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

《被討厭的勇氣》是對阿德勒哲學思想的解讀,以類似《理想國》中的對話形式,透過青年與哲人之間關於人生問題的討論,對阿德勒的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和示範。

這本書透過青年和哲人五個夜晚的討論,透過生活中各種煩惱的表象,樸實平直地闡釋這些束縛產生的原因,並試圖讓我們讀者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面對變化帶來的"不安"和不變帶來的"不滿",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同樣,面對市場競爭和更新迭代的壓力,傳統行業在轉型和戰略調整上,總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

企業過去的業績與經驗、一貫以來的工作方式、內部的改革阻力,也讓不少企業止步不前,無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攫取新的成長機會,甚至走向衰落。改變,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改變,也是從不幸中解脫出來的第一步。

改變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現狀,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透過選擇改變的勇氣和決心,擯棄"保持現狀"的安全感,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爲方式,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動權。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大多數人太害怕被他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看到身邊的人活躍幸福的姿態,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進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而選擇縮在自己的殼裏,避免與人發生關聯。適度的自卑感,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成爲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追求優越性,並非是要盡力超越他人甚至透過排擠他人來取得晉升,而是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接納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長處,與"理想的自己"相比較,不斷前進,不斷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網絡上,常常見到年輕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或者兒時的經歷作爲自己糟糕境遇的藉口,將自己當前的窘境歸咎於他人。比如"我因爲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因爲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論,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係一樣,卻根本不考慮"因爲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於我們的競爭或勝負意識,因爲常常拿自己跟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於這個、步入那個"之類的想法,自卑情結或優越感就會隨之而生。競爭或勝負意識,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當成"敵人"。而因爲這種競爭關係,人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就會步入權力之爭,透過發怒、責難對方,試圖讓對方屈服,想要透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夫妻關係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是如此,同事之間甚至上下級關係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罵或者公然挑釁,我們不妨退一步想想對方的隱藏目的是什麼。"不由得發火"之類的話,其實是藉助發怒來進行交流,藉此讓對方屈服。一旦破除這種競爭關係,我們就能克服自卑情結;直麪人生課題,不給自己找藉口,才能擺脫人際關係煩惱的擺弄。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首先我們要了解"課題分離"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而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過分追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常常會扼殺我們選擇的自由。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不能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無法獲得自由。

在中日韓這幾個推崇賞罰式教育的國家,幾乎所有人都會採取"滿足別人期待"這一手段,來得到別人的認可,因爲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獲得表揚和獎賞。對於年輕人來說,父母的認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所學的專業和從事的工作。身邊有個朋友重點大學畢業,畢業後開了家餐館,雖然工作辛苦,但幹得特別充實,每個月也能淨盈利兩萬。但朋友的家人對他開餐館一事特別反對,認爲餐飲是低級的工作,三天兩頭跑去店裏找他吵架。朋友最後迫於壓力,把餐館轉讓了出去,去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企業幹起了文員,每天鬱鬱寡歡,覺得相當痛苦。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說分離課題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那麼"共同體感覺"就是人際關係的終點。對於幸福的人際關係,獲得共同體感覺極爲重要,即把對自己的執着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這也就要求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其實是隻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係課題,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參與和融入共同體,思考"我能給別人帶來什麼",才能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歸屬感。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們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以爲看到了些什麼。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起決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尼布爾的祈禱文》裏有一段很有名的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活在當下要求我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透過爲他人做點什麼,發掘"我有能力"的意識,更積極地與社會和諧共處,從而達成共同體感覺,賦予人生以意義。

阿德勒的`心理學,透過對簡單案例的討論,把讀者從過去、人際關係和未來的羈絆中解放出來,而且讓我們意識到,真正讓自己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2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是我們想有勇氣地生活成長的必經之路,這三步走就像遊戲通關,要想到“他者信賴”這第二關,首先要真正做到:自我接納(對自己的無條件信賴),纔有可能找到第二關的門。

