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的讀後感

讀後感3.07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的讀後感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的讀後感1

假期裏,有幸拜讀了顧明遠老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感觸頗深。書中精選了數十篇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看完之後,令人深思,給人啓迪。

書中談到顧先生在參加成都市“減輕課業負擔”的座談會上,一位小學生髮言說到,希望國家定一天“無作業日”,就像“無煙日”“無車日”一樣,另一位小學生說到,作業還是要的,但希望老師不要佈置那種枯燥的、反覆練習的作業。顧先生談到,這是學生微弱的聲音,要求並不高,我們很少聽到學生的聲音。社會上炒得熱鬧的、媒體反映的,往往是教育者的聲音、家長的聲音,都是大人的聲音。我們的孩子在想什麼?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大人們一概不知、一概不理,只要他們擡頭做練習,考出好分數,考上所謂的好學校。這樣能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嗎?能培養人才嗎?

看到這裏,回想我們的教育,我們總是想着用我們想當然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學生和孩子,總是以長者的身份對他們說,老師(爸爸媽媽)都是爲了你們好,我們的經驗比你們多,你們就得聽我們的,這樣就會少走很多彎路等等諸類的話語。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孩子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忽略了孩子們的想法,讓他們在我們的殷殷期盼的目光中揹着沉重的包袱進行學、學、學。

蹲下來傾聽孩子們的聲音,他們的要求並不高,就像前面提到的,也許就是不寫那種枯燥反覆的作業而已。我們爲孩子們安排好的道路,也是不是他們想走的,太過一帆風順的人生就會失去生命中本該有的五彩斑斕。有些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纔會真正成長起來,而我們的家長、老師就是起到引領的作用,而不是進行大包大攬。不管我們作爲家長,還是老師,在我們以後的教育中,我們要學會多傾聽、少說教、善引領,這樣才能知道孩子們真正的心聲,纔會引導他們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總之,讀了顧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我茅塞頓開,它不僅讓我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認識,同時也讓我瞭解了自己的教育觀念有哪些偏差,並及時作出調整。我會把從顧先生那裏學到的教育理論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的讀後感2

開學來,有幸拜讀了顧明遠老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深有感觸。書中精選了數十篇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文章的選擇也主要是基於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視角,深入淺出,給人以啓迪,發人深思。

一、在教育理論

顧先生從宏觀的角度解析了教育過去的弊端,今天的變革,未來的發展,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誤區,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今天的教育。說實話,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教育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今天教育的弊端看得見,但總認爲是不可改變的,中國的高考制度不改變,一切變革都是空談,並且認爲教育的變革是教育部的事,與教師關係不大,因此在學校轟轟烈烈的變革中是盲目的跟隨,並且心理上是有所抗拒的。讀了這本書,心中豁然開朗,頭腦中對教育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在書中我不僅看到了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們爲改變教育的現狀所做的努力,同時也明確了作爲普通教師的我們應該爲改變教育的現狀做些什麼。顧先生說:21世紀的學生必須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

1、思維方式: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決策和學習能力;

2、工作方式:溝通和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資訊技術和資訊處理能力;

4、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職業,以及個人和社會責任。

那麼作爲教師,要成爲爲每個學生設計最好的學習環境的設計者,成爲指導學生正確選擇和處理資訊的指導者,成爲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幫助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教育教學活動。

二、在素質教育

顧先生提出的“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的觀點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觀念上的誤區。以前我一直認爲教育要公平,顧先生卻提出了教育既要公平也要差異,有了差異才能真正達到公平,他提出的口號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最適合他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或者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的成長。差異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人爲本。所以給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要達到教育的公平,教師就要啓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發學生的潛在能力,設計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最好的學習環境,指導學生能夠正確地處理不同的資訊,同時還要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經得起挫折的品德。

再次:在教書育人篇裏,顧先生把道德自覺作爲教育的最高境界,既具有自己的行爲準則並奉行不悖,不需要別人監督。他提出道德教育對學生來說首先是養成一種習慣,另外就是讓他們在活動中明辨是非。道德教育就是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在活動過程當中,透過一些矛盾,透過一些鬥爭,使學生的思想得到一個提升,矛盾解決了,他們的`道德水平就會提高一步。同時在活動中學生能夠體現遵守規則、克服困難、對自己行爲負責、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

