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讀後感5.16K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

本書是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經典之作。《黑天鵝》等四部“不確定性”系列叢書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認爲該書是“社會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與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相媲美。”本書所獲重量級讚譽頗多,值得期待。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丹尼爾與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闢了行爲經濟學這一領域。這本書讓我受益處首要是關於腦系統1和腦系統2的歸納總結分析。人的思維有快有慢,快的往往和熟能生巧、不加思索、脫口而出等詞語有關,即作者介紹的系統1,它的執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是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覺,“人生若只如初見”,“不忘初心”的初。系統1的諸多能力當中包括一些與生俱來的能力,這些能力與其他動物的本能一樣。我們生來就能感知周圍的世界,能夠認識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會規避風險,大腦的其他思維活動也因長期的訓練而變得快速自主。系統1除了能將我們已知的常識性知識聯繫起來外,還能使我們掌握一些技能,看出並理解一些社交場合的細微差別。而有些技能只有專家才能掌握,如著名象棋大師隨心品棋,精湛醫術醫生一瞥看診,曾經大量訓練知識使直覺思維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這些知識就儲存在其記憶裏,不必刻意也無須努力便可隨意存取。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系統2的執行通常與行爲、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此時我們就會感到認知緊張,無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認知緊張都有可能將系統2調動起來,改變人們處理問題的方式,使他們不再隨意且憑直覺做事,而是轉向更加專注的分析性思維。

第二是認知的偏見和研究的啓發。誇大對小樣本的'信任只是衆多錯覺中的一種,比起資訊的可靠度,我們會更加註重資訊本身的內容,其結果就是我們會將周圍的世界變得比數據所能證明的更加簡單和統一。在想象的世界中過早下結論比在現實中更有把握。統計學家的很多觀察研究都可歸結到因果關係的解釋上,但他們卻不承認是這樣的。許多事實其實只是巧合,包括事件的採樣。對偶發事件作出因果關係的解釋必然是錯誤的。重溫錨定效應,三段論推理,預測置信區間,心理帳戶、稟賦效應、概率選擇等涉及心理學、邏輯學、經濟學、社會學術語。新認識聚焦錯覺(丹尼爾·吉爾伯特和蒂莫西·威爾遜稱之爲過度聚焦)描述因情感預測的錯誤而導致不佳決策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錯誤想法會導致我們易於誇大購買大件商品或變換環境對我們未來幸福感的影響力。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2

這本書是9月4號買的,現在都兩個月了纔看了200多頁,也就看了一半吧。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很高。這本書看起來比較枯燥,大部分是透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主題。書中概括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類似於直覺,系統2類似於理性。整本書也就圍繞系統1與系統2如何協調工作的。

直覺與理性的分寸我們有時很難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個人不同事對直覺與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搞混。直覺與理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有時直覺些好點,有時卻需要理性些。在對待我們無法處理的事,直覺或許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維去苦苦搜尋答案,還不如當機立斷給一個答覆。這好比一個小學生做一道大學高數題。對於他來說直覺與理性對這道題的答案都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直覺的給出一個答案,然後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直覺與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後你的直覺與理性纔有發揮的餘地。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參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不能求解出這個方程式,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去嘗試,用嘗試後得到的結果來擬合這個方程式的曲線。每一次嘗試的結果都會使這根曲線更加準確。被擬合好的曲線也會指引我們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認爲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於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說對於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爲運氣好罷了。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麼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誇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很少聽說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藉口說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裏。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機率也就會更大。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進程”,“多進程”會用去我們過多的調度消耗,得不償失。

我們對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當我們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充滿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時候,我們需要儘快讓心平靜下來。我們需要思考,靜靜的思考。拋開手機和電腦,拿一本書背上小包,帶好乾糧。一直往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靜靜的領會書的韻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感受陽光的溫度,聆聽鳥兒的歌聲,傾聽不遠處溪水的流動。餓了就一邊品嚐帶來的乾糧一邊遙望遠方無盡的地平線。親近大自然,讓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迷茫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路途中停下,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開始試圖說服自己放棄。我們該怎麼辦。記得年小時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見前方的路,總是左顧右看,總擔心會落水。而奶奶卻一直要擺正我的身子,說道:“別動,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們常常會迷失了東南西北,但我們卻能分清前後左右。在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走的時候,請往前走吧,按着原先的計劃走吧。

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爲什麼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它在不時的對你說:“再往前走點就到了!”你現在停下了腳步,跟自己說你要放棄,你還對得起過去的那個你嗎?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3

01、在知乎上曾經看到無數個類似的問題: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應該怎麼選擇?我工作三年之後要怎樣找到突破空間?工作的時候怎樣才能做出讓人滿意的決策?

這些問題困擾過很多很多的人。其實人生總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決策和選擇,而每個問題的本身就是複雜的。如果你想在做決策中更加準確,除了知道分析問題,還得分析人類思考系統是怎麼做出判斷的,我們容易陷入什麼樣的判斷誤區?

《思考,快與慢》則非常專業的告訴了我們很多思考真相。這本書曾在20xx年上榜《紐約時報》,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排行榜,穩居亞馬遜總榜前50名,足以可見其影響力了。而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爾曼是誰?他是位格外令人興致盎然的思想家,與阿莫斯?特沃斯基在決策制定的研究榮獲了20xx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哈佛評爲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這本書用了非常多的案例來分析大腦兩個系統到底是怎麼做出決策的,並提及了一些專業的心理學概念,提升了自我認知。

02、人類大腦兩大系統

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系統2”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

系統1是快思考,無意識,往往是我們所說的直覺;而系統2則是慢思考,有意識,會幫助我們做更復雜的決定。但是呢,卡爾曼說,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很多時候會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爲了說明這兩個系統,作者做了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

你的直覺可能只是錯覺:“雞有4條腿”、“雞有3條腿”,你可能都知道上面兩句話都是錯的,但是判斷前者會比後者費勁。爲什麼?由於“雞有4條腿”會讓你想象到許多動物都有4條腿這一事實,同時會想到超市也銷售4只一包的袋裝雞腿。由於系統1的存在,系統2的懶惰,人類往往會發生一種非理性認知偏差,有些直覺是錯覺。據此,書中提及很多概念和案例,其中有三個非常值得分享:一是錨定效應,二是前景理論,三是框架效應。

03、錨定效應

兩組受試者要在5秒內計算下列試題:

A組:1×2×3×4×5×6×7×8=?

