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禮儀常識

淺談傳統禮儀與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

導讀:中國的禮文化源遠流長,而傳統禮儀與道德的關係始終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禮儀是一種既具有內在道德要求,又……

淺談傳統禮儀與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

中國的禮文化源遠流長, 而傳統禮儀與道德的關係始終是密切相關, 不可分割的。禮儀是一種既具有內在道德要求, 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現形式的行爲規範。謙恭的態度、禮貌的語言、優雅得體的舉止等, 本質上是人的內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精神氣質和思想境界等的外在表現。“德成於中, 禮形於外”, 這說明禮儀本身是人們道德意識、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內涵的外化, 沒有對傳統禮儀的正確認識, 對禮儀精神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產生積極的道德情感和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我們應深入挖掘傳統禮儀中的德育內涵, 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禮儀教育, 引導學生樹立內心的道德信念和禮儀修養準則, 逐步把社會的道德規範轉化爲自身的道德品質。

一、禮儀中的德育內涵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 就把“禮”看作是既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 也是個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須的修養環節與修養過程。他在教授學生的知識中, 將禮儀作爲必修的課程, 其所授“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之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禮儀的內容。他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的思想, 教導人們惟有修養上注重禮節儀表與質樸品格有機結合的人, 才能成爲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說:“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就是說一個人想自立, 必先有禮的修養。戰國後期的荀子也明確指出:“人無禮則不生, 事無禮則不成, 國家無禮則不寧”, 並把禮與法相提並論,“禮儀者, 治之始也”,“禮儀制而製法度”。管子則把禮儀視爲立國的精神之本, 指出:“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在以儒家文化爲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禮”一直佔有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先人們對於“禮”的精闢論述把傳統禮儀的精神內涵揭示得淋漓盡致。

在人類發展的漫漫長河中, 傳統禮儀不斷豐富、演化, 逐漸成熟併成爲一門學問。縱觀禮儀的發展歷史, 即使到了現代社會, 傳統禮儀的精髓並沒有隨着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 禮儀與道德的關係始終都極爲密切,“禮”、“德”相互依託, 相輔相成。在人的行爲規範中, 禮儀是最起碼的、基礎性的規範。作爲一種基礎性的行爲規範, 可以引導人們加強道德修養, 因而在“仁、義、禮、智、信”這些基本的道德規範中, 禮是很重要的範疇。禮儀已經成爲一種既具有內在道德要求, 又具有外在表現形式的行爲規範, 它不僅反映個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 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社會風貌、道德水準、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質的重要標誌。人們對禮儀的學習和運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接受薰陶和教育, 提高道德是非辨別能力, 陶冶道德情操, 培養良好道德行爲習慣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會化過程。

二、禮儀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當代大學生, 作爲公民的個體, 其禮儀行爲是他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面貌和文化教養的綜合反映。透過他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禮儀運用的程度, 可以察知其教養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準。

1、禮儀教育有利於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 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人在社會化過程中, 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 而禮儀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因爲,禮儀是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任何一個生活在某一禮儀習俗和規範環境中的人, 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大學生堪稱“準社會人”, 還不是真正的社會人。他們有一種強烈地走向社會的心理願望, 同時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因此, 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 可以讓他們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爲規範, 讓他們懂得如何稱呼、介紹和問候; 懂得如何着裝、怎樣待客、得體地對待讚美與批評; 還懂得如何同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在不斷變化的場所遊刃有餘, 充滿自信地與人交往。這樣不僅滿足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 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社會化; 並且還可以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2、禮儀教育有利於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一個知書不達禮、知識水準和道德水準嚴重不協調的學生, 不可能成爲優秀人才。一個優秀人才, 不僅應當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 還必須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禮儀修養。禮儀是良好品德修養的表現形式, 也是良好道德品質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 良好的道德品質需用彬彬有禮的方式去體現。而目前許多高校存在着這樣的現象: 學生接受的是高層次教育, 而實際行爲卻連基本道德水準也達不到,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與缺乏必要的禮儀教育有關。禮儀是一種非法律的社會規範, 它是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一種自覺的社會意識形態, 它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持的; 禮儀體現着一種價值導向, 引導着人們選擇正確的價值方向和目標, 去做符合禮儀規範的事情; 禮儀還能透過對人們行爲的評價以及評價資訊的反饋, 來指導、糾正人們的行爲和活動,使之符合禮儀的規範。所以, 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 能正確引導他們的思想意識, 指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按照禮儀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 真正做到“誠於中而行於外, 慧於心而秀於言”, 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 成爲真正名副其實的有較高道德素質的現代大學生。

