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1

20xx年11月2日至3日,我們小學組織老師們去雙語學校參加了省優質課的學習,一天半的時間先後聽了幾位各縣區優秀教師的優質課,聽完後都很多收穫,特別是《求平均數》一課,給我的印象很深。現就這次的學習,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有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這一天半的時間裏,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爲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張老師提出疑問,設定懸念,啓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爲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爲教學服務。例如:呂健老師講的《確定位置》這節課,在上課之前她首先用相機給同學們拍照留個紀念,極大的調動了學生情緒,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並且很快把同學們的照片傳到了課件裏,讓同學去找一下班長的位置,找到以後引導學生怎樣用語言準確的描述出班長的位置,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很快的去思考怎麼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有的學生說從前向後第二行,從左向右第三列;還有的同學說從後向前數等等,學生說出來很多的方法,這時老師引導學生有這麼多的方法聽起來有點亂,我們能不能統一一種規則進行描述,這時學生都很同意老師的意見,老師很快告訴學生,我們一般規定橫排爲行,豎排爲列,一般我們先說列再說行,學生很快就用統一的語言描述了班長的位置,所以在上課的時候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呂老師從拍照激發興趣,體驗方法不統一給生活帶來的不便,最好運用新知,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有新意和啓發性。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不但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於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享受着學習,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

二、設疑導思,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一連串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質疑中思考,“山重水複疑無路”,在思考中學到知識,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分析教材時,要適當舍取一些教材內容,做到靈活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發揚成績,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2

一、小數的讀寫和分類,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大膽放手,教變爲學。

這節課遊戲引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數字,老師用棒棒糖做小數點組成不同的數字,從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入手,引導學生試着讀0.2、1.56、1.798,然後適時讓學生總結讀法。小數的寫法也是讓學生自己完成,一點沒有教給學生的痕跡,知識自然生成,真正把學習教給學生自己來完成。個人認爲,這時要是能讓學生指出哪是小數部分,哪是整數部分會更好,爲學習小數的分類奠定基礎。

二、構建數學模型,學習小數的意義。

一位小數的意義是由問題引入的,老師出示三幅圖,直接問,那幅圖能表示0.4,圖平均分分數小數0.4,初步建立了小數和分數的關係的表象;二位小數,學生先塗格子,認識0.06,0.25,並用分數表示,構建起分數與小數之間的數學模型: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寫成二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教學則是利用課件,從0.1、0.01到讓學生找出0.001,突破難點,構建模型。

總結王老師的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由學生已有經驗入手,直接讀寫小數,而不是教師教,知識自然生成,把學習教給學生,構建數學模型,突破難點。同時,王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自然,過程流暢,正如我在去年研修中寫的體會“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活動經驗基礎之上的,必須是爲學生積累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新知識服務的。數學活動應該是已有知識和新知識、已有經驗和新經驗之間的橋樑。好的數學活動應該能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悟。”“設計好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體會和反思,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新知識。這樣下來,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很流暢的線條,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習者應該是感覺舒暢的,或者說,數學學習應該是有情感的!”

緊接着,我們觀看了劉萬元老師的教學錄像《除法》,這節課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劉老師這節課先根據情境,提出問題,利用小棒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自主練習,課堂總結。正確處理了算理和算法之間的關係。在課件演示、學具操作、圖片等直觀條件下,對算理的理解可謂十分清晰,但是接下去的計算都是直接運用抽象的簡化算法進行計算。所以,在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之間應該架設一條橋樑,鋪設一條道路,讓學生在充分體驗中逐步完成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本節課劉老師就做好了算理和算法之間的溝通。

]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3

4月28日至30日,我很榮幸參加了全市的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我非常感謝於科長特意將會議安排在莒南。半年前去美國看望在那兒工作的女兒,回國後於科長爲我提供與大家相聚見面的機會(用於科長的話說,是用會議給我接風,哈!),此番深情厚誼對我有着特殊的意義。

內退了,意味着一個人的一生中的工作階段也就結束了。來美國後,內心有着一種“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之傷感。我很留戀那份讓我癡迷了奮鬥了三十餘年的教學教研工作,很留戀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所結識的各位教研員及衆多的老師們,以及朝夕相處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們。同行同事,情同手足,兄妹般相處。此次歡聚讓我重溫舊情,再次在活動中感受教研工作的那種氛圍,心中涌動着無限的感激與感動。置身會場,似乎又回到了從前。由此我想到人在工作時是一種幸福,即使是忙碌與勞累。

有一句話沉澱在我的心中:“貧賤富貴,總難如意,知足即是稱意:山水花竹,無恆主人,得閒便是主人。”回首以往,我很知足。我曾做過那麼多年自己能做的、自己感興趣的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我有這麼多的志同道合、親密無間的同事同仁。今天更增強了我這種滿足感,因爲我欣賞到多節精彩的課堂教學,聆聽到於科長的報告和教研員及骨幹教師的評講。脫離了工作,我便是一個閒人,時間是自己的,便有了做自己做生活主人的感覺,這同樣是一種幸福。

在會議的最後環節,於科長讓我講幾句話。因爲於科長事先沒打招呼,突然之間,除了激動,面對近千名教師不知說什麼好。滿肚子的話不知從啥說起。除了表達謝意之外,學習的體會沒有經過思考和整理,只是簡要的說了幾句,有些遺憾,不知是否讓於科長及大家失望。

整個活動的安排可以說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安排有序、富有成效,這充分體現了組織者的智慧。所觀摩的九節課,充分展示了在幾年內骨幹教師羣體整體水平的提高和我市小學數學課改的成果。有些遠離課堂的我,真有種“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清新之感,深受啓發。作爲此次研討,交流經驗、培訓教師、總結經驗之功能,都落實的很好。教學的改革永無止境。會上,我聽了六節課,,因爲沒有任務也就沒做深度思考,但期間我與鄰座的教研員和教師不時地有些交流。每到閃光之處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的讚歎,遇到效果不理想的地方時也討論其原因,直抒個人的見解。交流討論的問題,我概括成了三句話:研究教材要深化,教師的語言要簡化,關鍵的地方要細化。

