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選20篇)

讀後感3.0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選20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爲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接下來,運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爲。

1、最近在家裏閒來無事,終於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比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開啟書突然發現有個事情需要現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現自己了,不能虧待自己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於沒有時間學習。可是實際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爲不想學習,所以製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是因爲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爲了逃避學習刻意製造出來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爲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爲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爲了逃避學習刻意製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爲內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爲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說話,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現出來內向藉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後來因爲種種原因不再聯繫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繫,但是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於不能甚至不敢去聯繫。之前的想法:因爲過去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應該聯繫,保持現狀即可。目的論:因爲不想或者不敢聯繫,所以想起了以前發生的事情,來加深自己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麼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纔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爲“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爲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爲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2

可以說是對於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爲裏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讚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麼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麼辦會有點尷尬。

然後總會給自己設定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後我不在廣州,然後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生,就預想着有個困難在那裏,我跨不過去怎麼辦呀?欸欸,就是這麼事多,我自己看着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癒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生事情導致結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爲因,導致現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症狀或者說是抑鬱症。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爲我需要纔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鬱。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爲一次經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它,我至少戰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藉口,我現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爲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爲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爲沒有得到任何人的誇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有人說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於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於主觀的看法。

文中主要觀點之一是學會課題的分離,如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理性上分析,別人怎麼想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再說了沒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總是放大自己身邊的小事情,陷入一種過度思考的情況。這裏課題分離我只講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書哦~~

來接受心理諮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於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說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癡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其實往往是自己傷害自己,所以,也想對那些抑鬱的人說,不要和自己糾結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在有了答案,也會隨着時間自己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麼意義就有什麼意義。

最後,要關注於當下,不要執着於過去,也不要過於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纔是進行時纔是最可靠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3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於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後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爲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麼這麼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在終於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利,並不存在誰應該因爲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着誰,這纔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爲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纔會出現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並沒有影響我們的關係,反而不會因爲自己不說而產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於兩個人的關係因爲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並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透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4

以哲人和青年對談的形式,圍繞所謂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以及“我將去到哪裏”展開對話。

讀完這本書,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學家,原來除了平常所知道的榮格與弗洛伊德,還有一個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漲知識啦。

阿德勒心理學他更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想,你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被固有的過去的一些東西,侷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你自己。

他和我們慣常的思考邏輯剛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維,主張目的論,進行課題分離,然後冷靜地劃清界限。我們日常篤定原因結果論,現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張目的論,從目的出發往前推,這似乎和我大學一位教授的授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間一段在討論共同體話題的時候感覺很混亂很分裂。不過整體讀下來讓我對人生課題有了更寬泛的認知。有時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該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多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讀過,也無人告知,但我一直是這麼踐行的。

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應秉持認真而不深刻的態度。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喜歡書友的一句評論: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在改變“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陽,成爲照亮別人的光。

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可能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5

初看《被討厭的勇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很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羅列很多觀點,卻對於生活的改變並沒有什麼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諮詢中被推薦了這本書,認真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裏混作一團,透過以下文字作簡單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阿德勒生於1870年,逝於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裏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提出如何認識現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爲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是我們瞭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之所以不能改變是我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影響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章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這裏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越、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要透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越則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則是因爲我沒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種逃避和藉口,而優越情結則是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爲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爲方面——自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而我們要透過克服工作、交友、愛着三大課題去實現。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使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這裏主要介紹了課題分離——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你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念,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起因於隊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念出發,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如何判定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阿德勒否定追求認可,“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幹涉,獲得幸福的勇氣包括“被討厭的勇氣”——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他人認可。“人際關係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裏,問題在於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談論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係的以及我們應該與他人締結怎樣的人際關係。上一章的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終點在於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夥伴並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爲起點,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心理學認爲歸屬感不僅僅是靠在那裏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積極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就是積極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離帶來了良好的關係,而“橫向關係”則是形成互相協調與合作的關係。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纔可以獲得勇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橫向關係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五章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 “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麼”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着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幸福就是“貢獻感”。如果你能夠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普通並不等於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爲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夠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貢獻爲引導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爲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於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如果我改變了世界也會改變。

最後,讀完此書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脈絡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是確實是思想上的一個衝擊,以後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夠擁有這份簡單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6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介紹關於“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學書籍。該書以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探討了一系列問題,如“我們的不幸在自哪裏”、“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裏”、“如何獲得幸福”、“如何處理人生的課題”,給出了阿德勒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