B組:8×7×6×5×4×3×2×1=?

因沒有足夠時間計算,只能嘗試估計答案。A組的估計是512;B組的估計是2250。正確答案是40320。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兩組最初的數字不同,分別是1和8。換成專業的話來說,就是A組和B組的錨點不同。卡爾曼又做過一個實驗,要求實驗者對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所佔席位的百分比,進行估計。

首先,實驗者被要求旋轉擺放在其前面的羅盤,隨機地選擇一個在0到100之間的數字;一個小組選了10,一個小組選了65.(10意味着10%,65意味着65%)接着,實驗者可以得到提示,被暗示他所選擇的數字比實際值是大還是小;然後,要求實驗者對隨機選擇的數字向下或向上調整。讀後感實驗結果是,選10的小組估值25%,選65的小組估值45.%實驗結果說明,他們對最開始選擇的那個數字有着強烈的印象,在做判斷時候會不自覺地受其影響。錨定效應十分頑固,所謂頑固,就是你就算知道這個事實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響。

前景理論

首先先看以下的兩個選擇:

A:肯定會得到900美元;

B:90%的可能得到1000美元,10%的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C:必定損失900美元;

D:90%的可能損失1000美元。

第一個問題中,大多數人選擇A,面對收益時,人們規避風險。第二個選擇中,大多數人選擇D,面對損失時,人們偏愛風險。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人們在得失面前風險偏好不同,哪怕價值對等。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4

將人思考的系統分爲系統一和系統二,雖然我們都知道直覺反應可能會錯,但有時會更相信自己的直覺,我們以爲仔細思考後的答案是正確的,但其實並非如此。丹尼爾用各種案例與實驗再告訴我們系統一二的區別。

大多數情況下,人是懶惰的,思維也是懶惰的,我們更喜歡用直覺去思考問題,曾經自以爲是,但是在涉及選擇方案的時候自認爲100%正確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這本書裏,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維困境。我們會無意識的'選擇,進入思維謬誤,一旦有自我損耗,面對相同的事物的評價各異,我們認爲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給我有了思考的空間,面對新事物時會考慮到啓動效應、光環效應、錨定效應,在看到舊事物時會出現情理之中的吃驚小於意料之外的情況,也會存在認知放鬆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說了,認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助於團隊合作。書中很多的思考謬誤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犯的錯誤,瞭解自身思考的侷限,及時聽取不同的意見,瞭解彼此的看法,能夠有助於團隊的成長。

閱讀《思考,快與慢》就像一場旅行,我們走出了家鄉,走出了自身的侷限,我們看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看到了與我們相似的人羣,找到了歸屬感;我們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羣,發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維火花,經歷過之後更加確信某件事,雖然書中會說到眼見不一定爲實,你所認爲的現實可能是自我虛構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別有滋味。這場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爲發現自己過去錯的一塌糊塗,但是轉念一想,錯中也是有對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維方法是錯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問題的方法,睡了一覺以後,又是新的開始。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5

作者丹尼爾· 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xx 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開啟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爲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裏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爲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 系統1" 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 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 眼見即爲事實" 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 系統2" 必須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很懶惰,經常不調用系統2 ,而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 的直覺去判斷結果。 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爲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 和系統2 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透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執行規律。

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複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於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於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資訊裏提取有效資訊;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爲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並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而放射科醫生就沒法得到他們診斷結果的反饋資訊,所以不能相信其單一的直覺判斷。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複雜緊急,可採用專家的直覺判斷。

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裏,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爲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麼是自我妄想,要麼是利用巧合在說謊。

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怎麼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爲自己找到理由--- 不能相信直覺。閱讀後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瞭解。還有很多受益,大多變成了腦海裏的模組碎片,寫出來沒有那麼清晰細膩了。呵呵,能記錄這麼點也不錯。真好!

All in all 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6

一看到這本書的頁數,我就被嚇到了,以我的閱讀速度,怎麼可能在三天內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帶上了焦慮情緒,想跳過這本不看心裏上又過不去,拖拉了幾天後終於在子夜老鐵的指點下快速瀏覽了全書,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好書,才這麼瀏覽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習以爲常的現象的緣由。

1、人們更傾向於使用系統1(快思考),有困難纔會使用系統2(慢思考),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這兩個思維繫統,爲它們命名爲系統1(快思考)和系統2(慢思考)。

系統1就像大腦的自動反應模式,會根據生活經驗總結無數下意識反應的套路,使生活簡化,讓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變成一鍵執行的自動程序,節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腦力損耗。

系統2的所有運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運作也會隨之中斷。系統2十分謹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處理多重任務,這就決定了透過系統2運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更靠譜。當某樣事物令系統1蒙圈兒,違反了系統1熟悉的模式,系統2會被激活。

這告訴我們:系統2是非常懶惰的,它通常不會主動干預系統1的工作,除非系統1發出求助。而系統1是全天候24小時在線,且無法關閉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是系統1先出面,而不能繞過系統1直接面對系統2。因此當系統1認爲自己可以處理問題並給出答案時,就沒有系統2什麼事了。這種配合模式使它們的協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氣解決問題的絕不多費一分腦力。

