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精選8篇)

讀後感2.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精選8篇)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1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新的。看到後來才發現,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並找到答案,因爲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於人際關係的觀點,就是關於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係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並不是我們願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闆問我:你覺得什麼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闆對我的回答印象怎麼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爲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爲團體裏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麼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纔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後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在的樣子行爲,並不是歸咎於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裏有某種目的纔會做出這樣的行爲。比如說我現在在熬夜寫文章,並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於我們怎麼總結經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並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生,但是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並不是因爲過去的影響,而是對於現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在的瞬間,那麼這一生就可以無愧於心了。

我們過得這麼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爲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爲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麼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2

“生活給了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係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感謝本書,讓我獲得瞭解脫和治癒自己的方法。

本書基於阿德勒的理論體系,幫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是來自過去。當哲人平靜地說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時,我的思緒有瞬間的凝固,然後瞬間豁然開朗。是的,是瞬間原諒了某些人和事,瞬間釋懷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經,瞬間覺得自己離幸福很近,瞬間——放下。

我認爲我不是個執念很重的人,雖然“過去”——直白的說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長一段時間影響了我的選擇我的判斷,但當我終於有勇氣執起他的手,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並感受到他帶給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時,其實我已經將所謂的過去深埋心底,雖然仍舊不能釋懷,但我試着遺忘——既然我不能改變血親的事實,那我只要做到爲人子女的責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種義務。

但不能否認的是,其實我還是有偏執的一面存在,雖然我對自己說我會遺忘,但每當親人誇讚成年後的我對父母如何孝順時,我卻沉醉在每每父母那愧疚和抱歉的眼神中不能自拔,我一邊鄙棄着自己的“惡毒”心思,一邊享受着那種“報復“的快感,痛並快樂着……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繼而認識了阿德勒,如果說正面管教讓我不再糾結那些所謂的傷害,讓我理解那只是他們不懂愛我的方式,那麼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所呈現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讓我更加釋然和解脫——過去的好與不好已然成爲過去,它已影響了我那麼多年,爲什麼我還要讓它繼續?放下過往其實是放過自己,當我有勇氣走入婚姻並將我的女兒帶到這個世界,那些過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經的不釋懷也不過就是一段不開心的經歷——僅此而已。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在沒參加讀書會之前我覺得在人際關係這個層面我沒什麼可糾結的,因爲我狹義地定義了“人際關係”。感謝19班的Lisa,這個學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維和邏輯的縝密呈現給了我對“人際關係”更全面的認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順了自己的問題。

她總結的人際關係包含三大矛盾:比較、競爭及權力之爭。從前,當我煩惱體重直線上升、考試考不好、與父母意見不一時,我不認爲這些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但現在當我仔細且深入地探想這些煩惱問題的目的時:在意體重源於比較,考試是爲了競爭,而執着於對錯則是對權力的爭奪,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說法,其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際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爲了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即,人的煩惱在於離不開羣體,卻不知道該如何合適的、把自己放置在羣體中並讓自己成爲有貢獻感的人。

接着,“課題分離”這個概念開啟了一扇改變我命運的大門。原來——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己的事;別人的人生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與我無關的人生,別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與我無關。如果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即,在“我”的課題中做好決策者和承擔者,在“他人”的課題中做好旁觀者或援助者,忘掉別人的標準,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已經足夠圓滿了。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我常說“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將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可其實,人生中只有現在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未來是不可預知的,與其糾結過去或憂慮未來,不如在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在能做的事。就像書中所說:“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

曾公曾說:“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活好了當下,就活好了一生!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3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爲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接下來,運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爲。

1、最近在家裏閒來無事,終於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比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開啟書突然發現有個事情需要現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現自己了,不能虧待自己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於沒有時間學習。可是實際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爲不想學習,所以製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是因爲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爲了逃避學習刻意製造出來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爲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爲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爲了逃避學習刻意製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爲內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爲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說話,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現出來內向藉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後來因爲種種原因不再聯繫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繫,但是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於不能甚至不敢去聯繫。之前的想法:因爲過去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應該聯繫,保持現狀即可。目的論:因爲不想或者不敢聯繫,所以想起了以前發生的事情,來加深自己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麼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纔是王道!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4

可以說是對於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爲裏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讚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麼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麼辦會有點尷尬。

然後總會給自己設定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後我不在廣州,然後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生,就預想着有個困難在那裏,我跨不過去怎麼辦呀?欸欸,就是這麼事多,我自己看着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癒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生事情導致結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爲因,導致現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症狀或者說是抑鬱症。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爲我需要纔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鬱。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爲一次經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它,我至少戰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藉口,我現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爲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爲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爲沒有得到任何人的誇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有人說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於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於主觀的看法。

