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3篇)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世代家族成員樹立的價值準則。家風,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 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廉潔家風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3篇)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1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好家風,自古以來就是千家萬戶的一本厚重好教材,你方傳來、我來接力,在千千萬萬個家庭中倍受傳承與守護。

日前,中央文明委授予了300戶家庭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這是一面鏡子,能照差距,也是一面旗子,樹起了文明好榜樣,目的旨在促進一種社會共同遵循,形成一種“輩輩孝、代代傳、家家和”的良性循環。事實上,這需要集小家、集衆人之力傳承、發揚,遞好接力棒,透過一系列的有效形式把這股文明家風吹送萬家,恩澤萬家。

網絡的“天朗氣清”爲好家風蔚成風氣營造了一個網傳的良好環境。近年來,國家大力整頓網絡,肅清垃圾淨化污濁,網絡惠風和暢,成爲了“倡文明·樹新風”的重要陣地。在網上,有的透過點贊來匯聚能量,有的是分享文明家庭好事蹟、好家訓、好美德,有的又是撰寫網絡評論發微博,推動優良家風的廣泛傳播。從11月23日起,中國文明網聯合全國各省會城市文明網共同開展“好家風·網上行”傳遞接力活動,透過“讀家訓”、“展家美”、“寫家書”、“樹家風”、“讀好書”等系列活動,讓好家風風靡了整個網絡,深深影響無數網民。這對於網民來說有的或是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有的或是理論到實踐的直接過渡,而最終的結果定是春風化雨。於此而言,網絡必然就要多些這樣似的“接力活動”,在傳承和遠揚好家風的同時,家庭和網絡文明兼得芳香。

文藝的“百花齊放”爲好家風遠揚航行提供了必要的載體。文藝也要堅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精神,作爲好家風的傳承載體,去培育和推動更多的文明家庭。文藝的作品多樣多式,諸如歌曲、小品、繪畫、書法、攝影等都可以爲好家風的傳承蓄能,以好的視聽效果對受衆產生目濡耳染的影響。12月15日,天津市文藝家走訪文明家庭,根據文明家庭的生活故事爲“夢娃”譜寫新樂章,還創作了相聲、書法、攝影作品,弘揚了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美德。不僅如此,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12部委部署開展的2017年“三下鄉”活動,也要以時代爲號召,多些好家風的文藝文化演出、展示等方面的作品,深入家庭、紮根家庭,傳承好家風,引領家庭文明向上。

志願者的“龐大陣容”也爲好家風入腦入心傳輸了強大力量。截至目前,在全國志願服務資訊系統實名註冊的志願者人數超過2825萬,志願服務組織在冊登記超過24萬個,這個令人震驚的數字背後卻凝聚了一個個文明的志願服務。當然好家風的傳承也要作爲志願服務的重要內容。在鄉村學校少年宮當志願服務的老師,不僅要爲同學們上好經典誦讀、科技製作、非遺傳習等課目,也要把崇德向善的好家風、一批文明家庭的好事蹟用好的語言、好的聲音教授給他們,讓他們從小沐浴好家風,從小形成孝老愛親、勤儉節約、誠實守信、恭寬仁厚的好品行。讓每一個志願者擔當好傳承好家風的嚮導師,發揮好志願者隊伍的強大力量,好家風勢必能厚植於人心。

家風無限好,傳承正當時。於時代的洪流中,於“中國夢”的催人奮進中,人人共傳承、共遵循、共守護,家庭纔會共文明,好家風纔有“無限的春光”。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2

中國古代有許多名門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規家訓,其後人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會相對遵紀守法,這其中家風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因爲這些族人從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風對他們有着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同時,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家規家訓對他們有着強烈的道德約束力。今日,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加強黨員幹部家風作風建設,這些傳統資源無疑都是值得借鑑和學習的。

父子相傳,精神相繼。父母是子女言傳身教最好的典範,爲人父母樹立道德上的典範,養成良好的家風,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親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紀曉嵐稱頌爲“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自身立言立德的同時,對子女教育亦非常嚴苛。在良好家風的薰陶下,其子女也得以傳承父輩精神,爲後人所稱道。

要想爲子孫後代樹立良好家風,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堅守原則。自己作出典範,無論是在多麼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始終保持清廉本色,這才能夠成爲後人的榜樣。現在的黨員幹部也要先做到自身過硬,這樣才能正人正己。同時,家風也需要有意識的養成,對子女親屬的不當行爲要時常提點,才能及時矯正,築牢思想防線。

