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敘事作文

記敘文寫作中材料運用的策略研究

內容提要:

記敘文寫作中材料運用的策略研究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部分強調: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本文圍繞記敘文的材料,試着從選擇材料、挖掘材料和敘寫材料三個層面來研究記敘文寫作中的材料運用策略。一、精心選擇材料,展現一個真實而又富有個性的世界。選擇真實的現實生活材料;選擇健康向上的生活材料;選擇能夠體現時代特徵、個性特徵的材料。二、深入挖掘材料,實現作文立意的激情飛越。放開視野,尋求廣度;縱向拓展,追求深度;正面拓進,主題昇華;逆向思維,主題求異。三、生動敘寫材料,充實文章內容,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變空泛爲具體,加強細節描寫;撥動情感觸發點,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打動讀者;巧用環境描寫,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思考背景:

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作文教學向來是重頭戲。中考語文試卷,作文分值所佔比重不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寫作教學提出了各自的課程目標,同時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部分強調: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

不過,就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比較欠缺。他們搜尋枯腸之後,還是寫不出好文章來。在記敘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們在材料方面存在着很多問題。首先是選擇材料,也就是“寫什麼”的問題。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然而許多學生寫作文就是在做“無米之炊”。要麼 “移花接木”,將平時看到的一些優秀作文照抄照搬,或稍加改頭換面,變成自己的作文。要麼同一個材料反覆使用,不論作文題目有無變化,生搬硬套。要麼胡編亂造。時下的話題作文對學生的思維限制不多,允許學生編寫故事。於是有些學生便依託花鳥草蟲等動植物,編寫童話故事,可由於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有限,文章往往不着邊際,不知所云。更有同學假借某甲某乙拼湊一些離奇故事,人物性格缺乏生活基礎,不符合生活邏輯,漏洞百出。其次,有些學生就算有了一些好的材料,可由於對材料挖掘不深,或敘寫不夠生動,也不能寫出比較優秀的記敘文來。許多學生感受不到作文的樂趣,覺得寫作文枯燥無味。也正因此,許多語文教師覺得作文教學之路十分崎嶇。鑑於此,本文圍繞作文的材料,試着從選擇材料、挖掘材料和敘寫材料三個層面來研究記敘文寫作中的材料運用策略。

一、精心選擇材料,展現一個真實而又富有個性的世界。

學生選擇什麼材料比較好呢?筆者以爲,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選材:

(一)、引導學生選擇真實的現實生活材料。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在引導學生選擇作文材料時,應放眼自己身邊的現實生活。學生完全沒有必要捨近求遠,去胡編亂造故事。

那麼,學生們如何發現身邊的生活材料呢?用明亮的雙眼去觀察生活,用智慧的大腦去思考生活。比如關注別人講述的事情、自己尋找資料得來的事情、親身經歷的事情等等。我曾讓學生以“得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爲話題寫一篇作文。有位學生選擇了本班一位同學被推薦保送“杭州進階中學”失敗後重新振作的真實事件寫了一篇記敘文,結果贏得了我和其餘學生們的肯定。像這樣以身邊的真實事件爲材料的文章自然就會得到讀者的充分肯定與情感共鳴。從身邊的事件中發現寫作的素材,也就是學生參與寫作的最真實的、最有效的行爲。這與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也是不謀而合的。