例如六年級下冊的統計例1的教學,三節課對教材都做了靈活處理。候老師設計了用某商店各種彩電銷量代替教材中市場各品牌彩電佔有率,李老師也賦予此例題以情節,且以員工爭取工資的形式出現,徐老師以調查本班學生喜歡的文藝節目爲統計題材。可以說都注重數學的生活性及趣味性。教材是以A牌、B牌、C牌等爲名稱給出了市場佔有率。如果仔細想一想,教材本身有一個問題,我國的彩電生產技術比較成熟,國產彩電佔有了國內的主要市場,爲啥不能把ABC換成國產長虹、海信、TCL等具體的品牌,並且不要編造數據,要透過真實的市場調查,即使是調查的時間是某年的。作爲國家級教材,這個調查很容易做到。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使學生了解我國彩電的主要品牌有哪些,以及市場銷售情況,在使學生了解這些資訊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二是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感到解決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對於三位教師對教材大膽的處理我非常贊成。但對教材的改動,我又有這樣的認識,侯老師是否可以用一個真實的家電商場彩電銷售的情況作爲素材,當然這有些麻煩,需要去調查,但我覺得很有意義。侯老師雖然把教材中的ABC換成了我國具體彩電的名字,學生一看數據也不真實,因爲它是在教材上搬的。李老師把例題的內容編成了員工爭取工資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和生動地表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我在想,是否在顧及趣味性的同時,忽視了老闆的刻薄和員工的刁鑽對學生有一種過於世俗的影響,因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滲透在我們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還有,員工的工資與各品牌的銷量掛鉤也有些勉強。徐老師現場調查學生喜歡文藝節目的情況,學生經歷數據的蒐集、統計表的形成、統計圖的製作過程,很具有現實性,教學過程也很生動;但從優化教學的角度這一過程是否有必要,因爲它要佔用較長的教學時間,再說現場調查的數據不一定好用;另外,關於數學的趣味性,解決問題中的挑戰性應占有很大成分,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思辨中感受學習數學的魅力。天天只靠好玩、好吃等方面的素材也不一定能使學生有多麼高的興趣,尤其是對高年級學生。

在出示類於教材例題1的扇形統計圖後,對於教學過程的展開,我想教師要提的問題主要是這麼幾個:1、根據學過的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你能提出那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哪種品牌的銷量最大?哪種品牌的銷量最小?……)2、這個圖不能解決那個品牌銷量最大(最小)的問題,說明了什麼問題?(數據不全面)3、怎麼修改此扇形統計圖?(“其餘的”的數據不要大於列出品牌中的最大數據;若是要解決哪種品牌銷量最小,則需要列出所有品牌的數據)4、對於此題的學習,我們明白了什麼?對每一個問題不必引導過細,要放給學生,要讓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併發揮小組討論的作用。

我們特別注重什麼“感”,我想理想的課堂,學生應有三“感”:面臨學習任務的緊張感(教學中必須使學生面臨明確的學習任務,即我們平時強調的“問題”意識);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勞累感;解決問題之後的成功感(愉悅感)。沒有這三“感”,說明教學欠紮實。所謂紮實的教學,就像錘子砸在牆壁上,砸過之後留下的是一個個的坑。這些坑是看得見的、摸得着的。

本人很長時間疏於學習和深入課堂,對於評課真的有些不敢開口說話了。以上只是我欠思考的個人膚淺的點滴之見,很可能不正確,甚至是謬誤。只是說給大家,拋磚引玉,以求交流和指教。也算是我完成會議佈置的作業吧。

最後,再次感謝於科長和大家給我提供的這次學習的機會!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祝全市的小學數學骨幹教師飛的越來越高!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4

20xx年xx月xx號,我有幸參加了保山市教育局組織的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研討會,一天的時間先後聆聽了2位優秀教師的優質課和精彩的講座,讓我頗多感悟,受益匪淺,每節課都有着自己的獨特之處,尤其是下午羅明亮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羅老師讓我看到了這是一節非常有深度的課;還有早上的潘小明老師,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沉着,機智,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我想給聽課的每位教師留下的不僅是佩服,我想更多得還是反思,下面,我就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重視課前交流。

兩位教師都非常重視與學生進行課前交流,透過課前交流拉近師生關係,在課前的談話中就讓學生被老師吸引,對老師非常感興趣,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打破課堂常規。

兩位教師都勇於創新,將學生完全放開,去允許學生出錯誤,不怕學生出錯誤,並能在學生出錯誤時及時引導,重視了課堂中生成的資源,我想這點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反思,如潘小明老師在執教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一個(X,X),這足以說明課堂中重視了生成的資源。

三、教師巧用教育機智。

在每節的課堂教學中,發現每位教師都能夠及時的捕捉課堂中生成的資源,靈活,機智的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透過一步一步的引導,耐心的等待和傾聽學生的發言,最後達到師生情感的共鳴。

四、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課教學必須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最終爲生活服務。因此,在教學中無論是對新知識的引入或鞏固都要注意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

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中上課教師們都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教學情境。

五、探究活動充分。

教學中,教師要爲學生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數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例如,潘小明老師在讓學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時,讓每個學生盡情用自己的方法描述所在位置,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每個人描述的方法和順序不一樣,所以不能使人明確同一事物的準確位置,在此基礎上明確什麼是列,什麼是行,再從具體的列和行中確定描述位置。

六、合作學習紮實有效。

合作學習爲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條捷徑,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再造過程,從而獲得了成功感,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每一節課都非常重視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教師們把合作學習都放在知識的難點和疑點上,在學生解決有困難時採取,老師在有難度的問題處理中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再透過合作互相交流意見,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達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確,以個人優勢的發揮來促成整體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學習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也是老師的突出特點,讓學生充分發揮個性觀點;老師有充足的耐心,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引導。

總之,這次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對於課堂教學有了更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今後應對比優質課,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抓住機會,不斷地學習新知,不滿足於墨守成規,提高自身的素質,優化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5

