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荊軻刺秦王的讀後感作文

讀後感2.53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荊軻刺秦王的讀後感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荊軻刺秦王的讀後感作文

荊軻刺秦王的讀後感 篇1

我讀了一篇《五千年》中的文章名叫《荊軻刺秦王》,裏面講了名叫荊軻刺殺秦王嬴政的故事。 燕國的太子丹被秦國作人質,他秦王嬴政要滅燕國,又奪了燕國土地,他暗地裏逃回了燕國。,他便恨死了秦國,太子丹拿出重金請來一名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還給他配了一名副手名叫秦舞陽。呢,還得想辦法接近秦王,荊軻秦王嬴政最痛恨樊於期,還最想燕國最肥沃的土地,只要拿這兩樣東西去秦國,秦王會喜出望外。

於是,荊軻便去請求樊於期。誰知,樊於期一口答應了。終於行刺那,荊軻拉着秦舞陽頭也不回地。秦國大殿上,秦舞陽嚇得瑟瑟發抖,嬴政左右的侍衛吼道:“使者爲變了臉色?”荊軻看了看秦舞陽,果然,秦舞陽的臉嚇得又白又青。荊軻說:“粗野人,沒見過大王的尊嚴,免不了有些害怕。”秦王嬴政很懷疑,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自己吧!” 荊軻把地圖,藏在裏面的匕首就露了。嬴政一見匕首,嚇得跳,荊軻抓起匕首向嬴政的胸口刺去,秦王一轉身,剛想往外跑,荊軻就追來了,兩人就在柱子下走馬燈轉悠。伺侯嬴政的醫生,用藥袋砸荊軻,荊軻用手一揚,藥袋就飛到一邊去,就在那幾秒鐘內,秦王拔出那長劍,一下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奮力把匕首扔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便飛到一邊去,臺下的武士一齊,結果了荊軻。 我覺得荊軻是英勇無畏,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自己的,祖國受到外國的侵略。

覺得荊軻很可笑,去行刺秦王,原要拯救燕國,結果沒有,卻燕國,你們說荊軻好不好笑? 其實荊軻刺秦王的錯誤並荊軻,而在於燕國的太子丹。你說荊軻把秦王刺死了, 秦國新君定會報仇對?倘若刺不死,嬴政餘怒未消,滅六國時,也會把燕國先滅掉。要想不被別人侵佔,富國強兵,而用個人的魯莽去行刺別國國君,不但拯救,反而會加速的滅亡,這適得其反!你們說對嗎?

荊軻刺秦王的讀後感 篇2

最近我讀了《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裏回放,揮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透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開啟,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嘆啊!

功虧一簣終究意味着失敗,荊軻和燕國都爲這次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死國滅!縱觀全文, 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劃近乎完美的謀略與荊軻他志向意圖明朗的俠義之舉啊!究竟導致他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什麼呢?荊軻本有識人之明,認爲秦武陽不是實施計劃的適當人選,而因爲太子丹的干預,最終放棄了自己正確的選擇——這也便是荊軻的謀略上的缺點!由此看來,荊軻如果採取正確的決斷,堅持正確的選擇,那麼秦王會必死無疑了吧!然而,歷史是不能容許我來予以假設的,真實的歷史殘酷地說明了荊軻還是犯有嚴重的錯誤。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將荊軻否認,在他身上,我們還是可以看見許多非常崇高的精神。首先,他十分忠誠,忠於國家,忠於自己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卻能在一個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絲毫不爲自己的性命着想,爲了國家他可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對他稍微失去了點耐心他就十分過意不去,甚至改變了他等朋友的計劃。這在客觀上也減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荊軻如此忠誠,也完全稱得上是“士爲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俠肝義膽,他雖然謀略不行,但是十分有膽識:荊軻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時就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場,他“心知去不歸,徒有世後名”可是他依然義無反顧,爲了自己的國家慷慨赴死,這樣的俠肝義膽難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嗎?壯士荊軻有一種像革命先烈一樣的要爲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雖然他的做法並不可取,不值得我們學習。可是他的精神應該爲我們所稱道!我們應該做一個像荊軻一樣能爲祖國付出一切的愛國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爲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爲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爲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曆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爲我們今天行事的前車之鑑;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爲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