透過對“傳家風,立家規,樹新風”的學習,我會不斷加強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和黨性修養,求真務實地把各項工作做到實處,用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實際行動樹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做到平常時間能看得出來,關鍵時刻能衝得出來,危難時刻能站得出來,把領導交給我的各項工作做實,做細。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3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或者社會都要一定的`規則,這個規則是約束人們行爲的一個準則。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人們用這個準則約束自己的言行,從而保障社會的安定。家規就是家風,可家風是什麼呢?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了許多優良的傳統:尊老愛幼、孝老愛親、勤儉節約、與人爲善、樂於助人;良好的家風家規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爲準則,家風是社會安定和諧的。基礎。

我的父母都是鄉下人,父親75歲,母親74歲,他們沒有上過一天學,雖然他們不善言辭,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許多優良傳統,如勤儉持家、孝老愛親、誠實守信、與人爲善等。其中與人爲善是我感受最深刻的。

在我印象中,我的大伯母是那麼尖酸刻薄,我們沒有看過她的一次笑臉,沒有聽過她一句溫暖的話,更不要談關愛了。對於我們來說,她完全就是陌生的。爺爺的晚年幾乎是在我家度過的,吃喝拉撒她從不過問,死後卻哭得比誰都悲痛欲絕,不瞭解的人還以爲她有多孝順呢?殊不知這些只不過是做戲罷了。雖然我不信什麼善有善報,但是事情卻就偏這麼邪門,晚年的大伯母居然癱瘓。在外人看來,這是罪有應得,可是母親表現的大度卻讓我由衷佩服,在堂哥一家沒有時間照顧大伯母時,母親經常給她送飯,這讓年幼的我們十分不解,不過當我爲人父母時我明白了。母親是在用她的行動告訴我們,要與人爲善,對他人要有包容之心。

母親和鄰里的關係十分融洽。正因爲如此,每天晚上我們家屋子裏總是坐滿人,鄰居喜歡來我家喝茶,聊天,感覺他們和鄰里有說不完的話。對待那些子女放棄不管的老人,母親對他們更是格外照顧。雖然母親年紀大,可總是心繫他人。20xx年臘月二十八那天,我回到母親那裏幫忙做豆腐。

一個70歲左右的鄰居來串門,這是一個無人照管的老人,兒女與他已是形同陌路,他已經獨自一人生活6年了。在他臉上寫滿了孤獨無助。母親留他在家中吃飯後,還送了一些豆腐給他過年,出門時還反覆叮囑。我把這一幕看在眼裏,鼻子不禁一酸,父母獨自在鄉下,本身就需要子女關愛,可是他們卻十分體貼我們,從不抱怨。他們在儘量照顧好自己的同時,還不忘樂於助人。向他們這樣的農村人,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現在的我已是一個17歲孩子的母親,我始終牢記父母教給我的優良家風,並且把這些也傳承給我的孩子。孩子的表現讓我十分欣慰。在他的身上與人爲善,助人爲樂、孝老愛親時刻展現。記得小學三年級的一天他在外面玩耍,回家來對我說:媽媽,我把今天的零用錢送給奶奶了。接着他告訴了我真相,原來他在路上玩耍,看到奶奶步行去姑姑家,他就把零用錢送給奶奶做車費了。我聽了後給予他高度讚揚,並且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現在的他和身邊的朋友相處也十分和諧,我想這就是我們的家風對他的影響吧!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爲先!”家風是每家每戶的座右銘。有了它,小家才能夠和諧;有了它,由千千萬萬小家彙集的大家才能夠安定;有了它,我們每一個人才能夠自立,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走得更遠!銘記優良家風,傳承優良家風,我們的人生的步伐才能夠更堅定!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4

最近在看一部電視劇,叫《虎媽貓爸》,講的是教育孩子引發的家庭紛爭。對待孩子,“虎媽”採取高壓手段,“貓爸”則是百般順從。分歧不僅在年輕父母之間,老一輩也各執己見,各有招式,爺爺奶奶是極度溺愛,外公則不惜動用暴力手段來管教。