很榮幸在12月9日和10日參加了工作室組織的“小學數學學科研討會”活動。這次活動由工作室的6位老師分別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三個領域進行了授課。而我作爲其中的一名授課教師感覺更是榮幸。每次課後都能聽到吳正憲老師的精準的點評。只有兩天的培訓生活,但給我的教育教學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兩天的學習,給我的衝擊力很大,下面就將我的心得體會和一些想法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首先教師要關注課堂細節。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教學工作是一項細之又細的工作,作爲教師要在課堂中做好每一項細小的工作,只有細微之處做好了,課堂才能出彩。比如在白金梅老師的課堂中,她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時,三角形用的是完全一樣但是她把兩個三角形的顏色設計成不一樣的,這樣透過拼一拼,學生很直觀的就能看出這個新的平行四邊形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的。這一個細心的設計,有助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其次教師要關注兒童。正如吳老師所說:“教師在備課和上課一定要想着兒童,把兒童放在第一位。”我們也知道在教學設計時要分析教材分析學生,可我們在具體的操作時真正的想過兒童嗎?我的回答是:很少。每次只想着自己的課堂中怎麼講解學生才能明白,很少想學生會怎麼想。而且在課堂中也設法保護兒童的心靈。但還是在不知不覺中傷害着學生。就比如那天我在課堂中很隨意的`對學生的統計圖評價:“你這樣做不科學”,真的也許就這麼一句話,會讓這個學生不再願意積極的參與學習。所以我想在我以後的課堂中要更加細心的去呵護每個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快樂積極的參與學習。

第三教師要學會放手。課堂是學生的陣地,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中出現了問題,教師不要再積極主動的去做裁判員。而要學會把問題拋給學生,透過學生之間互相平等的對話和辯論,讓出錯的孩子心服口服,讓他們在辯論中找出正確的答案。在課堂中要變換角色,要做到:變師說爲生說,變課堂爲學堂,要多問學生爲什麼?老師的問題儘量讓學生自己提,老師只要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就足夠了。

第四教師要讀懂教材。曾有人這樣說過:“開車怕路不熟,教書怕教材不熟”,我們只有讀懂了教材,知道它的設計意圖,我們才能更好的利用教材、駕馭教材。比如說我執教的《條形統計圖》這節課,我就沒讀懂教材,看着例題就覺得只是給學生教會一格表示兩個單位和半格的處理就可以了。當吳老師在評價時,我才知道了教材除了我領悟到的這個意圖之外,還有德育思想的滲透:教育學生從小要做一個細心的人,讓學生體驗做統計的人的不容易等等。由此可見我們的數學課中不僅教給學生知識、能力還有思想教育。所以我們一定要研讀教材,讀懂它蘊含的意義,只有我們讀懂了教材,才能更好的教育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課堂才能高效。

最後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以前我每節課都很認真的準備,分析教材分析學生。從來也沒想過:這節課學生的困惑在哪裏?我上這節課的困惑是什麼?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解決學生和自己的困惑?但在這次活動中的說課環節,讓我對自己的備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讓我看到我之前的備課工作做的還是不夠到位,在接下來的備課中一定要首先想學生的困惑和自己的困惑,想解決困惑的方法是什麼?這樣我的備課工作就更完善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應該也能提高一點點了。我想只要我在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我會不斷的前進的,只要不停下腳步,總有一天會走到別人的前面的。

總之兩天的學習,讓我收穫了很多很多,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把學到的用到我的教學工作中,爭取我的課堂高效。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6

前幾天,在臨沂九小成功舉辦了小學數學教研員課堂教學研討會。我平時聽的複習課很少,上的也很少,一直都比較愁於上覆習課,對於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複習也比較陌生,有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不能錯過。聽了三節複習課,收穫頗多。幾位老師的精彩設計讓人印象深刻,對複習課也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和認識。他們的課堂教學風格各有千秋,都浸潤着濃濃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實、樸實、紮實、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都是各位執教教師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現。

縱觀這三節複習課,幾位教師的丰采依然呈現在腦中。

1.課堂返璞歸真,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東西。

課堂上安靜了很多,留給學生安靜思考的時間多了,迴歸數學課堂抽象性或邏輯性。但是教師語言、課堂精彩度都使課堂呈現出了令人難忘的一幕,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傳遞資訊的空間,讓我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樸素與紮實。

2.回顧瀏覽課本是複習的好方法。

執教教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複習方法的指導,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回顧瀏覽課本,圈畫出知識點,對一單元的知識進行初步梳理,接着老師再引導學生找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知識網絡的建構,從小組合作到交流彙報,再到交流矯正,再次修改知識結構圖,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會浪費一些時間,但對學生複習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有的老師把初次整理的過程放到了課前完成,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只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課堂上的交流纔有的說,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複習課上,幾乎每一位老師或多或少的都對學生進行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比例》這一單元,注重運用轉化的思想。尤其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也有所提及,在整理相關加法算式時也滲透了加法交換律的應用,讓學生有成功的數學體驗。讓學生從一年級就接受數學思想的滲透,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己學習,感受數學的真諦。

4.能力訓練貫穿始終。

所有參賽老師對複習課的策略都有所創新,沒有按部就班地按策略進行上課,每一節課的設計都有它獨特的地方,各個環節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每一環節都互有聯繫,互相補充,尤其是對重點難點的訓練水到渠成,及時的有趣味性的練習學生也非常喜歡,複習效果非常好,從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一節課都有所收穫,對學生的複習能力也是一次提升。

5.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

幾乎所有老師都想到了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前後聯繫非常重要,都不同程度進行了梳理,有一位老師對方程的複習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都帶領學生做了梳理,學生直觀地縱向瞭解了這一部分知識的重要性,也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所有知識都是有聯繫的,都可以轉化成以前所學過的舊知識,爲學生學好數學做好鋪墊。

仔細回想,自己以往的工作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努力探索,在以後的複習課教學的道路上不再迷茫,用更多的時間研究複習的策略,注重複習課對學習的鞏固,培養學生思考、歸納、總結的能力,讓複習課也如同新授課一樣清晰,努力嘗試着去做一定會做到的。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7

20xx年10月14日到17日我在z參加了“z省小學數學研討會”。會議期間觀摩了13節地市優質課,聆聽了數學泰斗曹培英先生對新課標“十個核心詞”的解讀,最後學習了z省教研員z先生對前面數學課堂教學的分析與點評。專家的話給我的心靈很大震撼。20xx年新課程實施以來,至今已有十二載,課改在磕磕絆絆中迂迴上升。無論是教師的理念還是教學方法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13節課中,集中體現了兩點: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和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這不僅是緊扣新課標的目標,也恰恰代表了當前數學課堂發展的方向。下面根據曹培英先生對新課標的解讀結合我的教學實例,重新認識小學數學中關於“數感”和“符號意識” 的教學真諦:

一、關於數感。

很多老師對數感的教學存在偏差。例如: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教學情境:

(1)先估再數,看誰估的準?