除了指導學生有所發現之外,還要指導學生平時一定要注意收集、積累這樣的材料。這裏向大家介紹幾種收集、積累材料的方法,以期有所幫助。1、觀察積累。客觀存在的環境萬物與豐富生活的種種特色,只有靠觀察才能發現、掌握與積累,才能形成寫作的素材與題材。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觀察的過程,便是積累材料的過程。因此,要指導學生養成處處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觀察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觀察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並把觀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種細微特徵及時記錄、隨時積累,這樣纔會使頭腦中的材料越來越豐富,寫作時便能厚積薄發,得心應手。2、閱讀積累。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而作爲積累材料的閱讀,主要指課外閱讀。大量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經驗紛繁,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相容,是前人觀察成果的結晶,更是中學生寫作中可以廣泛採擷的素材。3、練筆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材料積累中勤於練筆,積累有形的文字材料,並從中提高運用語言技能。葉聖陶先生說:“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中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練筆的形式一般有:讀練筆,即動筆墨讀書,包括詞語摘抄,內容概括,佳句警句抄錄,讀後感,書刊評論等。觀察練筆,主要是寫觀察片斷、觀察日記。視聽練筆、活動練筆等,均可用日記形式寫觀後感、活動收穫等。4、活動積累。在親身經歷的各種活動實踐中,體驗生活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也是學生積累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這些材料情感性強,心理活動素材多,動態發展變化內容多,爲其他積累渠道所少有。爲此,語文教師應積極組織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如採取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自編小報刊、課外閱讀成果展、社會調查、專題辯論等中學生喜愛的形式,同時結合學校、班級開展的各種德育活動、節日活動、社會實踐等內容,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有意觀察,強化體驗,從中積累真情實感,體驗活動中各種人際交往的真僞虛實、優劣美醜,觀察活動過程中各種人物的言行舉止、神態變化。活動中所積累的材料往往由於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再現容易,而且寫作中使用起來容易抒發情感,達到文情並茂。

有關你的故事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你對有關身邊發生的事情的感受也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學生在選材時都應該表現自己獨有的認識和體會。比如說同樣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有的溺愛,對子女一味遷就;有的真愛,慈祥中有嚴厲;有的恨鐵不成鋼可能橫眉冷對,棍棒相加;更有甚者,因爲某種原因,對子女的愛以冷酷刻薄的形式表現。“我思故我在”,當你有了自己的思想時,你在寫作中就自然會融入更多的個性化的因素,選擇個性化的材料,表現個性化的情感與體驗。這樣寫出優秀的作文就不再是難事了。

二、深入挖掘材料,實現作文立意的激情飛越。

中考話題作文提倡的“三自”原則,即題目自擬、文體自選、立意自主,鼓勵同學們解放思想,放飛心靈,張揚個性,寫出極具個性的作文來,在文章的立意上作了很大的解放。但從歷年的中考作文來看,許多同學的立意還是令人擔憂的。在對作文材料進行立意上,我們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深入挖掘。

(一)、放開視野,尋求廣度。學生圍繞所給的話題進行立意的時候,不要只侷限於話題本身,要把視野放開。聯想是我們放開視野,尋求立意廣度的有效方法。如以某一事物爲話題,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從三個角度來進行聯想。1、相關聯想。找出現實生活中與該事物相關的事情,從聯想中去煉意。如以“蠟燭”爲話題,可以講述一次停電之後,尋找到一截小小的蠟燭頭,它給生活帶來了便利,給黑夜帶來了光明;或在山區的一所鄉村學校,蠟燭是每一個學生的必備品;或小時侯,母親把中藥丸的蠟皮碾碎,盛在小碗中,再用棉花搓成一根細條,把它放入煤油中浸泡之後作爲燈芯,這土製的小燈伴我和母親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黑夜;或在伊拉克戰爭之前,一羣婦女兒童在教堂中手捧點燃的蠟燭默默地祈禱着和平;或在富有詩意的咖啡屋裏,圍着一簇簇燭火所發生的動人的溫馨故事……這些都是圍繞蠟燭所發生的事情,每一件事都可以表現一個不同的主題。2、橫向聯想。即注意與現實生活掛鉤,尋找出與之特點相似的人或物。同樣以“蠟燭”爲話題,既可具體聯想到老師、母親、父愛、非典時期的醫務工作者等,表現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亦可反彈琵琶,從蠟燭外表堅強但內心軟弱,一碰火便涕淚漣漣、灰飛煙滅,從中立意。3、縱向聯想。把事物放在過去、現在、將來的對比分析中發現事物在不同階段上的特點,分析其原因,以此來把握事物及其本質。還是以“蠟燭”爲話題。原先的蠟燭是蠟加燈芯,現在許多商店裏的“蠟燭”已經不再真的燃燒,而是蠟燭形狀的電燈。由此可以立意:科學在悄悄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或是環保意識正在滲透於商品的銷售之中,或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蠟燭由生活的必需品轉變爲生活的裝飾品,或是傳統文化產物只有以新的形式存在於現實生活,才能不被現代文化淘汰。

