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風之殤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1

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在一個家庭,老人要宣揚家風,結合自己的經歷,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晚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我的父母沒多少文化,但他們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一直告訴我,做人要善良厚道。父親常給我講身邊的人不孝的結局。比如附近三個盜墓賊,沒一個善終。如有老人無疾而終,父親感慨,說那是好人,修行好,所以才得善終。從中我明白,道德是天地的本分,本分是個人的規律,當違背了這一規律,人就有災難。

馬克思與女兒有這樣的問答。問:你最崇敬的男人的品格是什麼?答:剛強。問:你最崇敬的女人的品格是什麼?答:溫柔。其是,這個話題與家風有關。男兒當自強。這裏的自強一則是韌性剛強,一則是有理想抱負。男人無志,家道不興。一個男人定要有責任有擔當,否則,在家庭中沒地位。你啃老或吃軟飯,別人能尊重你麼?農村人說,女人不柔,把財趕走。所謂旺夫相,實則是慈眉順眼的賢嫺之態,不是女漢子,更不是河東獅吼。用老人的話說,悍婦不僅不利,而且賤己。

家和萬事興。對一個國家而言,強盛祥和很重要,對一個家庭而言,和睦和諧更是關鍵。比如在家庭裏,長者處事公道,晚輩心服口服。家庭成員之間關係融洽。有了困難齊心協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有好家風纔有好家道,才能出好子弟。晚清具有改革思想的名臣不在少數。然而,虎父無犬子。他們的後人也往往是一時俊彥,如曾國藩之孫曾紀澤、孫曾廣鈞,左宗堂之子左孝同,張之洞之子張權,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侄李經羲,譚繼詢之子譚嗣同,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等等。梁啓超五個兒子三個院士,一個上西典軍校,一個上南開大學。我以爲,他們的兒子沒有褪化成今天的官二代,這與他們的家風家教密切相關。《曾國藩家書》便是明證。

城市化之前的中國農村是熟人社會,那時,家風家道很重要。比如男女相親後,雙方都要要打聽對方的家道,說到張家李家,有時甚至剖根問祖。一般來說寧折十座廟,不拆一家親,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上要麼不說,要麼只說好。但是,有實在人說實在話。有人會這樣說,說人家那家人從老到小沒的說。娶媳婦看丈母孃,說丫頭她媽是個好人,賢慧本分,鍋竈好針線好。如果有什麼問題,比如說,有人說,娃娃我不瞭解,但他們爺爺就是個龜賊、她奶奶作風不正等等。往往或許就是這麼一句話一門親事黃了。農村稱這種人是“塞磚頭”的。由此足見家風家道的重要性。

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試想,如果家家都有好家風、好家道,自然就會有好社會、好世道。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2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爲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爲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從古至今,《誡子書》、《勉諭兒輩》、《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爲流傳,閃爍着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着大衆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爲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

作爲一個尋常百姓家,我的家風就是“踏實做事、真誠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損他人的事。即:做好事,當好人。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響大家。

家風建設的關鍵在家長。家長首先要成爲家風建設的有心人,纔能有意識地創立自己的好家風、延續自己的好家風,使整個家庭與子女受益。家庭建設影響着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3

家風家規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滋養。對人的成長而言,家風、學風、社會風氣的影響,有一個不斷進階的過程。家風主要是對人生的啓蒙,學風是對人生的充電,社會風氣則是對人生的淬鍊。

從當前來看,家風與學風的銜接,是亟待研究的問題。只有二者互爲補充,個人纔有強大的精神積澱去閱讀社會。日前,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工會在北京四中舉辦了以“黼國黻家,櫛風沐雨”爲主題的家風大家談活動,教育專家與學校師生一道,暢談家庭教育心得,共論家風建設路徑。現摘編幾篇,與讀者分享。

別失去欣賞孩子的能力。《朱子治家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否則,再好的教育理念都無法實施。然而,許多父母隨着孩子的成長,慢慢地失去了欣賞孩子的能力,這讓良好的親子關係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賞孩子的原因,一是現實與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覺得孩子一無是處。經常有家長說這樣的話:你看你,都考成這樣了,還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比賽的話,小學或初中階段相當於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賽,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後一名,重要嗎?

