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寓言

掩耳盜鈴寓言故事

寓言2.23W

寓言故事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下面就讓小編來爲大家介紹一下掩耳盜鈴這一則成語故事吧。

掩耳盜鈴寓言故事

掩耳盜鈴寓言故事 篇1

掩耳盜鈴的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爲。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 西,看見院子裏吊着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鍾嗎?他心裏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盜鈴寓言故事 篇2

【詞義】掩:捂住。盜:盜竊。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

【用法】形容那種自己欺騙自己的愚蠢行爲。

【出處】這則成語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典故】春秋末年,大將範吉射一家因被追殺,只好逃離晉國。一天,有個人在範家的門口發現了一口鐘,很漂亮,於是便想要把它偷走。可是鐘太重了,他根本不能揹走它。過了一會兒,他想出了一個主意:鐘不是太重嗎?那就把它敲碎,一塊一塊地搬走不就行了嗎?於是,他很得意地找來一個鐵錘,用盡全身力氣砸向大鐘。“當——”,鍾發出了震耳欲聾的響聲。因爲這鐘是銅澆鑄而成的,自然是一點也沒破損。他又猛力砸了一下,鍾仍然發出很大響聲,只稍微晃了幾下,完好無損。這時他突然意識到,如果再繼續砸下去,這“噹噹”的聲響被人聽到,就偷不了鍾了。他自以爲聰明,又想出了個辦法:捂住自己的耳朵再砸。他以爲自己聽不見就可以了。這則成語諷刺了這種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爲。由於在古時,鍾和鈴都是樂器,所以後人將“掩耳盜鐘”演變爲成語“掩耳盜鈴”。八音古代的樂器是以製造的.材質來歸類,一共分爲八類:金屬樂器、石類樂器、絲絃樂器、竹類樂器、匏類樂器、土類樂器、革類樂器、木類樂器。古人將此八類樂器通稱爲“八音”。

成語原文

範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鍾③者。欲負④而走⑤,則⑥鍾大不可負;以⑦椎⑧毀之,鍾況⑨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⑩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選自《呂氏春秋·自知》

註釋:

①範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後被晉國的智氏、韓氏、魏氏等貴族聯合攻滅,逃往齊國。

②得:得到。

③鍾:古代的打擊樂器。

④負:背、馱。

⑤走:跑。

⑥則:但是。

⑦以:用。

⑧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⑨“況”(huàng)然:“況”地;況,擬聲詞,形容鐘聲。

⑩遽(jù):急速地。原詞是掩耳盜鐘。

釋文:範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揹着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背不動;於是用槌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鍠鍠的響聲很大。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爲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掩耳盜鈴寓言故事 篇3

從前有個人很愛佔便宜,爲了得到別人的東西,還去偷。有一天,他路過一家人門前,發現門前掛着一個漂亮的鈴鐺。他很想要那個鈴鐺,可是,怎樣才能拿到呢?直接去取吧,鈴鐺就會發出聲響,別人就會發現了。

他想了又想,都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怎麼辦呢?最後,他終於想了個好辦法,把耳朵塞住,不就聽不到鈴聲了嗎?他覺得自己很聰明,想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於是當天晚上,他用棉花塞住耳朵,來取鈴鐺。當他的手一碰到鈴鐺,鈴鐺就響了,主人馬上把他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