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魯迅

在魯迅文學院的那些日子優美散文

魯迅2.79W

這幾日課程安排很緊湊,由於整天坐在輪椅上,靠鋼板支撐的腰椎便開始抗議了,隱隱作痛。但是我還是堅持着,因爲這次學習機會對我來說太難得了,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只是回到宿舍,實在是沒有力氣再寫日記,捱到枕頭,立刻就進入夢鄉……

在魯迅文學院的那些日子優美散文

現在將這幾天的收穫簡單做個總結:

原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雷達老師在《我們時代的文學選擇》中,提出一個沉重的問題:今天,還需要文學嗎?需要什麼樣的文學?而我們又在哪兒?雷達老師認爲,真正堅持現實主義的作品纔會有生命力,千變萬化是人的變化,用現代的眼光評論歷史,纔是一種豁達;

北京大學曹文軒教授講的《何爲文學,文學何爲》,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寫作者首先要做閱讀者,學會欣賞才能懂得創作者。文學的一個歷史性的標準,愛是永恆的大旗。而曹文軒在深情講說他的童話《草房子》時,我跟其他幾位女同學被感動得淚水漣漣,那實在是用愛寫就的文字,即使中年後的我們,同樣百讀不厭;

北京師範大學張檸教授的《爲何寫作》,明確了寫作中的三種立場,那就是平民反對不公、精英反對平庸、中產階級反對不自由。這之前我們從來沒如此認真地思索過要“如何說話”,在整個說話過程中,究竟是我們在使用語言,還是語言在操控我們?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絡局副局長、中國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劉正榮主任耐心講解了《傳播革命的機遇與挑戰》。劉主任希望作者們在儘可能的載體上承載儘可能多的資訊,只有在某一方面創作出特色,那纔是最大的成功。

魯院施戰軍副院長在《遷徙文化與城市文學》中指出,小說要寫風俗世情,讓本質力量得到對像化,有一種聲音最能代表人的心靈,那就是文學主題:在生、死、愛的過程中,要對信、善、美保有誠意。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福民老師的《關於網絡文學的幾個問題》,讓我們深深地反思,當下文學精神的資源在哪裏?是不是“在嘲笑前人的笑聲裏,我們也一樣會被後人嘲笑?”

帶着如此沉重的思考,又迎來了與影視劇作家路遠和出版家興安老師的對話。說到路遠老師自然想到電視劇《京華煙雲》,那可是一部收視率相當高的作品啊。同學們歡呼雀躍,休息之餘與二位老師合影留念。是的,從來沒想到能與老師們如此近距離地接觸,輪椅上的我也加入了雀躍的隊伍。

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是1月25日下午,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的領導跟我們進行了一次最近距離的對話,號召學員們積極加入作協,成爲中國文學一股嶄新的生力軍。雖然後來這次“對話”被炒作成“招安”,但同學們都發自內心地重視起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理念。因爲作協的參與,代表着文學界對於網絡作者們的認可,代表一種正式的溝通正在形成。網絡“寫手”或許不會成爲真正的“作家”,但至少是一個作者,至少要爲自己的讀者負責,爲整個文化的傳承負責,這纔是一個忠於文學者的.品德。

時間過得真是快啊,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匆匆過去了,明天就在迎來畢業典禮。此刻的內心升起無限的留戀,相信其他的同學也跟我一直不捨。這次培訓是我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洗禮,讓禁錮在輪椅上的心靈得到空前的震憾和激勵;同時,更幸福的是,我收穫了人間最珍貴的師生情,同學誼,這體段經歷,必將在未來的歲月裏感動溫暖我,在爲我不斷攀登的源動力。

在大師們說書式的講學中,我感受着渾厚的文化學養、栩栩如生的事例、對文學執著的堅持,從中汲取大量的文學知識。這些寶藏,將會成爲我一生的珍藏。感謝培育我們的魯院,感謝各位老師的傳授,讓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昇華。在以後的創作之路上,我會以真誠的心靈去默默品讀,然後寫自己想寫的故事,讓愛成爲永恆的大旗,讓信善美在我的文字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