另外:在教師發展篇裏,顧先生要求教師走出知識越多越好的誤區,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因爲知識不等於智慧,書讀得多但不思考,不與實際相聯繫,就變成死讀書、讀死書,變成書呆子。知識要變成智慧,需要活學活用,在知識運用過程中產生疑問和矛盾,在解決疑惑過程中產生智慧。因此要多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來激發他的思維,提高他的興趣。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們爲了節省時間,用最少的時間灌輸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通常是不組織或很少組織學生活動的,這樣做的結果看似省時高效,但實際上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機器,只有老師講,學生被動地聽,把現存的結論告訴學生,學生記住了這些結論就算掌握了知識,實際上學生不知道知識產生的過程,不思考知識未來的發展,學生沒有活動,思維就無法激活起來,學生的學習就會缺乏興趣。而活動能啓發學生思維,只有透過思考才能增長智慧。

總之,讀了顧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我茅塞頓開,它不僅讓我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認識,同時也讓我瞭解了自己的教育觀念有哪些偏差,並及時作出調整。我會把從顧先生那裏學到的教育理論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的讀後感3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引用顧明遠先生的這句話開啓我的文章,之所以引用這句話,是因爲這句話一直在影響着我,教會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學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做好教育工作。

教師絕大部分時候面對的是孩子,與孩子一起學習,與孩子一起生活,甚至可以說教師就是孩子們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着孩子們。所以教師這個社會角色很重要。教師除了要以教書育人的角色站在孩子面前,又要以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面前,以孩子的視角考慮問題。要用愛與每一位孩子面對面,關注孩子們的點點滴滴。

最近,有幸獲得了顧明遠先生著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這本書。其實對於專業是教育類的我來說,顧明遠先生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他的著作一直伴隨着我的大學和研究生的學習生活,我也多次接觸顧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其思想也影響着我。現在已經參加工作多年,當看到了《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這本書,首先被題目吸引住了,產生了頗多的感觸,開始在腦海裏尋找自己的教育實例,找尋自己站在孩子視角考慮問題的案例。可喜的是,自己也能從自己的教學經歷中,找到很多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的事例。不過,有時自己也會考慮的不全面,沒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而在讀完《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這本書之後,自己也有了很多收穫,而且我也相信,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之路上,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我會做的更棒,會讓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成爲一種習慣,成爲一種常態行爲。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分爲5個部分,分別從教育理念篇、素質教育篇、教書育人篇、教師發展篇和童心與教育闡述了作者對教育的態度。我依據自己的理解將這5部分,歸爲兩大類:一類爲教師自身學習成長篇;一類爲教師與學生相處篇。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要想快速適應自己的崗位,並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成就,就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那如何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呢?無疑就是多讀教育類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理論認識水平,明確自己的教育理念。而《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中,恰恰用教育理念篇、素質教育篇、教師發展篇3部分內容,向我們闡述了很多教育理論和一些當下的教育大趨勢。教育首先要有高度,做教育要有國家情懷,教育工作者要懷揣着“中國夢,教育夢”的心情,做好教育工作,響應“辦一流的教育,建一流的國家”的號召。教育工作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是讓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實現自我價值。教育推動一個國家的發展,全社會都來一起推進教育領域的改革。在素質教育的當下,我們應該給每一個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公平對待每一位孩子,用愛和熱情對待每一位孩子,爲創新人才的涌現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作爲教師,除了這些教育實事,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些教師發展的現狀和理念。面對資訊時代的到來,新世紀都在呼喚教師培訓的新變革,教師應該有更新的教育觀念,時刻警記師德,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要主動地多聽課、看課,多與有經驗的教師交流,學習育人方法。在當今時代,教師爭當終身學習的典範,做到“學爲人師,行爲世範”。