2、解釋日常現象

光環效應,看到某人一個方面的光環,會類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質,比如打電話聽到聲音好聽的人,我們傾向認爲他人也會長得比較帥,人會比較聰明,但其實這些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曝光效應,即熟悉定律,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即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們在無意識的認知情況下,會發生曝光效應,即"無需推論的偏好"。

錨定效應,受別人給定標杆的影響。如果你到別人家做客,主人帶你先經過幾家五星級酒店,然後到三星酒店,你會有點失落,如果主人帶你先經過的都是不入流小飯店,然後進入三星級酒店,你就會有受重視的感覺。這個大家可能覺得不明顯,很多買車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本來準備買個10萬塊的車,到了4S店,最後絕大多數買的都超過了10萬,有的甚至跨了個臺階,買了超過20萬的,不知不覺受到了錨定效應的影響。買手機也會出現類似情況。超市更把這一套用的爐火純青。知道這個特點,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減少受影響的程度。

許多人害怕改變,原來是因爲相比於得到,人們更討厭失去,哪怕兩邊的價值完全對等。並非腦子裏出現的次數越多,就代表實際出現的次數越頻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來強調或者僅僅是媒體爲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來系統2更精確些,那爲什麼我們還常常驚歎於某些人的直覺?直覺真的是天生的嗎?看完本書後,我認爲直覺不是簡單思維,而是複雜思維簡單化的提煉,直覺準不準,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積累範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把複雜的思考過程訓練到自動化,就產生了直覺,也許意識層面還沒傳遞到,潛意識層面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在某方面的訓練越多,在這方面的直覺也會越準。

所以,做一個“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透過多看書多訓練達到的。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7

我們大腦有說不清楚的侷限:我們對自己認爲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瞭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瞭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當我們回顧以往時,由於後見之明,對有些事會產生虛幻的確定感,因此我們變得過於自信。

  ——《思考,快與慢》

《思考,快與慢》是一本集所有行爲經濟學的一本書,作者用了各種實驗來反映出我們生活中做的各種決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決策,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行爲當中的規律,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爲習慣。

書中把我們的思維分成兩個系統:自主系統和耗力系統,其中自主系統的執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耗力系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通常與行爲、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我們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統引起的,但當事情變得困難時,耗力系統便會接手難題。自主系統在熟悉情境中採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作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自主系統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易犯系統性錯誤。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對於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自主系統還有一個更大的缺陷,即我們無法關閉它。

而耗力系統的典型特徵表現在其各項活動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卻很懶惰,不願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關重要的任務卻只有耗力系統才能執行,因爲這些任務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統產生的直覺和衝動,比如人們在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時候,首先是自主系統的衝動,然後纔會是耗力系統的控制冷靜,再比如股市投資中人們的追漲殺跌的衝動,是來自於自主系統,冷靜之後的抉擇纔是來自於耗力系統。

舉個例子來說:一支球棒跟一顆球加起來是1.1美元,球棒比球貴1美元,請問一顆球是多少錢?

很簡單的一道題目,但是按照系統一的直覺,好多人應該會直接說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統二仔細想想,就發現正確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設計彷彿是我們受到了控制,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保持連貫的思維或時不時積極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說是不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人們總是儘可能避開這種情況,這就說明了爲什麼最省力法則能成爲法則。比如書中要求受試者一邊看能引起感情共鳴的電影,一邊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都會讓人或多或少不開心,這樣相當於關注兩個任務。人潛意識中反而會想着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當你的認知、情感、或身體這些不同形式集中於一個任務,那麼會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專注的力量。

通常常見的無意識的系統是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爲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所以佛家說要不迎不拒)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的直覺性判斷結果。這也就說明了引子裏說的話,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們的思考系統因此就會決定了我們做的投資決策,例如我們都比較喜歡確定的`獲利,但遇到壞的選擇,多半會更願意去冒險。

你會選擇確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機會拿到1000元?

你會選擇確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結果多數人都選擇確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再比如當我們的股票有盈利的時候,多數人傾向賣出,尤其是獲利比較豐厚的時候,但是當我們虧損時候,就會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價,因爲當虧損實現之後會產生後悔或錯誤的感覺。這種直覺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決策。

上面的幾個例子也只是管中窺豹,書中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實驗,指出了什麼時候能夠相信自己的直覺,什麼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工作種做出更好的決策,避免一些常見的思維失誤。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8

書名很形象,思考,快與慢。

原來我們的思考方式有兩套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憑直覺去想問題,想到什麼就認爲答案是什麼並且是正確的,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則是組織更多的資訊、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透過綜合分析後得出結論,這種就是慢思考。人吶,應該說腦子都是比較懶的,看到一個問題,無意識地就選擇用系統1的思考方式,只有對自己抱有懷疑態度或者經過一定培訓的人,纔會有意識地去啓動系統2的思考方式,系統2就是用來質疑、驗證系統1的。

讀這本書啓發挺大,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不要輕易去否認別人,先想想,並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想,因爲往往自己看一個問題受到了自己的經驗、環境、以前接受的意識等的影響,並且容易過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網上那些噴子們,感覺多半時候都是在用系統1思考,特別是那些帶人身攻擊的噴子,別人說個啥,趕緊噴,也不想想別人爲什麼這麼說,用了什麼論據,噴子們是隻要對方的說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開噴,就算要噴,也得講事實說證據吧,也得一條一條地反駁吧,不能一來就開始人身攻擊,這樣只能顯示出噴子還在比較低層次的水平,沒有包容心和敢於懷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噴柴靜霧霾的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

慢思考挺難。因爲受了很多與生俱來的快思考方式的影響,所以容易產生偏見、過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爲什麼我們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書中沒有給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學或者是人類學吧。慶幸的是研究者們竟然意識到了這麼不容易發現的東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歡快思考方式,並且快思考方式會產生偏見、錯誤、不理性等等,提醒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讓我們也有了意識,在生活中儘量去多培養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針對上面爲什麼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實是一種簡化複雜事物的思維方式,就是把紛繁複雜的事情透過概念替換,情景聯想等等換成比較簡單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遠古時代人們要生存,會有很多突發情況,要快速對突發情況做出判斷,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考量各種情況,而是透過聯想到上次的處理方式來快速做判斷,所以漸漸人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快思考優先的結果。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9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被告誡“眼見爲實,耳聽爲虛”時的欣喜:聽到的不一定是對的,一定要自己親眼所見纔去相信。

小時候之所以對這句話欣喜,是覺得從今以後自己懂得了一條處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這麼一條所謂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驀然回首我才發現,其實眼見不一定爲實,我自己親眼見到的東西很多是假的。

什麼纔是真的?

