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詞

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1200字

詩詞2.54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12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1200字

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1200字1

從我讀書以來,我們從小學到現在學過不計其數的古詩,但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孟郊的《遊子鳴》。

以爲他體現了一位慈愛,樸素,偉大的母親對孩子的無限的愛。

當今的生活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貧困了,而現在的孩子也無法體會到母親對孩子們的愛,但作爲母親的她們仍然默默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

例如南京發生的7。31空難,在清理現場時,人們發現有位叫貢紅梅年輕的媽媽雙手抱着一個九個月的嬰兒,在二十多個倖存着中,嬰兒傷勢最輕。“當年唐山大地震,人們在清理時,發現一位母親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熱血哺育懷抱中的嬰兒。”

讀這樣的問字,我的心爲之震撼。在危險關頭,母親唯一的念頭就是保護自己的孩子,連熱血和生命都能獻出她還有什麼值得保留的呢!在着蒙受這偉大的母愛的感化後,我禁不住想問問世人,我們都想歸回報母親嗎?

不望養育之恩,感恩圖報,着纔是合天理順人情的,可與之相反,我從報子上看到:

新聞一:某男在城市發達起來,拒絕承擔贍養母親的責任,理由是他放棄了農村老屋的繼承權。也不知道這樣的人可曾記得,母親撫養兒子也這樣討價還價嗎?如果你什麼都忘記了,那你是否還記得着包裹骯髒靈魂的血肉之軀呀!

新聞二:某地農村出現一種景觀,大房側建小房,多是爲老年父母提供居住的“方便”,不言自明,那大房已爲其兒女提前佔有了,不知道這些兒女是否深究過,父母歷盡艱辛,將你們養大成人,到現在年老力衰,除了這用汗水換來的房屋,還有沒有別的什麼可以榨取呀!新聞三:某留學生成後不願回國而滯留他鄉,因爲祖國明有西方富有,我想問問這樣的人,你吃過西方富人的乳汁嗎?難道你心中就沒有一點對艱辛而堅定的母親的記憶嗎?就沒有一點黃河長城的印象嗎?

當今,確有一些人缺少起碼的良知,小側不承擔贍養責任,大側數典望祖,他們放縱了人慾的膨脹而遠離了人生的真諦。但是這樣的人畢竟爲衆人所不齒孝順父母,熱愛祖國的傳統美得仍在中華民族的謳歌中發揚光大。我也在報上見到一篇題爲《回報母親》的短論,讓孩子們從小做起,從我做起,給母親以關愛我覺得這是非常不要的,這是“愛”的基礎工程。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愛,那他還能愛人民祖國嗎?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執着的社會自然感是以“愛”開始的,“愛”永遠是“我----母親-----祖國”之間揮不去,剪不斷的精神紐帶。“鴉反哺羊跪乳”。讓我們在享受母愛的溫暖中,學會回報母親,扶平母親心靈的創傷。莎士比亞有句名言:“被摧毀的愛一旦重新修好,就比原來更雄偉,更美,更頑強。

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1200字2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學過很多首古詩,例如:孟郊的《遊子吟》、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是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次看到這首古詩,我就彷彿看到:烈日炎炎的中午,一個農民伯伯在一下一下的鋤着地,鋤頭越來越重,農民伯伯也越來越累,豆大的汗珠順着臉流了下來,溼透了衣服,滴到了地裏,這是一幅多麼辛勞的畫面啊!正是因爲有了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我們每天才能吃到那麼多豐富的食物,有香噴噴的米飯、好吃的饅頭、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可媽媽告訴我說,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因爲災害、戰爭等各種原因而吃不上飯,他們忍受着飢餓與痛苦,有的人還被餓死了,這是多麼的悲慘啊!與他們相比,我們的生活又是多麼的幸福啊!可有的小朋友,並不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運,他們吃飯的時候浪費糧食,對食物挑挑撿撿,還把飯粒掉的四處都是,甚至有的小朋友還偷偷的將食物倒掉,唉!真是不應該呀!在這裏,我要對所有的小朋友,大聲地說:“請愛惜糧食!”

