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活着》的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6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的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着》的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6篇)

《活着》的讀書筆記1

我總以爲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重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躲閃,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淺難以以厚薄而論,正因它們載負的無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時常想着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衝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盼——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最後敗壞家業,淪落到爲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後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嘆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說的都悠悠地說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

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著地活着——已成爲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活着》的讀書筆記2

淚水久久縈繞在眼眶,黑色封皮包裹着的舊書被我緊緊擁在胸前,心酸的凝望一個老人心酸路,口中嗚咽,竟不知何以傾訴。《活着》深深觸動着心底的脆弱。

年少輕狂,倉皇走過的路,在福貴老時看去,應該只是蒼蒼橫着的翠微,不再見愁容了。父親自己賭光家產而被氣死,自己被抓去當壯丁,在戰火紛飛的炮火中,流離兩年,再回家,卻早已物是人非,女兒聾啞,一切都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不過,欣慰尤在,他多了一個可愛的兒子——有慶,

終於迎來了幾年辛苦卻溫馨的團圓生活,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也許纔是最完美的,不需榮華富貴,只求相守一生,輕輕撫摸你陽光下閃亮的長髮,溫柔的用體溫知遇我們的心,父母的病故,令不孝之子翻然悔悟,用淚水埋葬過去,開始體貼妻子。照顧家庭。

歲月飛逝,世事果然都如浮光掠影。兒子天性善良,細心呵護羊兒長大,不辭勞苦的給羊兒喂草。兒子上學了,善良的他在爲縣長夫人獻血時被無良醫生超額抽血致死。今夕何夕,星空之下,又是一道流星劃過天際,又是一條生命的凋零。

隨後女兒鳳霞產子離世,女婿因工活離開了自己,外孫被黃豆撐死折翼離去,身邊至親離開了自己身邊,只留下老牛陪伴,悵惘人世,老人沒有悲觀,沒有墮落。曾經的浪蕩子弟在親人離世的傷痛裏成長,變得愈加堅強,因爲他懂得,老淚縱橫,一味苦怨,是挽回不了至親生命的,只是徒增憂愁罷。在那個連酒都買不起的年代,甚至比不得千年前借酒消愁的李白,杜甫,頑強活着,實屬不易。

山風習習,流水纏轉着憂愁。當年富家大小姐家珍嫁到富貴家,卻吃了一輩子的苦。臨死時,還拖着病體,想爲丈夫多幹點兒活。幾十年前,福貴在外沾花惹草,家珍忍辱負重,不愁不怨,忍受丈夫打罵,卻從未抱怨。幾年後,因丈夫的賭博,讓她褪去絲綢,拿起了鋤頭,她卻依舊不愁不怨,只因丈夫一句,“別累壞了,歇會兒吧”內心竟換了滿滿的安慰與感動,紅暈浮上臉龐,欣慰的笑容綻放,願爲福貴付出全部真心。

幾十年後,時光漂白了髮絲,兩人長相廝守,彼此的眼裏都多了更多的柔情。世事難料,倉皇走過的昨日已是最美的時光,家珍因過度勞累而患上了軟骨病,可憐的女人,不矯揉,不造作,依舊超越自己身體極限的吃苦耐勞。家珍死時,我的淚水止不住溢出眼眶,如此善良的女人卻在那個民主與法制遭踐踏的年代如此悽苦,那個紛亂的年代,人民公社化運動,人格遭受踐踏,生命遭受摧殘。當時人的苦難,換來了如今的國富民強。

古槐煙薄晚鴉愁,獨坐黃昏誰是伴?暮色蒼茫牛與歸。

《活着》的讀書筆記3

死很容易,活着很難。這也許是最能概括本書情感的句子了。親人一個一個離自己遠去,靈魂一次一次被自己喪失。沒有活下去的支撐和信念,不知道爲什麼而活,但內心深處卻不會放棄生命,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能。活着,是一種本能,無關環境,無關信仰,無關追求。

福貴一家原應該是地主階級的有錢人,有着幸福美滿的家庭,雖然老爹是個敗家仔,但依舊很寵福貴,有個支援自己,永遠關心自己的老孃,娶了個能吃苦耐勞,善解人意的有錢人家小姐做妻子——家珍,還有個漂亮、能幹的女兒——鳳霞,最後還有個善良,熱心的小兒子——有慶。但卻經過福貴的一系列折騰和當代社會的發展,最終導致錢沒了,老爹死了,疼愛自己的老孃病死了,可憐的兒子和女兒在同一間醫院走了。妻子也死去,留給福貴最後的念想是鳳霞的丈夫二喜和孩子苦根。曲終人散,最終都離他遠去。這世界上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

