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

讀後感1.8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1

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雖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寫的年代有很大變化,但他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於我們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我們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記得曾有位家長問我,她的孩子每天的作業都寫的很慢,她在旁邊督促也不行。孩子呢也總覺得學習很累很吃力,這怎麼辦?當時不太記得我是怎麼具體回答的,但心裏卻覺得當時自己給的回答是那麼蒼白無力。如果說我是醫生的話,那麼我並沒有給病人最有效的良藥。直到讀了他的書以後,我才瞭解到這時的孩子們的全部經力都用在背誦、識記和保持上去了,以便使他們能在課堂上回答出教師的提問。而他們沒有時間去讀一點“滿足精神需要”的書,沒有時間去思考。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負擔,那麼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要求他記住的東西多兩倍才行。

閱讀此段,我不禁深受啓發,他的這個建議對我們而言何嘗不也是深有其效?現在的工作節奏非常快,平時我們常常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輔導、寫各種各樣的總結、反思,我想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

我們的時間從哪裏來?那也是應如他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透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的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書中的第一節給我印象也很深,在書中一開頭他就提出我們經常頭疼的問題:“爲什麼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就有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學生?”。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應光是說孩子們腦子笨,不知道學習,家長不配合。而是提醒我們應該找找自身的原因:對孩子我們缺少個別對待的態度!雖然平時我們耳熟能詳的知道備教材、備學生,但真正說來我們有幾個能像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的去做?

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因爲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他們。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我慶幸自己擁有了這本書,他的書猶如一杯濃茶,品一口濃香四溢,讓人回味無窮、欲罷不能。我想他會一直是我教學中的良師,工作中的摯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2

假期裏讀了李鎮西老師的《給新教師的建議》,感受還是很多的,作爲一個剛踏上這個工作崗位一年的“九成新”教師,要想快速的成長起來,光明白書裏這些道理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做。書中好多條建議在我看來都能對我有很大幫助,因此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給自己羅列了以下努力目標。

1、潛心經歷。

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參加工作時間不長,不僅僅是環境的變化(從學習的地方來到了工作的學校),也不僅僅是角色的變化(講臺下的學生變成了講臺上的老師),更主要的是一種人生經歷的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更是我從成長到成熟的過程。不止一個人告訴我,剛參加工作,要學會“多做事,少說話”,我倒更願意這樣理解:多經歷,多感悟。小到在教室裏打掃衛生,去打印室複印資料,大到上課,參加教研活動,這些都是一個新老師具體而實在的經歷。多做事情,就是多多地經歷,少說話,就是要用心去感悟,經歷的直接收穫就是帶來熟悉和經驗。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說,熟悉事務和具備經驗是非常必要的。

2、要做好從頭學習專業知識的準備。

我並沒有接受正規的師範教育,更多的是透過私底下的自學,而後考試,具備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識。但是我所有的知識與我們小學課堂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我必須根據的學生特點、教學要求等內容做出相應的轉化。相應的我作爲一個新老師,必須重新“學習”一番小學的課本知識,準確抓住每一個知識點,輔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寓教於樂。這些都是我在就業前所不具備的能力與“知識”,但我時刻準備着,像海綿一樣吸收着學習着。

3、聽老教師的課。

上一年多半時間用來聽課,我的感受與這本書中的描寫不謀而合。書中說到:“課堂是一個教師施展教學本領的真實場所,置身於這樣的場所,往往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教師的綜合氣息,比如教學語言、教學智慧、教學行爲等等,這種真切的感受,可以帶給新教師最新鮮的認識,同時跟上課的優秀教師進行交流,分析自己聽課的得失,可以讓自己儘快成長。”我想,要想得到更大的進步,光靠我不停聽課是沒用的,課後與師父的那些交流與總結真真對我幫助很大。

4、逐步享受寫東西的快樂。

學校常常要求我們寫教育日記,開始總覺得不知道寫些什麼,也不善於觀察總結,寫出來的東西就像是流水賬,自己都不滿意。但是看到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說到,“工作感受、教學啓迪、生活苦樂、人生感悟、見聞雜感、世界大事等,都可以成爲筆下的東西”,“寫東西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寫是促進和加深思考的絕妙方式。很多問題,只有提起筆來,我們才能思考得更深入,更細緻。”看完這些我茅塞頓開,如果說之前的我只是爲了寫日記而寫,那麼接下來我就要學會爲思考而寫了。