作爲過來人,教育者和家長其實都清楚,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與小學或中學時代的考試分數不能畫等號。可是做家長的,怎麼就在孩子的分數面前失去理智,讓憤怒扭曲了人性,讓自己失去了欣賞孩子

進步與成長的能力呢?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在優秀的家長身上,能發現共同的特點:比如夫妻恩愛和諧,帶給孩子陽光心態和安全感,孩子也會對他人更信賴與親近。比如家長有長遠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視孩子心靈的成長,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績,也不只是關心孩子的物質需求。家長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給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援孩子的嘗試,與孩子溝通順暢。

家庭和學校應該是攜手的關係,方向是一致的: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層面,學校可以做一些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瞭解家庭,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一直以來,我覺得最樸實也最動人的一句宣傳語是: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我們每天都會走出去,然後又歸來,起點和終點都是家。讓家成爲一個最好的歸宿,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家對每一個成員的期許,首先就是平安,是快樂。我想和家長共勉的是:不要太早放棄自己,從豐富自己開始創造生活,爲孩子樹立榜樣。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4

什麼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家族對修養、氣質、智慧、人品的傳承,家風是由父母家族長輩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範家庭成員的一種風尚和作風,這樣一代代的傳承。家風一旦形成就能不斷繼承和發展,使整個家族有了一種靈魂和底蘊,家風傳承越久家族底蘊越深厚.

首先是修養,一個好的家風會讓人成爲一個有修養的人。前幾天在公交站臺有一幕很讓我感動,有一個年輕的媽媽帶着她幾歲的小女兒在公交站臺等車,小女孩手裏吃着零食,然後隨手把垃圾仍在了地上,她媽媽望着她對她說“媽媽在家裏怎麼教你的?亂丟垃圾是不對的,趕快撿起來丟旁邊的垃圾桶裏”小女孩彎下腰把垃圾撿起來丟到了垃圾桶裏。年輕媽媽的教育讓小女孩知道了亂丟垃圾是不對的,這是一種個人的修養,小女孩在媽媽這樣的教育下必然會成爲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

說到氣質大家腦海裏肯定出現了大家閨秀,紳士風度這樣的詞語,對,就是這樣的,良好的家風會有一種良好的氛圍,在這種有氣質的家庭的家風中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在小時候父母就教育不要說髒話,見了長輩要行禮打招呼,走路要目視前方腰板挺直等等。這也是培養一個人的氣質的一種表現。

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吧,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屋前有太行、王屋二山阻礙出入,他決心把它們剷平。智叟認爲這是做不到的事,笑他愚蠢。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後有孫子,子子孫孫永無窮盡,而山不會加高,爲什麼會做不到呢?因此每天挖山不止。天帝受到感動,便派誇娥氏二子把山揹走。有人會想我們是在談家風,愚公的故事只是他一個人的事而已,其實不然,愚公爲什麼說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那是因爲愚公的家風,愚公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辦到搬走兩座大山的,但是愚公把做事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迎難而上,不退縮的大智慧留給了後人,後人一代一代傳承這樣的家風,相信一定會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

人品在一個家族的家風中也有很大分量,比如在做人方面誠信,正直,勇敢,真誠,坦蕩,寬容。做己方面的自知之明,自制自律,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覺自醒等等。

社會是由家族組成的,好的家風會形成好的社會風氣,一個民族的的繁榮昌盛離不開好的家風的傳承,讓我們把好的家風傳承起來爲社會的繁榮昌盛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家和萬事興,只有家裏和和氣氣的,我們的大家,我們的國家纔會越來越昌盛。”3月22日,呼家樓街道聯合金色朝陽培訓學校開展了一場主題爲“家風抵萬金”的講座,轄區百餘居民參加了此次活動。

此次活動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好家風好家訓,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促使大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什麼是家風?家族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好的品德,能夠一直延續下去就成爲了我們家族的風氣。家風好,這個地區的民風就好,國家就好。就像詩經中的《國風》和《雅頌》在唱歌的過程中就把這個地區的純樸善良的民風表現出來了。講座中,金色朝陽培訓學校的王虹老師首先爲大家講解了家風的含義。

隨後,她講道:家風家訓融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是每個家庭教育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重要教誨。家庭成就孩子的教養,品格來自家庭的傳承。“傳統文化是寶,我們要一起學習。”

