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夜書所見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7.16K

引導語:《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接下來是小編爲你帶來收集整理的夜書所見古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夜書所見古詩教學反思

夜書所見古詩教學反思一

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有意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研討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先出示學習古詩的步驟,再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進行得也較爲順利。一節課下來後,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體會詩意和感悟詩情上我還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透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夜書所見古詩教學反思二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古詩。無論是從詩句內容還是學詩體驗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要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鼓勵學生誦讀,以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爲順利。

我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第一,匯入、瞭解詩人及其背景;第二,初讀,整體感知;第三,品析詞句,感悟詩情;第四,比賽背誦;第五,回顧總結。

反思自己教學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想法,也就是教學中的得與失吧:得就是透過教學,我覺得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

如在教學“初讀,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上,因爲在上課之前,我已經安排學生提前預習過,所以在這裏我讓學生以同桌爲單位,用他們自己提出的辦法來互相學一學這首古詩,看看能讀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然後,就解決了的問題,我問他們是怎麼解決的,學生告訴我,他們是透過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結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徑來弄懂的。我想:孩子們能夠透過自己獲取的知識來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很難得。在抽讀時,學生也在不斷地互相糾正着對方生字的讀音。反思這個教學環節,我認爲課堂的生成不錯,既幫助了學生在自己的記憶結構裏喚醒以前的認識,鞏固了認知能力,同時抽到的學生在讀古詩的時候發生的錯誤和課文的生字有關,然後讓大家發現並在糾正的時候很好的強化了拼音的再次鞏固及書寫。

當然,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還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導學生釋題時,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中的“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指那個人在看書,有的同學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反覆讀課題,又讀了兩遍課題後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爲“書”是“寫”的意思,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由於自己課前準備不夠,所以在這花了不少時間。

二、在教學詩句“知有兒童挑促織”這句詩時,儘管在教學中,沒有強加給學生”挑”字在詩句中的正確讀音,而是採取了查字典的方法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但在課堂上我沒有清楚的處理“挑”字的教學,感覺當時有一點繞口,挑促織——讓學生聽老師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顯。雖然學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兩個孩子打着燈籠在捉蛐蛐,但學生不知道那個時候,蛐蛐應該是在石縫裏或者草叢中比較隱蔽的地方,這樣捉蛐蛐就還得有一個過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爲學生對捉蛐蛐的操作過程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不知道這是用一根麥杆或者很細很細的樹枝在洞口撥弄,把蛐蛐撥出來,所以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很好的找到正確的讀音。可見,教師的備課還應更細緻些,才能在教學中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總之,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

夜書所見古詩教學反思三

隨着課改不斷深化,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活躍、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學過程中產生迷惑,語文課到底怎樣上?這個問題總是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聽了上海骨幹教師的語文課和他們的講座,頗有感悟。因此,將我所悟出的點滴,融入到《夜書所見》一詩的教學中。

一、把握語文教學特點,薰陶感染,進行人文教育。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中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重視指導學生感受詩的內容,充分領悟詩人的情感,然而詩的語言是濃縮的精華,加之詩人的創作背景學生根本無法考證。所以,不能單單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將心比心地進行彈性感悟。這樣纔有可能領悟詩的內涵意境。

《夜書所見》是小學語文三年上冊教材。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熟悉的《靜夜思》引入,使學生體會李白看到皎潔的明月,而產生的思念家鄉的感情,讓學生明白“景”與“情”的'聯繫。接着展示圖畫讓學生說說“看到了此景,你有什麼感受?”學生踊躍回答“高興!”“有趣!”這與作者孤單寂寞產生了鮮明的對比。“面對同一情景爲什麼感受會不一樣呢?”這又爲理解作者寫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鋪墊,使學生更深刻體會到由於作者獨身一人,遊離在外,才產生強烈的思鄉之情。身臨其境、遷移體驗是使學生與作者達成共鳴的最好途徑。我班住宿生比較多,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說,離開父母,孤獨無助,想家的感覺尤爲強烈。藉助這一特點,我把他們很自然引進情境中“你們離家在外,有什麼感受?“想家!””想哭!”“心裏很難受!”……(當時有一位女生說着說着竟然掉下了眼淚。)趁此機會,我說:“那你用這種感受,把這首詩讀給他們聽好嗎?”此時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3、藉助註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做到獨立思考,激烈討論,彼此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自己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的要求設計,既樹立了小組長的威信,又使學生明白合作學習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的道理,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精神。

三、注重現代化教學與語文課的整合

多媒體科技應用於教學領域,是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使用多媒體,以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夜書所見》一詩中,爲了掃除學生學習的障礙,突破學生對“梧桐樹”“促織”詞語的理解,我精心製作了課件,將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變深爲淺,化難爲易。由此我體會到多媒體的使用,不能只注重形式,課件內容的選制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目的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脫離教學目標重點,只是爲了渲染課堂氣氛的多媒體教學,只能使課堂教學更落後。

以上三點只是我在《夜書所見》一課中,略感到的成功之處。但本節課可也存有不足。

語文課標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課程必須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擴大視野,把課堂教學資源延伸到課外學習資源,使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夜書所見》既是一首描寫秋天景物的,又是充滿濃郁思鄉之情的詩。類似這樣的古詩很多。在教學時,我只是鼓勵學生課餘進行大量蒐集,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組織、督促、交流,沒有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厄制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得不到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的充分培養。

總之,語文教學應該爲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實踐,從實踐中反思,從反思中實踐,才能更好的駕馭現代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