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核心養成課堂教學研討心得體會(通用5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核心養成課堂教學研討心得體會(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核心養成課堂教學研討心得體會(通用5篇)

小學數學核心養成課堂教學研討心得體會1

前幾天,在臨沂九小成功舉辦了小學數學教研員課堂教學研討會。我平時聽的複習課很少,上的也很少,一直都比較愁於上覆習課,對於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複習也比較陌生,有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不能錯過。聽了三節複習課,收穫頗多。幾位老師的精彩設計讓人印象深刻,對複習課也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和認識。他們的課堂教學風格各有千秋,都浸潤着濃濃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實、樸實、紮實、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都是各位執教教師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現。

縱觀這三節複習課,幾位教師的丰采依然呈現在腦中。

1、課堂返璞歸真,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東西。

課堂上安靜了很多,留給學生安靜思考的時間多了,迴歸數學課堂抽象性或邏輯性。但是教師語言、課堂精彩度都使課堂呈現出了令人難忘的一幕,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傳遞資訊的空間,讓我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樸素與紮實。

2、回顧瀏覽課本是複習的好方法。

執教教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複習方法的指導,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回顧瀏覽課本,圈畫出知識點,對一單元的知識進行初步梳理,接着老師再引導學生找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知識網絡的建構,從小組合作到交流彙報,再到交流矯正,再次修改知識結構圖,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會浪費一些時間,但對學生複習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有的老師把初次整理的過程放到了課前完成,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只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課堂上的交流纔有的說,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複習課上,幾乎每一位老師或多或少的都對學生進行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比例》這一單元,注重運用轉化的思想。尤其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也有所提及,在整理相關加法算式時也滲透了加法交換律的應用,讓學生有成功的數學體驗。讓學生從一年級就接受數學思想的滲透,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己學習,感受數學的真諦。

4、能力訓練貫穿始終。

所有參賽老師對複習課的策略都有所創新,沒有按部就班地按策略進行上課,每一節課的設計都有它獨特的地方,各個環節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每一環節都互有聯繫,互相補充,尤其是對重點難點的訓練水到渠成,及時的有趣味性的練習學生也非常喜歡,複習效果非常好,從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一節課都有所收穫,對學生的複習能力也是一次提升。

5、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

幾乎所有老師都想到了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前後聯繫非常重要,都不同程度進行了梳理,有一位老師對方程的複習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都帶領學生做了梳理,學生直觀地縱向瞭解了這一部分知識的重要性,也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所有知識都是有聯繫的,都可以轉化成以前所學過的舊知識,爲學生學好數學做好鋪墊。

仔細回想,自己以往的工作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努力探索,在以後的複習課教學的道路上不再迷茫,用更多的時間研究複習的策略,注重複習課對學習的鞏固,培養學生思考、歸納、總結的能力,讓複習課也如同新授課一樣清晰,努力嘗試着去做一定會做到的。

小學數學核心養成課堂教學研討心得體會2

20xx年4月21至23日非常榮幸參加了此次會議。剛開始我一聽要出去聽課,以爲又和我以前參加的其它小學數學會議是一樣的,是優質課評選類得選撥式會議。但當我走進會場,看到“z市農村小學數學‘關注常態、聚集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這一題目時,有幾分詫異,帶着這種詫異我聽完了這13節課,感覺像是打破的瓶子五味俱全。

(一)小學生和小學生如此不同

“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一直相信這句話。雖然人又貧富之分,但貧窮的人有有用錢也買不到的幸福,而富有的人也有難於體會的痛苦;有時覺得一個人很聰明,但他天生缺少了勤奮,註定平平淡淡,而一個人天生呆頭呆腦,老天卻給了他勤奮的個性,他也可以擁有輝煌的人生。但當我聽到於老師在會議總結時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時,我震驚了,我懷疑了。農村小學生比城市小學生差什麼?一樣的四十分鐘,他們在課堂上收穫的到底是什麼?