這得透過收集大量的資訊,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開懷抱,不抱偏見,實事求是地思考之後,方能得出相對真實的結果。

這也是本書《思考,快與慢》主要講的'內容,快是指依賴經驗無意識快速作出判斷,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說話不經過腦子”;慢是指有意識的透過分析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謹言慎行”之類意思。

這本書主要圍繞“快與慢”這兩條主線來說,說的話題很切合我們的生活,可讀性很強,在讀的過程中我時而會心微笑,因爲我的確從中感受到了智慧。

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書,卻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靈雞湯般的說教,我想這些都是這本書脫穎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讀過這本書的人,不會那麼容易上當了,或者從反面來說,這個人可以成爲一個行騙的高手。

對於上當我舉例來說,你看下面的兩條直線哪個更長一點呢?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0

“框架效應”

來看兩個問題:

你花100元買了張電影票,到電影院門口時發現票丟了,你還會再買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嗎?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會。如果你到電影院買電影票,發現用來買票的100元現金丟了,你可以用信用卡或支付寶,你會買票嗎?大部人的答案是,會。其實這兩個問題的背後是心理帳戶和沉沒成本的學問。

人們會把電影票是存入“表演帳戶”,丟了電影票,再買票就是損失,因此選擇放棄。而丟掉的錢會計入“一般帳戶”,不會影響“娛樂帳戶”,因此選擇繼續買票看電影。

事實上,這就是兩種不同框架引起不同的直覺,直接帶來的不同決策。然而很多人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很少會思考框架的概念,更別說要跳出來看問題。其實這本書還有非常多的心理學知識,大概有30多種,因爲正如序言所說,希望這本書可以豐富人們交談的詞彙,在談論公司的決策或者是別人的投資時,就能派上用場。所以初讀這本書,你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的問題原來都可以歸成一些專業的詞彙,同時也有相應的解決方法。

綜合來看,這本書就解決兩個人們很關心的問題,一是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如何做更正確的決策,二是在焦慮感越來越強的時代怎樣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更正確的決策?

訓練直覺思維

直覺不是簡單思維,而是複雜思維簡單化的提煉。直覺準不準,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積累範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如果把複雜的思考過程訓練到自動化,那麼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也許意識層面還沒傳遞到,潛意識層面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在某方面的訓練越多,在這方面的直覺也會越準。

注意錨定效應

工作時也要儘可能繞開錨定效應。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負責人,你要做一個採購計劃,那麼在決定前,你會考慮公司的業務現狀是否應該採購新設備,考慮客戶方對你的產品的實際需求量等,與此同時,你的一位老朋友,憑藉他的體會力勸你取消採購計劃。

你有三個“資訊”可參考,這時你會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別忙着做出決定,因爲上面的`“資訊”有可能會成爲錨,誘使我們尋找那些支援自己意見的證據,躲避同自己意見相矛盾的資訊,進而讓你掉進陷阱。

學會跳出框架看問題

對於上面所說的丟電影票和丟錢的案例,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框架。但歸根到底就是無論她損失什麼,相關事實就是她在開啟錢包前損失了100元。作者說,當你丟了一張電影票時,猶豫是否應該買多一張票,那麼請你問問自己,如果你丟了同等價值的錢,你會不會買票?如果會,請再去買票。

透過改變參照點來重新架構問題,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性的分析。

如何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可能大家會覺得一本講思維講決策的書爲什麼會提及這個生活幸福感的問題,但這就是卡尼曼的與衆不同——能被稱爲人類最偉大的心理學家怎麼可能不關注到人類文明最關鍵的問題?

錢不是提高幸福感的唯一

極度貧困會增強對生活中其他不幸經驗的感受,富有可能會提升某個人的生活滿意度,但是總體來講卻不能提高幸福感。所以爲什麼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這些世界級的富豪,在錢越來越多的時候會去做慈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站在了人類文明更高層面悟到了一個道理——收入到了某個值,就不會給生活帶來更高的幸福感,而使命和責任讓他們有了更高的生命層次,慈善則是一個表現形式。

幸福感取決於自身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在使我們快樂、幸福的事情上時,我們會感到很幸福;當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使我們悲傷、痛苦的事情上,那麼我們就感覺不到幸福,只能感受到痛苦和不幸。

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增加幸福感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分配好你的時間,讓自己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把你的熱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

人類非理性大腦系統1的特徵經常會讓我們決策錯誤,理性系統2又經常偷懶,是不是覺得很揪心?

