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韋莊詩金陵圖鑑賞範文

古籍3.03W

在日常的學習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關於古詩的相關知識,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關於韋莊詩金陵圖鑑賞相關內容,歡迎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生平簡介

韋莊(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是詩人韋應物的後代。早年屢試不第,直到乾寧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進士,任校書郎。李詢爲兩川宣瑜和協使,召爲判官,奉使入蜀,歸朝後升任左補闕。天覆元年(901),入蜀爲王建掌書記,自此終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勸王建稱帝,爲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定開國制度。官終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工詩,多以傷時、感舊、離情、懷古爲主題,其律詩,圓穩整贍,音調瀏亮,絕句情致深婉,包蘊豐厚,發人深思;尤工詞,與溫庭筠同爲“花間派”代表作家,並稱“溫韋”。其詞多寫自身的生活體驗和上層社會之冶遊享樂生活及離情別緒,善用白描手法,詞風清麗。《全唐詩》錄存其詩六卷,錄詩三百一十六首。另有《浣花詞》輯本,存詞五十五首。

金陵圖

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雲滿故城。

韋莊詩鑑賞

金陵(今江蘇南京)是一個易於激發詩人畫家靈感的地方,它不僅有險峻的地理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而且具有豐富的歷史內蘊,一連續有六個短期的王朝建都於此。因此詠史懷古是到達此地的文人墨客不可少的節目。在中原飽受戰爭動亂之苦的韋莊四十八歲到五十二歲間兩次到金陵,可能在這時他看到六幅描繪金陵史事的圖畫,它觸發着詩人,他感昔傷今,而寫下了這首詩。

“誰謂”二句是有針對性。在韋莊之前那位曾寫過“日邊紅杏倚雲栽”名句的高蟾有《金陵晚望》。

其中寫道:“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高氏在金陵處處感到一片衰敗景象,而他卻沒有看到表現六朝衰亡的圖畫!因此,所謂“畫不成”是帶有激憤情緒的反語。韋莊也並非不懂。他只是以此作爲緣由,揭示所謂“畫不成”的原因的底。“畫人”們內心只注意迎合“世人”喜歡粉飾太平的庸俗心理,因此纔不去揭示六朝的“傷心事”。看來,“瞞”和“騙”是中國文藝家的痼疾,它歷史悠久,爲世人所歡迎。六朝偏安江左,內戰、外戰不斷,有什麼可炫耀的。可是六朝給後人留的印象卻是富貴氣十足的“六朝金粉”或帶有飄逸色彩的“六朝煙水”,而詩人從自己親身的經歷出發,他在金陵所感受到的是歷史的沉重的一幕。他看到的《金陵圖》恰恰和他的感受是一致的,因此對其他“畫人”的批評,正是對《金陵圖》作者的褒美。

那麼《金陵圖》表現的'是什麼呢?“君看”句指出它是六幅描述“南朝事”的組畫,(可能一朝一畫),但畫中具體內容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言,只用極空靈的一句“老木寒雲滿故城”結尾。讀者不要以爲這“六幅”圖畫都畫的“老木寒雲”,此句只是用“老木”、“寒雲”、“故城”三個意象來暗示《金陵圖》中所表現的六朝,不是繁華興盛、也不是超凡脫俗,而是它的蕭瑟、淒涼、窒息和衰敗。從六朝的歷史教訓,詩人必然想到現實,北方已經戰爭踐踏成“赤裏千地”,而且戰火仍在燃燒。南方也充斥了腐朽與衰敗,唐王朝大約已走到了歷史的末路。這一點,詩人已經朦朧地感受到了。

題畫詩雖然產生於六朝,但到唐代才繁盛起來,大多題畫詩都要細緻描繪畫中景物,然後抒情敘事。而此詩以議論爲主,透過議論以狀寫詩人的憂懼之情和無限的傷感,對於畫的內容卻只以暗示和象徵手法一筆帶過,將畫中的空白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