在參加會議的這兩天時間裏,我無意間聽到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在最後散場離開時,我聽到一位老師這樣說:“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只適合城市裏的孩子,根本不適合農村孩子。”聽後我一直在思考爲什麼?大學剛畢業,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而且一入行就進入了市直小學的大門,對農村小學教育沒有太多的瞭解,但也從來不知道我們之間有如此大的不同。我們的孩子有如此大的不同,我們的孩子和他們的孩子難道智力上有差距嗎?難道農村老師比我們差嗎?答案肯定不是的,相反的我覺得他們付出的比我們更多。

這樣的疑問解答了我參加會議時的疑問,我想引起詫異的原因有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但不行動就永遠也不可能改變。於老師的這次會議倡導不只是給村小老師一個展示的機會,對村小老師師一種激勵,也讓我覺得羞愧。作爲一名市直小學的老師,擁有一流的教學設備,一流的學校管理,最好的學習機會,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優秀?真想對那幾位村小來上課的老師說:“無論本節課你上的成功與否,都值得我們這些老師學習,走到這裏你們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真的辛苦了,你們很棒了!”同時對每一位村小老師都應該說聲:“你們辛苦了!”

(二)教什麼不等於怎麼教

本次聽課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以常態課的形式出現的,沒有以往優質課中的精心修飾。但老師們的表現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雖然代課僅僅半個學期,但計算課的講授讓我覺得頭疼。學生對於有的題目早已經會做,所以我在思考到底要教什麼?13節計算課下來給了我答案。教給學生什麼是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爲基礎,找到知識的重點及難點,面向的是學生的起點,而怎麼教的重點是爲什麼教?直面的是學生的終點。不能單單滿足於學生會做你出的計算題目,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真正理解原因。

雖然我也已經是一位老師,但和他們這些老師比起來差距不只一點點。一次次精彩的點評中我聽進了心裏,無論教授的是什麼,都要從學生的起點入手。時刻都應該以學生的思考來引導我們的課堂,數學教學研究之本就是學生。我們無法主導學生的思維,但我們應該試着追隨他們的思維,這樣才能知道我們應該做點什麼。

除了對學生的理解,對教材的理解也是不容無視的。我反思自己對教材理解的不夠深入透徹。很多時候我只是將教學用書粗粗的讀一遍,大體瞭解到本節課要教授的知識是什麼?然後就以自己的想法進行授課。現在看來自己的粗心大意,教學用書中蘊含着巨大的資源。仔細品讀能讓我們發現學生的基礎在哪裏,本節課牽扯的的知識點有哪些,學生思維上的難點在哪裏。我畢竟已經過了孩子的年齡,已經不能把思維射回過去,但現在的我們卻要讓自己的課堂射向孩子的思維,也射回我們的過去,用孩子的思維重新學習。你學會了,孩子就學會了。

每次聽課都有很多體會,都給我教學上敲醒警鐘。我要讓我的課堂真正變成學生的,學生們學會了,我纔是學會了。我們常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知道自己的這個想法很難,但難不代表不能,我也知道不行動就不可能實現,所以我會慢慢試着去努力,去研究,多向各位老師們學習,有這麼多優秀前輩們指引着我們,相信未來的孩子們一定都是最幸福的學習者。村小的孩子們也一樣!差距會變得相同!

小學數學核心養成課堂教學研討心得體會3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慶市石化三小舉行了爲期三天的全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究活動。來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參賽選手上了觀摩課。這些參賽選手都是來自全省各地的教學精英,有着紮實的基本功, 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學手段。在這次活動中,受益匪淺,老師的課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在教材處理上亦是驚奇不斷。從中讓我體會到:一節課的成敗與否,不在於畫面有多麼的花哨,講解有多麼的委婉,活動有多麼的熱鬧,設計有多麼的豐富……關鍵在於只要學生掌握了知識,該發展的能力發展了,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讓學生的求知慾望不斷增強,就是一節好課。

總體印象:

1、參賽教師穿着得體,落落大方,舉手投足間透出精幹、幹練。

2、參賽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使教學變得形象直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參賽教師都使用視頻展示臺對學生作業和作品進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參賽教師的課前提問、課前小遊戲拉近了師生間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5、參賽教師在教學中都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透過明確分工,協調配合,對學習內容進行充分的實踐和探究,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參賽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透過讓學生擺、折、畫,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7、參賽教師的教學語言精煉、豐富、富有感染力,課堂評價及時,關注了學生的情感。

8、參賽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是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的一種方式。

細節印象:

