附件),並歸入教師專業成長記錄檔案。各職業學校應於每年5月底前,將專業教師企業實踐鍛鍊年度計劃報市教育局職成教科。實踐鍛鍊計劃應包括:起止時間,接收實習的企業名稱,參加人員名單、從事專業,實習課題內容及保障措施等。

3.鼓勵支援專業教師參加相應職業資格考覈、認定。新教師擔任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應在兩年內取得中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否則,年度考覈不能定爲優秀。

4.嚴把專業教師引進關。職業學校從社會引進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教師或實訓指導教師,引進對象除具備合格學歷、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外,還必須具備相應專業進階以上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

四、政策保障

1.支援職業院校面向社會聘用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允許其根據專業建設需要採取簡化程序、直接考覈的方式招聘部分特別優秀的高技能人才。

2.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職業學校專業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優秀“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列入本地師資隊伍建設總體規劃,落實措施和經費,加強對培養對象在專業技術方面的能力培訓,爲其提供更多的實踐鍛鍊機會。各級開展的職業學校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優秀“雙師型”教師評選和教師量化考覈要突出專業技術能力的要求。

3.設立“雙師型”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市每年列支一定數量的師資培訓專項經費,主要用於專業教師技能培訓和專業教師企業實踐鍛鍊補貼。參加市級教師技能培訓,免收培訓費;參加國家級、省級和出國培訓,嚴格按上級有關規定執行。教師參加進階以上職業資格考試(認定)所需培訓和考證費用,在教師取得相應證書後,由學校給予獎勵性補貼。

4.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鍊作爲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從2010年起,凡不按規定參加實踐鍛鍊的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原則上不能晉升高一級教師職務。

5.加快培養優秀“雙師型”教師。市教育局每三年評選一屆優秀“雙師型”教師,並充分發揮其在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校企合作中的引領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