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詞曲

元曲《塞鴻秋·潯陽即景》

詞曲1.72W

《塞鴻秋·潯陽即景》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的作品。此曲寫潯陽江邊清秋晚景,詞采俊茂,音節流暢;設喻貼切,形象逼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元曲《塞鴻秋·潯陽即景》,一起來看一下吧。

元曲《塞鴻秋·潯陽即景》

塞鴻秋·潯陽即景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

塞鴻一字來如線。

譯文

萬里奔流的長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絹;對岸幾處小點,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顏料,那是淮地的遠山。幾片白帆,箭一般地駛過了江面;而近處的高山上,長長的泉流飛下,猶如一道流電。天色漸漸昏黃,暮色中的雲層難以分辨,彷彿化作了這滿地的露點。一鉤新月模仿着扇形,在天上高懸。逼近了,逼近了,成“一”字的橫線在空中排開,那是北方飛來的大雁。

註釋

潯陽: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寫眼前景物。

練:白絹。

淮山:泛指長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澱:同“靛”,即靛青,一種青蘭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開始像團扇那樣圓了起來。

塞鴻:邊地的鴻雁。

新月初學扇:言新出的.月亮,圓得象團扇似的。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賞析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卻尺幅萬里。分則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畫,七個風景鏡頭,千姿百態,各放異彩;合則構成潯陽江山的立體壯觀,好似一部名勝風景影片。其間遠近高低,動靜明暗,聲光色態,無不鹹備。真是氣象萬千而又和諧統一,壯麗雄奇而又韻味無窮。

在一個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畔極目,飽覽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興遄飛,發出了深情的詠贊。一上來就連用四個屬對工整的排句,鋪敘江天的景色,有如貼錦、刺繡一樣,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動人。萬里長江止息了它翻卷的驚濤,靜靜地向東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銀色的光澤,宛如平鋪着一條白色的綢帶。遠處的青山肅穆地矗立在江邊,蒼茫的夜色把它映襯得更加翠綠。

如果說一、二句描繪山水是從大處落墨,取神於靜穆的話,那麼三、四句則着眼於刻畫具體景物的動態美,使之大小相形,動靜相映,增加其層次和變化的美感。幾片征帆東去如箭,一泓山泉直瀉如電,這是多麼健捷的景觀啊。置身其間,能不令人神觀飛越嗎?“晚雲”兩句也是排偶句法,轉寫天際的秋色,同樣充滿了詩情畫意。晚霞收盡,天氣變涼,水氣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雖未團圓,卻也有欲圓之勢。因爲團扇是圓的,用它來形容待圓之月,故曰“初學扇”。寫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輪到秋天的寵禽――鴻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際、目送征帆的當兒,回首北顧,只見一行塞雁隱現天際。它是那樣高、那樣遠,看上去宛如懸在雲端的一縷細線。當詩人把我們的目光引向無盡的碧天時,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這種結法韻味高遠,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尋味的。

藝術手法上講,它採取大排偶法,將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齊地組織在一起,用所謂意象疊加的技法,直敘景物,不加評議。純用形象來感動讀者,征服讀者。在這一點上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