這個家庭在教育價值觀方面太混亂了,一家人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結果家庭不能和諧相處,鬧得雞飛狗跳,甚至不斷製造出家庭悲劇。這種現象,現在也不是孤例。很多家庭教育孩子,也是爺爺奶奶老一套,爸爸媽媽用新招,有的使用土辦法,有的採取洋模式。家庭價值觀不同,家風也就模糊混沌,家風不好,不止影響孩子前途,大人也難有幸福。

再往大處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不好了,社會風尚又怎麼可能清純醇厚;家庭矛盾多了,自然也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有人說,孩子是中國的最大公約數,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個家庭要形成良好的家風,就得找到時代價值的公約數。

從古至今,家風和國運,也都緊緊聯繫在一起。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家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孟子也說過,“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現在,各地也都在倡導“最美家風”,尋找“最美家庭”,就是因爲,家與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家風關係社會風尚,影響國家治理。

古代有很多經典都涉及家庭教育的內容,人們衆所周知的《弟子規》、《禮記》、《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等,就記載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細節,有很多家訓警句,現在依然可以作爲人生應秉持的`原則。去年,我市武隆的楊興明家庭,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最美家庭”榮譽稱號,中宣部、全國婦聯還將楊興明老人樹爲“全國教子有方先進典型”,就是因爲這個家庭傳承一百多年曆史的《黃氏家訓》,教育了黃家一代又一代子孫,形成良好的家風,值得更多家庭學習。

家風是傳統文化,涉及到很多道德倫理和禮儀規範,在今天需要進行傳承。對待傳統文化,有個常識判斷,就是不能全盤照搬,盲目拿來,而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就要求,圍繞家風,既要繼承傳統的優秀的文化倫理,又要積極將時代先進的價值元素植入進來,來爲每個家庭提供可以依循的教育價值觀,形成新家風。

這種教育價值觀所要凝聚的,也就是時代價值的最大公約數。比如,既要有傳統家風崇尚的禮儀、仁愛、勤勞、樸素等等基本品格,又絕不能缺少現在國家倡導的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法治等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也只有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先進的現代文明進行有效融合,形成時代價值,形成新家風,家庭教育才不會出現那種價值混亂的現象。

《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當前,應該以更加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精神,來凝聚時代價值的最大公約數,形成符合現代社會文明需要的“最美家風”,讓每個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理性的共識,來不斷催生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最美家庭”,讓家庭更加和睦,社會更加和諧。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5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爲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爲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從古至今,《誡子書》、《勉諭兒輩》、《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都在民間廣爲流傳,閃爍着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着大衆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爲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

作爲一個尋常百姓家,我的家風就是“踏實做事、真誠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損他人的事。即:做好事,當好人。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響大家。

家風建設的關鍵在家長。家長首先要成爲家風建設的有心人,纔能有意識地創立自己的好家風、延續自己的好家風,使整個家庭與子女受益。家庭建設影響着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6

家風是什麼?或許在如今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家風似乎都會覺得是老一輩人甚至是古代嚴厲講求的內容,殊不知,一個人的成人成才與家風有着息息相關。

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不是高精尖的哲學,也不是讓人無法靠近,它更是一種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更是人生迷茫和困苦時爲你指明光明道路的希望之光。作爲新一代年輕人:

一是要擁有家風的意識。理解家風是什麼含義?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不是高大上,不是高精尖,哪怕是你孝敬父母,哪怕是你真誠和坦率,都是家風的體現,作爲90後,很多都已爲人父母,自己良好家風的體現,更是爲下一代埋下了良好的道德種子。

二是要堅持家風的正氣,家風是一個家族風貌的綜合體現,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的行爲準則,充滿正能量的家風,思想不會被邪惡所迷惑,不會讓行爲越軌,正氣是靠家庭中每個人的正氣,是靠每個人的堅持。

三是要做好家風的傳承。家風與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有責任去發揚和傳承,也許我們每個家庭不一定會有專門的家風“祕笈”,但是一代一代的去教導,一代代的發揚,就會讓每一代人都在良好的家風中受益、家風是一本書,也不是一本書。靠的是生活中的思考,靠的是生活中的不斷總結,良好的家風定會成爲人生成才道路上的助推器。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7

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在一個家庭,老人要宣揚家風,結合自己的經歷,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晚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我的父母沒多少文化,但他們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一直告訴我,做人要善良厚道。父親常給我講身邊的人不孝的結局。比如附近三個盜墓賊,沒一個善終。如有老人無疾而終,父親感慨,說那是好人,修行好,所以才得善終。從中我明白,道德是天地的本分,本分是個人的規律,當違背了這一規律,人就有災難。