過關過的是否徹底,取決於人生這看似一條線上的各個點,即生活中的每一天是否盡情地舞蹈了。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旅行的舉例,旅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剎那,而是從你開啟門,踏出旅行的第一步開始就人在旅途。有時候會糾結:擔心自己沒用看到體驗到別人體驗到的景緻,從書中的角度想:每個人的旅途因爲人而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每一刻的體會都是純個人的。

真正難做到的是:第一關——自我接納。

1、接納自我並付諸行動是第一步:“原因論” VS “目的論”。“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一個決定,我感覺自己是一杯很鹹的鹽水,過去的經歷是我杯中的鹽,時間久遠無法析出,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向裏面加清水,稀釋成可飲用的淡鹽水。——“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是更新。”

2、自我接納的第二步:人際關係是自我接納的練習場。登上人際關係這個練習場,需要自己做一些準備:放下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卸下一決高下的鎧甲,且不用“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困難也好,挫折也罷,無論如何面對—接受—處理,同時相信處理方法和表達方式決不僅僅只有“發怒”這一處理方式。

3、自我接納第三步: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是去討別人的厭,自顧自地不顧他人感受和安危。而是即使冒着被別人討厭的風險,也要堅持自我,如堅持自己的觀點。在這裏要分清是他人的課題,還是自己的課題。很典型的例子:別人是否討厭我,是那個“別人”的課題,但若我心中有想法說:“我都這麼做了,你都不認可我、接納我。”這就變成了我的課題,我有求回報的心理。

4、自我接納的第四步:放棄自我中心。讀第三章時我有一個問題:在想融入一個羣體時,我們是會付出,但付出的目的,似乎是被認可。問題和第三章裏的“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有些相悖,好像答案在這一章中。如果做到了:將“對自己的執着”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尋找“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狀態),並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可能之前所想的爲獲得認可的“付出”,就成爲整個人投入後的自然行爲,而不帶什麼“使命”。

本書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的對話最後落點在: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迴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係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人生的解釋權在每個人自己手裏。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3

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恰逢朋友發來一條微信討論這本書,“‘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的勇氣’,這句話怎麼理解”。這是本書封底上印的一句話。我想了想,可以從這句話的逆否命來做理解:如果你沒有勇氣去被別人討厭,你就不自由。從書中所提“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說,自由是自己的課題,是否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自己負責,別人的課題你也干涉不了。即使有被別人討厭的風險,還是選擇率真地表達自我、活出自己,這就是作者所謂的勇氣。

阿德勒哲學說,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這並不是說人生沒有意義,而是強調沒有“普遍性”的人生意義。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沒辦法給出普適的定義。我們沒辦法將和平國家的孩子和戰亂國家孩子的人生意義進行逐項比較,也沒辦法將健康人和不幸罹患疾病的病人的人生意義去簡單對比。比較沒有意義,但人生有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意義。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對人生目標的描述,概括起來,包含兩方面:行爲上自由,心理上幸福。兩個維度,息息相關。

行爲上自由,指的是(1)自立,(2)與社會和諧相處。

心理上幸福,是指要修煉兩種意識:(1)“我有能力”的意識,(2)“人人都是我的夥伴”意識。

先說自立。自立,對應的便是“我有能力”的意識。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可,不透過他人來接納自己。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經常聽到自己被誇的一個詞:乖孩子。我們的文化裏,總是以乖孩子爲榜樣。乖孩子,是被父母師長的認可餵養長大的,乖的代價是聽他們的話、順從他們、不任性,乖的結果是被誇獎。乖是一種偷懶的思維模式,聽別人的,讓別人替自己做決定,然後渴望被別人誇獎。想自立,就要擺脫“乖”的束縛,要走自驅的一條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決定自己。不求着一路鮮花和掌聲,只需要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書中所說,勇敢地“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吧”。

再說與社會和諧相處,對應的是“人人都是我的夥伴”意識。阿德勒哲學說,“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如何避免人際關係的煩惱?阿德勒給的建議是“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他者信賴”,即相信人人都是我的夥伴。人與人之間信賴越深,關係越深,能感受到的與人交往的樂趣越深。當然,風險也越大,但是這個風險是值得的。如同博弈論一樣,好的策略是以信賴別人作爲初始值,如果有人辜負了你的信賴,那麼你可以選擇終止這份信賴。