“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估豆子:出現一堆豆子讓學生想辦法估一估大約有多少粒?

“教學1000以內數的認識”時估紙:給出一摞A4紙,讓學生估一估大約有多少張?這不是在培養學生的數感,而是在培養學生的穿透力、特異功能,連數學家都做不到的事情小學生怎麼能做到?

(2)加強應用,培養現實的數感。

在教學整萬數的認識時,有的老師給出一大摞人民幣,讓學生估一估大約有多少錢?如圖:先出現一小摞錢,

再估一堆錢……。

以上都不是在培養學生的數感,而將數感、量感混爲一談。簡單、通俗地說,數感就是對於數的感覺與理解,是最樸實的數學素養。請看讀數的例子:

30600, 30060, 30006

三萬零六百 三萬零六十 三萬零六

上面三組數中,前兩個數的零是可以不讀的,而第三組數中的零時必須讀出來的,因爲中國人有省略計數單位的習慣。所以說,數感可以數出來、讀出來、算出來、估出來、用出來……

二、關於符號意識

培養符號意識誤區的主要表現:

(1)生活中的符號混同數學符號;

(2)規律的表徵混同符號意識;例如:

紅 綠 紅 綠 紅 綠 ……

1 2 1 2 1 2 ……

○ △ ○ △ ○ △ ……

……這些只是記號,而不是符號。

(3)一概讓學生自創符號。

學生自創符號之後更應瞭解爲什麼全人類沿用這些符號?例如“=”的發明者英國學者列科爾德所講“再也沒有比平行而又等長的短線段更確切的相等符號了”。 可見,數學符號如同“象形文字”, 簡潔、生動、形象、傳神。符號本身就具有促進理解,幫助記憶的教學功能。任何教學藝術、任何語言描繪,都相形見絀!

對於小學數學來說: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首先是讓學生親近符號,接受、理解符號!其次是讓學生感悟符號表達的優勢與作用。“優勢”不僅在於“簡潔”、還在於“準確”、“無歧義”,更在於由特殊到一般……這體現了新課標中所提倡的“使用符號可以進行運算和推理,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

z之行使我真正體會到“人生因思想而精彩,生命因思想而美麗”。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8

9月12日,我縣組織到潢川參加海峽兩岸小學數學名師好課堂系列教學研討觀摩會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爲“名師好課堂課堂的研討”。會前潢川高中老師介紹本次研討會的目的和宏觀要求。上午觀摩了來自首都的吳正憲老師的三年級下學期《面積的認識》的公開課,下午觀摩了來自江蘇省啓東市蔡宏聖老師的四年級下學期《乘法分配律》的公開課;次日上午我們聽取了江蘇省啓東市實驗小學副校長季國棟的《用數對確定位置》五年級的示範課,他主張‘疑趣課堂,讓學生在疑趣中享受生活’。透過同課異構的形式提高教研活動的時效性、針對性。觀摩後聽了專家的學術報告,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從中受益匪淺。

《面積的認識》這節課,吳正憲老師很努力、真實地呈現學生的思維狀況,並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猜想—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思維過程,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得到新知。

《乘法分配律》是中年級課程,兩位老師都選擇了有趣的素材,來激起學生的興趣點,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並注重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引領。

《用數對確定位置》這節課季國棟老師循序漸進,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匯入問題,一步步的把學生引入問題、探索問題,使學生在愉快中獲取知識。

透過聽課,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透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爲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透過這次研討會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們一生的事業,三尺講臺是我們的舞臺,學習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要想真正擁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須勤奮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識的甘露,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9

感謝學校領導,讓我有幸近距離目睹了z省名師們的風采,精彩紛呈、魅力四射不能遮蓋他們獨特的個人魅力。厚實的文化底蘊,敏銳的數學思維正是他們張揚個性的潛力資本。短短兩天,九位教師,團隊成長,讓我充分體會到了“磨”出的味道、“研”出的精彩。

團隊力量爲他們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個人魅力使他們脫穎而出。青島的詹筱偉老師重新執教,變的是課件的運用,不變的是對學生的尊重和對教材的掌握。在對分的細緻講解後,透過靜動的對比感受,達到教育學生珍惜分分秒秒的目的。正如她所說:“數學老師要嚴謹,但不能呆板。”煙臺的z老師執教的《3的倍數的特徵》一課,最值得我學習的是他的膽大心細,透過反覆磨課,他拋棄以往經驗和教材讓學生自主探究百數表找出規律,3的倍數的特徵:各個數位上數的和是3的倍數。繼而透過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練習提升得到鞏固,又透過2、5的倍數充分理解了3的倍數的特徵,使大部分同學知其然,更使少數好學生知其所以然。而這一切是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下進行的,放鬆的環境,有趣的遊戲,巧妙的疑問,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卻又舉重若輕。讓人久久回味。孫娜老師的《長方形的面積》一課由疑問引出單位面積—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自然過渡到量一量,繼而歸納出面積公式,又透過梳理知識使學生由表象內化成一種概念,建立了完整的概念理論。練習提高使學生準確找出了正方形的面積,達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

任教數學以來,我一直考慮怎樣做到“數學好玩”,煙臺的z老師和濟南的z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楊老師的《分數的意義》一課就特有意義,整堂課都以遊戲貫穿始終,雖然是下午最後一節課,學生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敏捷程度卻很高漲、靈活,老師的引導調動起到了關鍵作用。談話使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分蛋糕又使學生產生了疑問,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楊老師提出疑問,設定懸念,啓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爲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學具準備看似簡單卻有深意,一段線、8個方塊、10根小棒,由簡單到複雜讓學生體會到單位“1”的含義,知道把所有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再來平均分。期間高潮、精彩不斷,練習後的分糖塊又再次掀起高潮,深化了分數的意義,愉快結束課堂。z老師幽默風趣,駕馭課堂的能力高,能靈活對待課堂的小變化,在學生自己操作中形成經驗,檢驗經驗中歸納知識完成了對《圓的認識》。z老師的《圓的面積》一課不僅重視老師導的作用更重視學生學的方法指導,對於學生的探究,麻老師沒有急於評價優劣而是鼓勵學生:“你很有思想,可以繼續研究。”充分利用課件的優勢,彌補想象與操作的不足。使圓無限次等分與分割,探索出圓的面積公式。有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效果。

兩天學習,共聽了9節課,在這些優質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執教者的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