馬克思與女兒有這樣的問答。問:你最崇敬的男人的品格是什麼?答:剛強。問:你最崇敬的女人的品格是什麼?答:溫柔。其是,這個話題與家風有關。男兒當自強。這裏的自強一則是韌性剛強,一則是有理想抱負。男人無志,家道不興。一個男人定要有責任有擔當,否則,在家庭中沒地位。你啃老或吃軟飯,別人能尊重你麼?農村人說,女人不柔,把財趕走。所謂旺夫相,實則是慈眉順眼的賢嫺之態,不是女漢子,更不是河東獅吼。用老人的話說,悍婦不僅不利,而且賤己。

家和萬事興。對一個國家而言,強盛祥和很重要,對一個家庭而言,和睦和諧更是關鍵。比如在家庭裏,長者處事公道,晚輩心服口服。家庭成員之間關係融洽。有了困難齊心協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有好家風纔有好家道,才能出好子弟。晚清具有改革思想的名臣不在少數。然而,虎父無犬子。他們的後人也往往是一時俊彥,如曾國藩之孫曾紀澤、孫曾廣鈞,左宗堂之子左孝同,張之洞之子張權,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侄李經羲,譚繼詢之子譚嗣同,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等等。梁啓超五個兒子三個院士,一個上西典軍校,一個上南開大學。我以爲,他們的兒子沒有褪化成今天的官二代,這與他們的家風家教密切相關。《曾國藩家書》便是明證。

城市化之前的中國農村是熟人社會,那時,家風家道很重要。比如男女相親後,雙方都要要打聽對方的家道,說到張家李家,有時甚至剖根問祖。一般來說寧折十座廟,不拆一家親,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上要麼不說,要麼只說好。但是,有實在人說實在話。有人會這樣說,說人家那家人從老到小沒的說。娶媳婦看丈母孃,說丫頭她媽是個好人,賢慧本分,鍋竈好針線好。如果有什麼問題,比如說,有人說,娃娃我不瞭解,但他們爺爺就是個龜賊、她奶奶作風不正等等。往往或許就是這麼一句話一門親事黃了。農村稱這種人是“塞磚頭”的。由此足見家風家道的重要性。

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試想,如果家家都有好家風、好家道,自然就會有好社會、好世道。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8

什麼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家族對修養、氣質、智慧、人品的傳承,家風是由父母家族長輩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範家庭成員的一種風尚和作風,這樣一代代的傳承。家風一旦形成就能不斷繼承和發展,使整個家族有了一種靈魂和底蘊,家風傳承越久家族底蘊越深厚。

首先是修養,一個好的家風會讓人成爲一個有修養的人。前幾天在公交站臺有一幕很讓我感動,有一個年輕的媽媽帶着她幾歲的小女兒在公交站臺等車,小女孩手裏吃着零食,然後隨手把垃圾仍在了地上,她媽媽望着她對她說“媽媽在家裏怎麼教你的?亂丟垃圾是不對的,趕快撿起來丟旁邊的垃圾桶裏”小女孩彎下腰把垃圾撿起來丟到了垃圾桶裏。年輕媽媽的教育讓小女孩知道了亂丟垃圾是不對的,這是一種個人的修養,小女孩在媽媽這樣的教育下必然會成爲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

說到氣質大家腦海裏肯定出現了大家閨秀,紳士風度這樣的詞語,對,就是這樣的,良好的家風會有一種良好的氛圍,在這種有氣質的家庭的家風中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在小時候父母就教育不要說髒話,見了長輩要行禮打招呼,走路要目視前方腰板挺直等等。這也是培養一個人的氣質的一種表現。

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吧,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屋前有太行、王屋 二山阻礙出入,他決心把它們剷平。智叟認爲這是做不到的事,笑他愚蠢。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後有孫子,子子孫孫永無窮盡,而山不會加高,爲什麼會做不到呢?因此每天挖山不止。天帝受到感動,便派誇娥氏二子把山揹走。有人會想我們是在談家風,愚公的故事只是他一個人的事而已,其實不然,愚公爲什麼說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那是因爲愚公的家風,愚公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辦到搬走兩座大山的,但是愚公把做事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迎難而上,不退縮的大智慧留給了後人,後人一代一代傳承這樣的家風,相信一定會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