從小到大,讀過無數的詩篇。許多人,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志向,思念親人同友人離別之意。在我讀過的詩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中作者體現了以爲慈愛,樸素,偉大的母親的無限的愛。

現在的我們,對於母親的關愛,認爲是理所應當,無法體會母親的用心良苦,甚至有時還對母親大吼大叫,但作爲母親的她們,仍然默默的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她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無怨無悔。

記得5.12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位母親在廢墟中用身體抵住抵住塌下來的樓房,身體下面護着她3,4個月大的孩子,因爲有母親護着,孩子毫髮無損,安靜的睡着。當救護人員解開蓋在孩子身上的被子時,發現了一部手機,手機屏幕上有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對你的愛。雖然這個母親的偉大事蹟已經家喻戶曉,可是知道的那些人是否有感觸?母親,可以爲自己的孩子而放棄自己的生命,普天之下,並不只有這位媽媽會這樣做,而是所有的媽媽都會這樣做。

回想自己生病的時候,媽媽整宿沒睡,倒水給我喝,守在牀邊,寸步不離,在母愛的呵護下,病好得很快。當醒後看到媽媽整宿沒睡守在牀邊的時候,感動得落淚。

回想自己考砸的.時候,媽媽給予的並不是責罵,而是給我分析錯的題目的正確解答方法,當手裏捧着考得不錯的成績單時,她笑了,笑的很欣慰,也笑得比我還開心。

回想這些年的點點滴滴,媽媽每天都在陪我走。不管什麼天氣,她都總是牽着我的手走;不管什麼情況,她總是在受挫折後才教給我一切;不管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她總是陪我度過。……

曾經,怨恨過母親,爲什麼那麼殘忍,爲何不在泥濘中抱我前行?爲什麼不在挫折前教我應對?爲什麼那麼執着,不在寂靜中勸我放棄而不去休息……

現在,我並不怨恨母親,而是感激她。她從不抱我前行,是因爲她要我學會面對坎坷;從不在受挫折錢教我應對,是要我體味人生;從不叫我放棄,是要在無言中教我持之以恆的道理。

媽媽,謝謝您!感謝您教會了我許多;感謝您,這15年來每一天都在陪我走……

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

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1200字3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裏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祕,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裏,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爲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爲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着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着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爲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麼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張長史,即張旭,唐吳郡(江蘇蘇州)人,生卒年月不詳。字伯高,官至金吾長史,故世稱張長史。喜飲酒,往往大醉後揮毫作書,或以頭髮濡墨作書,如醉如癡,世人稱之爲“張顛”,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焦遂稱爲酒中八仙。他精工楷書、草書,尤以草書稱着。他的書法得於二王,而又獨創新意。楷書《郎官石柱記》,取歐陽詢、虞世南筆法,端莊嚴謹,不失規矩,展現出楷書的精妙。《宣和書譜》中評說:“其名本以顛草,而至於小楷行草又不減草字之妙,其草字雖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

他得書法得之於“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谷譽爲“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於創造,那麼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他能把書法藝術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關鍵在於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可以說,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造力的無愧於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

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

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爲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啓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

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着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並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當時人們把張旭的草書與李白的詩詞,斐旻的劍舞合稱三絕。

他的傳世書跡除楷書《郎官石柱記》外,草書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較爲着名。

1、《肚痛帖》:單刻帖。無款。草書,6行30字。此帖用筆頓挫使轉,剛柔相趣濟,內撅外拓,千變萬化,神彩飄逸,極官情趣。

2、《古詩四帖》:墨跡本。無款明董其昌定爲張旭書。草書,此帖雄強奇偉,筆勢縱逸。董其昌評說:“有懸崖墜,急雨旋風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