不同於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原因論”(通俗來說,是指一切的結果都是過去的原因導致的),阿德勒則認爲一切的行爲都是基於我們的目的產生的,我們的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真正對我們有影響的,不是過去所發生的客觀事實,而是對客觀事實我們所投射的主觀看法。井水的溫度是恆定的,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都是10攝氏度,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覺得它清涼,冬天覺得它溫暖。它的溫度沒變,可是我們的主觀感受變了。所以當事情發生已經成爲既定事實,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將會影響我們行爲的主觀問題。要去溫暖地擁抱它,還是冷漠地疏遠它,這就成了我們自己人生的課題。“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對他人抱有期待的。我們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歡,受到他人的認可,也因此,我們逐漸地在他人的王國裏淪落。阿德勒則告訴我們,追求別人的認可欲求是我們煩惱的來源,我們把別人的認可這個別人的議題,誤當作了自己人生的議題。我們爲自己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感到不幸,爲自己沒有做到別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們在別人的王國裏小心翼翼地乞討,並以此爲榮耀。

如何獲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進行課題分離,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這不是在疏遠人際關係,相反,這是在尋找人際關係新的入口。在完成課題分離的基礎上,做到“他者信賴”,把別人當作是自己的夥伴,不去幹涉別人的決定,只要給出中肯的意見即可。最後,做到“他者貢獻”,當你把自己和別人建立起共同體的感覺,爲這個共同體做出自己的貢獻,便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價值感不依賴於他人的認可,而是純粹基於自我內心,因此就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

回過頭來,這本書爲什麼會取名叫做《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爲作者認爲阿德勒的哲學是基於勇氣的哲學。懷抱勇氣去面對過去的不幸與痛苦,擁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別人的認可,即使這份勇氣被討厭。因爲人生就應該是這樣,人生沒有地圖,我們一路走,一路被辜負,一路點燃希望,一路尋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那一份被討厭的勇氣,珍惜當下的力量,在每個日子裏起舞。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7

最近讀完《被討厭的勇氣》,它沒有小說那樣華麗與曲折,但卻給人無比的力量,讓人深刻的反思與啓發。全書圍繞哲學家與青年人的辯論與對話展開,深入淺出,餘味繞樑。以下分享觸動我的幾個點~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在阿德勒看來,人的不幸與煩惱,並非因爲自身經歷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煩惱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或者過去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打個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種不幸,會把這些都歸結於自己出生在某種國家、某個時代、某個家庭等等這些外部環境的影響,但是問題並不僅僅於此。因爲問題不在於過去或者外部環境,而在於現在,在於你面對這些生活方式接下來自己所採取的行動。你可以選擇繼續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爲自己潛意識裏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現狀意味着打破現有的條件或規則,意味着舊的問題或煩惱未必解決,新的問題或挑戰的不斷產生讓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下,人們往往選擇了對自己來說比較容易的那條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變又害怕改變的死循環中,周而復始,煩惱不斷。

阿德勒指出:這種矛盾的心理源自於缺乏勇氣,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我們選擇了後者。歸根結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爲他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一切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我們會自卑,是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我們會因此討厭或者不喜歡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這樣說不定就可以避免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傷。

我們會孤獨,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會體會到人的孤獨,如果一開始全宇宙就你一個人,孤獨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會驕傲自大,有時候會表現出虛假的優越感,以超越別人爲榮。但是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在同一個平面上永遠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後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後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與其他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

學會課題分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完成。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別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議是:首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進行課題分離,區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別人的課題,並冷靜地劃清界限,同時做到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說白了,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說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事或者情感負責。

如果你的孩子沒那麼愛讀書,不認真聽課不做作業,作爲家長的你會怎麼做呢?你可能會說,我讓孩子學習是爲了他好,爲了他將來怎麼怎麼樣。但從課題分離的角度出發,要不要好好學習,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家長命令孩子要好好學習,事實上是對孩子課題妄加干涉。家長的這種行爲實際上是爲了滿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慾望。也正是因爲洞察了這種謊言和欺騙,孩子們才變得叛逆。所以面對孩子不學習的情況,家長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選擇怎麼做,由他自己決定就行,並且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相應的結果。

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如果你不想被人討厭,你會怎麼做呢?是否會時常看別人臉色併發誓忠誠於任何人呢?是否會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攬?是否會爲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顯然,這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行爲是一種多麼大的“不自由”!

