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風作文

【推薦】民風作文合集七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民風作文合集七篇

民風作文 篇1

海陽過年扭秧歌,分爲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兩種。“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陽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主要流傳在海陽東部和南部地區,“小架子秧歌”流傳爲海陽西北部地區,除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舞蹈動作不多,以跑陣式爲主,俗有“跑秧歌”之說。

二月二日龍擡頭。海陽用白麪或豆麪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麪缸裏,祝願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

五月初一是海陽五猖廟會的日子會有祭竈神的儀式。

海洋的漁民風俗:

海規

“祭海”:除夕之夜發紙時及正月十三日,漁民到海濱擺供品、鳴鞭炮、焚香紙,虔誠叩拜。

“記風”:漁民憑經驗牢記牢記颳大風、降暴雨的時間,以此預測百日後的風情。

“祈風”:正月二十五日爲龍風日,漁民多以此日的風向,卜測海上收成,並燒紙、焚香、叩頭,祈禱“順風行舟”。

“送船”:新船下塢後船主擇“黃道吉日”,在船頭設供品、點蠟燭、焚高香、燒黃表,敲鑼鼓、鳴鞭炮、行大禮。船主執硃砂爲新船點晴、開光,船頭披彩,桅懸紅旗,擡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靜風順”號子,送船入海。

“上網”:每年初出海時先把一冬修整的網具分盤在海岸,在鑼鼓鞭炮交響聲中。漁民擡着網具,喊着號子,徐徐登舟,將網一節一節地盤入船艙,行禮祝福。

“出海”:出海之前宰豬一頭帶皮燙剝,把整豬供奉於船頭,在鑼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畢,將豬開膛、剔骨,切爲大塊,燉成“豐盛肉”,漁民飽餐暢飲。外人遇上船員會餐不須謙讓,自斟自食。

“祭龍王”:漁民首次出海驗網捕到之魚熬熟盛於盤中,奠酒漿、焚香紙,祈禱龍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

禁說“漏”、“翻”、“扣”,要說“明”、“轉”、“劃”或“划過來”;出海不說遠“遠”、“近”,要說“高”、“低”;卸完魚、蝦,不說“卸完”、“沒有”,要說“滿了”;帆要叫“蓬”;餃子煮碎了要說“掙了”;“打官司(灌死)”要換言“告狀”;繩子斷了要說“升了”;“初十”(觸石)以“倆五”代替;東西碎了禁說“碎”,要說“笑了”;碰到鯊、鯨等老魚,不能直呼其名,要稱“老人家”;行船時,嚴禁吹口哨說笑話。勺子、飯碗不許扣覆,筷子禁止擔在碗上吃完飯要將筷子向前猛趨以示行舟快而無阻;嚴禁婦女跨船頭不準在船頭上大小便。

民風作文 篇2

鄂爾多斯蒙古族使用夏曆,最重要的節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爲“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爲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羣衆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竈裏,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竈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並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竈”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目.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爲“察幹薩日”.‘察幹”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爲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徵着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爲吉服”,白色爲“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爲“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馬可·波羅記述:“是日國中數處入貢極富麗之白馬十萬餘匹,是日諸象共有五千頭,身披錦衣甚美,背上各負美匣二.其中滿盛着宮廷所用之一切金銀器皿甲冑,並有無數駱駝身被錦衣,負載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隊行於大汗前,是爲世界最美之奇觀.”

除夕,先在馬尼宏杆子的東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樣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着,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吃羊頭.進餐之前,家中長者要先把羊嘴巴揭開,按迷信傳說,這個儀式大概有兩個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張牙以驅鬼避邪、因爲三十這天世無主持之神,鬼要四處籌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張是足可把餓鬼嚇跑的.午夜,全家圍坐一起吃餃子,名曰“辭歲飯”.外出不在家的(婚後分居的男兒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長喊一聲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飯.東方微亮,新年伊始,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杆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紮成,沾油點燃),隨後再分別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畢,就該噶早年茶了,此時,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後,又是全家(夫婦之間除外)互換鼻菸壺以示新年祝賀.新春期間,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舊時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門),帶上哈達、鼻菸壺和美酒,三五成羣,興高采烈地挨個給親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飄香,歌舞昇平,到處瀰漫着濃厚的節日歡樂氣氛.