這些優質課授課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爲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發揚成績,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10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參加了安徽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這次會議由名師授課和專家點評、講座組成。

在沒參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認爲,教小學數學是很簡單很輕鬆的事,現在想想真的錯了。因爲太沒有工作的經驗,參加工作的二個多月以來,磕磕絆絆,諸多困難。參加了這次觀摩會,讓我受益良多:

1、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創設,學情境中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教學時,我們往往是從情境中提煉數學資訊,從而構建數學模型,最後還要在實際中應用。特別是王銳老師執教的《旋轉》一課中,王老師創設學生玩“大炮打魚”的遊戲情境,一個學生到講臺上遮住眼睛,王老師把魚的位置藏好,再找一個學生來指揮上面的學生怎麼旋轉大炮一定打到魚。經過老師精心的設計,學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轉的三個要素—旋轉方向、旋轉角度、旋轉中心。這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爲之感動和敬佩。

2、以生爲本。如今資訊社會中不斷創新才能讓一個企業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作爲育人工作者,要以發展的眼光,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於學習基礎知識的小學生而言,我們的教學不能生搬硬套,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爲起點。作爲一名新教師,總認爲因爲知識“過於”簡單,所以認爲這對於學生而言也很簡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並不成熟,接受新事物複雜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們自認爲簡單的事情,其實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簡單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講臺上的第一節課“秒的認識爲例”,很有幸的是,觀摩課上,晁老師上了和我相似的課“分的認識”,晁老師處理時和分的關係上時,讓男生看分針,轉一圈就喊停;讓女生看時針,轉一大格就喊停。學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時的關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震撼了,設計的很好,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3、作爲一名新教師,要多看書,多聽課,多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讓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寬。

這次的觀摩學習是短暫的,留給我的思考卻是長久的。名師們嫺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對新理念純熟運用的能力,都將成爲我今後奮鬥的目標。

殷旭升

《搭配中的學問》是三年級上冊的一個實踐活動課,教材以配菜爲素材,提供了3天菜譜供學生進行一葷一素的配菜活動,作爲主例題,而將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褲子及一件裙子)作爲鞏固練習,試圖讓學生體會搭配中的規律,學會有序思考,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兩位老師根據本地學生的生活經驗,“反客爲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爲主例題進行教學,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回顧兩位老師的課堂,都以探索學習活動做保障,憑藉有效學習支援學生的學習,有探索和練習可以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真實和紮實。下面具體回放兩位老師的教學過程,再次品味兩們老師的良苦用心。

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兩位老師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繫起來,寓數學知識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爲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用現實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學生的記憶,以學生最常接觸的搭配衣服爲情境,營造氛圍,用“猜一猜”活動,將現實和課堂、生活與數學有機聯繫起來。

“猜一猜”:此環節兩位老師都透過簡單的情境將學生帶到本課的主例題,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褲子有一件裙子,上裝下裝各選一件,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能夠進行猜測和判斷,但此時更多學生的搭配是零散的、無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複、不遺漏。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由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擺一擺”這一環節,教者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爲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並提升歸納瞭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擺一擺”:之前的猜測和想象,需要具體的操作活動來佐證和擴充。兩位老師在課前都作了充分的準備,以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讓全體學生進行動手搭配,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後兩位老師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了課堂的魅力。其中一老師在學生操作完成後,請三個典型的學生上臺演示,一個是以上衣爲主線,一個是以下裝爲主線,另一個而出現了遺漏,透過學生的反饋和總結,得出不遺漏、不重複必須按一定的規律進行搭配,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而另一老師在學生上臺搭配後,在反饋時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爲主線)或一件下裝(以下裝爲主線)恰到好處地利用了教學資源,生動、鮮明、直觀地體現了按一定規律進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環節兩位老師以不同的作課方式達到了相同的教學目標,起到了異曲同工之效。 許小美

最近我又在觀看了杜郎口中學的幾節教學視頻,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實質就是充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渴求慾望,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學校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杜郎口的課堂活了,真正告別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學生當之無愧的成了學習的主人,走進課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滿激情的人,正像杜郎口人說的那樣“主動是學習之本,活躍是課堂之魂”。

(一)新課改與教師、學生一起成長

在參加了多次關於新課堂教學改革的培訓後,把大腦徹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說“換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麼都是新鮮的:排了幾十年的課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圓周會議”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佈置也太沉悶了,教室佈置要有個性化,課堂是學生的……。校長教師在一起,聽講座、提問題,激昂的轉變觀念、互動、自主學習、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動搖的,沒有絲毫懷疑的,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條就要重新審視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詮釋了。許多新鮮的詞句“自主、快樂、高效”如急風驟雨,容不得你半點猶豫就劈頭蓋臉而來,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來,我的壓力驟然而升:不學習,就要落後,不轉變觀念,就要被淘汰!容不得半點猶豫,帶着“自主、快樂、高效”的新理念用於課堂實踐,讓孩子們自主,讓孩子們快樂,讓孩子在自主快樂中實現課堂學習的高效。幾節課下來,看着孩子們亂哄哄,孩子們自主快樂了,一節課下來,體會只有一個字:亂!剛剛涌起的一點激情也逐漸冷卻下來。難道新課改就是亂,亂就是新課改?我疑惑了:難道這就是課堂教學改革?不,課改決不是這樣!是不是哪裏做不到位呢?透過實踐,漸漸地,我的思維變得開闊了,對課改的理解逐漸撥雲見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爲把課改想得過於神祕而無法企及;之所以感覺亂,是自己的思維還定格於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從心理上還沒有徹底的接受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其實,課堂教學改革只是一次契機,它就是我們一直在做,而且從未間斷過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學識的人將它完整的歸納並積極推廣的教育理念。它並不清高,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樂、高效的!

