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林清玄

林清玄作品及風格

林清玄2.25W

林清玄,1953年出生 ,臺灣高雄人,是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爲"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清玄作品及風格,希望對你有幫助。

林清玄作品及風格:

林清玄的散文創作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這類作品往往包含了深遠的禪意,林清玄的散文獨樹一幟,自成風格,其散文可貴之處在於,他的寫作能以積極的"入世"態度,關注現代人生存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並伴之以人文的關懷和思考。他的散文風格簡樸、清新、智慧、幽遠,能做到虛實生輝,空靈流動,具有詩性之美。

簡介:

林清玄,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被譽爲“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林清玄的作品,如同遠方走來的一位女子,初讀時,不能讓人有驚豔之感;再讀,就如一道山泉,緩緩地向我們心中滲透。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因此,閱讀時我們應細心感受那種恬淡自然、蘊涵佛理的特點,品味其語言的清新與真淳,領悟他對人生價值的深沉思考,以及他對人們生存狀態的深切關注。

教堂與墳墓

住在維琴尼亞州的美國朋友,是一位電力工程師,有一天他告訴我一個故事

他被通知到維琴尼亞山上的電塔修理電力障礙,於是清晨就出發了。電塔在很遠的.山上,開車八小時才抵達那座山,在山裏繞來繞去,就是找不到那座電塔,天色逐漸暗下來,終至完全黑暗,伸手不見五指。

山上既沒有人家,也沒有燈火,他心裏愈來愈着急,想着:不要急着找電塔,應該先找到一個可以睡覺的地方,一切等天亮再說。

正這樣想的時候,趁着月光,竟看見遠處的山頂上有一個高的十字架,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他欣喜若狂,立刻驅車往十字架的方向開去,靠近了,才發現是一座在荒山的教堂,裏面並無燈光,門也是鎖着的。無法進入教堂借宿,朋友把車停在教堂旁邊,安心地睡着了。“因爲心裏覺得上帝就在身邊,那一夜睡得好極了。”

在鳥叫聲中醒來的朋友,探頭一看,才發現不得了,原來他的車子停在一片公墓的中間,四周全是墳墓,墳墓上都是十字架。

朋友說:“還好當時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墳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接着,朋友感慨地說:“所以,一個人如果要心安,一定要常常往高的地方、光明的所在看;假如一直看着黑暗或低下的地方,心就不能安了。”

這個故事非常好,使我想到,教堂與墳墓都有十字架,而且,許多教堂都蓋在墳墓旁邊;照耀着教堂的月光,也同樣照在墳墓上。這個世界是如實地顯露着平等,沒有分別的真相,只是人心的嚮往,使世界也不同了。

一個想要安心生活的人,當然要有一些光明的希望、崇高的探索、境界的追求,只要保持擁有這種態度,即使處在障礙中也能坦然無懼,就好像站在墳墓裏,也能看見教堂一樣。

(選自《讀者》)

本文是一篇意蘊深沉的哲理散文。文中,作者的一位美國電力工程師朋友,爲排除電塔故障,一天夜晚,在教堂旁邊的公墓中間,睡了一宿安穩覺。簡單的故事中包含着這樣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一個人的畏懼心理其實來源於自身,他所看到的事物的美醜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只要他心中有一個光明的希望,就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和愉悅的心情,即使身處困境,也能坦然無懼。文尾,作者將這一樸素的道理上升到關照社會和人生的理性高度,向我們揭示了文章的深邃意旨:一個人,要有所追求,要有生活的目標,還要有一種矢志進取的精神和不畏困難的決心;有了這樣一種人生態度,就會從容面對一切人生的困厄和挫折。

有風格的小偷

走過一家羊肉爐店的門口,突然有一箇中年人的聲音熱情地叫住我。

回頭一看,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我以爲是一般的讀者,打了招呼之後,正要繼續往前走。

沒想到中年人跑過來拉着我的手臂,說:“林先生一定不記得我了。”

我尷尬地說:“很對不起,真的想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你。”

中年人說起二十年前我們會面的情景。當時我在一家報館擔任記者,跑社會新聞。有一天,到固定跑線的分局去,他們正抓到一個小偷,這個小偷手法高明,自己偷過的次數也記不得了。據警方說法,他犯的案件可能上千件,但是他才第一次被捉到。有一些被偷的人家,經過幾星期才發現家中失竊,也可見小偷的手法多麼細膩了。我聽完警察的敘述,不禁對那小偷生出一點敬意,因爲在這混亂的社會,像他這麼細膩專業的小偷也是很罕見的。

當時,那小偷還很年輕,長相斯文、目光銳利,他自己拍着胸脯對警察說:“大丈夫敢做敢當,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認。”

警方拿出一疊失竊案的照片給他指認,有幾張他一看就說:“這是我做的,這正是我的風格。”

有一些屋子被翻得凌亂的照片,他看了一眼就說:“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沒有這麼粗。”

二十年前,我剛當記者不久,面對一個手法細膩、講求風格的小偷,竟自百感交集。回來以後寫了一篇特稿,忍不住感慨:“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這麼靈巧、風格這樣突出的小偷,又是這麼斯文有氣魄,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吧!”從時光裏跌回來,那個小偷正是我眼前的羊肉爐老闆。

他很誠摯地對我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點,使我想:爲什麼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的事呢?在監獄蹲了幾年,出來開了羊肉爐的小店,現在已經有幾家分店了。林先生,哪一天來,我請客吃羊肉呀!”

我們在人羣熙攘的街頭握手道別,連我自己都感動了起來,沒想到二十年前無心寫的一篇報道,竟使一個青年走向光明的所在。這使我對記者和作家的工作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我們寫的每一個字都是人格與風格的延伸,正如一個小偷偷東西的手法,也是他人格與風格的延伸,因此,每一次面對稿紙怎麼能不莊嚴謹慎呢?

現在由我來爲這個改邪歸正的小偷寫一個結局:“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這麼靈巧、風格這樣突出的小偷,又是這麼斯文有氣魄,現在改行賣羊肉爐,他做的羊肉爐一定是非常好吃的!”

(選自《林清玄散文集》)

二十年前,作者身爲一個小記者時寫的一篇特稿,竟然使那個“手法靈巧、風格突出”的小偷,成就了一番不大不小的事業。我們在感慨“浪子回頭金不換”再次得到印證的同時,也感受到記者手中的筆真是不簡單!記者和作家“寫的每一個字都是人格與風格的延伸”。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一支筆可以喚醒一個人甚至一羣人,一篇文章或一句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他的一生。有時人們的一句無心的話也許會點燃糾紛,一句殘酷的話也許會毀滅一個生命,一句知心的話也許會消釋緊張,一句鼓勵的話也許會癒合傷口、挽救了他人,一個不經意的小小行爲,往往會帶來超出意料的結果。讀過本文,掩卷沉思,我們可以獲得這樣一個深刻的感悟:面對一個“正人君子”,人們是很容易予以肯定及鼓勵的,而面對一個“惡人”,人們給予鼓勵卻是很難的。其實,給予“惡人”鼓勵是更有價值的,哪怕是不經意的一句話、一段文字,但對於“惡人”來說是黑暗中的一束陽光,是走向正道的轉折,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若想讓世界更加美好,我們真的應該注意:不要吝嗇自己鼓勵的話語,特別是對那些迫切需要的人,因爲鼓勵,也許能喚醒一個沉淪的靈魂!

標籤: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