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山鬼謠文言文

文言文5.25K

山鬼謠

山鬼謠文言文

雨巖有石,狀甚怪,取《離騷·九歌》,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名《山鬼謠》。

辛棄疾

問何年、此山來此?西風落日無語。看眉似是羲皇上,直作太虛名汝。溪上,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一杯誰舉?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須記取,昨夜龍湫風雨,門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燈嘯,驚倒世間兒女。依然處,還問我,清遊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許,待萬里攜君,鞭笞鸞鳳,送我遠遊賦。

辛詞中不乏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作品。公元1186年,他寫了《水龍吟·題雨巖》,詞前小序說:“巖類今所畫觀音補陀。巖中有泉飛出,如風雨聲。”這首詞 已經把洞內的景色作了淋離盡致的描繪,但寫完後意猶未盡,他看到雨巖洞前有一塊怪石,引起了他另一番冥思遐想,接着又寫了這首《山鬼謠》。

與前代山水詩人不同的是,辛棄疾的山水詞不僅是單純地摹擬自然,更重要的是他富於想象,賦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時又兼有磅礴的氣勢,本詞就是一例。

“問何年、此山來此?”首句以設問開篇。這個問題是任何人也無法回答的,所以下句說“西風落日無語”。“看眉似是羲皇上”兩句是對石頭形態的假想與命名。“溪上,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紅塵”,泛指俗世及熱鬧繁華之地。這兩句大意說,在這溪邊山野,離開繁華的塵世,古今並沒有區別。在這環境荒僻,幾乎與塵世隔絕的地方,詞人心曠神怡,欣喜無限,於是便開懷暢飲。“一杯誰舉”以下描寫詞人醉態朦朧中的神態與舉動。“君”,指巨石。詞人帶着酒意,笑着去喊那巨石與他同飲,自然不會有什麼反應,因此說“崔嵬未起”,最終的結果便是“山鳥覆杯去。”這裏寫詞人面對巨石獨酌,醉後與那形似“山鬼”的巨石對話,巨石不應,山間的飛鳥卻撞翻了酒杯……形象生動,栩栩傳神。

過片之後,用“須記取”領起,敘寫風雨中雨巖一帶壯觀的景象。場面奇特宏偉,令人驚魄。“昨夜龍湫風雨,門前石浪掀舞。”“龍湫”,是浙江溫州雁蕩山有名的大瀑布,巖即在其附近。龍湫一帶風雨大作,“石浪掀舞”形象地描繪出山石與洪水攙雜,波濤洶涌澎湃的'壯觀場面。“四更山鬼吹燈嘯”兩句,寫“山鬼”呼嘯,聲音淒厲,吹滅了燈火,乃至“驚倒世間兒女”。本來,吹滅燈火的是風,發出呼嘯聲音的也是風。風與山石相搏擊,再加上暴雨肆虐,聲如鬼哭狼嚎,詞人說,那聲音由“山鬼”發出,這樣就把靜止的巨石寫活了,而且賦予人格,爲下文作了鋪墊。“吹”字和“嘯”字與前句的“掀”字相呼應,如畫龍點睛,把“山鬼”寫得生動活躍。

“依然處,還問我,清遊杖履公良苦。”這三句直接用擬人手法,寫“山鬼”與詞人對話,向他道辛苦。因爲上文已賦予“山鬼”生命,這樣寫讀者絲毫也不會感到突兀。

結尾四句,更進一層。作者說,他與“山鬼”已是“神交心許”,並且準備攜帶它駕着“鸞風”,揮鞭登上“萬里”旅程,那“山鬼”還要“送我遠遊賦”。分明是一塊巨石,只是它“狀甚怪”,在詞人的筆,竟成了有血有肉、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豐滿形象,稼軒想象力之豐富,藝術再造力之強,由此約略可見。

辛棄疾畢竟是一代巨匠,詞家魁首,雖是詠物詞,也與衆不同,較之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作品遠勝一籌,更何況全詞運筆從容自然,揮酒自如,不失其豪放風格。

標籤:文言文 山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