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我是與班級裏的孩子們無異的,他們從一張白紙慢慢變成斑斕的水彩,他們在成長的同時我也在成長着,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新晉教師,不斷經歷,不斷感悟,逐漸成長,慢慢在我的白紙上塗上顏色…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3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是美國作家安奈特.L.布魯肖的著作,內容涉及課堂管理、教學規劃、課程指導、職業精神、師生關係、教師魅力等多個方面。安奈特女士長期紮根教學一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此而寫成的“101條建議”可謂親切樸實,呈現的都是經實踐檢驗而又行之有效的實用技巧。書中每談一個問題,基本都有簡明而不失具體的事例、情景,每條建議都配有相應的名人名言、教育者感思或作者創作的“教育詩”,使得本書的內容體系、編排體例、寫作風格、研究思維都顯得別具一格、富有新意。

本書的101條建議體現出作者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並強調情感教學與創造性教學手段的結合的教學理念。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

對於新教師來說,多方面的吸取別人的經驗是很有必要的,而多讀書,讀好書便是其中的一條途徑。《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便是一本值得我們新教師讀的好書,透過閱讀此書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第一,學會思考。任何智慧的產物都是思考得結晶。作爲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只滿足於做一個教書匠,只停留於每月能拿到薪水餬口!而是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的摸索以取得進步,並對自己的教學理念、目標、原則、內容、結構、手段、方法、模式、對象、效果等方面,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思考,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纔能有所長進!另外,在新課標的大浪潮中,對老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要求教師具備對各種知識、方法、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力求做複合型的教師。

第二,學會學習。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教師首先要懂得學習策略和認知策略。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自己進一步學習的熱忱。向書本學習,向名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生活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充電、豐富自己,才能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引來時代的源頭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第三,學會教學。這是一個很深的學問。即便是教了幾十年書的教師,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對於我們信老師來說,就更是一個需要不斷的摸索和積累經驗,逐步領會教學這門獨特的藝術。

第四,學會創新。教學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式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謂“教無定法”,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正如課堂上也沒有“幾大步驟”。作爲新教師觀摩觀摩經驗豐富的教師的課堂是很有必要的,但還需不斷地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於走創新之路,纔是教學成功的出路。

教師作爲知識的傳播者,擔負着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責任。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果教師不注重自身內在知識體系的更新,又怎麼能成爲不斷給予孩子一杯“水”的桶水呢?更何況,我們目前還要考慮給予學生的這杯水到底是新鮮可口的純淨水還是早就過期了的“垃圾水”?讀了安奈特《給教師的101條建議》後,我們不難找到正確的答案。教師要主動透過各種渠道,不斷加以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內在的知識儲備體系,保持一種謙虛、謹慎、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要不斷反思,不斷實踐,要勤業敬業,教書育人,自覺做到行爲示範、以德育人。

閱讀這本書讓我收穫很多,它給我的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今後我將會把此書中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教學實踐中,並不斷改進、完善自我教學水平。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4

今年我有幸地細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完這本書後,深刻感覺到要想做好“教書人”,首先要做好“讀書人”。讀書會給我們啓迪,讀書會讓我們思索,讀書會讓我們成爲更優秀的教師。作爲一名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麼可能教出好學生來呢?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真的感覺我好像遇到了一個知己,可以傾聽、可以訴說;也好像遇到一位好教師,使我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例如: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如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平時有很多疑惑,蘇霍姆林斯基都告訴了我;不僅如此,他還告知我們許多教學經驗和管理辦法,教師對課程的計劃和組織,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成績等等。他能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學生的建議推薦給我們,這是給我最大的財富。在書中我找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也得到了太多的答案,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更提高了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使我受益頗豐。

書中提到應該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更應該對學生有足夠的尊重,這纔是真正“以人爲本”的教育。在他的眼中,德育教育不能只是表面上的說教和口號式的文字,而應該是生活中的細節,是教師對學生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句話語……用愛去對待每一位學生,用愛去感化後進生,用愛去鼓勵學優生,讓學生們去感受愛,讓學生在教師的愛中發展和成長。我想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更要堅持我自己“先做人,後成才”的教育理念,並且在班主任工作中細心做好每一件事,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