“我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例子。我一次我去王府井,看見一個父親領着10歲的左右的孩子玩。正巧,這個父親接了個電話,他馬上說,這事我幫不了你,我現在不在北京,在新疆呢。”聽了王虹老師的分享,大家哈哈大笑。王虹老師總結說:“教育孩子從小就要讓他學會誠實,家長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王虹老師結合自己成長的經歷和對家風、家訓的感悟,運用生活中鮮活的事例,爲大家講解了《庭訓格言》部分內容,列舉了誠以及美國第一任華裔內閣趙小蘭的家教,通俗易懂地教居民們如何培養子女、孫子、孫女,以及如何營造良好的家風、家訓。有的居民拿出筆記本做着記錄,有的居民用手機記錄下講課場景,現場熱情火爆,響起陣陣掌聲。

講座結束後,居民李華感慨頗深,分享了聽課後的感受,她說,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傳統風尚,或作風,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家裏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記憶,都是家風的載體。家庭作爲社會的細胞,家風不僅是民風、社風的組成要素,也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訓、家規、家教、家風,成爲社會風氣、公民道德的源頭。家風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是一種無聲的動力、無言的激勵,它的影響是深刻的,全面的。“街道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教育活動,我們非常喜歡,提醒我們這些老人不要溺愛孩子,引導我們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樹立家風家規的意識、進一步加強社會和諧建設。”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5

家乃國之本,家風則是國風之基石。《守望家風》透過講述歷史、正視現實,將家風深入淺出的層層剖析。家風在古代的精神層次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可關乎國家之興亡、小家之衰敗。家風在漫長的歲月中沉澱,如今早已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篇章。

該紀錄片由“家國”“儉廉”“善仁”“孝忠”“傳承”五個部分組成,透過《顏氏家族》《曾國潘家書》《錢氏家族》等大家家風家訓,向我們詮釋了家風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家庭或家族長久以來綿延不斷的教育成就的家庭風氣。家風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爲中國民族強大的精神基因,它的孕育和傳承,不僅能夠提供一個人健康成長的保障,更能促進一個家庭的穩定繁榮。

家風是一個家庭綿延在血脈中的基因,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個人的品行與其家風是有直接聯繫的,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其家風、家教一定十分嚴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道出了個人品行、家風家教、治理國家之間的關係。

家風是一種精神,是一個家庭的形象,也是一個家庭的魂魄,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樹立積極、健康、正派的家風,摒棄那些消極、醜陋、歪門邪道的“家風”。小家小到家庭,大家大到國家,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正能量,它是當今中國發展的必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的,家是人們出生成長的地方,也是學會做人,步入社會的起點,優秀的家風更是融入社會的“七彩石。”我工作的中鐵二十局集團引江濟巢C006-2標項目部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當然我們也有“家風”,它是一種行爲準則、規範,它不同於法律,不必藉助強力手段就能達到“以愛興家、以德治家、以儉持家、以廉保家”的效果。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風”是“國風”成長的精神食糧,所以從我做起,踐行家風,弘揚家風,使良好的家風成爲爲人做事的“保險栓”,抵禦歪風邪氣的“防火牆”。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6

看完了大型廉潔紀錄片《守望家風》後,讓我覺得自己的`靈魂經過了一次乾淨徹底的洗禮,每一集都讓我內心深受感動,深受啓發。對於我來說,《守望家風》是讓我如何成爲一個認真負責的鐵建人並兢兢業業完成我的工作的方向標,是讓我如何成爲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上對的起父母的養育之恩,下做好一個好父親的指路燈。

正如成龍唱的《國家》這首歌裏: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纔有富的家。我們的國家日益富強,國際地位越來越高。成爲現代中國人,我感到自豪驕傲,我愛我的國,我願意爲她奮鬥終身,願意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用我自己的方式爲祖國做貢獻。家國一體,我祝福我的祖國,我感謝那些爲人民做貢獻的人,感恩那些爲了千萬家的時光靜好而忍重前行的人。希望我們的中國夢早日實現,盼望我的國家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努力下成爲世界第一強國。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人生繫上品性的“第一粒釦子”,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家國情懷世代流淌,綿延不絕,凝聚成巋然不動的民族精神。大江流日夜,慷慨夢未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有機統一,是“家國天下”情懷的集中體現。中國夢順應並推動家、國、天下內涵的發展,把國家、民族和個人凝結成爲一個共同體,以國家富強支撐民族振興,爲每個人提供人生出彩的動力。我們在外奮鬥的最大心願就是希望家裏的親人能夠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也許應該就是我的家風。我出生陝北農村,從小就看着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勤勞的耕耘,與其說父母省吃儉用扶養我們長大不如說勤儉節約是他們最美的品德。父母爲人忠厚實誠,絕不虧欠別人,村裏有什麼困難,父母也是盡力去幫忙。學生時代,父母就經常告訴我爲人要樸實,學習要認真。工作了,父母時刻提醒我做事要用心,家裏不是特別緊要的事都不會告訴我,就怕影響我工作。父母這些淳淳教誨讓我受益終身。現在有了孩子,成爲父親,我更要以身作則,爲孩子樹立榜樣。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工作的同時也要多關懷家人,尤其是慢慢老去的父母。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在這個快速發展物慾橫流的社會,很容易迷失自我。很讓人只顧眼前的物質享受而忽略了長久之計,總有很多人很贊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觀念。看了《守望家風》孝忠和傳承後,一本《顏氏家訓》讓我銘記在心,這本書裏的修身、治家、處世都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應該借鑑的。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我們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富貴榮華而是好的家風,一代傳一代。清朝名臣曾國藩的家訓中寫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這不正是我父母對我的要求嗎,無論處在多麼好的時代,無論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多少,這一句家訓我將受用一生並教導我的孩子。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7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傳揚好家風,才能涵養好的作風。在人生的旅途中才能知規矩、守紀律,此謂禮,亦爲道。