“他者貢獻”,阿德勒指出幸福即貢獻感。幸福是感是體會到在共同體中自己的位置。共同體可大可小,大到家國社會,小到公司家庭。貢獻感甚至都不一定來自貢獻本身。因爲每個人衡量貢獻的標準也不一樣。但自己有了貢獻感,就足以支撐自己。回顧我們一天的工作,有時只是做了一份報告,寫了幾頁PPT,拷貝粘貼處理了一些數據,但是想想看,我們這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是公司某產品某項目的一個環節,某筆交易的一個部分,最終也是爲用戶爲社會提供了價值。這樣想,便產生了貢獻感,晚上回顧起來,疲倦的身軀會流動着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後,再把“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放一起聊聊。因爲我們處在人際關係的大網中,脫離人際關係談自立,沒有意義。這裏面我特別有收穫的是“橫向關係”和“課題分離”。

“橫向關係”,是治癒自卑很好的藥方。簡單說,就是人與人之間都是橫向的關係,沒有縱向的高低。自卑情節,正是基於“縱向關係”的意識。書中有一段描述特別打動我:

“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上走在後面都沒有關係,我們都走在一個並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爲了與誰競爭。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人與人之間,沒有縱向的關係,無論成就大小,沒有誰高誰一等,我們都在一個平面上努力。在我的成長中,父親是家庭裏不容抵抗的權威,帶來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縱向關係”意識。在重要他人面前,會潛意識地認爲自己低。這也反映在工作當中。橫向關係,給我一個很好的心理暗示,大家的縱座標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之分,在人格上平等,這會讓我釋放出更多的能量。你可能比我強,比我賺的多,比我影響力大,但你不高於我,我便不會因爲這些而自卑,也不會因此固步自封。

“課題分離”,是在人際關係矛盾中自我疏導的妙方。阿德勒認爲,每個人都有三個重要的人生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你要識別自己的課題,不能讓別人控制你的課題;你往往參與別人的課題,但你不能企圖決定別人的課題。

孩子的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家長爲孩子費勁心機,但孩子貪玩、不認真學習,沒有好的學習成績,家長容易因此非常煩惱。用“課題分離”的妙方來分析,家長爲孩子費盡心機,爲孩子創造一切好的條件,這是家長的課題。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的煩惱來自於對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預期的有回報,但回報來自於孩子,你決定不了。從本質上說,你永遠控制不了孩子的課題,越早想明白越輕鬆。古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是這個道理。你把馬兒帶到河邊就行了,喝不喝水是他的事,你強迫不了。

最後總結一下,這本書告訴我們兩個切實的努力方向,在行爲上追求自由,在心理上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是要追求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有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的意識。追求幸福,你要相信“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理解橫向關係,嘗試課題分離。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4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採用對話體的形式,透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爲"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爲"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爲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爲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後記裏也說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裏沒有太專業晦澀的詞彙,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麼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於把現在的困境歸結於過去的原因,而甘願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藉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於人際關係,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鬥,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夥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鬆;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於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於當下,認真地過好現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纔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5

在週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爲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說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於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後發現它並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瞭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在,是現在應該怎麼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爲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管怎麼樣,他都不願意出門,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是因爲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爲他不願意出門,不願意接觸他人,不願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裏就牽扯到了人際關係問題,人際關係在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係與人際橫向關係,人際關係如何做到平等:於是需要儘量的發展一些橫向關係,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係,那怎麼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係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爲頭髮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後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來,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說:"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誇讚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係,拿梳子這件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誇張的稱讚,這就會給孩子產生一種縱向關係的感覺,如果把稱讚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係,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後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後記者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說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後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這樣我就覺得輕鬆多了,正如我們人生一樣,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後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朝着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裏面也有很多內容我自己並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並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文章裏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並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來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於你的幸福。

謹以此文用來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鬥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