但其實從長遠來看,系統1既是錯誤和偏見的起源,更是大多數正確做法的起源,我們的系統1也是可以被訓練得越來越正確,那麼我們的決策出錯的機率也會大大減少。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1

《思考,快與慢》一經問世就在西方圖書界成爲了一本暢銷書,而由學術界或者由心理學家所著作的書馬上成爲暢銷書的例子並不是很多。

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教授並不不是我們一般所認爲的通俗心理學家,而是一個非常嚴肅認真的行爲科學與行爲經濟學的研究者。

這本書不僅是卡尼曼教授在過去二三十年裏學術研究的成果的一個集成,同時也對於整個社會、這個時代如何看待人類、看待人類和自己的關係,起到了很重要的影響。

一、人類的兩種思考系統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卡尼曼教授主要想傳遞的資訊非常直接明瞭:人類的思考有兩種平行的、或者有相對替換作用的思維繫統:系統1與系統2(即快思考與慢思考)。

系統1(快思考)是啓發性思考;系統2(慢思考)是邏輯性、審慎的中立的思考。

作者發現,人類的思考並不是依賴一種簡單的、單一的思維模式,而是不停地在兩種系統中進行切換,而且人往往很難正確的選擇什麼時候應該運用系統1,什麼時候運用系統2。

在相對比較簡單、重複性比較強地環境下,系統1(快思考),記憶比較便捷,也比較節省整個大腦思考所需要地時間和能量,也能同時幫助我們做出相對比較正確地判斷與決策。

而往往當我們很難透過迅速的思考得出可靠的答案的情況下,也就是沒法透過快思考得出答案的情況下,大腦需要給這個問題提供更多的時間和能量,這個時候也就是需要慢思考。

快思考與慢思考對於人類來說其實都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我們在進化過程中會對很多危險的事情做出本能的快速反應,這就是快思考。而人類能夠做出很多重大的科學發明等,就是慢思考的結果。

二、思維模式切換的困難性

但作者研究發現,往往在快思考與慢思考的切換,對於大部分人類都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過程。在決策過程中,很多偏差恰恰來自於人類不能很好的判斷何時運用何種思考模式。

在應該使用慢思考的情況下,很多人會倉促地或者不負責任地使用快思考,從而導致了很多的決策錯誤。

人類在決策過程中,尤其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往往容易低任務的.複雜性,從而運用快思考。這與人類與生俱來的人性或者心理特質有關,也和整個社會的組成、交流方式有關。

這本書雖然講的是心理學的原理,但是對我們日常生活、投資決策等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心理學研究往往利用實驗與小案例,而作者結合自己在過去二三十年裏的大量的心理學實驗,既容易被理解,又與讀者日常生活聯繫緊密。這也是本書在全球受到歡迎的很重要的兩大原因。

三、影響人類決策的幾大原因

(1)人類的很多行爲,是沒有經過大腦認真的處理的。我們做的很多決策都是在情緒影響下,而不是在頭腦理性思考影響下做出的。

而我們自己往往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決策會受情緒、周邊的環境、社會價值觀念等所影響。

(2)爲什麼人往往不能在快思考、慢思考中進行有效切換?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有惰性思維,大腦希望節約自己的能源,希望透過快思考降低自己的工作強度、提升工作效率。

但這種看似有效、便捷的思考方式,往往會給我們的決策帶來很大的挑戰,因爲大腦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對資訊的掌握與判斷,決策的準確性,也就是“過度自信”。

(3)思維框架、環境對整個思維過程也有重要影響。作者透過實驗發現,原來傳統經濟學中強調的價值與效用,其實只是相對的價值與效用,在不同的環境或者語境下,會對於行爲決策者的判斷產生不同的影響。

我們過去的經歷與經驗或者我們所處的環境,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泡沫經濟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對於未來的經濟預期過於樂觀,而這種樂觀源於人們在過去經歷過經濟快速發展或者股市大幅上漲的時期。

這種思維框架一旦形成,會對每個個人的行爲與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會對經濟與社會的執行規律產生重要的影響。

作者從每個個體的決策過程中,快思考與慢思考模式切換的困難出發,而其實在宏觀層面上,這種切換的矛盾在整個社會與經濟執行中也是廣泛存在的。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2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更像是心理學著作,其實思考本身就是思維與心理活動,本書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學實驗,其中也有很多消費行爲及心理學觀點,關於思考的“系統1、2”的表述,應該是言我們所未言,因爲有一些思維和心理學的東西我們可能知道但並沒有當作一個研究問題去思考過、

那麼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統1、2,那麼可以將其比喻爲生物學上的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作者是將我們的思維過程具體化形象化步驟化,告訴我們大家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情況下思維到底是怎樣運作的,無止無盡的思緒來自於哪個層面又有哪些特點,又如何規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錯誤、比如在“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小節中指出:人若既有認知任務在手又同時受誘惑的影響就容易屈服於誘惑、還有指出很多大家習以爲常的現象的意義和研究,比如你連續工作幾小時也沒感覺到吃力,那你就是處於一種心流中,心流的定義也就是一種無需做出努力的狀態、

有一種讓你透過現象看見本質的效果、試想當與同伴同時看見一件事物,別人看見的'只是表層而你看見的不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發生的原理和動因,甚至知道如何趨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迴歸正傳、那麼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效應和原理如下:

1、啓動效應、也可以說聯想效應,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帶動了與此相關的其他記憶和感情、大多數常見的動作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感覺、此時想想那句“難過的時候儘量讓自己微笑,就會感覺自己好多了”的雞湯也有了科學依據、

2、如何讓人信服、任何能使聯想機制執行更輕鬆更順利的事物都會使我們心生偏見,想讓人們相信謬誤有個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斷重複,因爲人們很難對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區別、同時指出緩解認知緊張也對使人信服有幫助,具體他指出讓文字更清晰醒目、話語言簡意賅、押韻上口等技巧、重點是緩解認知緊張,使人能夠輕鬆接受、

3、當人們勞累或者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資訊影響,例如廣告、這就是系統2怠倦時盲目相信系統1的情況、

4、光環效應、中國話說就是愛屋及烏、就是系統1透過比現實更簡單去連貫的方式來表現這個世界的原因,因爲系統1不在意資訊的數量和質量,他只在意直覺和印象、所以又說“第一印象產生的感覺會影響你對事物的解讀“,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當然很多情況下需要避免光環效應,比如開會,就需要每位成員獨立思考寫。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3