(二)、縱橫拓展,追求深度。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作文立意時放開思想,多往更深層次上去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內涵來。成功寫作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寫出這些表面事件的內涵。因爲你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態度和想法。如果這些態度和想法過於淺顯,或是不夠成熟,那這樣的文章是不能激起別人的思想浪花的。在挖掘材料的深度時,一般是按照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怎麼樣這樣的思路進行深入思考的。如以“追求”爲話題,我們可以這樣來進行深入挖掘。是什麼?追求是理想飛翔的翅膀,追求是人生的使命等。怎麼辦?追求要從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騖遠。追求要從現在做起,不要等待明天。怎麼樣?心中若沒有追求人生便失去意義,生命便失去光彩。我曾要求學生以“把握”爲話題寫一篇作文。有的學生僅記敘自己把握了某一次機會,獲得了成功的事件,而沒有進行更深入地挖掘。這樣他的文章就停留在表面,缺乏內涵,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如果作進一步挖掘,在記事之餘點明“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次走向成功的機會,只要好好把握,定能走向成功”等,那麼,就可以突現文章的主旨,引起閱讀者感情的共鳴。

(三)、正面拓進,主題昇華。

正面拓進是指對某一種話題所涉及到的主題進行適當引申,從而深化原有主題,提煉出一個更爲深刻的`主題。它是對材料進行主題昇華的一種主要方法。

請看話題:田野,人們在那裏播種、收穫。那裏有人們的辛勤汗水,也有收穫後的串串喜悅。當你到野外郊遊時,當你看到滿眼的鬱鬱蔥蔥時,當你看到一望無垠的綠波時,你想到了什麼呢?請以“田野”爲話題寫一篇文章。話題“田野”需要得到深入挖掘。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對材料進行正面拓進:由眼前的田野昇華到人生的希望的田野;還可以由眼前的田野深入到人類的“心靈”,如果把我們的心靈看作是一塊廣袤的田野,那麼我們就應時刻在這片田野上精心耕耘,使其成爲一塊肥沃的心靈的“田野”。

(四)、逆向思維,主題求異。

逆向思維求異,是指對話題或材料運用逆向思維進行分析、引申,最終形成一種異於常理的新主題。對材料進行逆向思維處理,往往可以起到令人耳目一新之效。

同樣先請看話題:太空,是一個充滿誘惑、令人嚮往的地方。古人遙望過它、冥想過它,留下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近人探索過它、研究過它。今人開發它、利用它;上世紀六十年代“阿波羅”登上月球,七十年代人造衛星紛紛上天,八十年代建立空間站,九十年代火星探測器着陸,21世紀初美國人蒂託成爲第一位太空遊客。請以“太空”爲話題,寫一篇文章。

初一看,我們可以從人類的智慧的偉大、對太空的開發等角度進行肯定。然而,有位學生卻從另一個角度對此材料進行逆向思維,表達了“我不喜歡宇宙開發”的思想感情。正是人類對宇宙的不斷開發才導致了今天的環境嚴重破壞!這樣的主題確實令人眼睛爲之一亮。

愛因斯坦說過:“思維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思維概括了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識的源泉。”從作文的角度來說,思維能力乃是成功的關鍵。一個話題從多角度去思考、挖掘材料,就更容易產生新穎、深刻的立意,從而寫出優秀的文章來。

三、生動敘寫材料,充實文章內容,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很多同學知道在文章中表現或倡導某種優秀的品質,從而使自己的文章立意較爲深刻。但大多數時候只是在文章中倡導,沒有透過具體的真實可感的事例或情節來表現這些品質,不能感染讀者。其實,使用足夠的細節描寫可以讓文章顯得富有情趣和個性化。一篇沒有細節描寫的文章就像一塊沒有加料的比薩餅——它能餵飽你,但你並不愛吃。學生所寫出的文章需要足夠的細節描寫來豐富文章的內容,進而讓人感到你是在寫事實,而不是說大話。