我會想,他爲什麼不去尋死?他爲什麼還要活着?最親的爹和娘去世了,最愛的妻子兒女走了。沒有一個人能頂住這般打擊。這世界已了無牽掛,他也都這般歲數,活在這,沒人給自己送終,所謂的`家財萬貫一夜失,白髮人送黑髮人,世上無親人,這類悲慘的事情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試問自己,誰有他這樣堅持活下去的信念?他究竟是心底強大,還是想替自己愛的人繼續活下去,看遍世間所有美好。

我常常進入書中,幻想假如我是福貴,那個最悲慘的主人公,我會不會在家珍去世後便與她一同死去,我不敢想象,但心底裏卻是有個明確的答案仔細想想,我不會那樣做。那是高潔的愛情,但我欣賞不來。我不會死,雖然我不知道爲了什麼活着,但我終究不捨得這世間,我留戀它,我會努力抱着好的心態迎接接下來的日子,但確實不會有從前的快樂和無憂無慮了。深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與福貴感同身受,想象他經歷苦痛時的心情,理解並生存。

不是每個人都能從打擊中走出來,人是爲了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其實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讓我們迷戀,足以讓我們繼續爲其活着。活着,是責任,是心態,是生命本該有的色彩。連生存的機會都沒了,又談何創作?夢想?機遇?死去可以奪去人們的痛苦的記憶,但是活着可以讓人們重新創造歡樂的記憶。總結起來便是:與其忘記痛苦,不如製造歡樂。瀟瀟灑灑過完餘生。但依舊會帶有悔恨,恨自己、恨世界。

《活着》究竟是想表達主人公的可悲,亦或是表達希望讀者堅強生活。沒有準確把握,但中心絕對是:把握生活,領悟一切,努力活着。

《活着》的讀書筆記4

《活着》,長篇小說,作家餘華的代表作,本書主要描述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輸光家產。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重病在牀,福貴卻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中。之後隨着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都經受苦難,後來所有的家人都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老牛與他相依爲命。

面對家境的沒落,面對自己的父親母親,甚至自己的兒子、妻子、女兒、女婿,還有五歲大的孫子相繼離開人世,一位老人仍堅強的活着,他就是福貴,當他的家被他敗光時,他是堅強的;當他被國民黨拉去當兵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兒子因抽血過多死去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妻子因病去世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女兒因生產大出血死去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女婿出事死去時,他是堅強的;風雨無法使其失去力量,別人的歧視也不能使其喪失鬥志,他用行動向我們詮釋了——堅強!

快樂的活着,是一種樂觀面對人生的態度;幸福的活着,是努力改變逆境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活着,是永不言敗的人生態度。

人不能白活一世,人活在世上是爲了使自己和別人過得更好,任何一種職業都是有價值的,無論是國家總統還是清潔工人,只要是對自己和別人有好處的,都是有價值的,而那些勇於放棄生命卻不勇於活下去的人,他就沒有真正活過。無論什麼時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堅強的活着。

活着是一種勇氣的體現,更是堅強的體現,當你不再堅強時,你就會失去許多。

一個人沒有金錢,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爭取。一個人失去了健康,可以用鍛鍊去改善。一個人失去了學問,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但以上幾點,基於一個前提:堅強。如果這個人不堅強,他失去了什麼都不會去想辦法兩次獲得,所以,一個人失去了堅強,就失去了一切,甚至生命。

人爲什麼能活在世上:因爲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堅強支撐着人們,這種力量使人們生活幾萬年,使人類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存。

海倫。凱勒因爲堅強在雙目失明後堅強活了下來;霍金全身癱瘓仍堅強的活了下來;史鐵生雙腿癱瘓仍堅強的活着。因爲堅強,他們勇敢地活着,併爲人類創造出民財富,使許多人更好地活下去。

每至農家見到一位老頭牽一頭老牛,我就會想起那位叫福貴的老人,一個人生活在農家。時而拍拍黃牛,時而向西方望去,那是他七位親人的墳墓,他放下鋤頭,向着落日,看太陽將最後一抹光芒灑向西邊的黃土上……

堅強地活着,不應白在人世間經過。堅強地活着,面對一切困難欣然向前,面對逆境毫不退縮。

每每想到這位老人,我想對他說:你的名字叫堅強!