據說所謂科學的方法無外乎合理的定義與區分,比如這本《思考,快與慢》,其實就是給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麼思考的。作爲一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確有獨到之處——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實證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於爲什麼會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應的反應,似乎就是本書試圖要告訴讀者們的。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讓人興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類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是快思考,簡單、迅速、自然、接受、直覺;系統二是慢思考,分析、質疑、評估、反省。絕大多數時間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統一,而它正是人們普遍不理性的基礎。系統二或許可以稱爲理性,理性確實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導、監控和影響系統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這種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如此一來,理性反而顯得稀缺了起來。從書中的內容來看,理性似乎總是相似的,與專業訓練、習慣、專注度等息息相關,而不理性則有各種各樣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響、利害得失的顧慮、環境效應……快與慢的結合中,理性與非理性的依存,纔是完整的思考,儘管覺得用系統一、系統二來進行分類顯得挺唐突,卻也覺得這樣的泛化定義也很不錯,畢竟喜歡草草下結論定答案是系統一的風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說法之前,似乎編號是最好的方法。

區分了快思考與慢思考,下好了定義分析了特點,接下來談的就是各種現實體現。比如啓發與偏見,往往就是外部樣本資訊影響了思考系統的反應。能夠啓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形成偏見的通常是系統一,因爲系統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資訊,得到了概念和規律之後就把一切丟給了系統一,開始了“不假思索”的運作過程,卻忽略了所獲得的外部樣本資訊是否周全可靠。偏見其實是輕鬆獲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種對自身有限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的特性。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偏見的存在,至於是對內還是對外的利用,就看各種具體發揮了;比如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不過是因爲人有限的精力和記憶力使得我們往往透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種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莫不如此,而這種思維結構又基於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之上。這種思維結構能夠修正完善卻很難推翻重構,因爲推翻重構會造成回憶的錯亂。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願意完善自己的思維結構,放寬知識面、多采納外部意見、敢於面對失敗並透過更專業的訓練來獲得更好的效果——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來自思考系統的侷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縮小這種侷限性而已。至於選擇與風險,在乎於關注點和注意力的着力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於延伸的利用更是不勝枚舉……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簡單易懂的書籍。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己瞭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錯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是不是會把心放得更寬、把眼界擡得更高呢?

或許是吧!因爲思考了思考是怎麼思考的,才找到了我們每個人的侷限性。發現問題最重要,因爲沒明白問題,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過程,可我們慣於追求結果;問題往往不只是判斷,可我們常常喜歡判斷。當我們習慣於簡化一切提煉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渺小的自己其實也被簡化和提煉了呢?如果有,那就學習一下這本書的理念,時不時透過測量經驗自我來了解自身系統一、二的運作情況,透過補充體驗來避免認知錯覺從而增加過程完善思維模型;時不時思考一下生活,嘗試改變問題、增加開放性,避免忽視過程,小心每個答案……如此或許纔能有更多的成長吧!要學會思考,還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麼思考的這個問題。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4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思維邏輯的書籍深有感觸,書中說到我們的思考方式有兩套方式,一套源於天性,就是憑直覺去想問題,想到什麼就認爲答案是什麼,並且是正確的,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則是組織更多的資訊、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透過綜合分析後得出結論,這種就是慢思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看到一個問題後,就會無意識地就選擇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對自己抱有懷疑態度或者經過一定培訓的人,纔會有意識地去用慢思考方式,兩種思考方式的產生差距顯而易見。

說實話讀這本書啓發確實挺大,書中告訴我們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不要急於做出判斷並輕易去否認別人。不僅要先想想,並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想。因爲往往自己看一個問題受到了自己的經驗、環境、以前接受的意識等的影響,並且容易過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所以,在得出結論前一定要“三思”,這樣的結論纔是經得起推敲和驗證的。

快思考方式其實是一種簡化複雜事物的思維方式,就是把紛繁複雜的事情透過概念替換,情景聯想等等換成比較簡單容易回答的方式。究其根源可能是遠古時代人們要生存,會有很多突發情況,要快速對突發情況做出判斷,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考量各種情況,而是透過聯想到上次的處理方式來快速做判斷,所以漸漸人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快思考優先的結果。

舉個例子,現如今網上那些諸如“水軍”、“寫手”等,感覺多半時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別是那些帶人身攻擊的噴子,別人說個啥,趕緊噴,也不想想別人爲什麼這麼說,用了什麼論據,噴子們是隻要對方的說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開噴,完全不講事實說證據,且常常進行惡意人身攻擊,其實,這樣只能顯示出噴子還在比較低層次的水平,沒有包容心和敢於懷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時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相對來說,慢思考方式纔是最難能可貴的。因爲它在快思考方式容易產生偏見、過度自信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度思考,從而產生了最終的理性分析。我很好奇的是爲什麼我們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但是書中並沒有給出答案,這或許要涉及到生物學或者是人類學吧。慶幸的是研究者們竟然意識到了這麼不容易發現的東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歡快思考方式,並且快思考方式會產生偏見、錯誤、不理性等,從而突出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讓我們也有了意識,在生活中儘量去多培養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5

最近讀完了這本書,其實對於這本書自己並沒有完全的讀明白,覺得有點晦澀難懂,但一些基本的意思也大概明白了,我就講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書中主要講的是將人的思考比成兩部分,一個是系統一,負責快思考,是感性的,像1+1=2。一個是系統二,負責慢思考,是理性的,像89*56等於多少,這時候就會運用系統二來思考。書中透過大量的實驗,表明這兩種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有時,我們對自己熟知的事情是確認不疑的`,我們會高估自己,會變得過於自信而做出一些失敗性的決策。書中有一個“飲水機旁的閒談”的例子,意思就是我們平常可以在辦公室裏在飲水機旁和同事透過閒聊,由於此事是放鬆的,透過閒聊我們可以發現同事會由於快思考而帶來的錯誤。其實本人也做過一次例子,就是在下班路上和同事聊天,集中思考會發現一些同事的一些錯誤。我們能因此說快思考是不可取的嗎?我們都要進行理性的思考嗎?其實有時候我們也會聽到你不能感性點嗎?它也有它的優點。如果我們在公路上開車,這時對面來了一輛車,我們會下意識的轉起方向盤。我們難道會思考一會在轉起方向盤嗎?

