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1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作者肖川博士歷時十年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集。文章的話題都直抵人心,說出了我們教育者的心理話,讀書的過程是與讀者對話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質樸與豪放、靈性與率真、睿智與寬厚集與一身的學者風範,還有他那顆對教育事業無限無限熱愛的赤子之心。在這裏,我真正體會到什麼是詩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發現、去體味教育中那如詩如畫的意境。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在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要與經典爲友;告訴我們教育帶給了我們什麼;告訴我們要審視我們的教育目標;告訴我們教師要“六個學會”即“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六個學會”。

一、學會等待

學會等待,我們要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失望,多一點信心;少一點冷漠,多一點親切。學會等待,意味着我們要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意味着我們要能夠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正是新課程下的對學生評價機制的變化。我們要發展的看學生,我們要看學生的發展。“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只要我們付出真誠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穫。

二、學會分享

教師要給學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領和平等的給予,就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學會與學生共同分享。教師學會了傾聽,才能走進學生

的世界,學會從學生的角度看世界。這就意味着教師的作用應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給予,而不是施捨。這也正是新課程下的教師的角色的轉換和師生應該建立起來的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的重要體現。

三、學會寬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學生犯錯誤,而教師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定會取得懸崖提繮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寬容是愛的甘露,透過教師耐心地引導,犯錯的學生會得到滋潤和營養,必將使他們在自我教育中轉化。教師要善於寬容,使自己變得胸襟開闊、氣度恢宏。教師要做“大智若愚”的人,透過自己的無爲,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潛能。這樣教師的心智就不會閉鎖,頭腦不會固執,思想不會僵化,眼界也不會狹隘。學會了寬容的教師,才能儘可能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珍視學生的個性,儘可能地從多種角度看待事物,儘可能地習慣“一個世界,多種聲音”。

教師學會了寬容,自然就會用自己的率先垂範,成爲學生模仿的楷模,自然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這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教師對自己所認同的事物常常也會抱以審慎的態度,而對學生所信賴的事物也能假設它確有合理之處,從而避免了武斷性。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寬容孩子的特性,纔會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笑容,纔會欣賞到橫看成嶺側成峯的壯觀。

四、要善於選擇

教師要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以及選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例如,激勵這一方式的選擇。教師透過一個無意的手勢,一句看似無關的語言,一個誇張的表情,都可以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學生的心靈,達到使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目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又開發了潛能。激勵的運用要源於尊重,源於信任。一個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憾。所以說,教師要學會選擇,只有教師具有不俗的選擇能力,才能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五、學會合作

教師要善於合作,當然不僅僅是在與同事教育教學事業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有了合作的意識,教師就會尊重和接納學生的不同、差異、另類,甚至異端;教師就會“求大同,存小異”,作必要的妥協、退讓、隱忍和放棄。作爲教師,在合作中,可以與學生和家長建立互信;在合作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合作和接納學生的同時,讓學生接納教師傳授的.知識、方法;在合作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前進的動力。教師善於合作、善於溝通,而又有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的品質和推已及人的胸懷,學生自然會透過觀察、體悟、分析等自覺行動,達到教育的目的。

六、學會創新

學會創新,意味着我們要不斷地探索以改進自己的工作,意味着我們要不斷地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意味着我們要對司空見慣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見解……當前的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當前的社會也正提倡建設創新社會,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成爲當務之急,培養我們教師自己的創新精神更是迫在眉睫。要成爲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我們就一定要具有開放的頭腦、進取的精神和探究的興趣。

掩卷深思,不僅讓我們感嘆書中到處蘊含着深刻的哲理,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從《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中,我學會了許多許多,傾聽教育大師對教育的獨特理解和表述,我將懷着永恆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2

走進肖川,走進這本書,我又重新認識到,關心“人”的成長是教育的一種情懷。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真正做到關心學生的成長,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成績嗎?