一、對當地學生的印象

本次觀摩,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上課的學生,他們非常優秀:能回答出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能提出老師想要的一切問題,能碰撞出老師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師達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還非常的有禮貌、守紀律。記得那些學生走上舞臺時安靜、有秩序,生怕影響了別人似的。下課時是那樣有秩序地向老師告別,還要整齊地轉過來向聽課的老師敬禮,問聲“老師,您辛苦了!”“老師,再見!”再有秩序地離開會場!學生課堂上活躍的思維更是讓我們驚歎。如第一個給我們做課的.劉志強老師在《旅遊中的數學》這節課始,劉老師提到自己承諾了要在“五一”期間帶領原班學生到黃山去旅遊,現要請大家幫幫忙,談一談旅遊前要做哪些準備,旅遊過程中要解決哪些問題時,結果學生回答出了劉老師預設的各種不同的問題,諸如租車,用餐,門票,時間,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師教學《包裝的學問》一課進行到探究將四個長、寬、高分別是15釐米、10釐米、6釐米的茶葉盒進行包裝,怎樣包裝最節省包裝紙的原因時,有一個學生不是去計算,而是想象和比較,他走上展臺,很從容地將一個盒子的大面與兩個中面的大小進行直觀比較,讓人一目瞭然地看出將兩個中面重疊起來最節省包裝紙。吳曉秋老師在教學《平均數》一課進行到鞏固練習時,出了一道題,“小熊冷飲店又該進冰糕了,小熊翻開了商店各月前三週賣出的冰糕情況統計圖,發現第前三週依次爲8箱、7箱、9箱,問本週該進多少箱呢?”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平均數“8箱”、最多的箱數“9箱”、“比賣出最多的周還要多一些的箱數,防止還會更多”。這些學生太有才了!

學生有這樣活躍的思維,這樣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想他們的任課老師平時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艱辛。

二、感受大師的風采。

1、感受他們的“數學專業素養”。

趙勁鬆老師執教三年級的《平移和旋轉》,由於這兩個概念教材沒有下定義,也沒有用語言描述,只要求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在感知平移和旋轉時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動作表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的方式:第一層次是模仿,觀察動畫中的物體運動情況,並用動作表演出來,在分類的基礎上,揭示兩種運動形式及課題;第二個層次是用全體學生在課堂上的運動讓學生感受不同的運動形式(向左平移兩步、向右平移兩步、原地旋轉兩圈)感受兩種運動的不同感覺,同時暗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第三個層次是再現,根據靜止的畫面,想像它的運動方式,並用手勢將其表示出來。三次動作表演,既滿足了孩子們好動的天性,同時在舉手投足之間加深了對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可謂“一切盡在不言中”!爲接下來深入研究圖形的平移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接下的一個環節則更加精彩了,由於平移有兩個要素——方向和距離,趙老師設計了一個遮眼活動,讓一個學生到電腦前遮住眼睛只看鍵盤上的方向鍵,聽下面學生的指令操作,讓全體學生用方向語言提示,眼睛看距離,大腦思考平移的兩個要素,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這樣的課怎會不精彩呢?如果說讓學生說出平移情況是一種考驗,那麼再接下來的動手畫則更具有挑戰性。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爲了突破這一難點,趙老師設計了“嘗試——演示——判斷——比較——再畫”五次活動,在嘗試中充分暴露學生思維的“結”再透過判斷和展示開啟這個“結”,接着在比較中優化方法,最後透過再畫,使學生初步掌握畫平移圖形的方法,而兩次畫圖所組成的小帆船,既體現了數學的美,又蘊含着教師美好的祝福,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和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們的“激情”。

在本次活動中,丁雪潔老師應是最有激情的老師。她教學的是《體積與容積》,是本次研討活動的最後一節課,從一開始的課前談話起,就很明顯的看出這個班的學生情緒低落,丁老師以飽滿的激情貫穿課堂始終,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種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始終在激勵學生的求知慾望。

3、他們都是“有心”的老師。

吳曉秋老師是這次做課老師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師,課前交流時,她能記住班裏“在大路上看到老師就向老師問好”的學生的名字;“比猴還要聰明的同學”的模樣,並叫出她的名字……這位老師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個有一定特徵的學生名字,一下就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這是我學不到的本領。

4、他們都是“勇於創新”的教師。

我們通常在說誰大誰小的時候,一定用到誰比較大誰比較小的完整名詞,可是程媛媛老師在教學《包裝的學問》一課的伊始,她引導學生給一個長方體的三個面取名字,分別叫做“大面”、“中面”、“小面”,這樣取名爲後面說明哪兩個面重疊起來能節省包裝紙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不僅形象易記,更順口。