人品在一個家族的家風中也有很大分量,比如在做人方面誠信,正直,勇敢,真誠,坦蕩,寬容。做己方面的自知之明,自制自律,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覺自醒等等。

社會是由家族組成的,好的家風會形成好的社會風氣,一個民族的的繁榮昌盛離不開好的家風的傳承,讓我們把好的家風傳承起來爲社會的繁榮昌盛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9

人生需要良好的家風來照亮指引,家風的內涵很豐富,但這三點不可少。

第一個是“善良”。

有了善良之心,有了感恩之心,有一顆關懷體恤之心,纔會愛這個世界,愛周圍的人,愛所有的生命。一個人活在世上,不過是向人世借幾十年光陰而已,要在有限的時光裏成己達人,纔對得起自己的一生。善良可以說是我家的第一個家風。爺爺奶奶就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曾這樣諄諄告誡子女:“做人千萬不要去做惡事,作惡多端,會有報應。”這樣的家風也深深地影響了我,無論在哪裏無論和誰打交道,我都與人爲善,不做違背良心之事。

第二個是“勤儉”。

父親教育我,端正勤儉,是居身良法。“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能不爲息患挫志,自不爲安樂肆志;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不能投機取巧、不勞而獲,鋪張浪費。父親在當地農行工作,勤勤懇懇幹了一輩子,不貪不佔,年年被單位評爲先進工作者。爲了養育我們6個孩子,母親起早貪黑幹着生產隊裏的重活累活苦活。

第三個是“學習”。

學習無止境,向書本學習,向社會學習,向他人學習,不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父親常對我們兄弟姐妹說:“知識從哪裏來,就是從學習中來。”父親只讀了兩年私塾,後來他能夠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就是因爲刻苦學習,向同事學,向書本學,向實踐學。現在老父已經80多歲了,還天天堅持讀書看報,可以說“活到老,學到老”。

心靈的家風也是生命的家風,心靈的家風越亮,生命的道路越長,生活的道路越平坦。爲此,我要不斷爲家風加油加薪一代一代相傳,千萬不能讓它們熄滅了。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10

一個人的成長成材,離不開家風的潛移默化;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即是千萬家庭家教家風的總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爲?”的古訓仍歷歷在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更是千年不殞,中國古人對於家風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處世之道,是祖先歷經世事之後的經驗之言,可以成冊,可以言傳,但無論是哪種形式,必是對兒孫的諄諄勸誡。好的家風淳樸無華,催人向善,是引導兒孫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門,也是約束兒孫行爲規範的內心準則;反之,則誤人誤己,誘導兒孫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齊家,往大看是治國平天下。優良家風需要傳承,需要推廣,社會正氣需要弘揚。

家風對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個人的第一課堂,我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便是對於家風的一個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個真實的寫照。父母誠樸,則兒孫向善,父母貪腐,則兒孫效仿,家風直接影響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古來宗族大家庭,必讓孩子以德高望重者爲榜樣,而今家庭變小了,更需要家長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師,讓優良的家風傳承下去,爲後代茵福。

良好的家風能形成廉潔的行政作風。近年來,官員子女家屬腐敗事件頻發,影響惡劣,不免令人質疑其家風。“小來偷針,長大偷金”,不良家風追求物質、追求慾望、追求攀比,不僅自己鋃鐺入獄,也爲兒孫後代埋下禍根。值得慶幸的是,行政廉潔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們一生奉公執法,淳樸善良,爲人民辦實事,廣受尊敬與愛戴。家風會蔓延到工作作風,優良的家風則是法制化建設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風的廉潔公正則需要家風正統來保證。

家風影響社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社會是千萬家庭的總和,家風匯聚起來就是社風,多數家庭家風淳樸,則社風淳樸;社風的急功近利,則說明多數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來人們對物慾的過度追求現象越來越嚴重,拼豪宅、拼豪車,甚至有結婚彩禮都明碼標價的奇葩景象。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人人“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應該有“知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而改變社會風氣不能一蹴而就,着眼點仍需在家風。

優良家風需傳承,社會正氣需弘揚,這不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會弘揚家風的建設,不僅能揚善於小,防惡於微,更能引導人們摒棄浮躁功利,重塑文明榮辱。而家風的建設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榜樣力量,社會的持續關注和人們的長期努力。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11

家風家規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滋養。對人的成長而言,家風、學風、社會風氣的影響,有一個不斷進階的過程。家風主要是對人生的啓蒙,學風是對人生的充電,社會風氣則是對人生的淬鍊。