一、關心學生的成長,從學生的角度處理教學。

教育是爲了培養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個能融入社會的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如果僅僅關心學生的分數,那是很自私的想法,不能因爲教師用心的講了,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到,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愛學生,首先要從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興趣入手組織教學內容,並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個學生。

二、關注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作爲人的價值和尊嚴。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作爲人的價值和尊嚴,尤其是那些有過錯的,有嚴重缺點的學生。對於學生的尊重意味着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冷落學生、不嘲笑學生、不隨意當衆批評學生。教師對學生要有強烈的愛心和責任心。只有真誠地對待學生,才能真正地關愛學生、尊重學生。

尊重就是一種愛,真正的愛不能沒有尊重。很難想象,一個無視學生人格、漠視學生尊嚴的教師,會是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我們對於學生的自尊心,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他的尊嚴,因爲“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透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一個沒有體驗到自尊感的學生,會在今後的社會中去尊重別人。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有着道義的責任,一個社會怎樣對待處境不利的人羣,體現着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三、關注學生的成長,用理想去點燃理想。

在學校裏,學生的心靈在碰撞,作爲教師我們如果能讓學生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和嚮往,並帶着這種幸福感去學習與生活,迎接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在深思,創造,交流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感受努力拼搏的過程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是可以延續下去的。在面對社會上的壓力時,我想他也能在辛苦工作中體驗到生活趣味,而不會散失自我。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3

前幾年在第二屆東莞市名校長,名教師的培訓辦開學典禮上,我有幸聆聽了北京師範大學肖川教授的講座。他語言風趣、生動,不時贏得我們的掌聲,我們在享受他語言的樂趣中受益不少。

最近在書店裏無意中看到了肖川教授撰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這是他歷時10年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書中收錄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學衆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包括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師生關係、教師的學習和成長等等。在他的演繹下,教育理想與信念竟然如此異彩紛呈!激發我們去實踐、完善和昇華。

閱讀完這本書後,使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書中寫到:“《學記》有云:‘能爲師然後能爲才,能爲長然後能爲君。’由於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蔭,學生只有對教師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師爲其服務。

今天,人們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費”的概念。顯然,消費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衆。作者認爲,教育成爲第三產業的一員,並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不過是培養、造就能夠“建國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爲“使每一個人成爲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

這本書使我體會到在教育上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書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心如死灰,這都是教育的大敵,而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心無旁騖,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則是學生獲得更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

作爲教師的我們,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美感薰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這都是情感教育的現實途徑。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4

在讀完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後,着實給了我不少感受和啓發。

從肖川先生的書中我深刻的理解了“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教育是社會的核心”,“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那麼作爲教育者,我們身上的擔子是重之又重。肖川先生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濛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可見良好的教育在一個人成長中是多麼的重要。那麼如何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呢?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覺得作爲教師對學生付出無私的愛是必要的。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輕鬆自在的學習,並從老師的身上學會爲別人付出愛,我們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尊重每個孩子,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不同的,千差萬別。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我們不能“一視同仁”,要針對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所謂要因材施教。尤其對班裏的後進生,我們更要積極地關注他們,瞭解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教育他們。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孩子的成績,還要關注孩子的成長。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容許孩子犯錯,在不斷地改正錯誤中進步。我們要學會寬容,肖川先生說:“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力量,它對於造就健康人格,培植寬容、真誠、信任與正直的品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價值。”後進生們他們犯錯的機率要比優生多得多,所以我們更要學會寬容他們。

可事實上並非如此,有許多老師對待後進生的態度那可真是難以言說,一旦後進生犯錯,他們便會以一種不屑的態度對待他們,有的甚至會惡語挖苦:“成績那麼差,還每天沒事找事,真討厭。”“你學習怎麼不積極呀?好事找不到你,壞事離不開你。”有的還加以拳打腳踢。試想,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得到怎樣的教育效果呢?不言而喻。面對學生的犯錯,我們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寬容、信任和理解,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親切。教師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相信自己,只有有了自信,他們纔會在成長的道路上積極進取。

肖川先生告訴我們:“廣大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作爲教育者,讓我們帶着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讓孩子們成爲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爲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5

近段,再一次拜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靈魂又一次被徹底地洗染,這種輕快兼併沉重的嶄新感覺是如今流行的碎片化閱讀無可比擬的!

“生命教育”的方向與方法,詮釋當前教育中的困惑,用智慧幽默的語言闡述生活中的一個個哲理:讓課堂充滿關注的氣息,讓生命活力充分地涌流,讓智慧之花盡情地綻放——這是對課堂教學的追求;貼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領成長的方向,探尋生命的意義,成全生命的價值——這是課程目標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場,點化生命、潤澤生命,你臉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陽光就有多少——這纔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曾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能勝,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水,天生麗質,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河起波濤,可以衝土決堤,涓滴石穿。肖川教授的文字正如這水,每一個社會中人的感動正如這水——甘美而清澈!沒有這水澆灌的土地,註定會寸草不生;沒有感動滋潤的人,心靈註定會乾涸枯竭。感動如水,普通而又偉大,平凡而又崇高。相信我們自己也可以把這份感動賦之於行動。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字字句句皆經典,時時處處有感動,折射着一種靈性。他說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豐收,導致全面的平庸。”“大考小考的排隊分等,使學校成爲造就敗者的場所,進而導致厭學和恐學,導致內心的畸變和人格的扭曲。”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教育到底給了人什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教育呢?我曾看到自己小學時威風凜凜,才華出衆的班長,經過無數次教育的“洗禮”,高中過後,簡直判若兩人,人不但變得傻呆呆,連基本的人際交往也不會,面對昔日的老同學居然一句話也不會說。難道這就是教育的影響嗎?難道這不足以讓我們去重新審視教育目標嗎?難道這還不能引起教育者的深刻反省嗎?