荊軻刺秦王的讀後感 篇3

“荊軻刺秦王”是一箇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名句也幾乎是婦孺皆知。但是人們對他的印象卻各不相同,有的人說他是英雄,有的人說他只是“匹夫之勇”。“荊軻刺秦王”這一篇文章選自《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東周列國志》的作者是明末初清的著名文學家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所講述的故事是西周結束至秦統一中國。“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公元前227年強大的秦國即將統一六國,正當秦王的大軍勢如破竹,燕太子丹爲了報仇,找到智者田光,向田光請教。田光把荊軻介紹給燕太子丹。而田光爲了激發荊軻的鬥志,自刎了。荊軻出了一條計策,由自己帶着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地區地圖,獻寶時趁機殺掉秦王。而樊 於期知道後甘心自刎。接着,荊軻與勇士秦舞陽,便要前往秦國。他們在易水邊告別,荊軻和着悲壯的音樂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句話成了千古名句。他給秦王看燕國都亢的地圖,當看到地圖最後的時候“圖窮匕見”,於是荊軻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可惜他沒有成功,最終慘遭毒手,壯烈而死。荊軻雖然死了但是他的英雄形象卻永遠被後人傳頌,他的名字也永留青史。正如文天祥所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荊軻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秦國統一天下已經形成定局,小小的燕國根本不是秦的對手,所以只能以刺殺秦王的方式來儲存自己。然而荊軻並不是燕國人,他只是一個流亡他國的俠客。所以他去刺殺秦王並不只是爲了挽救燕國,而是爲了所有的諸侯國和遭受苦難的黎民百姓。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他的俠肝義膽。秦王嬴政既然有統一六國的實力,那麼他也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殺的。所以爲了刺殺的成功,荊軻說服了秦王痛恨的將領樊於期,讓他獻出了自己的首級。然後又準備了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圖,當然還有一把鋒利無比並且帶有劇毒的'匕首藏在地圖中。

看來荊軻並不是人們所說的“匹夫之勇”,他是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可能是運氣不好,荊軻沒有成功。而且使秦舞陽,樊於期,田光,三位勇士身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欣賞荊軻。我欣賞他的俠肝義膽,他的不畏強權,他的智勇雙全,他的視死如歸,還有他的英雄精神。

荊軻刺秦王的讀後感 篇4

在中國五千年的悠長曆史中,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才華橫溢的周公瑾、雄才大略的韓重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等都在歷史繪捲上留下過舉足輕重的一筆,然而最讓我感慨萬分的仍然是那重義輕生的荊軻。

世人皆道人心異變,可荊軻卻始終懷着一腔熱血,正氣凜然的熱血報君,可謂是真正的初心不改,永遠的抱着那顆赤子之心,面對艱難險阻不畏不懼,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

當秦軍“至燕南界”的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荊軻義無反顧地站起來了,他似乎想用一己之力去挽救這個在風雨中漂泊的弱小的國家的命運。但是這是困難的,當時秦國已經連續滅掉多國,成爲最強盛的國家,秦國成爲大一統的國家基本成爲定局。荊軻此行,前路必定滿是荊棘,危機重重。

可他還是去了,或許是爲了回報燕太子的知遇之恩;或許是爲了追求“士爲知己者死”的信仰;又或許只是因爲他與生俱來的俠義之心看不慣強秦的殘暴,他帶着渺茫的希望與燕國百姓的殷切希望在易水訣別。

他離開那天,燕太子和所有知情的門客都身着素衣垂淚涕泣的來到易水邊與他送別。他的好友高漸離爲他擊築,他便隨着悽切悲涼的樂聲放聲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他或許知道這一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明知不可而爲之”即使前路滿是荊棘,他也想拿起匕首,講荊棘砍斷,讓這荒涼的土地,開出最美的花。於是他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哪怕這一去,就是生死離別。

到達秦國以後,荊軻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以接近秦王。或許是秦王氣勢太足,連十二歲殺人的秦武陽都“色變振恐”,而荊軻只是“顧笑武陽”,依然鎮定自若,從容應對。當他好不容易找到完成燕太子的任務的機會時,卻因爲劍術不夠精湛而錯失良機,當他把手中最後的希望——匕首擲出而不中時,燕國衆人的翹首以盼都在頃刻間灰飛煙滅。他仍然豁達的接受失敗,倚柱笑罵,終於成爲自己口中的“豎子”,在咸陽宮殞身喪命,留下令人惋惜的千古遺憾。然而誰又能知道當時的荊軻又是懷着什麼樣的感覺的呢……

每當看到荊軻,我的腦海中就會不禁浮現出孟子的那句話——“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是啊,在那個風起雲涌,戰火紛飛的時代,荊軻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步履維艱的,可即使這樣,他還是奮不顧身的想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爲阻擋強秦繼續攻打其它弱小國家做出令人悲傷的最後一次努力。

荊軻終究沒能改變歷史長河的航道,然而正如晉代詩人陶淵明的《詠荊軻》中所寫的“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一樣,他的身影雖然已被淹沒看不見,可他捨生取義,反抗強權的俠肝義膽卻不會被沖淡一分一毫!

像荊軻這種捨生取義,俠肝義膽的反抗強權的精神,不正是中華精神的精髓所在嗎?縱觀古今,無論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還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不都顯現出這種精神嗎?更有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面對強大的日本侵略者,英勇的中國軍民奮起反抗,終於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敢問世上何來不死之身?面對死亡能真正做到絲毫不懼的少有人在,但是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候,退縮的卻更少!那是因爲他們要守護的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因爲他們身後的華夏大地已情況緊急,所以爲了衆多的華夏子民,他們不能退縮,必須忘卻生死,只能用自己的肩膀扛起這個他們深深愛着的國家的未來。而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霜仍能生生不息的佇立在這世界大地的原因啊!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的風流人物都盡數被歷史長河淹沒,可荊軻的精神卻是會一直被後世銘記的——“易水留的盡,荊軻名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