書中最讓我佩服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件事是他一生都在堅持寫教育日記。其實我覺得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日記,尤其是班主任,因爲對教師而言,寫教育日記就是對自己教育過程的一個思考和總結,把平時教學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片斷變成文字,記錄在案,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要學會觀察學生,只有善於觀察才能瞭解學生,才能捕捉到細微的教育現象,將這些記錄下來,也是對自己工作的審視和分析過程。我做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在這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和我的學生之間,真的發生了許多讓我感動的故事,但由於我沒有及時寫下來,這些感動、感人的故事,還有那些點點滴滴的收穫經驗,隨着時間的流逝,從身邊溜走,就好似流星劃過,甚至不留一點痕跡。近幾年我發現許多老師之所以成爲名師,就在於他們善於把他們平時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寫下來,然後把它們串成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積累成了豐富的經驗。所以我準備在今後的工作中,也要把平時做的許多事情、想的許多東西寫下來,我想那也將是我成爲一名優秀教師成長的見證。

總之,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收穫了太多太多。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還會時常拿起這本書,反覆研讀,這對我今後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都會有着很大的幫助。這本書不僅讓我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會永遠激勵我成爲一名有愛心並富有智慧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5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是美國作家安奈特·L·布魯肖的著作,內容涉及課堂管理、教學規劃、課程指導、職業精神、師生關係、教師魅力等多個方面。書中給教師提出了101條建議,每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每一條建議都閃耀着教育的光芒,每一條建議都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每一個教育者的心靈,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瞭努力的方向。作者將教師的苦惱與困惑用精闢的語言和典型事例娓娓道來,點點滴滴讓人感受頗深。本書的101條建議體現了作者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並強調情感教學與創造性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讀完這本書,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實際授課指導”和“構建成功的師生關係”方面:在實際授課指導章節中布氏提出了:將課堂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因材施教,忌只講不練,一切以學生的最大利益爲重等多條建議,爲教和學提供即時有效的指導,爲教師提供各種指導方法和案例,爲任何有意提高自身素質的教師提供了重要素材。

在構建成功的師生關係一章中,“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讓每個學生成爲你的最愛”,“答錯題的學生也需要尊嚴”,經常向學生表示感謝“等建議使我受益匪淺,這些建議恰恰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這些寶貴的建議體現了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等先進教育理念。讀完本章節後,使我認識到:一個老師儘管有高超的教育技能,如果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也不會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

全書雖然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建議,但賞識教育是其精華,貫穿全書始終。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和樹立學生的信心,給予學生積極的期望,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如今我也嘗試使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爲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因爲我知道,賞識的目光可以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因爲學生走出教室時手頭掌握多少知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心中“有多少火花被點燃,一旦學生心中的火花被點燃,那麼他們智慧的火花就會綻放的更加燦爛,他的成績就會突飛猛進。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不是隻會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應該成爲啓迪學生的智慧,點燃學生心靈之花的一位稱職的好老師。

”每一次感到無法勝任工作的時候,或者懷疑自己不能有所作爲的時候,我都會靜下來,提醒自己當初爲什麼會選擇老師這個職業,這樣的話,我的視線就會又回到孩子們身上,隨後,我就會意識到我正在爲社會做貢獻,正在影響着別人的生活“,這是書中引用的一段話。沒錯,我們選擇的這個職業會給我們帶來種種困難和麻煩,有時候會使我們喪失信心。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我也會用這段話激勵我。固然,這不能減輕工作量,但是,這種責任卻可以讓我們重新激活我們的鬥志,輕裝上陣!我們可以把這段話做爲精神食糧來激勵自己時刻奮發圖強。

書到用時方恨少,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吸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讀了《給教師的101條建議》,讓我收穫很多,它給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讓我的心靈滋養,心胸開闊,讓我更加明白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着學生。因此,我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更加積極地讀書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汲取更多的教育教學營養來充實自己。我會時刻以這101條建議,來提醒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不容懈怠力求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6

