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文言文馬說練習題

文言文9.23K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爲韓愈所作。文言文馬說練習題,我們來看看下文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文言文馬說練習題

 一、填空

《馬說》選自《韓愈文選》中的《雜說》。作者是唐朝的文學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學過的詩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二、解釋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雖有名馬:即使

⑵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屈辱,埋沒。

⑶駢死於槽櫪之間:並列而死

⑷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

⑸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

⑹才美不外見通“現”見

⑺且(況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一樣;等同

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馬鞭,引申爲鞭打這裏意爲鞭策、駕馭

⑼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

⑽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

⑾執策而臨之:面對

⑿其(難道)真無馬邪:通“耶”,表示疑問語氣

⒀其真不知馬也,恐怕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表明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描繪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馬也。

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6、運用排比句式表達作者對“食馬者”強烈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馬也

8、有一句話叫做“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此可聯想到《馬說》中的哪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9、誦讀古文,與先賢對話,和智者交流,能讓我們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韓愈《馬說》中的“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環境對人才的決定作用。

10、面對不公平的待遇,表現作者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四、文章透過巧妙地比喻來闡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樂”“千里馬”“食馬者”的比喻義。

千里馬——人才伯樂——識別人才之人食馬者——不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五、課文寫了“千里馬”的那些遭遇?作者認爲應該怎樣對待人才?

“遭遇”(見課文)。利用他們,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六、“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七、找出文中刻畫食馬者愚妄淺薄的語句,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在表達上有怎樣的作用?

語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修辭:排比

作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的諷刺、批判、不滿。

八、怎樣理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因爲首先是沒有得到正常的餵養,食不飽,本領根本表現不出來,所以和普通的馬都無法比,與食馬者的無知愚妄淺薄,才造成了這樣的原因。

九、本文揭示了當時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政治主張?

揭示了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希望統治者善於發現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十、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自己憤慨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情。

十一、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一句的理解?

寫出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也寫出來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如果沒有伯樂,我們也要自己儲備知識能量,尋找機會,創造機會,爲社會做貢獻。

十二、本來應該先有千里馬,後有伯樂,韓愈卻認爲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你贊同作者的觀點的?說說理由。

贊同。因爲在封建社會即使有人才,沒有伯樂的發現也會被埋沒甚至被摧殘。

十三、你認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具備什麼素質,纔可能成爲“千里馬”?

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要有樂觀向上的態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也要擁有堅強的意志並願意在這裏工作。

十四、對於人才,有人主張“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個部門的領導者,你將採取什麼辦法把人才留住?並簡要說明理由?

尊重人才,給他們施展的空間,讓他們愛這裏並願意留在這裏工作和發展。

十五、古往今來,曾有多少卓有才華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統治者埋沒甚至迫害過,這些人也由衷地發出了無言的感慨。試舉兩例。

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六、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爲什麼?

不一樣。馬說是讓伯樂發現人才,龔自珍是上層領導到下層去選拔人才

十七、對對聯:上聯:懷才不遇思伯樂下聯:仕途失意作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