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我們都想不被討厭,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做不到上述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所謂的自由。

“是否怕被別人討厭”是我自己的課題,我有權利自己選擇;“別人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我沒辦法左右。即使有人討厭我,這是別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幹涉。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相信你的人際關係會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最後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8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直接將它列爲我在2021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採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啓發,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係;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係,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裏的一段話:“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纔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於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爲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9

這本書真的從一個新的視角給了我一些東西,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或者我具有該改變所具有的資質,然後這本書恰當其時的出現在了我24歲的生命中,然後就改變了我。也不能說徹底改變吧。我覺得改變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個內向不會說話明天立刻就變成了一個在人羣中健談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變的。

書一開頭就提出一種理論,“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讀的時候雖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際關係很大的困擾,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後書中提到人們重視尋求他人的認可。這是一種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種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沒有比人更羣居、更社會、更需要與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後書中提到一個概念,人們活在一個想象共同體裏面。這一點也在《人類簡史》中提到,這是我同時讀的一本書。無論是國家,民族,公司其實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共同體。而而人人都是屬於這種共同體的。

在共同體中人人平等的一種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有能力”和“我能與他人和諧共處”這兩項。說到底我們的煩惱總是與這有關,或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或是對自己與他的關係的不滿意。確實,之前聽過這句話懂得這兩句話“管我屁事”,“關你屁事”人生就輕鬆很多。的確,只是不明白到底該怎麼做。現在好像習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樣。只關注自己的課題,有關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關別人怎麼看自己。自己的某些舉止打扮別人怎麼看。那似乎是別人的課題,自己也管不了別人怎麼想的。事實上別人沒你想的那麼關心你。與其總是敏感的猜測別人到底是怎麼看你的,不如多專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0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在書裏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爲什麼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麼沒時間,什麼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後的好處,夢想着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麼,爲什麼會是這樣呢?

古人說,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並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說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點,下一秒還是該遊戲遊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於爲什麼說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麼一無是處,是因爲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幹嘛啊,從因果上來說,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症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症,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爲我有臉紅恐懼症,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裏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纔能有效、真實。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1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並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爲好奇因爲求知,這個知並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爲它推翻了大衆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麼?我爲什麼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麼?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後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於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幹涉他的課題。不能說,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於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傷即“因爲過去受過什麼傷害,導致我現在怎麼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爲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爲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裏面爲目的。我接着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爲百分之九十的大衆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迴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2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麼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麼你的煩惱是什麼?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阿德勒是這麼認爲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爲你只需要僞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爲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3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生追求一個女生,結果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沒多久,他就覺得沒什麼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認爲這就是一個渣男。

但是在《勇氣》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見,並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父母強烈反對你所選的工作,父親大發雷霆,母親痛哭流涕,甚至揚言斷絕父子關係。但是,作者認爲如何克服這種“不認可”的感情,那並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進一步,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是剔除掉別人給你的外在壓力,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按照作者這個觀點,那麼這個男生只是“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罷了,那個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課題。

最近重新思考了這個想法,關於課題分離,似乎並不能簡單的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還涉及到了責任的問題。比如,我們是否可以不顧責任,任由自己選擇。在這個例子中,我們需要思考: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着某種承諾,應當承擔某種責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種承諾,是否可以不顧這個承諾毀約。或者說這些都無所謂,畢竟最後也是他自己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然後他就會看到這個選擇究竟是不是對他自己最好的選擇。如果是,那他繼續,承擔後果。如果不是,那麼他也就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想法,按照新的自認爲的正確道路前行。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4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爲“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阿德勒原來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擁躉,後面理念不合開創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派。

這本書從“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這個論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透過辯論介紹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學理念。比較有趣也比較有代入感。

針對“什麼是幸福”這個永久的哲學追問,本書在提出獨到見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如何獲得幸福”的具體對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福”,並給出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心理上的煩惱),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爲這纔是生活的真諦。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找到心理治療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時留下的心理陰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療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論,認爲心理問題是爲了達到個人某種更深層次的目的而有意無意出現的,認爲人要接納自己,之後拿出勇氣正視自己,專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讓眼前的世界回到簡單狀態,讓自己回到幸福狀態。

不能說孰好孰壞,個人認爲,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需要的,原因論利於自我瞭解,目的論利於自我突破,可以作爲心理問題療愈不同階段的處方。阿德勒的處方更猛更殘忍一點,讓人在烈日下暴曬無所遁行罷了。另外推薦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和《自卑與超越》。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5

之前我說過,我變成了一個油腔滑調,油嘴滑舌的人了。當時半調侃半認真的說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進來發現並不全然如此,可以說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種更加曲折的方式,繞了半圈。