契訶夫說過:“書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的加溫,傳授越多,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教學中,我深深地會到課堂教學改革會讓教師輕鬆,讓學生快樂;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新課程中的教師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教師將與課堂教學改革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

(二)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師生之間多多交流,會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也是課堂教學改革資訊的反饋,多聽學生的心聲,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課上,一個學生怯生生地對我說:“老師,咱課上能不能換位呀,我喜歡和某某一起做作業。”原先也有很多同學希望這樣,但我都沒允許過,怕他們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課堂教學改革對課堂教學要求就是讓學生自主,於是便微笑着點了點頭說:“老師滿足你的要求!”他聽後非常高興,2個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業做得非常優秀和成功。等課上了一半的時候,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這下可不得了了,好幾個同學說都願意自由組合,我一想這樣課堂不就亂套了呀,等換完座位就該下課了,我就沒答應他們的要求。等下課鈴聲一響,我剛走出教室,感覺一個“小尾巴”跟了上來,回頭一看,怯怯地問我“老師爲什麼同意他換座位,不同意我們換,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們呀?”一句話問的我語塞,我趕緊說“不是,不是,我怕換位耽誤大家的作業時間,下次上課之前可以提前換好就可以了,ok?”

這,給了我一個小小的啓發:如果在課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創作,能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而現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爲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更愉悅地把學習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中來,使他們成爲課堂的主人,我便答應了所有學生們的要求。我又跟同學們說:“我滿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滿足老師的要求,做出讓老師最滿意的創作,而且還要注意課堂紀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響別人。”再上課時,我發現每一自由組合的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創作和學習。透過好的學生和相對弱一點的學生的搭配組合,對後進生的轉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對他們的合作創作都滿意地點了點頭,說:“真不錯,繼續努力!”

每一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想法,只要老師願意去聽,細心去感受,就會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探知他們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會在教學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地探索、實踐、領悟。與此同時,不要忘了多和學生交流,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自身與學校實際,學其精髓,把握內涵,深刻領會,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中,我要嘗試讓學生自己來實踐知識的獲得過程,自己對照課本進行自學,並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自我。學習是一種快樂,我們也“學着樂,樂着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爲活動的課堂、自由的課堂、和諧的課堂、激情燃燒的課堂、迴旋着生命旋律的課堂。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以上是我對實施新課改的一點初淺體會,新課改讓教師原有的角色發生變化,新課改也爲教師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相信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激發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這一最高目標邁進。相信自己也會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成長,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教學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不斷進行教育教學上的創新。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11

11月2日、3日我有幸參加了縣局組織的省優質課學習活動,在一天半的學習中,我們共觀摩了八節省級優質數學課。在這裏我領略了名師的風采,感受到了高水平的課堂教學藝術,其中以下幾條使我印象很深:

一:善於營造和諧、濃厚的學習氛圍。在每節課的上課前,教師都與學生進行課前交流。有的先介紹老師自己,再讓學生介紹自己,以此來拉近師生關係;還有的給學生拍照,激發興趣,消除緊張感,這樣進行新課就很輕鬆,同時又爲教學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有的誇沂南是個名人的故鄉,讓學生產生自豪感。還有的誇學校,學生自然很高興,學習情緒非常高漲。

二: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使數學教學生活化。這次的講課教師都是外縣的,但是有很多素材用的是本縣、本校的,或者就以上課的學生自己爲例子。如在呂建老師的課中,上課開始就用數碼相機當場給學生拍照,把學生的照片用投影機放到屏幕上,全體同學看着自己的相片找自己的位置,學生學習既清楚又明白;還有樑老師的實踐課《點擊雙休日》就是當場調查縣城學生在星期六、星期天的活動,把調查結果當做例題學習的,並透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懂得要合理安排雙休日活動。

三:學習過程採用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究體驗的過程,讓學生明白知識不是空洞無物的。老師們都採用小組合作教學,不流於形式,到該合作的時候合作,確實能解決不會的問題。教學中,教師爲學生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數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四:合作學習紮實有效。合作學習爲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條捷徑,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再造過程,從而獲得了成功感,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每一節課都非常重視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教師們把合作學習都放在知識的難點和疑點上,在學生解決有困難時採取,好多老師在有難度的問題處理中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再透過合作互相交流意見,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達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確,以個人優勢的發揮來促成整體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學習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也是很多老師的突出特點,讓學生充分發揮個性觀點;老師有充足的耐心,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引導。

五: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多媒體教學用具。( )每節課都做了大量的電腦課件,把課的內容用透過電腦放到大屏幕上,讓學生確切的看到所要學習的內容,及形象生動有非常容易理解,同時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探討教學中,也用到了老師製作的教具,如《可能性》一課中,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盒子,和白黃兩種球。把球放到盒子裏摸,總結摸出球的可能性,達到了動手操作的目標。

總之,這次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我的教學理念也因此有了前所未有的昇華,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學和他們相比還相差很遠,在今後的教學中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抓住機會,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優化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12

一、異彩紛呈的課堂。

此次活動,我們可愛的於老師,讓骨幹班的成員集體備課,根據作業確定上課資格人選,然後以現場抽籤形式確定每個課題組上課的教師,進行“同課異構”。同樣的知識,因不同老師的詮釋,而變得異彩紛呈。

《折線統計圖》一課,三位執教的老師都能從其特點入手,透過不同的呈現方式體現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特別是郝貴芹老師的課,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郝老師從姚明的身高發育情況入手,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改編,課中透過如讓學生選擇用哪種統計圖合適,動手比劃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對摺線統計圖進行初步的感知,透過層層遞進的設計讓學生透過觀察明確折線統計圖,既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進一步瞭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特別是後面練習的設計更是別出心裁,利用Pm2。5這一熱門話題,讓學生充分體會統計知識的現實意義。

《衆數》這一課,三位老師有着三種不同風格的設計。龐德昌老師層層遞進的課前小熱身;出示課題後的一句“關於衆數你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走在老師的前面;利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區分衆數、平均數、中位數,深化對衆數的意義及其特點的認識;有着臨沭課獨有的細膩、動感、厚度、新穎。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尤其喜歡龐老師最後送給學生的那一段話:攀登,你能看見不一樣的風景;學習你會了解不一樣的世界。龐老師的課猶如他的人一樣有思想,有內涵!李守強老師雖然很年輕,但是能從學生的角度去出發,捨得在公開課上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究學習,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統計活動中來,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及空間。胡雪飛老師的課從細處入手,每個環節的設計都體現了這一特點,特別是在處理衆數、中位數、衆數區別和聯繫的時候非常到位,而且處理的很透徹。