從當前來看,家風與學風的銜接,是亟待研究的問題。只有二者互爲補充,個人纔有強大的精神積澱去閱讀社會。日前,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工會在北京四中舉辦了以“黼國黻家,櫛風沐雨”爲主題的家風大家談活動,教育專家與學校師生一道,暢談家庭教育心得,共論家風建設路徑。現摘編幾篇,與讀者分享。

別失去欣賞孩子的能力。《朱子治家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否則,再好的教育理念都無法實施。然而,許多父母隨着孩子的成長,慢慢地失去了欣賞孩子的能力,這讓良好的親子關係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賞孩子的原因,一是現實與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覺得孩子一無是處。經常有家長說這樣的話:你看你,都考成這樣了,還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比賽的話,小學或初中階段相當於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賽,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後一名,重要嗎?

作爲過來人,教育者和家長其實都清楚,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與小學或中學時代的考試分數不能畫等號。可是做家長的,怎麼就在孩子的分數面前失去理智,讓憤怒扭曲了人性,讓自己失去了欣賞孩子

進步與成長的能力呢?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在優秀的家長身上,能發現共同的特點:比如夫妻恩愛和諧,帶給孩子陽光心態和安全感,孩子也會對他人更信賴與親近。比如家長有長遠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視孩子心靈的成長,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績,也不只是關心孩子的物質需求。家長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給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援孩子的嘗試,與孩子溝通順暢。

家庭和學校應該是攜手的關係,方向是一致的: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層面,學校可以做一些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瞭解家庭,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一直以來,我覺得最樸實也最動人的一句宣傳語是: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我們每天都會走出去,然後又歸來,起點和終點都是家。讓家成爲一個最好的歸宿,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家對每一個成員的期許,首先就是平安,是快樂。我想和家長共勉的是:不要太早放棄自己,從豐富自己開始創造生活,爲孩子樹立榜樣。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12

今天,我們班組織觀看了《新春第一課》,以“傳承家風家訓,踐行核心價值”爲主題,片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從他的身上讓我學習很多東西,他叫羅必炎。

羅必炎出生在農村裏,他幫助老人做了許多事情,比如時村裏有一位老人走路很不方便,老人想吃什麼,就告訴羅必炎,他馬上就去幫他們買,羅必炎還經常給老人買新鮮的魚,對那位老人有很大的幫助。隨後羅必炎娶了一位妻子,她也是一位很愛幫助老人的好妻子。

不幸的事發生了,有一天那位老人突然心臟病又復發了,羅必炎又是買藥,又是喂藥的但病情沒有好轉,他立刻把那位老人送到醫院治療,可是他沒有時間去照顧他,於是就叫他的妻子去照顧那位老人,老人感動的要哭了,誇獎他們全家都是有孝心的人。

我要學習羅必炎他們夫妻對老人的那種孝心和樂於助人的品德,我以後也要孝敬老人及長輩們!

廉潔家風心得體會 篇13

家風家訓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滋養。對人的成長而言,每個人都離不了家風與家訓,家風家訓對我們影響深遠,它會伴隨着我們一生,從你瞭解它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經刻在了你的心裏。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雖然每個家庭的家風家訓不盡相同,但它對我們都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大家,沒有和諧的家就沒有和諧的社會。無數好的家風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會風氣。如果一個人有好的家風,那麼他可能會成爲一個了不起的人;而如果家風敗壞,那麼就少不了走彎道了。

我們家的家風就是“誠信”二字。誠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誠實做人,自己做的事情就要勇於承擔,不能往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而信就是要守信,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能收回來,說過的話自己要做到。與家風相對,我們家的家訓也是“誠信做人”。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去超市買東西付款時,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錢。我感覺自己撿了個大便宜,就高高興興地跑回了家。回家之後,我激動地告訴爸爸:“爸爸,你看,那個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錢,我賺了,哈哈。”可當我話音剛落,他不僅把錢拿了過去,還朝我發火。我感到很不解,委屈地哭了。爸爸語重心長地給我講述了誠信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我也明白了很多。第二天,爸爸去超市將那一元錢還了回去。從那以後,我也像爸爸一樣做一個誠實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歷史,而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養育着中國的代代子孫。每個大國的文化都是有許多的家庭文化組成,每個家庭裏的文化可以看成一本書,教育着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