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古風倚劍登高臺》翻譯賞析

古籍1.1W

《古風·倚劍登高臺》作者爲唐朝詩人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古風倚劍登高臺》翻譯賞析

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

蒼榛蔽層丘,瓊草隱深谷。

鳳鳥鳴西海,欲集無珍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萬族。

晉風日已頹,窮途方慟哭。

【前言】

《古風·倚劍登高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中的第五十四首。全詩共十句五十字,語言古樸,情深意婉,描寫登臺之所見,又比君子失路、小人得道之現實,言今風俗澆薄,君子道消,自己亦如阮籍有窮途之悲了。

【註釋】

倚劍:佩劍。

蒼榛:叢生的雜草,喻指小人。

層丘:重疊的山丘。

瓊草:美好的花草,仙草,喻指賢臣。

鸒斯:鳥鳴,即烏鴉。

蒿:蒿草。

盈萬族:指數量極多。

“晉風”二句:謂社會風氣日趨澆薄,士大夫深感窮途沒落,痛苦不已。《晉書·阮籍傳》:“阮籍時率意(隨意)獨駕(駕車獨行),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晉風,借指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

翻譯

身佩寶劍,登高眺望,滿目春光,鬱鬱蔥蔥。只看見珍稀的瓊草隱藏在深溝壑谷,而荊棘敗草卻長滿了陽光燦爛的山丘。西海的鳳凰迴翔鳴叫,想找棲息的地方卻沒有珍貴的梧桐樹。烏鴉雌雄同居,繁殖後代一窩又一窩。現在已經類似晉朝世風沒落時期,怎能讓阮籍日暮途窮而不放聲痛哭呢。

【賞析】

抗志青雲之上,身處草莽之間。詩人懷抱利器,卻托足無門,這種苦悶的情緒鬱結於胸中,久久難以排遣。登高遠望,本想釋放愁緒,極目騁懷,卻不料遊目所見,物有所觸,竟是憂愁之上更添一層憂愁了。一旦物之所觸,情感閘門即刻大開。起句看似平淡,實則不平。下文的抒情平臺在這裏得以構建,下文的情感基調在這裏得以奠定。

以下六句寫登高遊目所見之景。這是眼前所見的實景,更是心中所幻的'虛景。“蒼榛蔽層丘,瓊草隱深谷”,雜草惡木淹沒了層層丘臺,香草佳木卻深深地長在谷底。小人無能,高高居上;君子懷才,卻沉淪下僚。“鳳鳥鳴西海,欲集無珍木。鸒斯得所居,蒿下盈萬族”,鳳鳥鳴叫於西海之上,意在採集珍異之木;鸒斯蟄居蒿下,只知呼儔引類。廟堂之上,君子空有用世之心,卻身無立錐之地;小人唯求一己之私利,卻是呼朋引伴,相與爲奸。一言以蔽之,君子道消,小人道長,詩人的登高遠望奠基於這種情感。六句全用比體,看似在寫登高所見之草木蟲鳥,其實是以瓊草鳳鳥喻君子,蒼榛鸒斯比小人,反覆申述“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詠史》)之意。如此不公的社會現實與強烈的用世理想相撞擊,心頭之痛何其大耶。昔日阮籍攜酒駕車,信馬由繮,不辨路徑,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現今唐世亦如當日之晉世,風俗頹靡,君子途窮,當此之時,我亦有阮籍之悲,從而像他一樣窮途慟哭了。

全詩以“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作引子,中間景物描寫上承登臺之所見,又比君子失路、小人得道之現實,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也是詩人情感之所在。末句點破詩意,言今風俗澆薄,君子道消,自己亦如阮籍有窮途之悲了。語言古樸,情深意婉,大有《詩》《騷》之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