《統計》這一課,三位執教老師都對教材的情境進行了改編,讓本節課更具生活化和趣味性。課的設計都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在教學時,這三位教師都是在引導學生複習舊知的基礎上重點進行綜合分析,從而使學生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資訊,並根據統計結果做出準確的判斷、預測。在處理不要被統計圖的一些表面資訊迷惑、誤導這一點上,李彬然老師的獨特的處理方式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李老師最後口頭作文式的總結:“《統計中的——————》格式:我給本節課取名爲:———————。原因是:———————。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的收穫是:—————”別出心裁的想法,讓學生在這樣有趣而有效的要求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近期我一直在讀的史寧中教授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一書,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美籍印裔統計學家c。R。勞斯說,統計分析的形式隨着時代的推移而變化着,但是“從數據中提取一切資訊”或者“歸納和揭示”作爲統計分析的目的卻一直沒有改變。也正如《大美百科全書》對統計學的定義:作爲一個研究領域,統計學是關於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和藝術,其目的是爲了對一切不確定的事物進行較準確的推斷。我想以此要求來看我們的課堂的話,深入研究、細細琢磨,真的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商榷的地方。

反思:自從參與這次真正的集體備課以來,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努力很用功,每晚12點睡,早上三四點鐘起牀,課試講了一遍又一遍,每次修改後積極的內化,感覺自己準備的很充分。但當參加會議後,看到執教老師們呈現的精彩課堂,即使沒被抽到的老師也都提前做好了兩手準備,抽到上課有一套課件,抽到說課竟然還有一份準備。當他們瀟灑自如說出對自己研究課時的思考、困惑、以及與衆不同的想法時,當聽到王榮利用週末到寄宿制學校進行試講時、當了解劉敏老師到一小參與研討很晚纔回家時,當知道老胡報到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趴在牀上把教案手寫一遍時,當看到沈如磊老師的獨特教學設計展示時,當明白劉士鋒老師闡述深度思考的結果時……和他們相比,我的努力真的還不夠,我的思考確實還浮在表面上,就像張翠老師說的那句話:懷才就像懷孕,如果沒被看出來,就證明懷的還不夠大。雖是一句玩笑話,但細細品來的確如此。

記得汪峯《飛得更高》一曲中,有這樣一句歌詞:一直在飛一直在找,可我發現無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這有過的往 。是呀,要想飛的更高,就必須克服惰性,做到有毅力、能聽取別人的建議、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敢於直面自己的缺點,否則即使一直在飛,一直在找,不剪碎這有過的往,永遠也是飛不高的!

二、耳目一新的活動形式。

剛接到通知參與備課時,心裏很不理解,爲什麼都要備課,被抽中的只有那百分之三十,其餘的都得當炮灰。但當這一臺精彩的節目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時,我一下子明白了於老師的良苦用心。她就像一個有着大智慧、大胸懷、大視界的導演,高屋建瓴,運籌帷幄。我們是演員,只有在這樣導演的指導、引領下才能演出大家喜歡的節目,才能不斷超越自我,獲得成功。

活動的精彩之處每每浮現在眼前:1、評課議課環節中,臺上精彩絕倫的展示,臺下積極踊躍的發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讓會場變成了波濤洶涌,思維碰撞的海洋,參會的老師們在這裏汲取營養,撿拾珍珠。2、三場風格迥異的會議主持,讓與會的老師見識了於老師所說的:我們這個團隊裏的人,不僅要會講課,還要會主持,更要學會做報告。會議的最後,於老師點名讓曾經參加省賽課老師即興發言就已經讓我們自嘆弗如,更不要說臺上的主持人們。3、很難忘記於老師爲了活躍氣氛,一句“唱首歌”,馬上就有康立軍和王榮的合唱,三小老師的陽光總在風雨後,還有意猶未盡的獨唱。使得會議既嚴肅認真,又不失活潑。4、更記得形式新穎的Y圖評課,劉秀豔校長和陳麗老師製作精美的微課程。最令人感動的是我們的前輩潘老的一番講話,讓我們感受到會議溫情的一面。

反思:從事教研員工作已經接近一年,在這一年中幸運的是能夠得到王曉豔老師及周圍領導同事的悉心指導,讓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從一線教師到教研員角色的轉變。與王曉豔老師交流的時,她經常會說起她和於老師一起工作的體會:“於老師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一個對工作要求很高的人,也是一個細緻入微、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人,跟着她幹活你能學到不少東西,我的許多活,都是跟着於老師學來的。”如是者說,當於老師進行會議總結時,我真正明白了曉豔的那番話,深以爲然。想想自己,作爲一名學校教研員,我的各項水平是不是真的在老師們之上,如果水平不高,如何能引領整個團隊不斷向前!我能引領老師什麼?老師們能從我這裏學到什麼?平時的教研活動怎樣搞才能不流於形式,爲了活動而活動,浪費老師們大把的上課時間?如何能站在一個教研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些都是我亟需努力思考和努力的地方。我想從現在做起,靜下心來,認真反思自己欠缺的是什麼?找出不足,加強歷練,完成真正的蛻變。

撫今追昔,自去年加入臨沂市20xx級初級骨幹羣,到現在已近一年。回顧這段時間所走過的路,雖有疲憊有疑惑,有失落有迷茫,但更多的是苦盡甘來的收穫!在這裏於老師爲我們每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熱愛小數教育的人,創造出廣闊的空間,讓我們自由自在的翱翔。

童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就像歌詞中說的那樣:我要的一種生命更燦爛,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藍,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就在小數教育那片更高的天空;對自己狠一點,因爲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飛得更高!!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13

有幸參加了在z舉辦的“全國名師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觀摩會”,又一次感受到了大師的風采。

在沒參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以爲,教小學數學是很簡單很輕鬆的事,現在想想真的錯了。因爲太沒有工作的經驗,參加工作的三個多月以來,磕磕絆絆,諸多困難。特別是參加這次的觀摩會,更讓我受益良多:

1、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創設,學情境中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教學時,我們往往是從情境中提煉數學資訊,從而構建數學模型,最後還要在實際中應用。特別是第一堂課中,z老師在與學生交談的輕鬆氛圍中,藉助於學生交朋友的情景,由一句話變兩句話,兩句話變一句話引出數學中類似有趣的一個定律——乘法分配率。這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爲之感動和敬佩。