紀錄片《守望家風》由“家國”“儉廉”“善仁”“孝忠”“傳承”五個部分組成,草灰蛇線、伏脈千里,從浙江鄭義門《鄭氏規範》如何由“一家之規衍變爲一國之法,一門家風演變爲一國之民風”切入,對《顏氏家訓》《誡子書》《錢氏家訓》《範氏族譜》等大家家風家訓所蘊含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文化基因進行解讀,向世人展現中華傳統家訓家規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揭示了好家風既是以德持家的靈魂所在,也是淨化個人身心的重要力量。就企業領導幹部而言,家風看似個人小事、家庭私事,但卻是直接影響職工士氣和社會風氣的大事。

家風是一盞明燈,指引着我們人生的方向,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句名言,時刻鞭策着我,受益匪淺。

作爲中鐵二十局的一名普通員工,我認爲所謂的家風就是自己家裏的風氣,家裏的風氣好不好會直接影響子孫後代。憶起昔日媽媽常言道:我們爲人處世,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此謂誠實守信。“誠”就是誠實守信,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講信譽,不虛假。小時候,對我來說,這一番話還是一片迷茫。自從我上了學,走上工作崗位,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從中讓我懂得了媽媽的訓話,就是我的家風。我堅信自己也能做到。

良好的家風不但成爲個人前行的動力,更應該成爲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始終秉持的信念,這樣的“家風”,將伴隨着一個有夢想的國家、一個有理想的企業、亦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不斷走向輝煌、走向成功!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8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爲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爲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從古至今,《誡子書》、《勉諭兒輩》、《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爲流傳,閃爍着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着大衆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爲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

作爲一個尋常百姓家,我的`家風就是“踏實做事、真誠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損他人的事。即:做好事,當好人。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響大家。

家風建設的關鍵在家長。家長首先要成爲家風建設的有心人,纔能有意識地創立自己的好家風、延續自己的好家風,使整個家庭與子女受益。家庭建設影響着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一個人的成長成材,離不開家風的潛移默化;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即是千萬家庭家教家風的.總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爲?”的古訓仍歷歷在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更是千年不殞,中國古人對於家風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處世之道,是祖先歷經世事之後的經驗之言,可以成冊,可以言傳,但無論是哪種形式,必是對兒孫的諄諄勸誡。好的家風淳樸無華,催人向善,是引導兒孫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門,也是約束兒孫行爲規範的內心準則;反之,則誤人誤己,誘導兒孫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齊家,往大看是治國平天下。優良家風需要傳承,需要推廣,社會正氣需要弘揚。

家風對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個人的第一課堂,我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便是對於家風的一個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個真實的寫照。父母誠樸,則兒孫向善,父母貪腐,則兒孫效仿,家風直接影響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古來宗族大家庭,必讓孩子以德高望重者爲榜樣,而今家庭變小了,更需要家長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師,讓優良的家風傳承下去,爲後代茵福。

良好的家風能形成廉潔的行政作風。近年來,官員子女家屬腐敗事件頻發,影響惡劣,不免令人質疑其家風。“小來偷針,長大偷金”,不良家風追求物質、追求慾望、追求攀比,不僅自己鋃鐺入獄,也爲兒孫後代埋下禍根。值得慶幸的是,行政廉潔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們一生奉公執法,淳樸善良,爲人民辦實事,廣受尊敬與愛戴。家風會蔓延到工作作風,優良的家風則是法制化建設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風的廉潔公正則需要家風正統來保證。