多年的教育生涯讓我知道了:負擔過重會使得一個人忙忙碌碌,疲於應付,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深化、細化所獲得的知識,去發現知識的個人意義,去建構屬於自己心靈財富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生變得內心麻木,機械呆板,未老先衰,暮氣沉沉。教育是什麼?是“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養成博雅君子、獨立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一種文化過程,向人類傳送生命氣息、心靈轉向的神聖生活。”但現實生活中,發現了一種現象:教師一方面用重複訓練、機械記憶束縛着學生,另一方面還抱怨學生只會死記硬背,遇到開放性的題不知該從何下手。突然頓悟這樣的學生竟然是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遺憾之時,亦爲之汗顏矣!

痛定思痛,解決的方法有嗎?應該,還是有的!領導頂層設計多元化評價,評價老師的方案不唯成績,更加看重課堂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一旦學生創造性思維有了,成績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培養的學生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如果只會做題,怎能接力中國興盛中華復興的重任?

曾記得,一位北大畢業生洋洋灑灑寫了幾萬字控訴父母只關心自己的成績,包辦一切,結果自己只會學習,其它的什麼也不會,進入工作崗位後,任何事情處理起來都很吃力,多次萌生輕生的念頭……這是多麼悲哀的事情啊!這難道還不能引起作爲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深思嗎?

是啊,“不要把教育變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種意志把人塑造成爲‘標準件’和‘工藝品’”,學習是爲了更好地生活。既然當下的生活也是生活,有什麼理由爲了明天的生活而犧牲現在,使現在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苦不堪言呢?

但願肖川教授的警世之言能喚醒每一位沉睡和裝睡的教育者,減輕心理和精神負擔,去掉沉重的枷鎖,步入正能量的軌道,用真愛和誠意循序漸進地喚醒、激勵、影響、引領,讓學習成爲每個人的本能和興趣追求,成爲終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6

近期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頗有收穫。這本書收錄的是肖川近年來創作的教育隨筆。讀着他所寫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肖川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於引領學生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爲真正的人,成爲他自己,成爲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現實生活中,機構的職能錯位卻有時發生。正如監獄可能成爲一所學校一樣,學校也完全可能成爲一所監獄。”

“不要把教育變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種意志把人塑造成爲‘標準件’和‘工藝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多次提到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爲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等的傳授和灌輸。俄國人洛扎諾夫曾經說過:“理想的東西應當儘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爲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然而。剖析我們當今的教育,似乎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規章制度的依從態度,而他們本該養成的作爲“人”的基本素質卻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

我們的教育過早過多地給予孩子們約束,不準幹這,不準幹那,課堂上只有舉手才能站起來發言;爲了避免作業出現錯誤,任何人不許做題,老師講了後才做;不喜歡音樂,卻硬是被家長拉去學樂器;不喜歡美術,卻硬是讓家長按者在宣紙上潑灑筆墨;明明孩子喜歡擺弄些科技製作什麼的,卻認爲那是在浪費時間……熟不知,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這樣更宜於個性的自由的發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賞,而不員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壓。

“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們中國的教育被人稱爲“聽話的教育”,我們培養了許多天才與神童,許多專家與學者,在他們身上卻很難找到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釋放。學生們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習慣於人云亦云了,隨波逐流成了一種大趨勢。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悲哀嗎?

由此看來,人必須成爲自己的解放者,並在倫理意義上成爲自己的創造者。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成爲人們舒展心靈,放飛想象的處所,還學生真正的自由,讓他們每個人都個性張揚。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讓我看到了教育隨筆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這種記錄教育的形式產生了興趣。這種對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現讓人在欣賞中華文字之美的同時汲取着豐富的專業營養。暢遊於此,讓人心境開闊,靈感涌動。讀此書,必要用心纔有所感,有此所感纔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