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有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讀後感4.96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

人類歷史的長河已流了千年萬年,每個人的生命在這條長河中只不過是一朵不堪一擊的浪花,稍縱即逝。然而,在每個人平凡或不平凡的一生中,生活給我們的思考卻是無止境的悠長……

讀了海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不得不感嘆生命的另一種詮釋就是:堅強,毅力,付出的合成。海倫成功的背後,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她在困難的阻礙中一步一步的前進。

她本該和我們一樣有着五彩的世界,有着對所有美好的幻想,只是上帝剝奪了她用來感受世界的一切,使她的世界單調的成了黑色。

海倫,她從小就必須學會堅強,她總是與所有的困境搏鬥,她用心感受一切,用心付出一切,一步一步的前進着。

她不斷努力,從沒有放棄過自己,她知道,既然上帝創造了自己,那自己一定要發光!

不錯,發光並不是太陽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只要你肯付出!其實,每個人都一樣,要有堅強的毅力,要與生活中的每一個困難鬥爭,戰勝自己是成功的捷徑。

人的一生總要經歷無數的艱難困苦,一次困難就像一次狂風,一次考驗,一次洗禮。人就是在成百上千次的狂風暴雨的歷練中慢慢成長。

人的一生,不凡在他的崎嶇坎坷!我們必須學會怎樣走過這些崎嶇,這些坎坷。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爲成功而拼搏,就像去一個遙遠的聖地。我們必須奮鬥,必須追求,必須發現,但始終不要放棄!沒有毅力,成功只是虛幻,虎頭蛇尾的奮鬥也只是徒勞。

沒有風雨雷電的彩虹,不是美麗的彩虹;沒有挫折失敗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2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是一句在再熟悉不過的詩句。我早已將它背的滾瓜爛熟了。

偶然的一天,我看了美國女作家——以爲震驚了全世界的女作家——海倫·凱勒,寫的鉅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才徹底領悟了這句詩的含義。

海倫的一生,也許註定要坎坷曲折。

她出生十九個月後,便因得了猩紅熱而失去了聽力、視力,成了一位聾啞人。但她卻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依舊對生活保持着樂觀、熱愛,並用她頑強的毅力,克服了這些困難,還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寫下了散文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真實地記錄了她艱辛的一生,把她對光明的渴望、對幸福的嚮往和對人生的感慨,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依稀記得文中寫着這樣一句話:“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那該有多好啊,那樣就能更加體現出生命的價值……”

回顧我的學習和生活,不也該如此嗎?時間看起來是無限的,猶如滾滾江水般源源不斷。也許有人會覺得,反正人的一生那麼漫長,時間那麼多,浪費一點又有何不可呢?呵呵,但是你錯了。人生雖長,但可以利用的時間卻不多,要知道,人有一半的時間是在睡夢中度過的呀。

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利用這有限的.時間,去幹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端坐在電腦桌前,敲敲鍵盤,點點鼠標,打打遊戲,玩玩電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是啊,時間如流水,稍縱即逝,我們應當合理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千萬不要任時間悄悄溜走。

這本書令我深有感觸的,還是這樣一句話:“我多麼渴望看看這一切,如果憑我的觸覺能得到如此大的樂趣,那麼能讓我親眼目睹一下該有多好。可奇怪的是明眼人對這一切都如此淡漠……”

是啊,人們何嘗不是這樣呢?

許多事情只有在失去後纔會知道那有多麼可貴,那有多麼值得珍惜。

當你生病時,纔會留戀健康時的歡聲笑語;當你考試失敗時,纔會覺得當時講過的知識多麼重要;當你視力下降後,纔會愛惜曾經那雙明亮的眼睛;當你離開父母時,纔會認爲他們的叮嚀又多麼溫馨………

當你失去後,才懂得珍惜,你擁有它時,卻從沒想過要珍惜。

沐浴在幸福中的人卻總是感受不到自己所擁有的那份珍貴的、來之不易的幸福。正所謂: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時刻銘記着: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讀了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我已經擁有了十三年的光明世界,而現在,我也找到了我心中那份真正的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3

總是悄悄問自己“生命是什麼?”