最近讀了安奈特。L.布魯特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讀這本書感覺不象在閱讀書籍,而是象與一位耐心、睿智的長者聊天,他的豐厚學識、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養着我心靈。

書中沒有沒有空洞的說教,更沒有時尚、新潮的詞語,只是透過一個個教育小故事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怎樣做纔會在學生長大後依然清晰地記得你的音容笑貌。本書的101條建議體現出作者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並強調情感教學與創造性教學手段的結合的教學理念。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書中的言語和比喻幽默、風趣。每條建議都從教師的身邊出發,有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以及頗具爭議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本書有助於老教師的自身進一步提高,而對於新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

書中描述了作爲優秀教師的職業精神和優秀教師應具備的永不消散的魅力。優秀的教師總會維持自己良好的聲譽,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態不爲外界消極態度所影響,並且做任何事情都能從容、鎮定,能控制自己的反應,不帶着怒氣行事。優秀的教師總會以身作則,凡事盡力做到最好,但也會尋求幫助。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書中還提到優秀教師要能夠很好地與家長合作,這條建議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在校情況,只要我們多和家長溝通,讓他們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取得他們的信任和理解,今後他們將會更好地配合我們的工作。

本書還爲教師提供了一些教學規劃和課程指導,提出瞭如何合理利用時間,提醒教師要精心準備,井井有條。關於課程指導,我從書中瞭解到作爲教師要經常性觀摩其他教師的課,這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同時,教師的課堂內容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教學手段要多樣化,要不斷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爲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傳授其社交禮儀,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禮儀規範。的確,我曾在學生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學生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同時也給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看了此書後,我努力規範自己的行爲舉止,力求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榜樣。同時對”學高爲師,身正爲範”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着積極、和諧的師生關係的班級必定是一個良好的集體。本書提出了許多構建成功師生關係的建議。其中對教師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師要保持微笑,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同時,建議提出教師對待學生的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爲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學生進步等。這些建議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諸於行動。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這時你會發現:原來,教師的生活可以如此精彩,教育的方式可以如此多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7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

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尋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

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

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8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教過他5年——從三年級到七年級。費佳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所以當時會斷定,這孩子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爲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他的思想剛剛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級裏也有和費佳有某種相似之處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總數不算多。我給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的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學生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應用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費佳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文學。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閱讀來克服的。七年級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牀調整技師。

這個小故事雖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識卻不是很輕易就會被看透的。我上初中、高中時都有過很多教師給學生補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認爲倡導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科教育爲主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學科教師都能夠自覺地在課堂上融入意志品質、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教育。教學生他們閱讀和思考。因爲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

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是:請記住:學生們學習越困難,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對於後進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們有一個誤區,就是隻是從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對規章制度方面一樣的要求他們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培養,頭疼治頭,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復。這樣做只會讓學生甚至是教師越來越疲憊,如果開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我想學生在逐步發現自己的價值後,就不再會產生一些影響學習的消極情緒,老師的講解和督促始終是外部因素,學生主動要求進步,要求提高,這樣的形勢下,對後進生的轉化或許不會成爲教師們的大難題了。

使學生有意識地從平時的學習中積累那種成功、自信的感覺,使他們保持一種渴望、充實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戰。開啟孩子的思維空間,拓展孩子的思維視野,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這是無論多少次老師面對面的補習也無法比擬的提高成績的關鍵策略。這對於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啓迪。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內心中喚醒那些所謂的、相對而言的“後進生”,那麼他們將很可快成爲人人誇獎的佼佼者!我會繼續研讀那些給教師的建議!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爲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書育人者!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9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最近讀了他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後感到了作者對教育實踐的思考真是字字珠璣。下面就感觸最深的幾點,談一談自己的收穫。

一、“後進生”工作

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有的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面對這樣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從來沒有給他們補過課,他認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課上沒有掌握教材,而他只是教孩子們閱讀和思考。

對於“後進生”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開小竈單獨補課,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調動其學習動力。“後進生”的轉化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心的過程,在日後的工作中,我們不妨也來嘗試一下“第二套教學大綱”的做法,使學生透過閱讀而思考,讓思考變成激發智力的刺激,防止死記硬背,他們思考的多了,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就會越多,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二、年輕教師的學習