民風作文 篇3

大年初一,人們紛紛外出拜年。親友相見,總要拱手作揖,並說”恭喜發財“、”新喜、新喜“等等。初二祭財神,一大早人們就拜祭財神像,有些人還要到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燒香祭拜。初五又稱”破五“。自這天起,年節期間的各項禁忌均可解除。初六以後,雖然人們的生活起居逐步恢復常態,但仍很有節日氣氛。初八稱”順星日“,傳說衆星神於此日降臨下界。當是日夜幕低垂、羣星閃現之時,人們在院中案上放置糕點果品,祭拜星神。有些人家還要把”星神馬“放在胡麻杆上燒掉。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活動的又一高潮和尾聲。從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大街小巷、宮苑廟宇到處張燈結綵。入夜後,觀燈者滿街滿巷,耍社火,放鞭炮。

民風作文 篇4

大家好,我最近收集了一些關於彝族有趣的風俗和生活特點,所以我把這些有趣的特點拿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彝族的服裝都是一樣的,男人通常會穿黑色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腳長褲。女人多數會保留自己民族服裝特點,一般頭上會圍上包頭,還會繫上腰帶和圍裙,有些婦女會穿長裙,確實非常有特點。

有衣服穿了,還要有東西吃,彝族的主要食物是玉米,而不是米飯和麪食,這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除了玉米,彝族有時還吃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彝族人雖然也吃麪和大米,但不像我們吃的次數多,他們只是偶爾吃一次而已。彝族人吃肉的方式也很獨特,他們把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去燉,漢族人稱這種肉叫“坨坨肉”,光聽這名字就能想象這肉好大。彝族吃飯時還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那就是酒,酒對於彝族人是一個重要的物品,酒可以解除糾紛,而且還是交結朋友等各種場所不可缺少的東西,一般有了酒,不管什麼事都很容易解決。

吃的穿的都有了,還差一個住的地方,彝族的房屋和漢族很相似,他們夯起幾面牆,再用長長的“板頂”蓋上去,加固一下就可以了。

那彝族有沒有一些有趣的節日呢?當然有,比如火把節就是一個,節日曆時三天,第一天叫迎火,村子裏的人宰豬打牛,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在外的人都趕回來吃團圓飯,還會有人在村子裏建造祭壇,接着點燃聖火,再由全村人手持火把,照亮全村,希望火光可以驅趕病魔和災難。第二天叫贊火,也是火把節的高潮,人們會舉行賽馬、唱歌等熱鬧的活動,我也非常想參加,這些表演一定非常精彩,第三天叫送火,是彝族火把節的尾聲,夜幕降臨時,全村人手持火把,競相奔走,山上山下的村子裏的人會聚集在一起那場面一定非常壯觀,一條條火把組成的火龍向着一個地方前進,等人差不多到了,點起一個大篝火,人們揮舞着火把,載歌載舞,迎風引吭,希望日後可以團結有愛,爲期三天的火把節就結束了。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覺得彝族的風俗特別有趣呢!

民風作文 篇5

泱泱華夏,悠久的歷史令人沉醉,古老的飲食文化也撥動着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絃。

嘉興,一座古樸而美麗的江南小城,尤以糉子、南湖菱等特產聞名。嘉興的糉子極具特色,有鹹有甜,軟糯適中,有着江南特有的玲瓏之態。嘉興的農村常在端午前後包糉子,農婦們先洗淨糉葉,包出一個類似小三角狀的形狀,然後在裏面加上糯米和餡兒,最後再把糉子用線纏住,當裹糉線打成結的那一刻,也是美食之旅啓程的一刻。接下來的時間,便只需耐心等待,烹煮的沸騰聲,醉人的糉香,牽動着每一個期待美食之人的心。

紹興,與嘉興相隔不遠,但在飲食上卻有着明顯的區別。紹興人不像嘉興人那麼喜甜,他們更愛黴”物。紹興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平地,因爲氣候和溼度的關係,紹興人的生活中便多了許多黴”物:如黴乾菜,黴豆腐等。其中還有一種我認爲和黴乾菜相似的食物,稱作黴筍乾。當地人先把煮好的筍切成條,然後放在大竹匾裏進行照曬。黴筍乾做成後,密封儲存就可以了。黴筍乾可以做湯,做菜,也可以做配料等等,可謂百搭之物。

無論是嘉興的玲瓏精緻,還是紹興的因地制宜,我都將細細品味,它們都是我的家鄉,都承載着我濃濃的鄉情!

