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400字

讀後感2.77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荊軻刺秦王有感4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400字1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請刺客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爲了能近距離的接近秦王,荊軻假借獻地圖爲名去見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圖中。地圖展開後,匕首露了出來,荊軻便拿匕首刺殺秦王,沒有成功,荊軻也喪命於此。

功虧一簣終究意味着失敗,荊軻和燕國都爲這次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死國滅!縱觀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劃近乎完美的謀略與荊軻他志向意圖明朗的俠義之舉啊!究竟導致他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什麼呢?荊軻本有識人之明,認爲秦武陽不是實施計劃的適當人選,而因爲太子丹的干預,最終放棄了自己正確的選擇——這也便是荊軻的謀略上的缺點!由此看來,荊軻如果採取正確的決斷,堅持正確的選擇,那麼秦王會必死無疑了吧!然而,歷史是不能容許我來予以假設的,真實的歷史殘酷地說明了荊軻還是犯有嚴重的錯誤。

我特別欣賞荊軻這個人,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勇士。他毫不畏懼的進入號稱狼虎之國,與秦王鬥爭,一句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表現了他的勇敢。易水畔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訣別,這句話更表現了荊軻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

荊軻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俠義之士,雖然他刺殺秦王並未成功,但是他的勇士精神被世人永遠頌揚!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400字2

在戰國時候,秦國攻打燕國,燕國國王懼怕秦王,就拿燕國太子丹做人質。太子丹想找一個人,用來刺殺秦王。後來,丹找到了一位壯氣吞牛的刺客,名叫荊坷。他讓荊坷交給兩件會使秦王政高興的禮物:一是秦王政一直在緝拿的叛將樊於期的人頭;二是燕國督亢的'地圖,假稱要把着塊地送給他。另外,太子丹把浸泡毒藥已久的匕首夾進地圖裏,讓荊軻去刺殺秦王。

到了秦國,荊軻先給秦王政樊於期的人頭,秦王政看後,欣喜若狂。地圖一掀開,一把匕首竟然露了出來!荊軻拉住秦王政的衣袖,拿起匕首秦王刺去。秦王政使勁抵抗,終於把衣袖給扯斷了,繞着大殿跑,他正要拔劍,可是越急越拔不出來。旁邊的太監御醫個個急得呆若木雞,身後的荊軻窮追不捨。有一個御醫急中生智,拿起藥囊向荊軻咂去。秦王政把劍拔出來後,砍掉了荊軻的左腿,再對荊軻連砍八下,荊軻還叫罵不絕。最後侍衛把荊軻砍成了肉泥。

荊軻雖然失敗了,但是他氣壯山河的精神永遠記在了我心中。

再看看我們,都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和荊軻堅韌不拔的精神,差別真是比天與地還大。先在連日本人每週都有憶苦飯吃,可我們天天都有吃葷菜,從來都沒有想過窮苦人的生活,我想,荊軻小時候肯定比我們窮很多!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報效國家。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400字3

最近我讀了《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裏回放,揮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透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開啟,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嘆啊!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爲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爲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爲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曆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爲我們今天行事的前車之鑑;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爲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400字4

看完《荊軻刺秦王》,我幾次感慨於樊於期爲報國仇家恨而義無反顧把刀劍刺向自己的咽喉;幾次感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淒涼之歌;幾次感慨荊軻斷股後甩出匕首的最後一搏。樊於期的以命相報,太子丹的重託以及全燕國人民屏息凝神的翹首以盼,都在一瞬間灰飛煙滅。

只是刀尖到秦王的距離,毫釐之間,便毀滅了一代人的命運。

清末變法志士譚嗣同在臨死前曾留下這樣的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想必這也是你視死如歸的鏗鏘壯語吧,荊軻。在太子面前決意請辭,易水送別而去時終己不顧,臨死之前依然傲視怒罵秦王其實你已經做到了:冒敵進入秦朝王宮,使羣臣兵力慌張得盡失其度,面對死神巍然不懼。一位可敬的忠臣,一名勇猛的武士,綿延數千年的燕趙悲歌傾訴着這段悲壯感人的故事,徘徊在人民心中,永不散去。

這重於泰山的死亡,這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永遠會被我們後人所銘記,永遠,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