文中主要觀點之一是學會課題的分離,如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理性上分析,別人怎麼想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再說了沒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總是放大自己身邊的小事情,陷入一種過度思考的情況。這裏課題分離我只講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書哦!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5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介紹關於“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學書籍。該書以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探討了一系列問題,如“我們的不幸在自哪裏”、“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裏”、“如何獲得幸福”、“如何處理人生的課題”,給出了阿德勒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

不同於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原因論”(通俗來說,是指一切的結果都是過去的原因導致的),阿德勒則認爲一切的行爲都是基於我們的目的產生的,我們的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真正對我們有影響的,不是過去所發生的客觀事實,而是對客觀事實我們所投射的主觀看法。井水的溫度是恆定的,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都是10攝氏度,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覺得它清涼,冬天覺得它溫暖。它的溫度沒變,可是我們的主觀感受變了。所以當事情發生已經成爲既定事實,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將會影響我們行爲的主觀問題。要去溫暖地擁抱它,還是冷漠地疏遠它,這就成了我們自己人生的課題。“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對他人抱有期待的。我們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歡,受到他人的認可,也因此,我們逐漸地在他人的王國裏淪落。阿德勒則告訴我們,追求別人的認可欲求是我們煩惱的來源,我們把別人的認可這個別人的議題,誤當作了自己人生的議題。我們爲自己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感到不幸,爲自己沒有做到別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們在別人的王國裏小心翼翼地乞討,並以此爲榮耀。

如何獲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進行課題分離,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這不是在疏遠人際關係,相反,這是在尋找人際關係新的入口。在完成課題分離的基礎上,做到“他者信賴”,把別人當作是自己的夥伴,不去幹涉別人的決定,只要給出中肯的意見即可。最後,做到“他者貢獻”,當你把自己和別人建立起共同體的感覺,爲這個共同體做出自己的貢獻,便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價值感不依賴於他人的認可,而是純粹基於自我內心,因此就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

回過頭來,這本書爲什麼會取名叫做《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爲作者認爲阿德勒的哲學是基於勇氣的哲學。懷抱勇氣去面對過去的不幸與痛苦,擁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別人的認可,即使這份勇氣被討厭。因爲人生就應該是這樣,人生沒有地圖,我們一路走,一路被辜負,一路點燃希望,一路尋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那一份被討厭的勇氣,珍惜當下的力量,在每個日子裏起舞。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6

初看《被討厭的勇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很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羅列很多觀點,卻對於生活的改變並沒有什麼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諮詢中被推薦了這本書,認真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裏混作一團,透過以下文字作簡單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阿德勒生於1870年,逝於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裏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提出如何認識現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爲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是我們瞭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之所以不能改變是我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影響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章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這裏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越、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要透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越則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則是因爲我沒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種逃避和藉口,而優越情結則是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爲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爲方面——自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而我們要透過克服工作、交友、愛着三大課題去實現。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使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這裏主要介紹了課題分離——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你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念,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起因於隊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念出發,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如何判定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阿德勒否定追求認可,“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幹涉,獲得幸福的勇氣包括“被討厭的勇氣”——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他人認可。“人際關係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裏,問題在於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談論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係的以及我們應該與他人締結怎樣的人際關係。上一章的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終點在於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夥伴並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爲起點,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心理學認爲歸屬感不僅僅是靠在那裏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積極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就是積極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離帶來了良好的關係,而“橫向關係”則是形成互相協調與合作的關係。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纔可以獲得勇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橫向關係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五章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麼”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着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幸福就是“貢獻感”。如果你能夠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普通並不等於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爲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夠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貢獻爲引導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爲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於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如果我改變了世界也會改變。

最後,讀完此書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脈絡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是確實是思想上的一個衝擊,以後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夠擁有這份簡單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7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於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後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爲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麼這麼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在終於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利,並不存在誰應該因爲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着誰,這纔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爲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纔會出現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並沒有影響我們的關係,反而不會因爲自己不說而產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於兩個人的關係因爲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並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透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被討厭的勇氣初中讀後感8

以哲人和青年對談的形式,圍繞所謂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以及“我將去到哪裏”展開對話。

讀完這本書,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學家,原來除了平常所知道的榮格與弗洛伊德,還有一個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漲知識啦~

阿德勒心理學他更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想,你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被固有的過去的一些東西,侷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你自己。

他和我們慣常的思考邏輯剛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維,主張目的論,進行課題分離,然後冷靜地劃清界限。我們日常篤定原因結果論,現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張目的論,從目的出發往前推,這似乎和我大學一位教授的授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間一段在討論共同體話題的時候感覺很混亂很分裂。不過整體讀下來讓我對人生課題有了更寬泛的認知。有時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該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多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讀過,也無人告知,但我一直是這麼踐行的。

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應秉持認真而不深刻的態度。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喜歡書友的一句評論: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在改變“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陽,成爲照亮別人的光。

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可能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