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鑑賞羈旅詩要注意的方法

古籍1.53W

羈旅就是漂泊之意。在詩歌中,用羈旅往往具有無可奈何的意思,也就是說不是主觀不回家,而是客觀沒條件回家。古代人外出,不是在很短時間就可以回家的,無論得意,或者失意,也無論做官,或者經商,都會久居在外,時間長了,自然會想到家鄉及其親人的。所以,羈旅詩表達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羈旅之苦,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幽憤之情以及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嚮往等等,

對於羈旅詩詞,我們在鑑賞中要注意以下方法。

第一、情景結合

詩人或者主人公在外時間長了,往往會觸景生情,產生對家鄉和情人的思念之情。所以,鑑賞這類詩歌,表現抓住情與景的結合。這類詩歌,詩人雖寫了“眼中景”,卻抒發的是“心中情”比如,歐陽修的《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詞作上片前三句是對春景的描繪,後兩句轉入對離愁的敘寫。其意思是離愁隨着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這個比喻,妙在即景設喻,觸景生情,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從這一點來說,他比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得更加自然。

第二、變換視角

變換視角,或者稱視角挪移。在詩歌中創作中,詩人不寫自己感受,而是從對方入手,透過設想對方的行爲動作,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懷的藝術手法。理解羈旅詩歌主要是寫羈旅在外而無法歸家的人寫的思鄉戀家之作。這類詩歌,除了直接表現詩人的情感外,也有詩人借寫對方來表現自己思念之情。

1、不寫自己而寫對方

不寫自己而寫對方就是說,本來自己思念對方,卻不直接寫,而是說對方思念自己。這種方式在這類詩歌中的審美價值很大,不但增加了詩歌的曲折度,而且將詩意推進一層,加深了思念情感。比如,王維的思鄉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情感特徵就是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看看全詩: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首句寫“作客”,次句寫“思親”,都是實寫,都是樸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後兩句筆鋒一轉,轉向了虛寫。詩人馳騁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間,設想在重陽節的這一天,遠在家鄉的兄弟們定會象往年一樣登山眺望,也一定會按照傳統的風俗插戴茱萸,暢飲黃酒,同時也一定會想念自己——遠離家鄉的手足。這裏,詩人透過說親人想念自己來反襯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正如清人張謙宜所說:“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淒涼。”

2、想象與對方的團聚

這種方式就是說,詩人本來異地他鄉思念家鄉的親人,而詩人就設想與親人團聚的景象。這樣寫,把本來很難團聚的情景設想出來,更能表現詩人的思念之情。比如,杜甫被叛軍捉到淪陷的長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兒,寫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依虛幌,雙照淚痕幹。

詩人首先寫了“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對自己處境的揪心後,在頸聯又接着想象“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的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後,把相倚帷薄,月光雙照、共舒愁緒的希望寄託在不知何時的未來。這樣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實則更加表現了詩人自己對妻兒的思念。

第三、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也就是寫詩人(或者抒情主人公)在登高望遠,望遠思親,思親不得而憂愁,或者見物抒情,觸景生情等的表現手法。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東都洛陽,在唐代是一個繁華的都市。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離開長安,泛舟黃河東遊,後來寓居洛陽。開元二十二年的一個春風輕拂氣候宜人的夜晚,白日裏車水馬龍的喧囂和雜沓的人聲,都寂靜下來了,忽然,一聲幽怨婉轉的笛聲傳來,它像一股春風,吹拂着整個沉浸在寧靜中的洛陽城。玉笛吹出了悽清的別離之曲《折揚柳》,惹起遊子們的一片思鄉之情,詩歌以“誰家”起,以“何人”結,笛聲無端而起,鄉情油然而生。遊子的潛意識,經笛聲一調弄即引發起來,可見遊子無日不思家,無時不懷念家鄉。

標籤:詩要 羈旅 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