3、禮儀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促進心理健康

當代大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 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 他們非常渴望友誼, 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 透過人際交往活動, 並在交往過程中獲得友誼, 是大學生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需要。目前, 有不少大學生出現“ 自我封閉”的傾向, 他們常伴有“ 孤獨寂寞”、“沒有朋友”的情緒體驗。長期發展容易產生一些心理障礙, 不利於心理健康發展。讓大學生學習禮儀, 瞭解一些社交的基本規範和知識, 幫助他們掌握社交技巧, 積累交往經驗, 在交往過程中學會遵循相互尊重、誠信真摯、言行適度的原則, 能使大學生順利地開啓交際活動的大門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提高自信和自尊, 降低挫折感, 緩解內心的衝突和壓抑的痛苦, 減少孤獨、寂寞、空虛等情緒。這樣, 不僅能形成良好的社會心理氛圍, 而且對大學生個體來說, 具有極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4、禮儀教育有利於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 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指透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養大學生的內在品格和修養, 也就是塑造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顯的教化功能, 作用於人的情感狀態, 影響和改變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個性等, 最終目標是教會大學生學會與人相處, 學會做文明人。現在人文素質教育一般滲透在歷史文化、文學、藝術、哲學、倫理等學科中, 而禮儀教育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 同時, 禮儀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 就是可以把內在的道德精神與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結合起來。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 總是透過禮儀來顯現個人內在的涵養素質, 正因爲禮儀可以顯現人們的內在品德素質, 所以它才能夠幫助人們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並相應地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 進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質。可見, 禮儀教育有助於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三、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傳統禮儀發展到現在已揉進了各種文明的因素, 對於這份珍貴的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而在大學校園裏廣泛傳播禮儀知識, 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 讓每一個大學生都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將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轉換教育理念, 發揮網絡優勢, 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是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可行途徑。

1、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首先應把禮儀教育的內容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 或開設《大學生禮儀》選修課, 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範的教育。課堂教學是系統學習訓練的良好途徑, 禮儀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既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 又能教會他們如何規範自身行爲、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事實上, 受過良好禮儀教育的人, 無論是內在素質還是外在行爲方式, 都與缺少教育的人截然不同。目前,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禮儀教育仍是一片空白, 禮儀教育處於德育的邊緣地帶: 一方面多數德育工作者對禮儀教育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禮儀教育還處於德育的盲區; 另一方面, 在我國高校開設的課程中, 重視專業理論和技術, 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禮儀問題, 不進行相應的禮儀教育, 結果, 禮儀教育普遍空缺, 部分學生甚至認爲, 上大學與禮儀問題不沾邊, 學好專業知識就行。所以, 加強禮儀教育首先必須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2、轉換教育理念, 強化師資培訓

加強禮儀教育不僅應將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納入教學計劃, 切實完善高校德育體系, 而且應從轉換教育理念入手, 加強師資培訓。重點是建設一支能夠適應現代禮儀教學和研究的師資隊伍。高校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他們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 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 注重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禮儀素養,不斷進行禮儀教育的滲透, 以利於理論與實踐結合, 提高禮儀教學和研究的水平。高校還應舉辦多種形式的禮儀講座, 開展多種形式的大學生禮儀活動。

3、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加強禮儀教育必須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優勢,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禮儀活動, 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各種禮儀活動和社會公共活動, 不斷積累交往經驗, 展示禮儀的魅力和大學生的風範。例如: 開展“明禮誠信”活動, 制訂修身計劃, 發揮禮儀的自律作用; 發動全校師生尋找校園中的不文明現象, 開展辯論、演講、小品表演等活動, 弘揚文明禮貌之風, 使禮儀之花遍地開放; 還可以透過廣播、電視、宣傳欄等媒體工具, 介紹名人處世修身的軼事, 推動學校的文明建設。

4、發揮網絡優勢, 開展禮儀教育實踐

禮儀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內涵, 而網絡資訊的豐富性、即時性和開放性, 使得網絡禮儀教育能更好地與時代接軌, 使小小教室與大千世界緊密相連。網絡環境下的禮儀教育有助於貼近學生、貼近社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地建立健全校園網主頁, 鼓勵教育工作者個人設立網頁, 製作生動直觀的德育軟件用於禮儀教學, 採取“網上”聊天、辯論、諮詢等方式, 在網上進行思想道德和禮儀教育, 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體驗, 健全其人格。當然, 大學生禮儀素養的提高, 僅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得到家庭和社會的大力配合才行。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相互配合、互相支援, 大學生的禮儀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