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週記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通用5篇)

週記2.07W

時間一溜煙兒的走了,眨眼間,一個星期已經過去了,這一週裏,大家都有不少感想吧,制定一篇週記吧。快來參考週記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通用5篇)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1

今天是星期六,我正在奶奶家裏興致勃勃打着遊戲。

突然,我聽見一種奇怪的聲音,一直“沙沙”作響,便一下子警惕起來。我偷偷溜進了廚房,左看看,右看看。哦,原來是奶奶在包糉子。嘿,有好玩的事做了!我立即飛奔過去,撲上前,一把抓過一張糉葉,一板一眼的學起包糉子來。

包糉子真是難啊!第一步:對摺糉葉都把我難得團團轉。奶奶說,糉葉對摺也要留着少許,要不然米粒就會掉出來。我算好角度,三番兩次地卷呀卷,折呀折,終於做出了理想的形狀。

第二步是最簡單的——裝糯米。說簡單,其實它也要注意“平、滿、多”;說難,也沒有第一步的準確要求。我在疊好的圓錐形裏放入些許米,夾入用醬油浸透的鮮肉,再撒上些米,直到把肉全部蓋住。奶奶又包好了一個,便來教導我:“哎呦,你看你!都把糯米撒到縫裏去了。”我仔細看看,還真有一兩粒掉到了外面的糉葉裏。我急忙用細小的小拇指幫忙摳出米粒,繼續包糉子。

開始最後一步了!我把握好手的力度,嗖的一下,來了個“糉葉翻身”。哎呀,米粒“啪啪啪”地都爭先恐後地掉出來了。幸虧奶奶眼疾手快,拿起大盆,接住了的米粒。哎,我前功盡棄了。

沒關係!我耐心地再從頭包起來……

過了好久,我終於基本地掌握包糉子的方法了,還有許多技巧呢!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包糉子真有趣啊!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2

週末是端午節,早上媽媽剛把我叫醒,我就吵上了:“媽媽,別忘了今天是端午節,我要吃糉子!”媽媽回答說:“小饞蟲,媽媽忘不了,早就給你準備好了,在廚房裏呢。”

我一聽就快速地起了牀,跑進廚房,看見糉子伸手就要抓,媽媽打了我的`手一下說:“先洗手去!糉子還得先蒸一蒸呢。”這可把我給急壞了,迫不及待的洗完手就纏在媽媽跟前,一個勁兒問:“好了嗎?好了嗎?糉子我都忘了什麼味了,肯定很好吃吧?快點快點呀!”

過了好大一會,媽媽才把糉子端了出來:“好嘍,吃糉子嘍。”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小心的把外面的皮剝了下來,還真是燙手呢!糉子剝開了,裏面是三角形的,我用牙一咬,怎麼這麼黏糊啊?一邊吃,我還在一邊想:這是怎麼包的啊,我可不會包。嗯,真甜,真香!我一口氣吃了兩個。

媽媽問我:“你知道今天爲什麼吃糉子嗎?”“知道啊,老師說過,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今天都要吃糉子。可是媽媽,我們平常不能吃糉子嗎?”媽媽笑着說:“傻孩子,平常當然也能吃啊,只要你喜歡,咱們就經常吃好不好啊?”“那當然好啊,那就天天端午節了,哈哈!”

媽媽買了十個糉子,我吃了兩個,媽媽吃了一個,爸爸還沒下班,得給爸爸留三個。還剩四個,我要留着到中午和晚上吃。如果爸爸吃不飽,我就再給爸爸一個,我要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3

我們迎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早晨,我睜開了朦朧雙眼,啊!美好的一天又來到了。媽媽說今天要包糉子,我急忙跑到了樓下。

要說端午節的由來,跟古代的詩人屈原有關。當年,屈原看不慣國家被敵人征服。屈原就投河自盡了,當地的人民就行駛着船,去找屈原的屍體。可惜他們怎麼也找不到屈原,人們怕魚把屈原的屍體給吃了,就把糉子扔到不底,供給魚吃,以免魚把屈原的屍體給吃了。

瞧,媽媽買菜回來了,我急忙跑到媽媽的身邊,媽媽告訴我糉子很多種,有綠豆的有蜜棗的,有豬肉的等等。媽媽說蘆葦葉包的糉子最好吃了。

開始包糉子!媽媽先把蘆葦葉放在熱開水裏燙了一會兒,媽媽再把事先準備的糯米和蜜棗拿了出來。蘆葦葉泡好了,媽媽將蘆葦葉捲成了一個圓形,媽媽先放進了蜜棗,又放了糯米,中間又夾了許多蜜棗,媽媽用線把糉子給繫了起來,放進了蒸籠裏面。媽媽包的糉子又肥又大。

糉子蒸好了我迫不及待得放了白糖,咬了一口,啊!媽媽的廚藝真是不一般呀!竟然能把如此普通的糉子,包得如此好吃,不過十幾分鍾,我就解決了一個糉子。

吃糉子,賽龍舟,紡織了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這一天,我度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端午節。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4

每到端午時,母親最大的樂趣就是做糉子。母親做糉子的時候,年少的我總會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看着,不僅是因爲想早點吃到那美味可口的糉子,更因爲,我始終認爲,看母親做糉子是一種樂趣。

母親開始並不會包糉子。外婆專程到我家幫着包了兩次後,母親便把手藝全部學到手了。

後來,每年的端午節前,母親就開始自己忙活了,街坊鄰居需要幫忙包糉子,母親有求必應,給這家包10斤,給那家包20斤,端午節前要忙活一個多星期。幫別人忙完了,再忙自己家的,每次,我們家大約都要包上七八斤。

外婆說,裝鍋和煮糉子也是有“技術”的,因爲用竹葉包的糉子是四角形的,裝鍋的時候要密密實實地插好,一個壓一個,這樣糉子才煮不破。擺完糉子後上面還要放上些雞蛋,因爲糉子鍋裏煮出的雞蛋有特別的清香。

裝好後就開始煮糉子了。用大火燒開鍋後,改爲慢火慢慢地煮。這時如果火太急,就可能把糉子煮破了,只能等着喝“稀飯”了。大約用慢火煮上兩三個小時後,再改用微火,讓鍋裏的水似開非開,一直持續到下半夜。

第二天早晨,揭開鍋蓋,滿屋清香瀰漫,我和妹妹歡呼雀躍着,爭先恐後地解開糉子的“衣服”,大口地享受着,而幾乎是一夜未眠的母親,又忙着讓我們給沒有包糉子的鄰居這家送10個、那家送8個,分享端午的喜悅。

端午節包糉子的週記5

今天下午,我做完作業從書房出來,看見奶奶在餐廳包糉子。於是,我好奇地跑過去,和奶奶學了起來。

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起兩片大糉葉折出一個角,再往摺好的角筒裏放入一些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點佐料,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話,接二連三地掉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幫我解圍,把糯米弄掉一些,這才使我“平靜”下來。經過一番小小的挫折,終於到最後一步——扎糉子了。我拿起一根糉繩,一陣五花大綁之後,交給了奶奶,可把奶奶樂透了。

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一門手藝活,包起來還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