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週記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範文

週記1.93W

時間過得真快,一週又過去了,一週的時間,一定有不少感想,請好好地記錄下在週記裏。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範文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1

端午節是我國重大的節日之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吃糉子、賽龍船、掛香包、系五絲繩等。

端午節這天,媽媽就教我包糉子。包糉子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談何容易呀!在動手之前,我的確覺得簡單。我把糯米和豆子泡在水裏,媽媽告訴我直到泡軟了爲止。

我又把花生、果肉、大紅棗跟糯米攪拌在一起,就變成了糉子的餡兒。然後我把餡兒弄成三角形的,拿起兩三片竹葉,笨手笨腳的把糉子包裹起來,還用線繩把它牢牢的捆綁起來。不過我包的糉子歪歪扭扭的很難看,但是這也是我辛勤勞動的結果啊,我看着糉子滿意的笑了。

媽媽乾脆利落的包了十幾個大糉子。我和媽媽一起把包好的糉子放到了鍋裏,過了一會兒,香氣四溢,我以爲糉子已經熟了,可是媽媽說時間還不到呢,讓我耐心等待。又過了十多分鐘,滿屋子都飄着糉子的濃香,我簡直就要垂涎三尺了。

我看着出鍋的糉子,竹葉更加翠綠,我想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我咬一口香甜可口,真是天下美味呀!

今天我很高興,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2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原來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溫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3

每到端午時,母親最大的樂趣就是做糉子。母親做糉子的時候,年少的我總會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看着,不僅是因爲想早點吃到那美味可口的糉子,更因爲,我始終認爲,看母親做糉子是一種樂趣。

母親開始並不會包糉子。外婆專程到我家幫着包了兩次後,母親便把手藝全部學到手了。

後來,每年的端午節前,母親就開始自己忙活了,街坊鄰居需要幫忙包糉子,母親有求必應,給這家包10斤,給那家包20斤,端午節前要忙活一個多星期。幫別人忙完了,再忙自己家的,每次,我們家大約都要包上七八斤。

外婆說,裝鍋和煮糉子也是有“技術”的,因爲用竹葉包的`糉子是四角形的,裝鍋的時候要密密實實地插好,一個壓一個,這樣糉子才煮不破。擺完糉子後上面還要放上些雞蛋,因爲糉子鍋裏煮出的雞蛋有特別的清香。

裝好後就開始煮糉子了。用大火燒開鍋後,改爲慢火慢慢地煮。這時如果火太急,就可能把糉子煮破了,只能等着喝“稀飯”了。大約用慢火煮上兩三個小時後,再改用微火,讓鍋裏的水似開非開,一直持續到下半夜。

第二天早晨,揭開鍋蓋,滿屋清香瀰漫,我和妹妹歡呼雀躍着,爭先恐後地解開糉子的“衣服”,大口地享受着,而幾乎是一夜未眠的母親,又忙着讓我們給沒有包糉子的鄰居這家送10個、那家送8個,分享端午的喜悅。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4

今天是端午節,我飛快地跑回家想早點跟奶奶學包糉子。回到家,只見奶奶已經在洗米了。我急忙做起作業。

忽然,我聽到奶奶的喊叫聲:“作業做完了,和奶奶一起包糉子!”我一聽,一蹦三尺高,火速奔向廚房。到了廚房,我一看,奶奶已經包好了幾隻糉子,它們像列隊的士兵整齊挺立,心想:“奶奶包得這麼好,一定有決竅吧。”

於是,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像模像樣地包了起來:先拿起一片幹竹筍葉,把它捲成凹鬥形;然後加一點米,在上面鋪一點紅豆,把竹筍葉的一邊蒙貼在凹鬥上,再用繩子纏上幾圈,打一個結,一隻糉子就包好了。然後,我又用同樣的方法,包了好幾只糉子。奶奶一邊包糉子,斜眼看看,邊樂呵呵地誇我。

吃晚飯的時候,我看着桌子上一盤盤自己包的糉子,心裏有說不出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