《活着》的讀書筆記5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也許是福貴對自己這一生的總結,同時也是對大家的勸誡。

好多年前看過電影版《活着》,可能是年齡和時間的關係,幾乎沒有了太深印象,只是記得他的,他的敗家,他的落魄。記得村長說一個包子裏包了一頭羊,那時感覺到很荒唐。而今再讀餘華的《活着》,倍感人活着之不易。命運有時讓人感到無奈、無力,卻又無法改變、無處逃避,只能默默承受,引頸受戮!

福貴最大的錯大概就是輸掉了家產和祖屋,變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氣死了父親,拖累了家人。但他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卻是從輸掉家產的時刻開始的。之前的福貴渾渾噩噩,不分晝夜地呆在青樓賭場,那種醉生夢死的日子不叫生活,只是活着——行屍走肉般地活着!福貴辜負了生活,生活便還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扇醒他沉睡已久的感覺和良知。此後的福貴纔開始悔悟,才學會了珍惜與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無所有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福貴最大的福則是娶了家珍這個女人,任勞任怨、不離不棄。在福貴被抓壯丁時照顧臥病的婆婆,同時養育一雙兒女。在生病的時候還要堅持下地幹活,只爲多掙一點工分。這樣的女人作者是不忍心讓她早早離世的。相較於其他人,家珍也算是善終的一個。讓她在送走兒女後依然堅韌地活着,與福貴共同承受這份悲痛,也彼此溫暖,相攜前行。

從父親開始,福貴先後送走了身邊的七個親人。對父親的悔恨,對母親的遺憾自責,有慶的難以置信,鳳霞的猝不及防,二喜的飛來橫禍,苦根的貧窮無知,唯有家珍離開時平靜安詳。如果說有慶、鳳霞、二喜的死都是外界造成的,對於父母的死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苦根的死則似乎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從父親死時的渾身無力,到有慶死時的大哭大鬧,再到苦根死時的平靜,我們看到福貴變了。死亡是一把大錘,擊打着福貴的肌體。當第一次敲擊時,痛不欲生,當敲擊接踵而至,肌體變得堅韌也變得麻木,不再徒勞地反抗,只是接受。

生活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你不知道它下一個惡作劇是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所以也不作預設,要麼等待,要麼迎接。

土地因踩踏變得結實,生命因苦難變得堅強。當胸懷如土地般寬廣,便有了承受苦難的力量。土地召喚黑夜,生命迎接苦難,如果黑夜註定要來臨,與其躲避,不如堅強面對!

不管生活賜予我們什麼,我們都需要直面相對。苦難是一罈酒,醞釀、發酵,最終都會化作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不管生活多麼艱難,只要走過坎坷,就能迎來希望。只要活着,就是強者;只要活着,就是英雄!

《活着》的讀書筆記6

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終於把《活着》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甚至可以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作者餘華在此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家業,變成了一貧如洗的人。父親一氣之下去世了。妻離子散,整個家都衰敗了。爲了生活,福貴開始了艱難的起步,爲生活而努力。

兩年後,妻子帶着年幼的兒子回來了。我爲文中的福貴高興,我以爲,他的命運會好轉了。沒想到,命運如此艱難,歲月不饒人,母親由於年老,一病不起。爲了生病的母親,福貴前去城裏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好不容易終於回到了家,女兒已經因爲生病而成了一個永遠也無法再開口講話的人,母親也因病在兩年前去世了。

然而,這些災難還只是開頭,我爲文中的主角們抓了一把汗。心情也隨着書的情節動盪起伏。福貴,命運真是不福也不貴啊。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福貴的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生活舉步爲艱。當飢餓來臨時,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有慶,爲救縣長產後大出血的老婆,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獻出了年幼純真的生命。

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我眼睛都是溼潤的,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隨着女兒鳳霞的出嫁,我以爲他們從此可以結束悲慘的命運了。但接下來,我不禁有點責怪餘華,爲什麼要把人家寫得這麼悲慘。

女兒因生產而死,妻子也跟着病死了。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吃多了也死了。死亡一個個接踵而來,最後,只留下了福貴。福貴老了,故事也就結束了。但年老的福貴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活着》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爲一部“永恆作品”,並不是謬讚。作爲一名教師,我認爲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懂得生命的厚重與沉痛,帶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