(二)、撥動情感觸發點,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寫記敘文要有真情實感,說實話,寫真事,抒真情。唯有真情方能動人心絃,感人肺腑;唯有真情,才能使文章有靈魂,使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作文心理學認爲,情感的觸發點往往與作者在特定時間內的特定環境中的特定情緒息息相關。只有把這種“睡着的情緒喚醒起來了”(日本作家小泉八雲語),才能真正激起人物的內心情感波動。有一篇考場作文《我需要母愛》,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小作者流露了真情,勇於自我剖析,且寫出了獨特的情感體驗。作者從自己放學回家寫起,當聽到母親遭車禍的噩耗,跌跌撞撞趕到醫院時,母親已經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望着母親頭髮散亂、滿臉污垢地躺在急救室裏,作者內心的情感似瀉閘的洪水奔流而出:

“媽媽,你就這樣走了,我和爸爸怎麼辦?我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你難道真的忍心就這樣永遠離我而去嗎?我需要你對我的愛,哪怕是一天、一小時、一分鐘、一秒鐘都可以啊!媽媽,我的好媽媽……媽媽,你生前事事關心我、照顧我,而我卻只顧自己玩耍,從未關心過你、孝敬過你,我真是太自私太吝嗇了……媽媽,如果來世你能再做我的媽媽,我會加倍珍惜你對我的付出的每一點愛,請讓我來世再報答你吧,我那善良而又美麗的好媽媽……”

這一句句或內疚或自責的話語,句句飽含真情,句句感人肺腑,傾訴着對母親的深切懷念,催人淚下。

要想撥動情感的觸發點,作者必須要將真實的自己融入到敘事中去,真正做到“以我手寫我心”。在敘述的過程中,努力使自己或是故事中人物的內心情感迴歸到事件發生之時。這種情感是真實可感的,不是虛擬編造的。在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人物的內心情感的起伏,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頭腦中獲得的體驗等都要符合生活邏輯。這就要求學生要體驗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新課程標準十分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很有道理的。撥動情感的觸發點,學生就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素材積累,儘量選擇那些自己對學校、社會有體驗的材料來寫作文。類似的經歷會激發人的情感的觸發點的。我現在所教的學生曾於前年中秋節參加軍訓活動,第一次有了與家人分別的經歷。本學期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他們十分有感觸。結果在隨筆中很多同學都情真意切地寫出了由於分離而思念親人的真實感受。

要想撥動情感的觸發點,作者還要善於抓住讀者的心理。因爲寫作就是在和讀者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學生如果認識到了這一點,就會在敘事中想方設法巧設情節、渲染細節、刻畫人物心理等。而不至於將敘事僅作爲自己個人的無序的、隨意地表達。

(三)、巧用環境描寫,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我們知道環境描寫在文章中可以起到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心理、交代時代背景和渲染氣氛等作用。如果學生寫記敘文時,在文中恰當地加入一些環境描寫來推動故事發展,或烘托人物的心情等,往往可以收到十分好的表達效果。如有一學生在作文《力量》中開頭寫道:

“冷颼颼的西北風像長了舌頭,把這條繁忙的大道舔得光溜溜的。路旁的樹在風中劇烈搖晃。過往車輛已經慢得不能再慢,彷彿隨時都會被風吹走。行人很少,偶爾遇上個人就必定包裹得像嬰兒一般嚴實。他‘夾’着一輛破自行車,逆着風艱難地行駛着,臉上像刀割一樣難受。但他心裏更難受:揣着的成績單上,期中考試8門功課4門掛了紅燈,想起父母那望子成龍的殷殷企盼……”

小作者透過對凜冽的寒風、隨風搖晃的樹木、緩慢行駛的車輛、稀少的行人等景物的細緻地描寫,着力渲染了冷清、淒涼的環境氣氛,襯托出“我”痛苦、內疚、沉重、悲涼的心境,使傷感之情更加鮮明突出。

當然,學生在安排環境描寫的時候還要考慮到文章的主旨,不能因景傷文。那些在文章中不能起到很好表現力的環境描寫是堅決要捨棄的。

本文就記敘文材料運用問題從選擇材料、挖掘材料與生動敘寫三個層面來作一研究。學生如果在這三個層面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就會向優秀記敘文寫作邁出一大步的。當然要想寫出優秀的記敘文,還有其他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去研究。比如說擬題的技巧,詳略的安排,文章的過渡及照應,語言的潤色等等。筆者希望今後能和同仁一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