2、以生爲本。如今資訊社會中不斷創新才能讓一個企業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作爲育人工作者,要以發展的眼光,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於學習基礎知識的小學生而言,我們的教學不能生搬硬套,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爲起點。作爲一名新教師,總認爲因爲知識“過於”簡單,所以認爲這對於學生而言也很簡單,但是我的認爲還是錯的。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並不成熟,接受新事物複雜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們自認爲簡單的事情,其實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簡單的事。以我“新手上路”時講的公開課“倍的認識”爲例,很有幸的是,觀摩課上,z老師也提到了她講過的三版“倍的認識”,聽着她的思考和一步步的改進,我慚愧了。她在思考的是怎樣能讓學生理解到倍的本質,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嚴謹的思考,所出來的結果也是有創造性有感情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震撼了,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3、學習方法的滲透。學習方法的引導,常常體現在新知的授課部分。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慢慢的學會預習和複習,從導學到自學,這是很重的學習方法引導的開端,這具有深遠的意義。

4、作爲一名新教師,要多看書,多聽課,多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讓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寬。

透過這次觀摩課,我學到了很多。他們在課堂上精彩絕倫的“表演”,他們嫺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對新理念純熟運用的能力,都將成爲我今後奮鬥的目標。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實踐,不斷探索,讓自己儘快成長起來。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14

12月3—4日,z學院西校區。我有幸參加了“全國名師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觀摩會”,透過聽專家講課和學術報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師課堂的風采和教學藝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z老師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和報告《運算律教學的若干思考》。

z老師現任杭州市z教育集團副校長,身爲一個南方人,我明顯感覺到他的課和北方老師的課不同之處。他語言幽默風趣,行爲舉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學生零距離的溝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風一樣的課,細微之處盡顯名師駕馭課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於課前和學生互動費時較多,加之會場狀況不佳,z老師這節課有些超時(用時大約1小時),但是在下課後學生仍然捨不得離開,這就表明了學生樂學、願意學,而且不感到學習是種負累。劉老師營造的課堂氛圍輕鬆自由,學生在不緊張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來。老師在這節課中是一個引領者而不是傳教者,其教學環節設計合理、環環相扣、水到渠成,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眼、手、口、腦、身體並用,課堂參與度很高(幾乎每個學生都有發言),老師對出錯的學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學生並不感到尷尬甚至害怕。劉老師能很好地利用教學中的生成,他的課和教學預案並不完全一致,正應了那句話“所有的好課都是生成的課”。

聽z老師做報告也是一種享受,他話語幽默風趣,舉止形象生動,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中向老師們呈現出“教什麼”與“怎麼教”的重要性。作爲一個年輕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要抓準“教什麼”有多困難。我任教的是一年級數學,由於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都經歷了一定的學前教育,對於一年級的知識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這就給教師出了不少難題:對於這些知識,有哪些同學已經完全理解並掌握了?有哪些同學還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學,又是哪裏知、哪裏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課中讓未會的學生掌握理解,讓已會的學生有所提高?……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是使課堂有效、優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這短短的兩天時間裏,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示範課,從中我領略到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期待自己有長足的進步。

小學數學研討會心得體會15

20xx年4月21日——23日,我很榮幸的參加了在Z區舉辦的,農村小學數學“關注常態、聚焦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在會上13位教師採用“同課異構”的形式爲我們展示了身邊的計算課的常態課堂。農村聯小、村小的教師能走上全市的課堂和省市教學能手同上一節課,近距離的感悟名師的指點,史無前例。與會教師之“多”,實爲罕見,整個會場,擠得水泄不通,坐兩人的位子都臨時安排了3個座位,走道處都擠滿了聽課的教師。聽課教師幾乎都提前1個小時到達會場,詳細記錄,仔細聆聽,認真思考,會場秩序之“好”,絕無僅有。在這樣激情高漲的會場裏,我能欣賞到每一位獻課教師的執教藝術,能爲課堂中出現的每個問題質疑思考,能領略獻課教師們的課前構思及課後反思,更能聆聽教研專家高屋建瓴的評課,能夠和教研專家們、聯小、村小老師們一起關注、反思常態課中的計算課教學,我有以下感悟:

一、課前要備“教什麼?”

從執教老師的課前思考可以感受到他們是如何利用教參、把握教材的。特別是Z老師、Z老師談的課前思考,給我印象最深刻。他們既思考了學生已經學會了哪些知識,找準學生的實際的知識起點,又站在學生的位置思考教材是不是適合學生生活實際,如Z老師在執教《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因爲教材中“八分之三張餅的說法不符合生活實際,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狀態,加之一塊餅與八分之一張餅模糊,難以區分,就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需要什麼,大膽取捨了教學情境。正所謂:情境是知識的外衣,算理是算法的柺棍。

二、備課還要備“怎麼教?”

計算課教學本身就乏味,教師不樂意上,學生不喜歡學。Z老師爲我們指明瞭上計算課的方向:“有情、有趣、有法、有效。”用數的組成、直觀圖形,當柺棍,理解算理;用分層練習、小組競賽、容易溝通的語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計算課要有“總路子”,體現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優化算法。

1、複習匯入,重視口算;2、嘗試解決問題,加強估算,探索交流歸納過程、理解算理;3、鞏固應用,分層練習。

四、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儘量讓學生透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

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教學可採用“討論式”、“合作式”等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

五、數學教師要錘鍊課堂教學語言;要準確、具體、及時的評價學生的點滴進步。

幾位名師的教學語言,簡潔有力,富有鼓舞性和親和力,給我們的課堂指明瞭方向。

六、細節決定成敗。

名師的課堂引領我們注重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細到每個環節的預設、學生回答問題的每一句話,名師們都用敏銳洞察力,機智的教學方法引導着學生去探索、理解、歸納數學知識。

於科長的每次畫龍點睛般的點評,都把會議推向高潮,她一針見血的指出:課堂教學要找準學生的起點,把握本課的切入點,關注知識的重點,抓住課堂生成點,突破知識的難點,落實學生的終點,不可平均用力,教師不要包辦,要引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用自己的方法總結歸納算理,優化算法。

於科長還語重心長地勸勉老師們:要總結梳理數與代數中的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知識體系在各冊的分佈情況及規律,這正是指引教師增加深厚的知識儲備,在課堂的深度和寬度上下功夫,可謂用心良苦啊!我的心靈又一次被震撼了,王善宏老師的“學校而不叫教校”的富有哲理性的話語,令人深思;呂慎光老師的幽默機智的點評,催我們思考;Z老師說的:“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後我們就都擁有了兩種思想。”我願意帶着專家們給我們的這些思想,踏踏實實走好教學教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