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論關於草原文化的幾個問題

古籍3.29W

一、關於草原文化的地位與作用問題

草原文化的定位,是開展草原文化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只有正確揭示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才能深刻認識和把握開展草原文化研究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關於中華文化的起源問題,學術界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並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深化的過程。起初,學術界大多堅持“一元說”,即認爲中華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然後漸次向四周特別是向南北擴散,這就是影響深遠的黃河文化說。隨着研究的深入,特別是隨着大量新的考古發 現,人們逐步認識到黃河文化並不是中華文化的唯一源頭,在廣袤的中華大地,還有一些地方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由此,中華文化多元一體說開始興起並逐步成爲學界的共識。在這種多元一體說中,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是最被看重的兩大源頭,而其他文化很難與這兩大文化相提並論。這就是目前中華文化起源問題研究領域的大致狀況。而今,我們研究草原文化,要提出和確立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除我們已知的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之外,中華文化還有一個重要源頭,即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不僅表現在它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而且表現在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加以說明。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講,中華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組成的,即黃河流域文化、長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區文化。其中,草原文化區域分佈最廣,歷史上包括整個蒙古高原。從文化類型上講,中華文化由三大類型文化組成,即北部的遊牧文化、中部的農耕文化、南部的遊耕文化,或者說北部的遊牧文化、中部的粟作文化、南部的稻作文化。其中,北部的遊牧文化獨具特色,也是草原文化的主導文化。而中、南部的兩大類型文化,說到底都是農耕文化。因此,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組成中的地位顯而易見。如果中華文化之中只有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或者只有農耕文化和遊耕文化,而沒有草原文化和遊牧文化,那將是很不完整的,也不符合中華文化建構歷史。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長盛不衰,其歷史脈絡從未中斷,這在各文明古國中是絕無僅有的。造就這種獨特而偉大的文化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其多元一體的內在建構。因爲,只有“多元”而沒有“一體”,就會出現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狀況,而只有“一體”沒有“多元”,就會缺失生機與活力。辯證法則和歷史邏輯就這樣統一於中華文化生命機體之中,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在這“多元一體”的內在建構中,草原文化以遊牧民族特有的豪邁剛健的氣質和品格,不斷爲中華文化的發展興旺增添生機與活力,一次又一次地實現新的變革與發展。

二、關於草原文化的.內涵與特質問題

草原文化的內涵和特質問題,是目前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積極討論的熱門話題,也是在草原文化研究領域短期內很難形成共識的焦點。比如,有論者說草原文化是生命文化、生態文化,也有論者說草原文化是英雄文化、和諧文化等等;而對其特質的概括,更是多種多樣,比如開放性、包容性、進取性、務實性、征服性、開拓性等等。這些不同的認識和提法,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問題是,草原文化作爲統一的認知對象,即使再複雜,即使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性,也應當具有基本的、穩定的、同一的內在屬性和特質,目前的研究任務,就是要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儘可能客觀準確地揭示出這種內涵和特質。

草原文化的基本特質可以概括爲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崇尚自然。草原文化是以遊牧生產方式爲基礎的文化形態,而遊牧生產是最具生態特徵的生產方式。以這種生產方式爲生計的人們,不僅將人當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將自然當作敬奉的對象,以一種敬畏和愛慕的心情崇尚自然、護衛自然。草原文化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作一種重要行爲準則和價值尺度,一以貫之,使之能夠在知、行統一上得到昇華,成爲草原民族最寶貴的文化結晶。

二是踐行自由。嚮往自由,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但對於許多民族來說,由於受社會物質條件的限制和社會政治制度的束縛以及民族性格差異的影響,自由僅僅是人們嚮往的對象和追求的目標而已;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爲他們提供了相對寬闊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環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性格的形成過程中,自由的因子已經成爲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深熔鑄於其民族性格之中,體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三是英雄崇拜。民族英雄是民族的脊樑。懂得崇尚英雄的民族,纔是英雄的民族。崇敬英雄,倡導英雄精神,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和價值取向。這一點,在草原民族中體現得尤爲突出。在草原民族中,人們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精神,把效法英雄當作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

三、關於草原文化的建構問題

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統一。作爲地域文化,草原文化是指形成在我國北方草原這一特定歷史地理範圍內的文化。從古至今,不同民族、不同時期所形成的文化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以草原這一地理環境爲共同的載體,並以此爲基礎建立起內在的聯繫與統一性,形成統一的草原文化。這裏,草原既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又是重要的文化地理概念,蘊涵着特有的普遍象徵意義。作爲民族文化,草原文化是生活在這一地區的部落聯盟、民族族羣共同創造的,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態,諸如匈奴文化形態、鮮卑文化形態、契丹文化形態等,但由於這些民族相互間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族際承繼關係,因而草原文化從本質講是一脈相承的,是同質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和發展。

草原文化是遊牧文化與多種文化的統一。草原文化是以草原自然生態爲基礎產生的,而在草原自然生態環境中,從古至今相繼產生採集、狩獵、農耕、遊牧、工業等多種文化形態。這些文化形態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不同角度爲草原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活力,使草原文化一開始就成爲以多種生產方式爲基礎的多種文化集合,即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統一。其中,建立在遊牧生產方式上的遊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導文化,是草原文化區別於其他區域文化的主要標誌之一。

草原文化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統一。草原文化作爲中華文化中最具古老傳統的地域文化之一,在吸納現代文明因素、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爲各個地域文化作出新的樣式。我們已清楚地看到,在草原文化各個領域,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從物質文化形態到精神文化形態,從思維方式到認知體系,從生活習慣到制度規範,傳統和現代的東西無不在碰撞、衝突、相互吸納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統一,使草原文化成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統一的整體。

標籤: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