這本書我決定要反覆細細讀,這本書我也讀的似是而非,這本書還有大量的道理,只希望能夠給自己帶來思維上的轉變。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6

最近抽空看了《思考快與慢》一書,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人的大腦思考有“快”和“慢”兩種模式,系統1的執行時無意識切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執行通常與行爲、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個人覺得“快”和“慢”兩種模式定義的並不好,應改爲“非應激態”和“應激態”更加恰當。

總所周知,動物對於外界的資訊的生理反應通常由三種模式“非應激態”,“應激態”,“僵直態”。而基於大腦這一生理結構存在的事物,思維模式當然也是符合這個說法的。

老虎處於安全的環境下,處於”非應激態“渾身放鬆,身體舒展。

老虎在捕獵中,處理”應激態“,腰背弓起,瞳孔微縮,身體伏低,釋放大量腎上腺素,隨時準備進攻(應激態有兩種常見策略,hit or run攻擊或者逃跑)

而如果”應激態“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身處必死局面。那麼動物就會進入第三種狀態,”僵直態“。身體強直不得動彈,類似於假死的狀態。

而思維模式對應以上也有三種形態,開頭說到的兩種不再贅述這裏補充一下第三種處於”僵直態“的情況。處於”僵直態“思維會陷入短路懵逼狀態,通常還會帶有情緒抽離等特徵。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7

這本書讀了好久,很多專業性詞彙 比較難接受,看完 不容易記住,但都是一些我們常見的、並且很想去了解的知識,只是它解釋的知識晦澀難懂…過段時間有再讀一遍的必要。

書的一開始作者模擬了兩個虛擬人物 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進行快思考 做當機立斷的決策,系統2是進行慢思考 深思熟慮的考量。光環效應、目標問題、啓發式問題、錨定效應稟賦效應、參照點、損失厭惡、心理帳戶、合取謬誤…還有很多類似的專業詞彙,明明都見過 但這本書中卻不好理解,現在要我解釋 都不知道能說出幾個…書中人提到有兩個自我 經驗自我&記憶自我,經驗自我是“現在怎樣”記憶自我是“總體如何”,其實也可以理解 在經驗中能闡述的是現在的感覺怎樣 而記憶中的是對整體的回憶…過程忽視&峯終定律,對於我們的記憶來說 我們很容易忽視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但卻對結局記憶深刻,如一個電視劇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很辛苦 但最後10mins她得到了追逐一生的愛情,我們會認爲她還是幸運的。深有感受,例如這本書 當我讀完的時候 我甚至很難記起前面章節的主要內容 但有晦澀難懂的感受,而最後的幾章卻記得很清楚 並且能理解。

書中講的內容還是能引起我的'興趣,比如“從第一次的驚喜到第二次的習以爲常”“我們並沒有自己想的那樣樂於助人”“第二次的表現與第一次並無因果聯繫”“損失厭惡”“我們爲什麼不願意改變現狀”“那種選擇會讓你更後悔”“幸福的方法”……

需要細細品讀與領悟,可能是間隔時間比較長 很多內容都忘記了,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的內容有很多,找個時間再看一遍。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8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豐富的案例,闡述了大腦中兩個不同的思考系統是如何工作的。書中還具體分析了各種影響我們思考的現象和效應,這些都是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坑。最後,作者分享了怎樣避免各種效應對理性思考的影響,對我們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有幫助。

1.瞭解思考的模式

在生活中我們總覺得覺得,自己有時太慎重,做一個決定時反覆斟酌,猶豫再三,最後纔拿定主意。而有的時候,又太沖動,想都沒想就做出了選擇,塵埃落定之後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仔細思考。這就是因爲,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着兩種思考模式。模式一,我們把它稱作快思考。模式二,我們把它稱作慢思考。面對不同的問題,大腦會自行選擇相應的思考模式,從而產生了不一樣的思考行爲。

在快思考模式,大腦會迅速地作出判斷,幾乎在瞬間就做出了決定。它更接近於條件反射,是一種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間就產生了。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它要求大腦集中精力開始工作,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直到最後做出判斷。慢思考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謹慎而認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菲茨傑拉德有一句名言: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這考驗的就是我們的慢思考能力。慢思考就像是一場頭腦風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響。雖然兩種思考模式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們的大腦似乎更喜歡快思考。但其實,這是一種思維惰性。事實上,大腦並不是像我們所認爲的那樣,能時刻保持理智。特別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2.如何做思考的主人

卡尼曼認爲,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決定,有兩個原則。第1個原則是,等待你做決定的領域,是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第2個原則是,你在做決定之前,必須瞭解這些規律,並且已經透過長期訓練掌握了這些規律。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關鍵詞,深耕。在同樣一個領域的長期訓練,能讓我們對這個領域的熟悉程度呈現指數型增長,也更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可能的情況,進而反饋到我們的練習中,獲得不斷改正的機會。日積月累,這會成爲一種正確的習慣,保證我們直覺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公式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受情緒波動的干擾,只關心數據和概率,比主觀的想法更具有可靠性。因此,想要避開直覺陷阱,不妨多用公式幫助我們思考。