家風影響社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社會是千萬家庭的總和,家風匯聚起來就是社風,多數家庭家風淳樸,則社風淳樸;社風的急功近利,則說明多數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來人們對物慾的過度追求現象越來越嚴重,拼豪宅、拼豪車,甚至有結婚彩禮都明碼標價的奇葩景象。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人人“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應該有“知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而改變社會風氣不能一蹴而就,着眼點仍需在家風。

優良家風需傳承,社會正氣需弘揚,這不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會弘揚家風的建設,不僅能揚善於小,防惡於微,更能引導人們摒棄浮躁功利,重塑文明榮辱。而家風的建設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榜樣力量,社會的持續關注和人們的長期努力。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9

5月22日,項目全體在位人員觀看了紀錄片《守望家風》,進一步加強了全體黨員幹部職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意識,從中也讓我受益匪淺。

家風正、則風氣正,家風的好壞不僅影響着一個家庭,更影響着整個社會風氣的好壞,社風民風正,國家則有力量,民族纔有希望。

當我看到《守望家風》第一集中關於鄭氏家族簡介時,瞭解到他們家族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我內心爲之震撼,是什麼讓他們家族一直延續至今?而且一直經久不衰並且受世人尊敬。沒錯,正是他們家風家規時時刻刻鞭策着他們,告訴他們這件事情該不該做?哪又該怎麼去做?怎樣做纔是最好的?鄭氏族人人人都謹記家風家規,嚴於律己,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家風,才得以讓整個家族長久不衰。

此時,我又想到了孟母爲保家風純正三擇其鄰,使遊手好閒、不思進取的孟子刻苦讀書,成爲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還有片中俞德淵、于成龍的良好作風都值得我們學習,家風家規無不體現了祖輩們對後代的希望與鞭策,同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淳樸的家風家規。

透過觀看《守望家風》,我覺得小到每一個家庭的家風家規,大到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與氣魄,也需要每位成員去嚴於律己的遵守,才能經久不衰,才能成爲國家有用之才。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10

從古至今,在中華民族的血液裏,家都是每一個人心底最柔軟的碰觸,家是我們心靈的棲息地,家給了我們太多。

家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最小的組成,正如我們經常說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就是一個家族一直以來的處事準則和價值觀,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每個人心靈健全的培養土,他影響着人的社會行爲,這就是爲什麼良好的家風對於國家的安定有着如此的大的影響。

正如影片中講到的鄭氏一族在回答朱元璋“何以治家?”他們回答到“謹守祖宗成法,因以家規進。”朱元璋聽後喟然長嘆:“人家有法守,尚能長久,況國乎……”小家都有自己的家規可遵守,便能長盛不衰,何況治理一個國家。如此,如果每一個小家都能遵守家風,那我們國家這個大家便也能長治久安了。

家風的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他也是不斷的創新包容的,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們現在人在繼承傳統的家風下,也不斷的結合新時代背景下,創新融入新的家風,例如我們新時代的家庭在傳承傳統的艱苦奮鬥、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下,還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國夢的新思想,爲家風注入新的元素。

我的母親也是一名老黨員,在她的薰陶下,我一直從小學到大學一直爭當優秀的少先隊隊長,初中積極入團,大學積極入黨,大一就寫了入黨申請書,我的家庭也一直給我灌輸正確的三觀,教會我不怕吃苦,努力上進的價值觀,作爲新時代的青年,在聽到習總書記的對青年的鼓勵中,我覺得我在今後的家庭中,也會把新時代中國夢傳承下去,小家的夢與國家的夢緊密相連,良好的家風也必會給國家帶來一股清風。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11

今天,我們班組織觀看了《新春第一課》,以“傳承家風家訓,踐行核心價值”爲主題,片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從他的身上讓我學習很多東西,他叫羅必炎。

羅必炎出生在農村裏,他幫助老人做了許多事情,比如時村裏有一位老人走路很不方便,老人想吃什麼,就告訴羅必炎,他馬上就去幫他們買,羅必炎還經常給老人買新鮮的魚,對那位老人有很大的幫助。隨後羅必炎娶了一位妻子,她也是一位很愛幫助老人的好妻子。