三、談談這次活動對我的啓發,與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課。

在一羣各行各業都有的人羣中,我們能很快地看出誰是教師,因爲大多數教師的臉上都寫着:“單純、苦大仇深”這幾個字。我們學校女教師比較多,大家自己比較一下,語數教師同其他學科老師的區別,語數教師明顯更具備滄桑感。這一方面跟勞動量大小和壓力有關,我想同心態及教學觀念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要做到“爭效率、少慪氣”,在課堂上努力組織好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爭取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認真聽課;不要因爲個別學生的表現影響到自己的教學情緒,因爲我們的情緒是直接決定學生的上課情緒,教師情緒好、心情好,學生也會受到感染,上一節好課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因爲有了寬鬆和諧的學習氣氛。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啓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爲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反之,教師心情不好、發脾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課堂效率自然低下。課標上說:人人學所需的數學,也就是說數學並不是人人都能學好的,有些學生學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們不要同這樣的學生較勁,你再怎麼逼他也沒用,大不了從60分逼到70分,沒任何意義。

2、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

3、學習內容生活化。

這點是老生常談,我的感觸是要儘量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 比如黃山市黃山區甘棠小學方敏老師的《平均數》的新課素材就是本班學生體育課上的跳繩比賽,圍繞“如何比較兩組同學跳繩水平”進行教學。

4、提問技巧。方敏老師的《平均數》,師:如何比較哪組同學的跳繩水平高?學生計算出男生平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師問跳得最多的那個男生:你跳了10下,怎麼平均每人7下呢?你還有的3下呢?透過學生的思考滲透“移多補少”的思想,輕鬆掌握“平均數”真實含義。另一位老師也上了這一課,我感覺到他的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但沒有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5、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於"學玩"結合的活動中,既能滿足動的需求,又能達到啓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如六安市裕安區徐集鎮中心學校許海峯老師的《認識分數》中也安排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分一分、折一折、塗一塗、畫一畫中認識分數,體驗到分數的產生及意義。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還播放音樂。

(2)重視遊戲活動。愛做遊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透過遊戲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爲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慾望,積極主動地學習。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具有一定數學價值的,生動有趣的,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事例,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爲學習素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策略與機智,吸引他們展開學習活動,並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意義。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儘量讓學生透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 。

小學數學核心養成課堂教學研討心得體會4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參加了安徽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這次會議由名師授課和專家點評、講座組成。

在沒參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認爲,教小學數學是很簡單很輕鬆的事,現在想想真的錯了。因爲太沒有工作的經驗,參加工作的二個多月以來,磕磕絆絆,諸多困難。參加了這次觀摩會,讓我受益良多:

1、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創設,學情境中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教學時,我們往往是從情境中提煉數學資訊,從而構建數學模型,最後還要在實際中應用。特別是王銳老師執教的《旋轉》一課中,王老師創設學生玩“大炮打魚”的遊戲情境,一個學生到講臺上遮住眼睛,王老師把魚的位置藏好,再找一個學生來指揮上面的學生怎麼旋轉大炮一定打到魚。經過老師精心的設計,學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轉的三個要素—旋轉方向、旋轉角度、旋轉中心。這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爲之感動和敬佩。

2、以生爲本。如今資訊社會中不斷創新才能讓一個企業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作爲育人工作者,要以發展的眼光,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於學習基礎知識的小學生而言,我們的教學不能生搬硬套,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爲起點。作爲一名新教師,總認爲因爲知識“過於”簡單,所以認爲這對於學生而言也很簡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並不成熟,接受新事物複雜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們自認爲簡單的事情,其實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簡單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講臺上的第一節課“秒的認識爲例”,很有幸的是,觀摩課上,晁老師上了和我相似的課“分的認識”,晁老師處理時和分的關係上時,讓男生看分針,轉一圈就喊停;讓女生看時針,轉一大格就喊停。學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時的關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震撼了,設計的很好,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3、作爲一名新教師,要多看書,多聽課,多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讓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寬。

這次的觀摩學習是短暫的,留給我的思考卻是長久的。名師們嫺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對新理念純熟運用的能力,都將成爲我今後奮鬥的目標。

《搭配中的學問》是三年級上冊的一個實踐活動課,教材以配菜爲素材,提供了3天菜譜供學生進行一葷一素的配菜活動,作爲主例題,而將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褲子及一件裙子)作爲鞏固練習,試圖讓學生體會搭配中的規律,學會有序思考,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兩位老師根據本地學生的生活經驗,“反客爲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爲主例題進行教學,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回顧兩位老師的課堂,都以探索學習活動做保障,憑藉有效學習支援學生的學習,有探索和練習可以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真實和紮實。下面具體回放兩位老師的教學過程,再次品味兩們老師的良苦用心。