所謂成長,就是在思考中不斷進步,持續前行。快思考,讓我們在瑣事面前能夠迅速做出判斷,把省下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慢思考,讓我們深入探索,理性抉擇,不至於因爲一時衝動做出錯誤的選擇。當兩種思考模式自由切換,統籌工作,我們的大腦就能更好地工作,做出準確而迅速的判斷。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9

《思考,快與慢》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的經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看法。這是他與已故的學者夥伴特維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後者英年早逝。 在這部書裏,作者專注於“思考”這一人類自發性活動當中,與其“心理學”經濟學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關係。康納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猶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國,1934年他的母親到特拉維夫探親時生下他,他小時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親是一家大化學廠的研究主管,事業做的不錯。由於他成長在納粹德國佔領期間的法國,身爲猶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聽到父母與朋友之間的閒聊,讓他從小對人的複雜性就有了概念,或許就是這種經驗讓他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1954年,康納曼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加入以色列國防軍服役,退伍後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1961-1978年間在希伯來大學心理系任教期間,他遇見特維斯基(Amos Tversky),開啓了一段輝煌的學術生涯。20xx年,康納曼與開創實驗經濟學的史密斯(Vernon h)教授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康納曼的貢獻在於,“透過心理實驗研究證明:經濟決策的過程是理性的假設不能成立,把心理學成果與經濟學研究有效結合,進而解釋了人

類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做判斷”。雖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康納曼卻認爲自己是心理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

《思考,快與慢》揭示了我們有兩個系統在主宰着我們的思考與決策,只是自己不自覺而已。“快”的叫做系統一, 就是各種直覺的`思考,它是整個自動化的心智活動,包括知覺和記憶,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康納曼說“直覺就是辨識,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統二,是要花力氣去思考的,必須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通常在系統一失敗後, 系統二纔會上場。系統二其實就是“你”, 套句佛洛伊德的名詞就是ego,而系統一是id,它在你不自覺的情況下主宰着你的選擇和判斷,當然這些心智活動有上限,所以人會犯錯。但是若能把統計知識加進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時,同時考慮很多訊息,這時系統一隻好退位,因爲它天生就不是設計來做這種事的。在統計數據的幫忙下,邏輯的思考就使我們能做出較正確的判斷,這時的你就是佛洛伊德的super ego了。本書指出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透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執行規律。直覺是需要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形成的。比如,象棋、

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複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於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於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資訊裏提取有效資訊;麻醉師就可以,因爲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麻醉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並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

過去覺得說話直來直去好,現在覺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說話方式更好! 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凡事憑經驗、慣例依靠“系統一”獲得結論,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確的,也是一種懶惰。應該充分調動“系統二”的引用、判定等邏輯思考能力,多問“是什麼、爲什麼”進而獲得“怎麼辦”的成果纔是我們應該做的。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需要有豐富的詞彙去準確清晰的描述,需要動腦子去換位思考,這需要不斷的學習。傳遞資訊既是技又是巧,閱讀可以做技術儲備,勤動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藝,熟能生巧。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20

《思考,快與慢》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人決策的思維流程及常見的謬誤,該書作者爲丹尼爾、卡尼曼,其曾因“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與在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有關的研究”而獲得20xx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該書提出,人的思維決策是經由兩個系統來進行的,分別是無意識且快速執行的系統1和需要耗費腦力的系統2。系統1可協助我們快速處理生活中碰到的問題,但也往往是思維誤區的來源(直覺)。系統2可處理邏輯較強的複雜問題,但卻非常懶惰,不願意處理任何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邏輯)。系統1與系統2相互影響,系統2的介入需要人們特別付出努力和集中注意力。該書主要談了幾點常見的決策偏差:

1、可得到偏差(經驗依賴)

人們做出判斷時往往傾向於從自己記憶中搜尋,繼而找出支撐點進行判斷。對於不確定的事,人們傾向根據以往經歷賭一個答案,這容易由於自己見識、視角和接觸資訊的原因而產生判斷偏見。比如,從來沒有見過黑天鵝,則傾向於否定該類物種的存在;社會階層較高的羣體往往高估平均收入水平,反之亦然。

2、選擇性忽略

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基由系統1形成先見印象(決策),其後在進行分析過程往往對支援該判斷的資訊給予更高的權重,而忽略與之相左的線索,即使這種線索是顯而易見的。在投資領域中,如果看好某家公司,則往往對其利好資訊過於關注,而忽略其負面消息,“鄰人疑斧”也反映的是這個問題。

3、概率忽視與思維定式

相比大樣本,極端的結果更容易出現在小樣本中。人們經常會將從小樣本中推測出的結果當做現實情況,而忽略了小樣本的代表性,草率地從特殊現象中歸納出普遍性。我們從某段時間企業的經營成果來判斷企業的長期經營效率顯然是不恰當的;又比如我們去某地旅遊,碰到一兩次公共交通工具無人讓座,就會對該城市民衆素質整體給予較低評價。

4、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指人們對未知量的價值進行評估之前,總會事先對這個量進行一番考量。如果我們在某份研究報告中看到對一隻股票給予了較高的'目標價,那麼在自行分析評估時往往會比未看到該價格給出更高的估值。

5、強調結果而忽略過程

同一個人和同樣的方法,在事情進展順利時就是講究方法,進展不順利時就成了死板。過於強調結果將加大運氣在偶然事件中的作用,並導致成功的不可複製。

6、心理帳戶與沉沒成本

我們做決策要更多關注自己財富總體的得失,而不是直觀感受;只關注當前投資的未來結果,而不要去考慮糾正之前的錯誤,或被過去投資的成本所困擾。

在投資領域,由於損失厭惡的因素存在,頻繁低額損失帶來的痛苦會大於同樣頻率的低額收益,我們更多是要專注於對基本面的研究,拉長投資時間,降低對短期小幅盈虧的關注。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做決策應該“集思廣益”且“三思而後行”,有時候“快”即是“慢”。(張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