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又到端午糉香時的散文

散文8.32K

剛從外地回家放下行李,小榮也下班回家了,他把單位發放的一袋真空包裝的糉子奉送給了我。我微微地一愣,也許,留在記憶中的端午節是很快樂的。感動,也許是在不經意間的,而可以感動的情愫卻是需要早早地根植在心底的。我是一個懷舊的人,也只是在這端午糉香的時刻想起兒時的快樂片段

又到端午糉香時的散文

端午是我國的民俗節日,而端午包糉子又是民間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在我很小的時候,端午節這一天母親總會早早地起牀。用來包糉子的米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經淘洗乾淨,並且換上新打的河江水浸泡半個晚上。母親選糯米時一定會用竹篩將糯米過上好幾遍,將碎米統統篩掉,只留下那些顆粒細長、飽滿的,然後放進清水裏浸泡。至於包糉子用的葉子,我們都叫做糉子葉。有些年我們還會使用往年用過後再曬乾的糉葉,因爲這樣就不必每年都上街去買新糉葉,節省一點鈔票,不過用新摘的葉子包出來的糉子會比較清香些。

到了初四晚上,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熟練的不熟練的.,手拙手巧的,都一齊動手包起糉子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喜悅的神色。但在我家裏包糉子往往是由母親和奶奶來做的,我們這些小孩子能夠做的就是替個幫手在竈肚生個火,加點柴。糉子包好後,母親就在一口大鐵鍋裏倒上水,水的多少以能浸住糉子爲宜。然後生起微火,慢慢燒煮,往往要經過一個晚上的蒸煮,才能食用。母親夜裏總是要起來兩三次,給鍋竈里加柴禾。

我們小孩一覺醒來,鍋內的糉子香味早已穿透鍋蓋充滿整個廚房瀰漫了整個屋子,我們三姐妹就圍坐在桌子旁,眼睛死死地盯住冒着香味的糉子。當我們剝開一層又一層煮成黃綠色的糉葉,白色的糯米便露了出來。在母親早已準備好的碗裏蘸一點紅糖,放進嘴裏,輕輕地咬上一小口,頓時,牙縫裏都充滿了糉子的味道。於是我們會迫不及待地再補上一大口,慌得母親趕緊拍着我的後背,邊拍邊說,“慢點兒吃,小心噎着。”

記得有一年我父親曾給我們講過糉子的故事,父親告訴我們說有一個叫做屈原的詩人,他曾經是一位大臣,一位很有才能和思想的大臣。可是他懷才不遇卻又遭人所害,最終被流放。當他得知自己的國都被敵人攻破、自己的祖國被敵人侵略,心痛而在五月初五這天跳入了汨羅江、以身殉國。老百姓怕魚吃掉他的身體,所以將飯糰包成棕子投入水中。後來,在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用包糉子吃糉子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歲月流逝,如今我已經很久沒有吃母親包的糉子,再也沒有聽過父親講起關於端午節及吃糉子的來歷了!在經濟發展、物資充裕的今天,在市場裏、在超市裏、在商店裏的櫃檯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糉子。如肉糉、豆糉、豆沙糉、小棗糉、蛋白黃糉等等,很多傳統的東西不用自己動手製作就能取得,一切變得輕而易舉。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從網上游覽,也有好些不同的說法。除了紀念屈原之說之外,還有伍子胥之說;也有人認爲五月初五是龍的節日,此爲圖騰祭祀之說;還有惡日之說。先秦時代,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故在這一天插菖蒲、艾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端午節傳統習俗已經在中華民族傳承了2000多年了,而時至今日端午節也已經成爲了我們國家法定的節假日。

現在有好多年輕人熱衷於過聖誕節或者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對於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卻被認爲是老習俗,缺少新意,所以逐漸冷落而日漸遺忘。採糉葉,過端午,吃糉子,已經是小時候發生的往事了,但我回味往事,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親切。正因爲有了端午這個傳統的節日,才讓我們享受到了永恆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