瞭解和學習了當代教育的先進理論,教師還需要將這些理論附着於實踐教育過程中來。在《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這本書中,教書育人篇和童心與教育兩部分內容來具體向我們闡述了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的如何與學生們相處。無論哪一部分,都滲透着:教師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最應該具備的就是愛。愛是教育的源泉,愛孩子們,愛每一位個性不同的孩子們。關愛孩子們,保護孩子們的童真,激發孩子們的童趣。愛孩子就要從孩子的立場出發,站在孩子們的角度考慮問題,瞭解孩子們的內心,成爲走近孩子們內心的教師。而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做這樣的好老師,努力用自己的愛和個人魅力感化孩子們,並帶動班級每一位學生一起進步,快樂成長。如,在處理調皮淘氣的小機靈鬼們時,我常常會不經意的與他們交談,這些交談並不是在非常正式、嚴肅的氛圍中進行,而是在輕鬆的課間、走路隊時或吃飯的時候。我們的交談內容,並不是因犯錯的事件開始,而是用一些家常閒話開始,詢問最近我所注意到的一些現象,媽媽最近發了週末一起去哪裏的朋友圈等等。其實用這些家常閒話開始,是有意的,因爲孩子們的一舉一動,有時也會與家庭有關係。而且這樣的談話,會讓孩子明白老師是關注他的生活的,把它放在心上。這樣一來老師既能瞭解清楚問題,又能讓孩子信任自己,並能敢於表達出自己犯錯的原因。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主動意識到問題,並有意識的知道去改正。這樣的做法,比老師一味的逼問,一味的教育,有用的多。所以老師蹲下來,陪伴孩子們一起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是教師處理學生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其實每一位孩子對待任何問題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我們透過詢問,瞭解孩子們的想法,再正確的引導,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位孩子都是善良的,內心都是單純的,只有我們教育工作者能夠處處以孩子們爲重,替孩子們着想,站在孩子們的立場分析、考慮問題,我們的孩子們才能永葆他們的純真,擁有快樂的、美好的回憶。最後,還是以顧明遠老師的一句話來結束,“用大愛與善良譜寫育人華章”。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的讀後感4

作爲一名一線教師,顧明遠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給我非常深刻的感受。不管是在教育理念、教書育人、素質教育、教師發展方面,還是在童心與教育的方面,他都給年輕教師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財富。

在教育理念篇,他認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有了興趣,才能談如何學習,才能尋求學習的方法和技巧,纔不會讓學習變成一種爲了完成父母、老師的任務而做的被動的狀態,才能讓老師和父母有機會思考如何培養出創新人才。

在“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一篇中,他不僅用牛頓、李比希等科學家的例子說明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還從心理學層面剖析了人的行爲,他認爲人的行爲總是有一種動機在驅動。而動機有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之分。學生的學習作爲一種行爲活動也有動機在驅動。學生因爲父母、老師的獎勵和懲罰而強迫性學習,這是外部動機。但這種動機是短暫的,獎勵得到了,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力,或者沒有達到目標沒有得到獎勵,在當代孩子在各種保護措施下抗壓能力和遇挫能力都比較低下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就更沒有了。所以外部動機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內部動機纔是持久的。而興趣,其實就是人的一種內驅力,是人的活動的內在動機。當然,外部動機也可以轉化成內部動機,經過多次獎勵和引導,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本身感興趣。但這種獎勵應該是精神的,物質獎勵容易引起負面效應。

興趣的源頭往往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之天性,他提倡父母和老師要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在小學教育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敢提問。他認爲只有會思考、敢提問的學生對學習才能產生興趣。而這些建議不僅有深度而且在我們跟孩子的交往過程中非常有實用價值。

不同的孩子對外界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好奇心程度也不同,這是影響學生興趣的一方面。但是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蘇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閱讀來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透過閱讀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對未知世界的疑問。在實踐中,最容易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作爲老師,我們也可以從自己的課堂細節着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老師的課講得好,生動有趣,學生就會對這門課感興趣。此外師生關係的好壞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和孩子們在日常活動中以朋友的方式相處,也是激發孩子對課程興趣的一種策略。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最強的動力。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老師的重要任務。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