最開始改變的嘗試是想着皮一點,將一些想法半認真半虛假的說出來,比如說特意給陸哥買,留的提子。然後發現還挺好玩,開始大家好像也覺得不錯,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結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歡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嘗試,放飛自我。中間我還產生了誤解,以爲這正是我所喜歡,想要這麼做的(雖然那段時間確實很喜歡,也想這麼做)。但現在想來,這樣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只不過與此同時在其中也參雜了玩笑,虛假的成分。其結果就是在油腔滑調,油嘴滑舌上越走越遠,帶着幾分真心,幾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這一定程度上,這並不能說保持本心,仍然不過是換了一層馬甲的軟弱罷了,本質並沒有變。在很多關鍵的地方,仍然十分軟弱,十分被動,實際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時候仍然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傷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會嘗試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歡與討厭,想與不想,更加從心。但至少現在,還是做不到課題分離就是了,或許永遠也不想做到這個地步,或者不敢做到這個地步。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6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對《了凡四訓》裏面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訴他說他考試一定會考第二名,並且活不過五十歲”,他在十幾歲參加鄉試的時候的確得了第二名,後來進京趕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說過的話,高人說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篤定認爲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經靈驗了,這次必定不能拔得頭籌,並且說自己脾氣暴躁,和家人相處經常發脾氣,不是長壽之兆,也會終將應五十之壽的推測,高人說:上天教會人類推算的目地本來是爲了人們避災避禍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氣暴躁對身體不好,就該修身養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運。這位秀才聽了高人的話,更加發奮圖強的讀書,改變自己壞脾氣,最後考取功名,並且活到八十歲善終。

我一直認爲沒有絕對的正確或是錯誤,人生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堅信階級的存在,並且在心裏誇大了這種東西的意義,又受到到蝴蝶效應的啓發,覺得一切都是過去的所作所爲造成的,而在過去的時候我也在想自己未來會去向哪裏,於是人生變成了一條一成不變的直線,我一直被隨機性所決定,卻始終得不到貢獻感。

還好有這本書,我決定立足於此時此刻,那個長久的未來無法預知,我只要記得:我現在能做些什麼能讓我有貢獻感,能對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歡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7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秀的老師。因爲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爲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爲當衆出醜,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爲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爲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創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爲創傷,他就是創傷;你讓他成爲經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爲我們敢於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傷,都成爲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蹟的出現。

最後我還想說,餘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纔會發現更加優秀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8

最近在讀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深有體會,書中講到了“自卑”,它說: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於人際關係,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羣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成長不是成王敗寇,不是成功了就萬事大吉,不是失敗了就一無是處,而是一種與世無爭、將世人都視爲在同一個平面上、並且努力向前進的過程。

人們往往是活在過去的影子裏,無法從過去的影子裏走出來,認爲當下的處境都是因爲過去的某種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過去的事情是已經發生了的過去了的,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而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分鐘。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過去的陰影裏。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別人課題看成自己的課題,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課題看成別人的課題,學會課題分離,“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應該有自己的預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應該活給自己看,而不是活給別人看。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爲中心”,相反,相互干涉纔是“以自我爲中心”,干涉等同於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着,想着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課題,那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19

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會在某些時刻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偶爾也會覺得生活中存在諸多無奈,若是能換一種活法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又或者對於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

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後只能長嘆一聲:“我又能怎麼樣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裏偶然發現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闡述的對自我的解放、對幸福的論述都讓我有種耳目一新、醍醐灌頂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

例如書中所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着什麼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的關鍵。其二、要有“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麼人,就是因爲你只一昧關注着‘被給予了什麼‘。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爲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裏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關於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閱後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篇20

讀哲學類或傳記類書籍目的,不是爲了拔高思想境界,也不是爲了複製他人成功,只是爲了學習他人對事對人的態度,處事做事的邏輯,分析問題的角度,以後遇事有跡可循,可以更豁達從容。

煩惱大多源於人際關係,傷害別人或被別人傷害。我們無法脫離人際關係獨立生活,但只要我們處理得當,是可以改變獲得幸福,問題不在於能力而在於勇氣。

生活中,我們大多不是關心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如何更有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可以增加自信,但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會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人際關係就會變的輕鬆自在,不在兩人關係中看自己的價值,不因得到某人的表揚而感到喜悅。想獲得貢獻感,可以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體中看自己,看在團隊、部門或者公司中的價值,不要侷限於兩人的人際關係;也可以與人之間建立平等的橫向關係,對別人的關心鼓勵屬於橫向關係,儘量減少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的縱向關係,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