我們經常抱怨工作緊張,沒有自由時間,也就爲自己的懶惰,爲自己不看書找藉口,時間像海綿裏的水,要看我們怎樣去擠,願不願意去擠,我想我們總還是能夠找到時間,來逐漸地、一步一步的積累我們的精神財富的。作爲年輕的教師,我們應該大量的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

三、作爲教師應該是個多面手

上師範時,學校開設課程是相當多的,除了基本的語數英外,藝術課也開得非常正規,比如:美術課上要學素描、國畫、簡筆畫,音樂課要上視唱練耳、鋼琴等,當時只是認爲學好這些就是爲做美術、音樂老師準備得,直到參加工作,才認識到其實不然,無論哪個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這些藝術,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揮手畫出能形象表達課文內容的一幅畫或帶着學生去聆聽那些和內容相關的樂曲,這又是何等的美妙,學生把老師作爲崇拜的偶像,願意跟着我們學,師生關係也就拉近了。

四、關於讀書的思考

1、讀經典,尤其是語文教師,像王菘州這樣的深度語文教學者,他們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雖然我們現在上不出這樣的課,但是也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這是我們的職業特點決定的。經典的東西曆經時間和空間的考驗,所以我們讀唐詩宋詞、漢賦元曲;讀魏晉風度;讀屈原、李白、蘇軾、曹雪芹;讀歌德、泰戈爾、莎士比亞、巴爾扎克,因爲我們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讀得開闊、豁達;才能把人類優秀文化傳授給孩子們。

2、學習方法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現代學習理論及方法方面的書很多,應該認真讀一下,對指導學生學習、提高自身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是很重要的。

五、善於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 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所以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 上課就越輕鬆。本學期,我計劃分三類幾下自己的讀書收穫:第一,文章或者書籍的脈絡,這是對所讀內容清晰和宏觀的把握。即使將來此書此文不在眼前,你也可以憑着脈絡把它回憶出來。第二,文章精彩處。第三,讀文章時的所思所感。把當時與作者的思想的碰撞,及時記下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10

讀完李鎮西等著的《給新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已有一段時間了。遲遲沒有完稿不是因爲忙,更不是因爲懶,只是這感想太宏大又太瑣碎,每一次的感想都足以寫一篇抒情散文的,因此久久覺得無從寫起。醞釀了好些天,索性信着思想、信着筆直抒吧。

人的思想就像一潭水,如果長時間沒有新鮮水源注入的話,就會腐臭變質。而這新鮮水源的來源可能是積極的實踐加反思,也可能是一本書,還可能是勝讀十年書的一席話。“黑暗”中摸爬滾打半年的我,本以爲自己時時更新的“潭水”水質還不錯,可讀了《給新教師的建議》之後,突然覺得自己思想的潭水因更新的太慢而即將變臭。如果沒有這本書的指點迷津當頭喝棒,我將在一如既往的摸爬滾打中漸漸腐臭下去。我慶幸自己恰能在此時遇見“貴人”,因爲此時正是我知之不少,而又不知甚多的時候,未來,還有太多要做的事情。正如劉朝升所說:“新教師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也是一個進行角色轉化的過程,是一個從學生轉化爲教師的過程,是一個從單純的學習者轉變爲學習者和實踐者的過程。這個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受益於胡成關於讀書的論述:“精讀專業著作,有助於提升專業水平;而泛讀有關文學、史學、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則能拓寬知識面,培養人文底蘊”,也向往郭繼紅關於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建議:“靜下心來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心迴歸家園。一本好書在手,如同享受一道精神美餐,絕不能胡翻亂讀。要專注投入地讀書,邊讀書邊做筆記,肯下功夫,纔不易遺忘;要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地讀書,才能與大師進行心靈對話”。我認同劉朝升關於教育事業的呼喊:“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能讓你吃飽穿暖的職業,更是一項事業”,更佩服潘玉婷精闢的見解:“興趣比分數重要、方法比知識重要、會學比學會重要”。當然,我最憧憬的還是李鎮西潤物無聲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教育是看不出教育目的的教育”、“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令我陶醉的還有陶行知的“六個解放”,李鎮西的“五個一”和“四個堅持”,以及蘇霍姆林斯基的體現其“和諧教育”理念的句句精闢、優美、厚重的名言。