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兩位老師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繫起來,寓數學知識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爲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用現實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學生的記憶,以學生最常接觸的搭配衣服爲情境,營造氛圍,用“猜一猜”活動,將現實和課堂、生活與數學有機聯繫起來。

“猜一猜”:此環節兩位老師都透過簡單的情境將學生帶到本課的主例題,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褲子有一件裙子,上裝下裝各選一件,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能夠進行猜測和判斷,但此時更多學生的搭配是零散的、無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複、不遺漏。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由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擺一擺”這一環節,教者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爲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並提升歸納瞭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擺一擺”:之前的猜測和想象,需要具體的操作活動來佐證和擴充。兩位老師在課前都作了充分的準備,以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讓全體學生進行動手搭配,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後兩位老師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了課堂的魅力。其中一老師在學生操作完成後,請三個典型的學生上臺演示,一個是以上衣爲主線,一個是以下裝爲主線,另一個而出現了遺漏,透過學生的反饋和總結,得出不遺漏、不重複必須按一定的規律進行搭配,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而另一老師在學生上臺搭配後,在反饋時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爲主線)或一件下裝(以下裝爲主線)恰到好處地利用了教學資源,生動、鮮明、直觀地體現了按一定規律進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環節兩位老師以不同的作課方式達到了相同的教學目標,起到了異曲同工之效。

最近我又在觀看了杜郎口中學的幾節教學視頻,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實質就是充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渴求慾望,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學校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課堂活了,真正告別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學生當之無愧的成了學習的主人,走進課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滿激情的人,正像杜郎口人說的那樣“主動是學習之本,活躍是課堂之魂”。

(一)新課改與教師、學生一起成長

在參加了多次關於新課堂教學改革的培訓後,把大腦徹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說“換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麼都是新鮮的:排了幾十年的課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圓周會議”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佈置也太沉悶了,教室佈置要有個性化,課堂是學生的……。校長教師在一起,聽講座、提問題,激昂的轉變觀念、互動、自主學習、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動搖的,沒有絲毫懷疑的,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條就要重新審視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詮釋了。許多新鮮的詞句“自主、快樂、高效”如急風驟雨,容不得你半點猶豫就劈頭蓋臉而來,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來,我的壓力驟然而升:不學習,就要落後,不轉變觀念,就要被淘汰!容不得半點猶豫,帶着“自主、快樂、高效”的新理念用於課堂實踐,讓孩子們自主,讓孩子們快樂,讓孩子在自主快樂中實現課堂學習的高效。幾節課下來,看着孩子們亂哄哄,孩子們自主快樂了,一節課下來,體會只有一個字:亂!剛剛涌起的一點激情也逐漸冷卻下來。難道新課改就是亂,亂就是新課改?我疑惑了:難道這就是課堂教學改革?不,課改決不是這樣!是不是哪裏做不到位呢?透過實踐,漸漸地,我的思維變得開闊了,對課改的理解逐漸撥雲見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爲把課改想得過於神祕而無法企及;之所以感覺亂,是自己的思維還定格於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從心理上還沒有徹底的接受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其實,課堂教學改革只是一次契機,它就是我們一直在做,而且從未間斷過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學識的人將它完整的歸納並積極推廣的教育理念。它並不清高,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樂、高效的!

契訶夫說過:“書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的加溫,傳授越多,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教學中,我深深地會到課堂教學改革會讓教師輕鬆,讓學生快樂;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新課程中的教師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教師將與課堂教學改革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

(二)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師生之間多多交流,會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也是課堂教學改革資訊的反饋,多聽學生的心聲,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課上,一個學生怯生生地對我說:“老師,咱課上能不能換位呀,我喜歡和某某一起做作業。”原先也有很多同學希望這樣,但我都沒允許過,怕他們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課堂教學改革對課堂教學要求就是讓學生自主,於是便微笑着點了點頭說:“老師滿足你的要求!”他聽後非常高興,2個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業做得非常優秀和成功。等課上了一半的時候,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這下可不得了了,好幾個同學說都願意自由組合,我一想這樣課堂不就亂套了呀,等換完座位就該下課了,我就沒答應他們的要求。等下課鈴聲一響,我剛走出教室,感覺一個“小尾巴”跟了上來,回頭一看,怯怯地問我“老師爲什麼同意他換座位,不同意我們換,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們呀?”一句話問的我語塞,我趕緊說“不是,不是,我怕換位耽誤大家的作業時間,下次上課之前可以提前換好就可以了,ok?”