民風作文 篇6

每到過年,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在自家院子裏觀看舞龍了!舞龍是要預約的,過完小年,家人就早早地把貢品準備好,在家裏激動地等待龍燈的到來。經過漫長的等待後,大年初一終於到來了。舞龍的人一到,我們就高高興興地跑到院子裏觀看,龍還沒開始舞,院子裏的人就激動的不得了。鞭炮響起了,龍也開始飛騰,鞭炮放得越響,龍也舞得越歡!

“喲呵·……”只聽領隊一聲吆喝,龍頭擡起來寓意龍醒了。然後身子也一點點地動了起來,隨着噼裏啪啦的鞭聲,龍開始飛騰了。鞭炮燃起縷縷輕煙,巨龍在這雲間飛騰。周圍的小孩們都高興地跳了起來,大人們臉上也都洋溢着快樂。爺爺拉着我的手,在龍的身體下鑽來鑽去,此刻好像自己也飛起來了一樣。

鞭炮聲越來越響,我害怕地捂住耳朵,卻又止不住那種興奮的感覺。只見一位身穿黃袍、手持龍棒的老先生走到龍頭前,雙手作揖,嘴裏唸唸有詞,雖然一些句子沒聽懂,但他那莊嚴鄭重的樣子讓我大氣都不敢出。接下來,只聽他身後的一羣人“嘿"的一聲,鞭炮越發地響了,滿天都是煙花。龍也舞得更歡了,龍頭跟隨着“龍珠”的人,旋出一個又一個優美的弧線,龍身隨着鑼鼓的節奏,一圈圈地旋轉,時而俯衝,時而昂首,場面甚是壯觀。

當龍尾和龍頭相對時,也就是高潮時,我們紛紛拿出煙、肉、魚、雞、鴨這些準備已久的貢品,莊重地放到前面那張大的黃色桌子前擺好。聽姥姥說,人們之所以這樣敬龍、愛龍,是因爲傳說龍是神,有替天行道、降災賜福和支配乾坤的巨大力量和權勢。所以它可以讓天下有九年水災,七年旱災。但是我們如果敬重它的話,它也可以保佑我們幸福平安。所以人們覺得龍有威可敬,有德可懷,便着意求龍祛禍布福。大人們紛紛領着小孩子們虔誠地磕頭作揖,心裏默默地祈禱着新年新氣象。

“砰!”隨着一聲巨響,一朵巨大的煙花散開,金色的陽光映襯着,彷彿化成了千萬條新的希望墜落下來。剛纔的那位老先生拿出了一大堆紅布條,說是能保平安。平安誰不想要啊!大人小孩便一窩蜂地擁了過去。

那條黃色的龍圍着院子游走了一圈,又遊向別處了,我們當然是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也跟着那條可以保平安的龍走到另一個地方。但不論走到哪裏,人們對它的喜愛是不變的,對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永遠不變的。

民風作文 篇7

1. 巧妙地運用擬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備了人的行爲特徵人的思想情感,使之從側面體現文中主人公的心靈歷程。

2. 選材過於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題材老思想,平淡無奇。

3. 雖然選擇了生活中具有一定敘寫價值的事件,但由於分析不透徹,挖掘不深,事件潛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體現。

4. 選材平淡無奇,過於老舊粗俗簡單幼稚,不具新意,難於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時代性真實性。

5. 未能透過小事情反映大道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運用還不夠嫺熟。

6. 對人物形象缺乏多角度的刻畫,只是選取了某一狹窄的題材,片面地顯現了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徵。

7. 能夠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題材,事件的代表性較強。

8. 選材新穎獨特,不附平庸,一掃迂俗之氣,令人耳目一新。

9. 雖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徹合理,理性挖掘較深,凸現了事件的本質。

10. 事件雖小,但反映出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