我甚至把李鎮西當做我人生的楷模,他每天的“五個一”工程更是爲我的行爲樹立了一個標杆:“琢磨並上好一堂課;找一個學生談心;寫一篇教育隨筆;讀一萬字的教育專著或對教育有啓示的書;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我知道自己和李鎮西相去甚遠,無論經驗、資歷、還是思想認識。但我會向這個標杆去靠近,向這個楷模去學習。

未來的日子裏,我會揚長補短,延續以往好的習慣,養成應該具備的其他好習慣。繼續堅持每天讀一點教育名著並從中摘錄一點名言,繼續堅持認真備課上課並思考其中的教育問題;養成每天寫隨筆的習慣,堅持記下自己教育生活的點點滴滴,養成經常找學生敞開心扉、海闊天空聊天的習慣,與學生建立起平等、自由、朋友式的師生關係。教育無大事,細碎繁瑣,太多好的習慣要養成,太多好的事要去做。然而,由於精力有限,我決定現在先重點做好以上四條。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方,我的成長之路艱辛而漫長,未來,我的世界還是未知;沒關係,艱辛的路可以幸福地走過,未知的世界充滿着無限可能。我相信時間能讓一個人衰退,更能讓一個人變得強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11

“學困生”轉化一直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我們必須面對。我們花去了很多的時間,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這樣的付出總是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給教師一生的建議》這本書着實讓我受益匪淺,書中幾位教育家用他們的實踐告訴我:教育是育人的藝術,教育更是心靈的藝術,我們要用“心”做教師。

書中陳樹然老師的《別讓“後進生”成爲教育的遺憾》讓我知道了什麼纔是“用心澆灌”;周弘的《教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美》讓我感受到了讚美的驚人力量;洪俊剛老師的《教育無痕,潤物無聲》也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無痕教育的神奇魅力。我從他們身上汲取了力量,收穫了啓示。

一、用“真心”對待學生

所謂的學困生身上總是存在許多不易改變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構成了進步的極大障礙。工作中,常常感覺我們說了很多,他怎麼還是不改呢?事實上,緊靠他們自身努力和我們的三言兩語,實在是難以產生效果。如果我們是真心的爲學生着想,視他們的困難爲自己的困難。我們就會蹲下來細心的觀察他們,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瞭解他們學習中、生活上、思想上的困難。當學生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他們真正的所需,這時候我們所做的纔是對症下藥。“親其師”就會“信其道”,當學生感到老師是愛他的,是真心幫助他的,是爲了他好,自己也不能讓老師失望。一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自然會盡力完成老師提出的各項要求。

二、用“愛心”幫助學生

我們真心的幫助學生必然需要具體的行動。每天繁忙的工作,除了正常的上課、備課、批改作業外,在校的時間所剩無幾,然而課堂上也不允許我們過多的照顧後進生。沒有時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實在的困難,因此我們需要額外的花出時間來輔導他們,無論是平時的交流與輔導,還是放學後的“小竈”,都需要我們格外的用心和關注。本着一顆愛心,我們纔會明白額外付出的意義;本着一顆愛心,我們纔會想學生之所想;本着一顆愛心,我們就不會計較自己的付出。

三、用“慧心”教導學生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藝術之美在於它的別出心裁,在於它的不露痕跡,在於它的自然樸實。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他們擁有不同的經歷和個性。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我們不僅要創造性的教育,而且要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要有一顆慧心。因爲只有這樣,我們纔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纔會抓住教育的契機,纔會選擇合理的方式,纔會讓自己的工作變得輕鬆而有效。

四、用“耐心”等待學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註定不是輕而易舉的,它常常在進步與起點間徘徊,常常使老師的信心受挫。但是我們老師如果能多一份理解和耐心,掌握“抓反覆、反覆抓”的教育規律,我們就會靜靜地等待學生的變化,而不至於在他沒有進步的時候予以打擊,這隻會讓他們更不自信,情況變得越來越糟。在學困生的轉化方面來說,教師的耐心在很多時候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耐心的培育,花蕾終有展開花瓣的那一天。

今天的我們之所以站得高、看得遠,是因爲我們常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們用一生的踐行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增添了力量。他們對學生的真心與愛心,工作中的慧心與耐心,永遠激勵着我們,是我們工作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扶持着我們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越做越好!

