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舌尖上的鳳凰散文

散文3.06W

我的家鄉——張家港市鳳凰鎮,雖然不如湘西鳳凰有名,但與湘西的鳳凰一樣,古樸、美好。悠久的歷史,蘊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鳳凰散文

二月二,鳳凰鄉間人人都要吃“撐腰糕”。爲什麼要吃“撐腰糕”?老人們說,二月二,天氣暖和了,意味着農民們又要開始新一年的辛苦勞作了。吃了糕,把腰撐得直直的,就有力氣勞動了。這天,家家都要忙碌地在土竈上蒸糕,按照各自的喜好,有純白糕、黃糖糕、赤豆糕等等。講究些的人家就做“西施糕”:糯米粉先要用細密的篩子篩過,放入糖,用水調和成幹糊狀,然後放鍋上蒸熟,搗粘,再中間放進豆沙,面上鋪上紅綠果脯絲,再蒸一次,熟後切成菱形塊狀。傳說范蠡辭別越王勾踐,與西施一起,在河陽山下以牧讀爲業,教習鄉人做糕點,因爲做出的糕晶瑩光亮,配上紅紅綠綠的果脯絲,與粉面桃腮的西施極爲相似,所以鄉人們稱這糕爲“西施糕”。“西施糕”糯軟、韌滑,水鄉人的精巧靈動在“西施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立夏那天,母親總會一大早送來一碗草頭面衣。面衣是家鄉人最常吃的一種麪食。但草頭面衣只有在立夏的這天才端上餐桌。草頭也是家鄉常見的一種蔬菜。草頭與麪粉相遇,草頭的清香便在油煎的過程中得於充分發揮。母親送來的時候,那面衣上的油星還在閃閃發亮。老人們說,立夏這天吃了草頭面衣,就不會“忌夏”了。這天,香氣充溢在空氣中,暖暖親情,就在這香香的面衣裏。

麥收時節,正是做醬的時候。把新麥磨成的麪粉拌勻,切塊,煮熟,放在自制的“藤條”裏讓它們自然發黴。到一定時候,取出黴糕,開始下醬。一天又一天,淡黃色的醬汁在烈日的`灼烤下逐漸變成了深褐色。醬熟了。夏天瓜兒豐富,生瓜、黃瓜、香瓜甚至西瓜皮都可做成醬瓜。爽脆香甜的醬瓜,是夏季最清爽的佐粥小菜。醬還可做成醬燉肉、醬燉毛豆。醬香、肉香、豆香,把一個個平常的日子渲染得鮮香四溢。

綿軟、爽滑的蒸團,讓六月廿四的鄉村籠在騰騰的霧氣中。這天,親戚們總要匯聚到事先定好的某一家,一起動手做蒸團。天矇矇亮,這家的主人便早早地起身,把預先浸好的米淘淨,在石磨上悠悠地磨。磨好的米漿灌入棉布袋子,擱空在木桶上,用重物壓上,等米漿裏的水份慢慢滲幹,便可以開始做糰子了。大家分工協作,切肉、燙菜、和米粉、椿豆子。用石磨磨出的米粉軟糯柔韌,做出的糰子特別滑爽,小巧精緻地排在蒸籠裏。歡聲笑語中,親情也在層層團捏中越來越緊密。糰子排滿了幾大蒸籠,便放在地鍋上隔水旺火清蒸。因爲是清蒸,高溫鎖住了肉汁天然的鮮,咬上一口,濃濃的湯汁流過舌尖,回味無窮。那豆沙,因爲是純手工石臼搗制,有着一種最質樸的豆香。

夏末初秋,鄉間的蘆稷是最美麗的植物。它們一根根隔着相同的間距,在地邊站成一排或幾排,高挑挺拔,亭亭玉立,青翠欲滴的葉片,彷彿水袖一般,在風中阿娜輕舞。穗兒“秀”了,便是最甜的時候。這時揮鐮砍下,那蘆稷汁便是最清爽甘甜的純天然飲料。朋友、鄰居來串門的時候,主人家就會拿出蘆稷來招待。這時,大家一邊撕皮、吮吸,一邊聊着家常裏短,那淳樸的鄉情,也隨蘆稷汁一起濃濃地滋潤着人們的味蕾。

在四季中芳香了每一天生活的,要數鳳凰豆腐了。純手工製作,已有數百年曆史的鳳凰豆腐,是鳳凰人的最愛。一塊小小的鳳凰豆腐,要經過浸泡、打漿、煮漿、點滷等七個步驟。燒製正宗的鳳凰豆腐,除了用鳳凰豆腐作原材料,還要用鳳凰桃園雞的雞湯配上十幾種作料長時間的熬煮。一碗鳳凰豆腐,讓多少人淹沒在這醇香的鄉愁裏。

年年歲歲,鳳凰人,將他們對生活的感恩和聰慧融進美食中,象山歌一樣,世代傳承。

標籤:鳳凰 舌尖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