不幸的事發生了,有一天那位老人突然心臟病又復發了,羅必炎又是買藥,又是喂藥的但病情沒有好轉,他立刻把那位老人送到醫院治療,可是他沒有時間去照顧他,於是就叫他的妻子去照顧那位老人,老人感動的要哭了,誇獎他們全家都是有孝心的人。

我要學習羅必炎他們夫妻對老人的那種孝心和樂於助人的品德,我以後也要孝敬老人及長輩們!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12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精神道德的沉澱,是世代傳承、經久不息的文化品格。家風純正,社會風氣才能積極向上。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要把做合格黨員的要求融入家庭文化建設,推動黨員幹部自覺立好家規、正好家風、處好家事、管好家人,涵養優良家風,促進黨風政風。

重表率,做清澈家風的“領跑者”。黨員幹部正家風,首先就是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時時處處爲家人做表率。要充分認識家風和黨風、政風、民風的緊密聯繫,樹信念、強黨性,培養高尚情操,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俗話說,身教重於言傳,只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行得正、坐得端,常懷敬畏自省之心,帶頭遵紀守法、勤政愛民,表裏如一地踐行黨員幹部應遵循的要求和準則,甘於吃苦、樂於奉獻、勇於擔當,以優秀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人格魅力贏得家人尊敬、信賴和支援,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帶動家庭成員,引領清澈家風。

重規矩,做嚴實家風的“定立者”。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家庭爲人做事的規矩。黨員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黨員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家風正方能作風正,建設嚴實家風,是黨員幹部的職責和使命。要在清正家風上下實在功夫,管好家裏的人,立好家中的“法”,對家人嚴格要求,防微杜漸,做到從嚴治家、公私分明、公權爲民。與家庭成員共同討論制定家規家訓,引導教育家人牢記黨紀國法,提高認識水平,明辨是非曲直,抵制歪風邪氣,在相互關懷、相互監督、相互提醒中逐步形成風清氣正、從嚴從實的良好家風。

重傳統,做敦厚家風的“繼承者”。中華民族歷史燦爛悠久,有着千百年重視家風的傳統,孕育了許許多多至今依然影響深遠的優秀品質和良好家風。從古到今,歷代先賢、名人大家大都十分看重家風家訓,忠義並舉、勤儉治家、謙誠禮讓、敬老孝親等,這些家風家訓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着深厚的文化營養,歷久彌新,被代代人稱頌和弘揚。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當代共產黨員的先進典型,也用他們鞠躬盡瘁、一心爲民的情懷和艱苦奮鬥的作風,爲後人留下了動人家風和磅礴的精神力量,黨員幹部要傳承這些好家風,用家風教育和感染每一位家庭成員。

重納新,做新型家風的“開創者”。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當前傳統的家庭文化受到各種新變化的衝擊,家風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弱化,然而面對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的現實,在當今“小家庭時代”,重拾家風尤爲重要。“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黨員幹部要帶頭開創新型家風,與時俱進,吐故納新,剝離落後保守,倡導開放多元,將傳統家風融入時代精神內涵。只有每個家庭都散發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社會才能文明進步、和諧發展。

家風之殤心得體會 篇13

家風家訓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滋養。對人的成長而言,每個人都離不了家風與家訓,家風家訓對我們影響深遠,它會伴隨着我們一生,從你瞭解它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經刻在了你的心裏。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雖然每個家庭的家風家訓不盡相同,但它對我們都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大家,沒有和諧的家就沒有和諧的社會。無數好的家風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會風氣。如果一個人有好的家風,那麼他可能會成爲一個了不起的人;而如果家風敗壞,那麼就少不了走彎道了。

我們家的家風就是“誠信”二字。誠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誠實做人,自己做的事情就要勇於承擔,不能往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而信就是要守信,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能收回來,說過的話自己要做到。與家風相對,我們家的家訓也是“誠信做人”。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去超市買東西付款時,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錢。我感覺自己撿了個大便宜,就高高興興地跑回了家。回家之後,我激動地告訴爸爸:“爸爸,你看,那個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錢,我賺了,哈哈。”可當我話音剛落,他不僅把錢拿了過去,還朝我發火。我感到很不解,委屈地哭了。爸爸語重心長地給我講述了誠信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我也明白了很多。第二天,爸爸去超市將那一元錢還了回去。從那以後,我也像爸爸一樣做一個誠實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歷史,而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養育着中國的代代子孫。每個大國的文化都是有許多的家庭文化組成,每個家庭裏的文化可以看成一本書,教育着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