只要用“心”,我們就能演繹自己的精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12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向善的心靈,而教師手中就有點燃"想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苗的火種.放眼望去,在我們身邊成千上百的孩子中,即便是那些"問題孩子",又有哪一個不存有向上的心呢?

書中談到,有一位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課,聽課的教師聽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記錄,課後一位鄰校教師問他,"您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在看書之前我聽我們組的語文老師說過這個故事,當時我就被其中的話語所感動,後來看了書之後我的心爲之一震。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那就是讀書.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教師究竟是什麼?其實,教師就是教師,教師與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一對共同成長的夥伴,每一天在神聖與平凡中行走,爲未來和現在工作。我們的幸福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同時應該是自己的充實與成功,教師可以利用的時間與空間決定了教師是一個幸福的人。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歷史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作爲每一個教師都應該讀些與學科科學、教育科學、心理科學有關的書籍.而對於每一個即將跨入教師行列的人來說應該在大學時好好學習這些課程。閱讀是教育活動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內容,教師“不讀書”,學生何求知。身負教書育人、授業解惑重任的教師都“不讀書”了,還怎麼要求學生養成求知的慾望和習慣呢?

教師“不讀書”,不可能給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學生求知求學應該是十分廣泛和豐富的,課本之內只是一些基礎的、必備的知識。求知離不開課外閱讀。教師不讀課外書,怎麼引導學生?久之,教師豈不成了教書“匠人”,學生豈不成了考試“機器”?教師“不讀書”,給學生帶了個“壞頭”。學生的求知慾和好習慣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的影響,教師的舉止往往就是學生效仿的榜樣。教師不讀課外書,怎麼要求學生廣泛涉獵知識?師生都只爲應付考試“努力”,求知的道路豈不越來越窄?

如果說,教師“不讀書”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無奈的選擇,那麼,爲人師表的責任何在?充實提高自己的自覺何在?這是身爲教師者無法迴避的問題。

我認爲,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要讀好書,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勤于思考,二、享受讀書的樂趣,三、讓讀書成爲習慣。

我儘量做到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所以當我有空時就翻翻一些數學雜誌,那對於每一位老師來說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不但獲得了知識而且找到了快樂。我很慶幸在輕鬆愉悅的師範學校時沒有讓自己養成懶惰的習慣,所以現在還能靜下心看看書。

我希望透過我的努力,讓我每一個向善心靈的孩子們跟着他們那顆向上的心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生活,快樂地成爲一個社會有心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13

讀別人的書,想自己的事,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有時會有豁然開朗的驚喜,有時也會爲自己愚笨的做法自責不已,彷彿在與他面對面的交流,解答着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每次讀都給我帶來新的收穫與體驗。

初讀第78條“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大致內容:巴甫裏克是本節的主人公,他是老師眼中的差生,老師們一致認爲這是一個沒有能力掌握知識的孩子,是一個思維遲鈍的兒童。女教師一遍又一遍地教,卻都是徒勞無功,可是蘇霍姆林斯基明明記得他在剛入校時是一個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孩子,幸運的是在接下來的幾次去田野樹林旅行的機會讓蘇霍姆林斯基意識到這是一個觀察力非常精細,能敏銳地察覺到隱藏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聯繫的孩子。果然巴甫裏克在自然學科上的表現驚豔了整個學校,他培育的蘋果樹枝成活率極高,並且能總結出頂端的嫩枝會使成活率更高。這種表現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肯定,巴甫裏克的思維覺醒了,他的植物栽培的研究能力日益增強,在學習上也一年比一年進步,最終考入農業學院,成爲農藝師。

從巴甫裏克的老師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對於成績差的學生就是“拼命”地給他們補,花了很多時間,用了大量工作,成效就是微乎其微。在沒有成效的情況下,老師的心情一定特差,說話的音量也控制不好,成績差的學生又屬於那種比較敏感,自卑心較強的孩子,他們就會變得更膽怯,對學習更沒興趣,還會產生消極心理,甚至不遵守紀律,處處與老師作對。如果我們老師轉變思路,學會欣賞他們、讚美他們、發現並支援他們的興趣,總有一部分學生“思維覺醒”是需要恰當的方式的。正如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成龍的天賦在動作上面,如果讓他像一般的孩子一樣讀書,未必有今天的成就。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這樣的“差生”最終成材的例子。從巴甫裏克的身上,我要清醒、理智地面對看起來不會學習的孩子,他,她,不是差生,而是思維還沒覺醒;從女教師的身上,我要吸取教訓,“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當這條路行不通時,我們一定要試試別的出路;從生物老師的身上,我醒悟到,原來,多讓學生動手有這麼神奇的力量!