他是一縷縷光明,讓人看到希望;他是一隻筆,爲我們譜寫精彩的人生;他是一種醒悟,讓我們成長……生命很可貴她還是……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是海倫凱勒。”的確,雖然海倫凱勒已經去世了,但是她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間。

海倫凱勒在出生19個月的時候,因爲一場大病,喪失了視力和聽力,從此變成一個盲聾人。進入了一片聽不見,看不見的世界。她很喪氣,很難過。後來,一位老師莎莉文老師來到了她的身邊,用脣語和手語和她交流,慢慢地,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她逐漸學會了說話,學會了怎樣與別人交流。她立志一定要考上哈佛大學。在所有人的引導下,她更加努力地學習,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一步步走向人生之路。

輕輕合上這本書,我似乎覺悟了些什麼。

一個盲聾人雖然身邊有着很多的困難,但是總是能勇敢地面對,獲得巨大的成功。相反,我們呢,遇到一點點的難事,就只會哀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根本就沒有想過怎麼去解決。朋友們,你們可曾知道,世界上有多少殘疾人,她們是怎麼生活的,她們的生活比我們更艱難,有時連吃飯睡覺都成了難事。我們擁有一個健全身體,卻永遠看得比那些殘疾人少。不懂得珍惜身邊的一切,不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其實我們算幸運的了,人生不可能一切都是順利的,總是有一些磕磕絆絆。重要的是我們是怎麼看待。對待生活靠的是耐心,遇到困難的時候,何不試着接受困難,樂觀地去解決,這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不要輕言放棄,前面的路還長,你不會一方風順的,有的時候可以抱着一顆積極的心去面對生活,困難的時候想想生活帶給我們的快樂吧!

哦,我明白了,生命還是一種堅定的信念。這樣的生命纔是最美好的。突然想起海倫凱勒的一句話“把生命中的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這句話真的好深奧,但是我想我一定會這麼做,因爲我知道生命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一切等着我們。

人類的精神雖然遠遠超過了時空的限制,但無論在什麼時代,自強不息、努力、毅力與勇氣都是我們生存的基礎。生理上的殘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殘疾”,那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殘疾。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勇敢地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與困難,努力去解決這些困難,只要把一個個困難決絕了以後,纔可以迎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4

父母常常教育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透過讀美國失明失聰女作家———海倫_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才徹底懂得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把作者對人生的感慨和對光陰的渴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深受感動,從中受益匪淺。

文中寫到:“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最後一天該多好呀,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我們的生活、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時間是無限的,猶如長江水一樣源源不斷,然而每個人能夠利用和享受的卻是有限的,是最寶貴的,儘管如此,仍有一些人不懂得如何使用時間,任時間一分一秒的在自己手中溜走,仍過着“天堂”般的生活———————作爲學生卻整天打遊戲、看電視……此時我真想對這些逍遙快活的人說:“覺悟吧,快些領悟時間的珍貴,好好利用,別讓時間永遠地消然流逝。”

文中有一句話,使我心潮澎湃,那就是:“事情往往是這樣,一件東西一旦失去它纔會留戀它。”這話不無道理。當我們貪玩而使得身體受到損害時,纔會留戀以前的歡聲笑語;當你漫無目的的走完一生,纔會留戀時間;當你失支光明時,纔會珍惜以前那雙清高的大睛……這又一次如同警鐘般敲響在我們心田。可見珍惜我們周圍的一切是何等重要。

文中作者還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會怎麼做?”三天!我們只享受三天光明是多麼殘酷,又多麼珍貴呀!第一天我會陪自己的親人四處玩玩,想到他們三天後爲我淚流滿面,心裏真是心如刀割;第二天和自已的同學老師聚一下,最後看一下他們那熟悉的面孔;第三,我將苦讀詩詞歌賦,多學知識,讓自已明天眼盲,文不盲;第四天微笑着迎來黑暗的黎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5

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們帶來光明的人。她在他生活的八十八個春秋裏,卻熬過了八十七年無光、無聲的孤獨歲月。然而,正是這麼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裏的人,竟畢業於哈佛大學,並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爲殘疾人造福。創造這一奇蹟,全靠她那顆堅強勇敢的心。

“要是每一個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該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然而人利用的時間和享受的時間卻是有限的。”這是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裏提到的。我想,如果每一個人每天都這樣想,那他一定不會懶懶散散,消磨時光,而是幹一些有意義的事,這樣效率也大大提高。

我和我們班孫書楊比,學習比我好,體育比我好,自主能力比我好,國際象棋也比我好。我仔細的思考了爲什麼我們的差距或這麼大。原來,孫書楊會珍惜時間,而我不會,因此,我要好好珍惜時間,來珍惜生命。

“苦難是成功的一塊墊腳石”,正是苦難鑄就了海倫·凱勒堅強的性格。雖然曾經不知所措,但她醒悟了,變得樂觀起來,甚至心理上比一些正常人還要健康。

海倫·凱勒憑着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而我呢,有着良好的條件,卻缺乏那種堅韌不拔的毅力。

所以,我認爲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比無憂無慮的人更加堅強,更能成就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