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800字

讀後感1.63W

按學校的要求,本學期我精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對其中的前三十三條進行了精讀。

不愧是一部教育學的經典,字裏行間流露的教育智慧,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中滲透着對教師內心世界的深度剖析,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感覺經歷一場精神的洗禮。

這本書一開始,便反覆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讓我瞭解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切忌“一刀切”,對孩子要個別對待。 這一觀點貫徹整本書,是一切教育教學的基調。

對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本學期開學伊始,爲了增加孩子們的文化底蘊,我制訂了一份誦讀計劃,本想這個學期,讓所有孩子熟練背誦掌握二十四首古詩、三十首晨誦詩、一百句增廣賢文的。對於古詩和晨誦詩,多數孩子背誦很順利,在課堂上,隨時講完隨時就掌握了,可是關於賢文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可能是因爲孩子第一次接觸古文句式,在講解意思時興致勃勃,聽得很認真,可真正背誦起來,遠遠沒有晨誦詩容易,有的孩子反覆背誦,痛苦不堪。開始時,我很着急,逼着孩子被,覺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這樣,本來是一件老師學生都受益的事,本該是高高興興地積累,積極地接受的事,卻因爲這樣的逼迫,變得緊張和不安起來。

當我讀了,這本書中的第一個建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一段話:“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要善於確定:每個學生此刻能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的技巧。”

我把這句話,抄錄在自己的學習筆記上,反覆讀着,漸漸感覺到自己的果斷。對一部分孩子來說,能背誦晨誦和古詩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至於賢文,他能跟着享受賢文故事中的樂趣,能流讀下來,在別人說起這句賢文時,他能夠會心一笑,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對於那些記憶力好,願意背誦的孩子來說,可以作爲一項挑戰,在背誦中獲得成就感。於是,在本學期後半部分,我改變了觀點,只是大力表揚背誦好的,至於背不下來的,能讀就行,這樣的規定,讓部分孩子如釋重負,我的心裏也輕鬆了許多。

沒有抽象的學生,這是前輩的經驗之談。若運用到教學中,課堂任務能夠分層次地佈置與驗收,相信孩子們會受益更多。只是孩子較多的現狀,使這一措施操作起來稍有難度。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第六條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

素和姆林斯基始終主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呵護孩子的心靈

所謂的後進生,只是在行爲習慣和知識掌握方面稍微欠缺的孩子,而對於他們的額轉化,則是我多年來頭疼的問題。如何能讓孩子們在健康成長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素和姆林斯基以自己三十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首先要賞識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自信與關愛中成長。

渴望被別人信任和重視,是每個人來自內心的需要。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聽到讚美和賞識時都會喜上眉梢,心裏會爲之一動。而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渴望更加強烈,希望得到他人的羨慕、好感與讚揚,渴望得到老師和其它成人的尊重與賞識。

關於這一點,我曾嘗試着運用這個教育規律,成功轉化過幾個所謂的後進生,可是這些孩子往往會出現反覆,這段時間表現很好,可是不能堅持,這就是對我耐心和毅力的挑戰,始終相信孩子的本質是好的,再美的璞玉在雕刻的過程中也是要經歷刀刻的苦楚的,因此,當看到費盡苦心有所進步的孩子,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調皮和刁蠻時,我也學會了冷靜,你再調皮,你還是有可可以讓我抓住的小優點,你記憶力好,就讓你檢查別人背誦,當這位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被需要時,他的心思,也許會慢慢轉變。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讓我困惑許久的問題在這裏找到答案,提醒我正在做的是一項高尚的工作,不斷的結合理論加以實踐,不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用心去愛每一個孩子,去教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充分感覺到 的愛心、耐心和關懷。我相信教師鼓勵的眼神會使每一個對書本、對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學習的火焰。畢竟每個孩子最初都是想學、好學的,只是因爲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恐懼,這個時候老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導,千萬不能對他們有任何表示厭棄的態度,這樣無疑是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再一次沉重的傷害!

這讓我想起一個寓言故事,能夠爬到金字塔頂的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鷹而另一種卻出乎意料的是蝸牛。看來只要堅持努力,沒有不成功的事情,看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說得也不爲過,如果老師能吸引學生不斷堅持,萬事就能成功。

我想:《給教師的建議》這樣的經典教育書籍大概是讀一輩子也讀不夠的。

標籤:教師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