我還想起這樣一句話: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把教育給神化了,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並且將孩子成績差的原因全部歸咎於老師,顯然是極不負責任的。但是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案例告訴我,學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讀寫能力,觀察能力,概括分析能力並不總能在同一時間達到理想水平,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是真的無法避免的,那麼我們能做的首先是要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成爲孩子信任的人。其次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支援,我們如果把孩子看作一個“大寫的人”,他也就會朝着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反之,他會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

我們不妨這樣期待着,差生或早或晚會有這樣的“思維覺醒”,我們做老師的要留心發現,並給予幫助和引導,讓他們嚐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自身的價值,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就變成了下一個愛迪生或愛因斯坦。讓我們的愛成爲他們成長的助推器,而不是成爲他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14

去年,在郭校長的推薦下,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這本書給我們教師供給了有關教育教學行爲的很多提議。其中有兩條給我印象異常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條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書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後,有人問他,花了多長時間來備課這位歷史教師的回答是:“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備課的。”當時,讀完這位教師的回答,很受觸動,也開啟了我心靈的一個視窗,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奧祕。這個奧祕就是閱讀。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異常是此刻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我們的“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了,我們此刻要的是細水長流、永不停歇。怎樣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惟有讀書,厚積才能薄發。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也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想想教學中,有多少次因爲自我知識不夠而感到黔驢技窮有多少次想旁徵博引,卻顯得力不從心讀書不應當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當成爲我們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我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要麼預設的教學資料講不完,要麼沒時間讓學生做練習。我想,這跟自我教學經驗不足,所講資料面面俱到,沒有把握好重點、難點脫不了關係,但僅僅是這樣嗎不是的,那位從教30年的歷史教師給了我最好的答案。讓我明白,要想成爲一名優秀教師,要想成爲一名擁有教育智慧,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必須能夠持之以恆地讀書。

一一“學習是無止境的”,僅有不斷的學習,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我的教學工作有所提高,教學本事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條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也使我感觸很深。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說到:“爲了使兒童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他有一種豐富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而這樣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進行引導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長給我打電話,說孩子沒興趣學語文,他們採取了一些措施可是沒效果。期望我在學校能想想辦法。平時,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對語文不感興趣。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須得做些什麼,於是開始了一些嘗試。當時,正好該講《畫》這一課,這是一首詩,想到一年級的孩子們對詩並不陌生,有的孩子都會背好多詩。可是他們不會有感情的朗讀,我就把朗讀作爲這一課的切入點展開了。一下子,孩子們的興趣來了。這一節課在充滿歡樂的朗誦練習、比賽中過去了。

一一之後,我們又學習了《靜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詩歌,我又鼓勵孩子們加上一些動作表演去朗誦,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一些對語文沒興趣的孩子也漸漸發生着變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爲一名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教育之路纔剛剛開始,我給了自我一個期許:從此刻起,努力做一個愛讀書、會讀書、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個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益友。期待自我在教育這條路上會越走越好!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00字15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感受頗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的第一條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實,學生學習也是在從事一種腦力活動,本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卻不費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盡了;同樣一道題,有的同學只需5分鐘就能解答出來,而有的孩子需花半個小時以上,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一樣,也應因人而異,個別對待。對後一種孩子應以特別的關照,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脾氣、家庭背景等原因,從而在課堂上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設計出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這也是教學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讓他們也感覺到自己也是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想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因此,教師在瞭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應給學生多提供成功的機會,創造成功的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會促進他們不斷取得進步。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繮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繮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透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纔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擡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纔能有更大的進步。 《給教師建議》讓我愛不釋手,是因爲它真正能夠讓我掩卷沉思時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