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600字

《培根隨筆》是英國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創作的隨筆集,隨筆主要是收錄了一些議論性質的短文,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讀書筆記,歡迎檢視!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600字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600字》之一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着。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600字》之二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600字》之三

德行猶如寶石,鑲嵌在肅靜處最佳。——題記

“身邊的小事,處處有學問。”這是我們小時候每位家長的教育名言。但是把生命看得最透徹的人,我認爲只有培根了。

當我翻開《培根隨筆集》時,一篇篇短小精煉的文章,裏面都包含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生動,精煉,富有哲理。雖然文章篇幅不長,但句句是真理,我受益匪淺。

五十八篇做人之道,處處散發着生命的氣息。

《談真理》說的是什麼是真理;真理的好處與壞處。真理不是自欺欺人的藉口、愚蠢的見解;也不是媚悅的憧憬、錯誤的估價;他只是人們心中的一種精神依託罷了。

讀《談死亡》,我瞭解到:死亡只不過是一種懦弱的表現。死亡是罪惡人的報應,也是偉大人的感動。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似乎人只有在死亡之前纔是最真誠的吧。

還記得朱自清寧死不吃救濟糧的故事。朱自清爲了國家與個人的尊嚴,就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雖然這樣是愛國,自尊的表現。但是生命最寶貴。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何不如留着生命做偉大的事呢。媽媽說我這樣的想法很荒謬。但我認爲只要活在這個世界,就應該聰明,知道什麼是最主要的。有了精氣神,在對付敵人也不晚。但是朱自清的做法確實很偉大,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讀這本書,回憶和感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感覺這真是一種享受。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們要在書中尋找良藥,尋找我們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現在的種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