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初中知識點:文言文資訊篩選題

文言文1.78W

一、命題規律

初中知識點:文言文資訊篩選題

高考文言文資訊篩選題一般爲客觀題型,賦分3分。資訊篩選題的題幹都會規定資訊篩選指向,這些指向往往是閱讀材料的中心,或者是人物的主要品行、行爲、觀點,或者是文章的主要觀點、論據,或者是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態度。待選項均爲文中語句,其中有些是干擾項。

二、誤區剖析

1.混淆人物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多爲人物傳記類文段,史傳類文言選段一般都是多個人物、多個事件的綜合,而題幹要求往往就其中確定一人或幾人進行考查,命題者在設計干擾項上,就常常採取“張冠李戴”的方法,把不同人物所爲之事混雜在一起,胡亂“嫁接”給某一人,造成人物與事件不對應。如2011年遼寧卷:“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慶禮‘雅有方略’的一組是”,其中“③更於柳城築營州城”是玄宗要宋慶禮等人重新在柳城築造營州城的事,陳述對象是“玄宗”,而非“宋慶禮”,與題幹中規定的篩選對象不合。

2.混淆“品性”

一些史傳類選文往往會貫穿着弘揚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義士、孝子等,以此引導考生的'價值取向。傳記中作者往往會橫向羅列多個細小事件來反映主人公多方面的美德與成就,命題者卻常常就其中的某一點設題,如果答題時不仔細讀懂題幹,檢索有效資訊,就會造成人物品性的錯位,誤入陷阱。如2011年全國大綱卷:“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處事‘精細求實’的一組是”,其中“④乃逮德仲,鞫實,立正其罪”反映的是熊鼎判案迅速果斷這一品性,而非“精細求實”,句④與題幹中限定的篩選範圍不合。

3.混淆事理

命題人故意混淆題幹要求和選項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以此來檢測考生這一方面的辨析能力。主要表現在混淆片面與全面、混淆未然與已然、混淆觀點與事實、混淆直接與間接等方面的設誤。

①混淆片面與全面。如2011年江蘇卷:“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陳公弼治事‘嚴而不殘’的一組是”,其中“②公禁之,民不敢犯”寫的是陳公弼禁止巫師每年搜刮百姓的錢財祭鬼這一活動,突出的是其執法之“嚴”,而題幹中包含了“嚴”和“不殘”兩方面的意思,選項犯了以偏概全之誤。

②混淆未然與已然。如2011年湖北卷:“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其中B項上句“以北山石爲槨”寫的還是孝文皇帝對厚葬的一種“想法”,而不是寫薄葬。考生若選該項,就犯了把未然當已然的錯誤。

③混淆觀點與事實。如2011年天津卷:“下列各句全都體現作者觀點的一組是”,其中“①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後”寫的是作者陳述的既有事實,而不是作者的觀點。顯然,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與題幹要求不相符。

④混淆直接與間接。如2011年山東卷:“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全都直接體現‘以民爲本’思想的一組是”,其中“④皆朝於太廟之門,朝定令於百吏”寫的是齊桓公讓百官有司做的事,不能“直接”體現齊桓公“以民爲本”的思想。

三、答題技巧

篩選文中資訊,主要是要求學生會整體把握文意,概括文章事件,善於在複雜的資訊區域內,明確題幹中篩選資訊的指向,依據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擾,正確答題。具體來說,就是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把握題幹要求,明確解題方向

題幹資訊是我們篩選文中資訊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給我們篩選資訊指明瞭方向。只有把握了應對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篩選資訊。解答時,首先要看清題幹要求,準確把握題乾的關鍵詞,尤其是內涵豐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設問方式,如是“正確”還是“不正確”,是“直接表明”還是“間接表明”等,這是解答資訊篩選題的前提和關鍵。

2.結合原文資訊,緊扣具體語境

解答文言文考題的前提是理解,篩選資訊題也不例外。不少題目若孤立地侷限於選項思考,往往會造成理解的困難和判斷的失誤。“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應是閱讀理解的原則,也是解題、答題的關鍵。因此,考場答題只有樹立結合原文內容、緊扣具體語境去思考的意識,才能正確理解、準確判斷詞義和句意。不少選項孤立地看,很難判斷其是否符合題幹要求,但只要一結合其具體語境來思考判斷,則不難得出答案。

3.仔細比對遴選,排除方法優先

掌握一種好的方法和技巧,對於正確篩選資訊尤爲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排除法。一般來說,題目所給的資訊選項中總會摻雜一些迷惑性很強的錯誤資訊,要想篩選出正確的就必須對所給資訊句進行認真比較,仔細遴選,明白每一個資訊句之所以對或之所以錯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個資訊句與題幹要求不相符時,就可排除包含該資訊句的選項,這樣就降低了選擇難度。如此去僞存真的方法可讓我們更快更準地篩選出正確的資訊,得出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