這,給了我一個小小的啓發:如果在課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創作,能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而現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爲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更愉悅地把學習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中來,使他們成爲課堂的主人,我便答應了所有學生們的要求。我又跟同學們說:“我滿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滿足老師的要求,做出讓老師最滿意的創作,而且還要注意課堂紀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響別人。”再上課時,我發現每一自由組合的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創作和學習。透過好的學生和相對弱一點的學生的搭配組合,對後進生的轉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對他們的合作創作都滿意地點了點頭,說:“真不錯,繼續努力!”

每一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想法,只要老師願意去聽,細心去感受,就會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探知他們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會在教學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地探索、實踐、領悟。與此同時,不要忘了多和學生交流,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自身與學校實際,學其精髓,把握內涵,深刻領會,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中,我要嘗試讓學生自己來實踐知識的獲得過程,自己對照課本進行自學,並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自我。學習是一種快樂,我們也“學着樂,樂着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爲活動的課堂、自由的課堂、和諧的課堂、激情燃燒的課堂、迴旋着生命旋律的課堂。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以上是我對實施新課改的一點初淺體會,新課改讓教師原有的角色發生變化,新課改也爲教師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相信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激發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這一最高目標邁進。相信自己也會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成長,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教學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不斷進行教育教學上的創新。

小學數學核心養成課堂教學研討心得體會5

4月20日和21日,南通市小學數學“有效教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專題研討會在海門市通源小學舉行,我認爲這次活動中所展示的數學課的的最大亮點是“有效的小組合作高效的數學課堂”。在以往的一些公開課上,我們常常看到爲了追求合作形式而合作,或者一個問題學生無人舉手,趕緊小組合作,把合作學習當成了課堂的“避難所”。這次展示的幾堂課不僅僅是幾人圍坐在一起上課這種形式上的小組合作,而是老師們都注意把握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真正需要合作學習的時候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如何把握時機,讓學生合作學習更恰當,更有效呢?下面我想以幾節觀摩課爲例談談小組合作學習。

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要在有利於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時,巧妙地設定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認識幾分之一》這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兩個以上的物體佔整體的幾分之一。丁冬梅老師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引導學生認識4個桃的之後,爲了引導學生認識8個、12個桃的,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要求分一分;再讓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桃的過程,有沒有什麼發現;最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桃子的總數不同,爲什麼每隻小猴分得的桃子數都佔總數的?透過組內操作、交流、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應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來分,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佔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這樣的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有效地突出了重點,幫助學生克服了難點,爲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二、動手操作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動手操作探究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質,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丁冬梅老師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這一課時,引導學生認識8個桃的、12個桃的時,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再比如曹曉丹老師在教學《認識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這一課中,對“人民幣可以怎樣分類”這一問題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在小組中透過思考、討論、操作發現可以有三種分法:按材料分成硬幣和紙幣;按人民幣的單位分成元幣、角幣和分幣;按數字分,把數字相同的分爲一類。

三、探究問題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學數學《圓的周長》一課是學生在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學習的。本課的重點是透過滲透轉化思想,使學生能利用舊知識,自主推匯出新知識。在動手操作探究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質。例如在徐鳳坤老師在教學《圓的周長》時,雖然課前學生根據老師精心設計的預習單進行了預習,但在課堂上還是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展示、交流測量圓的周長的方法,並且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

四、“開放性”的數學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數學教學中一些“開放性”問題答案不唯一,而一個學生的思想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全面地去思考,這種情況下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劉耀兵老師在教學《倍的認識》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藍花的朵數是1份,但朵數未知,紅花有12朵,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劉老師先讓學生猜猜藍花是幾朵,在練習紙上畫一畫、圈一圈;再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小組長注意收集不同的想法;最後再進行全班交流,發現藍花的朵數可以是1朵、2朵、3朵、4朵、6朵、12朵,紅花的朵數依次是藍花的12倍、6倍、4倍、3倍、2倍、1倍;再比如丁冬梅老師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這一課上,教師設計了“如果有6個桃子,可以平均分給幾隻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這一開放性的問題,也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透過討論、操作發現有3種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平均分給6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

學生在這樣的小組學習中共享智慧、互相啓迪,有效提高學生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合作學習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適時恰當地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也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