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杜甫

杜甫的死因之謎

杜甫1.63W

死亡原因是造成死亡的原因,簡稱死因。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在《國 際疾病分類》中的建議,已爲許多國家承認的死因概念,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杜甫的死因之謎,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杜甫的死因之謎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陽,出生於鞏縣(在今河南省),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後世稱他爲“詩聖”,稱他的詩歌爲“詩史”。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儘管宦海沉浮、顛沛一生,但卻始終保持着年輕時的狂傲。他用詩歌去吶喊國運與民生,贏得了萬世稱頌。那麼,杜甫究竟是怎麼死的?

多少年來,杜甫給後人留下的最大疑惑就是他的死因。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而且各執一詞,發人深思。

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於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頁)。

二、溺死說

據唐朝李觀的《杜拾遺補遺》記載:“江水暴漲,(杜甫)爲驚湍漂沒,其屍不知落於何處。”把杜甫之死歸因爲落水淹死。這種法自提出後,後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

三、自沉於水而死

此說源於僞託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在他晚年的封筆之作《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指出:杜甫嗜酒和死於牛肉白酒。【據他考證,是這一次牛(肉)(白)酒吃得太多,再加上天氣有點熱,才導致杜甫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據唐人鄭處誨的《明皇雜錄》記載:杜甫“大水速至,涉旬不得食”……“令(聶縣令)嘗饋牛炙白酒,(杜)甫飲過多,一夕而卒。”也就是說,他認爲杜甫死於暴飲暴食。後來的《新唐書》和《舊唐史》等正史都持此說。

此說較爲可信。杜甫的死和飢餓有着斬不斷的聯繫,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暴飲暴食導致消化不良而死。

應該說,以上關於杜甫的死因都有了明確的解釋,史料也是比較詳實的,也言之成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切謎團都有待於新的史料發掘來解開。

擴展資料:

相反,杜甫的命運很不幸。與其文學才能相比,他的經世能力堪成反比,中年之後只能不斷投靠他人來維持生計。而且他的個人性格似乎也有瑕疵,時人評價他“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這顯然並不是什麼褒義詞。更糟糕的是,他生逢亂世,趕上了唐代盛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在這種種的因素下,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四處漂泊,居無定所,時常忍飢挨餓,甚至於他的死因,也與食物扯上了關係。

最廣爲流傳的說法是杜甫死於飲食過飽,唐代人編着的'《明皇雜錄》中描述:杜甫在漂泊至湖南耒陽的時候,爲洪水所困,差不多十天都沒有進食。後來幸虧當地縣令派船救助,並且贈送杜甫一些牛肉和白酒。長期的忍飢挨餓之後,本應慢慢進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讓腸胃逐漸適應。但杜甫一下子猛吃猛喝,牛肉又不是易消化之物,結果腸胃難以承受,反而因此丟掉了性命,時年59歲。

一代詩人如此死法,自然令人嘆息不已,後世還有人假借韓愈的名義,寫了一首《題杜子美墳》的歪詩來感慨杜甫之死:當時處處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飲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無飽死?到了近現代,又有學者結合現代醫學認爲:杜甫死因確實與食物有關,但不是死於消化不良,而是死於食物中毒。並分析認爲當時正值暑熱天氣,舊時並無冷藏技術,牛肉極容易變壞腐化,從而產生毒素,而飲入體內的白酒又會促進毒素的循環,杜甫身體本就虛弱不堪,從而導致食物中毒而死。

雖然杜甫的死因還存在一些爭議,但無可爭議的事實便是由於長期動盪、貧困的生活,杜甫的身體狀況確實很差,早衰跡象非常明顯:他四十多歲時候已經滿頭白髮,像一個老翁一樣;而且身患多種疾病,特別是晚年,肺疾、風痹、瘧疾、消渴(糖尿病)等頻繁發作,視力變弱,耳朵也有些聾,就連牙齒都已經半落,有時候走路都需要拄杖,平生最愛的酒也不敢常喝。

但實際上,杜甫並非不懂養護身體之道,他對於養生頗有興趣,也諳熟藥性,掌握一定的醫藥知識。他曾着迷於尋仙訪道,不但與從事修煉的道士結交,年輕的時候,還曾經和李白一起到王屋山尋訪世外高人,想學長生之道,當尋訪未得時,竟然夜宿石閣,希望有神仙半夜來傳授他金丹祕訣。在他的詩歌中,鼎爐、丹砂、奼女、金丹等與煉丹有關的詞語並不鮮見。只是煉丹也好,服食也罷,總歸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援,像杜甫這樣連溫飽尚成問題的文人是根本負擔不起的。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顯然,這些悲慘的遭遇對於杜甫個人而言當然是大不幸,但對於詩壇而言,則是福音,或許正因爲“詩窮而後工”,由於詩人杜甫有切身的經歷與感受,才能揮筆寫下那些千古流芳的作品。杜甫詩歌感人至深,具有無比的藝術感染力,甚至被認爲可用來“治療”疾病,當時便有“杜詩除瘧”的美談。

據時人記載,杜甫寫《姜楚公畫角鷹歌》詩後,曾請好友鄭虔品評,鄭虔讀後說:“足下此詩,可以療疾。”這當然是在恭維,贊其將鷹的威猛描繪得極爲形象,令人不覺悚然。後來,鄭虔妻子恰巧生病。杜甫遂引自己詩句對鄭虔說:“你先對夫人讀‘子璋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如果沒有好轉,就再讀‘觀者徒驚掣臂飛,畫師不是無心學’;若還是沒有用,就讀‘昔日太宗拳毛,近時郭家獅子花’。倘若病仍不愈,那麼即使叫醫和、扁鵲這樣的名醫來也沒用了!”

顯然,杜甫是在與鄭虔嘲謔而已。不過,傳到後來便出現了多種版本,甚至稱有患瘧疾者讀其詩後霍然而愈。但不論怎樣,杜詩可以治病的名聲就這樣延續了下來。清代一則醫案也稱某人患有氣痛症,每當疾病發作時,就趕快朗誦杜甫的詩,只要讀上幾首,氣痛症立刻就好了。其實,杜甫的詩當然不可能除瘧療疾,但若於病中品讀,讀之入神,不覺便會忘記身體的疾痛,這也算得上一種精神療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