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通用6篇)

讀後感2.07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思考快與慢》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通用6篇)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1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被告誡“眼見爲實,耳聽爲虛”時的欣喜:聽到的不一定是對的,一定要自己親眼所見纔去相信。

小時候之所以對這句話欣喜,是覺得從今以後自己懂得了一條處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這麼一條所謂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驀然回首我才發現,其實眼見不一定爲實,我自己親眼見到的東西很多是假的。

什麼纔是真的?

這得透過收集大量的資訊,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開懷抱,不抱偏見,實事求是地思考之後,方能得出相對真實的結果。

這也是本書《思考,快與慢》主要講的內容,快是指依賴經驗無意識快速作出判斷,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說話不經過腦子”;慢是指有意識的透過分析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謹言慎行”之類意思。

這本書主要圍繞“快與慢”這兩條主線來說,說的話題很切合我們的生活,可讀性很強,在讀的過程中我時而會心微笑,因爲我的確從中感受到了智慧。

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書,卻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靈雞湯般的說教,我想這些都是這本書脫穎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讀過這本書的人,不會那麼容易上當了,或者從反面來說,這個人可以成爲一個行騙的高手。

對於上當我舉例來說,你看下面的兩條直線哪個更長一點呢?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2

書名很形象,思考,快與慢。

原來我們的思考方式有兩套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憑直覺去想問題,想到什麼就認爲答案是什麼並且是正確的,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則是組織更多的資訊、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透過綜合分析後得出結論,這種就是慢思考。人吶,應該說腦子都是比較懶的,看到一個問題,無意識地就選擇用系統1的思考方式,只有對自己抱有懷疑態度或者經過一定培訓的人,纔會有意識地去啓動系統2的思考方式,系統2就是用來質疑、驗證系統1的。

讀這本書啓發挺大,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不要輕易去否認別人,先想想,並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想,因爲往往自己看一個問題受到了自己的經驗、環境、以前接受的意識等的影響,並且容易過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網上那些噴子們,感覺多半時候都是在用系統1思考,特別是那些帶人身攻擊的噴子,別人說個啥,趕緊噴,也不想想別人爲什麼這麼說,用了什麼論據,噴子們是隻要對方的說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開噴,就算要噴,也得講事實說證據吧,也得一條一條地反駁吧,不能一來就開始人身攻擊,這樣只能顯示出噴子還在比較低層次的水平,沒有包容心和敢於懷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噴柴靜霧霾的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

慢思考挺難。因爲受了很多與生俱來的快思考方式的影響,所以容易產生偏見、過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爲什麼我們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書中沒有給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學或者是人類學吧。慶幸的是研究者們竟然意識到了這麼不容易發現的東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歡快思考方式,並且快思考方式會產生偏見、錯誤、不理性等等,提醒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讓我們也有了意識,在生活中儘量去多培養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針對上面爲什麼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實是一種簡化複雜事物的思維方式,就是把紛繁複雜的事情透過概念替換,情景聯想等等換成比較簡單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遠古時代人們要生存,會有很多突發情況,要快速對突發情況做出判斷,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考量各種情況,而是透過聯想到上次的處理方式來快速做判斷,所以漸漸人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快思考優先的結果。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3

將人思考的系統分爲系統一和系統二,雖然我們都知道直覺反應可能會錯,但有時會更相信自己的直覺,我們以爲仔細思考後的答案是正確的,但其實並非如此。丹尼爾用各種案例與實驗再告訴我們系統一二的區別。

大多數情況下,人是懶惰的,思維也是懶惰的,我們更喜歡用直覺去思考問題,曾經自以爲是,但是在涉及選擇方案的時候自認爲100%正確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這本書裏,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維困境。我們會無意識的選擇,進入思維謬誤,一旦有自我損耗,面對相同的事物的評價各異,我們認爲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給我有了思考的空間,面對新事物時會考慮到啓動效應、光環效應、錨定效應,在看到舊事物時會出現情理之中的吃驚小於意料之外的情況,也會存在認知放鬆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說了,認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助於團隊合作。書中很多的思考謬誤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犯的錯誤,瞭解自身思考的侷限,及時聽取不同的意見,瞭解彼此的看法,能夠有助於團隊的成長。

閱讀《思考,快與慢》就像一場旅行,我們走出了家鄉,走出了自身的侷限,我們看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看到了與我們相似的人羣,找到了歸屬感;我們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羣,發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維火花,經歷過之後更加確信某件事,雖然書中會說到眼見不一定爲實,你所認爲的現實可能是自我虛構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別有滋味。這場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爲發現自己過去錯的一塌糊塗,但是轉念一想,錯中也是有對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維方法是錯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問題的方法,睡了一覺以後,又是新的開始。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4

我們大腦有說不清楚的侷限:我們對自己認爲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瞭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瞭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當我們回顧以往時,由於後見之明,對有些事會產生虛幻的確定感,因此我們變得過於自信。

——《思考,快與慢》

《思考,快與慢》是一本集所有行爲經濟學的一本書,作者用了各種實驗來反映出我們生活中做的各種決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決策,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行爲當中的規律,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爲習慣。

書中把我們的思維分成兩個系統:自主系統和耗力系統,其中自主系統的執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耗力系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通常與行爲、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我們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統引起的,但當事情變得困難時,耗力系統便會接手難題。自主系統在熟悉情境中採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作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自主系統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易犯系統性錯誤。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對於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自主系統還有一個更大的缺陷,即我們無法關閉它。

而耗力系統的'典型特徵表現在其各項活動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卻很懶惰,不願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關重要的任務卻只有耗力系統才能執行,因爲這些任務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統產生的直覺和衝動,比如人們在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時候,首先是自主系統的衝動,然後纔會是耗力系統的控制冷靜,再比如股市投資中人們的追漲殺跌的衝動,是來自於自主系統,冷靜之後的抉擇纔是來自於耗力系統。

舉個例子來說:一支球棒跟一顆球加起來是1.1美元,球棒比球貴1美元,請問一顆球是多少錢?

很簡單的一道題目,但是按照系統一的直覺,好多人應該會直接說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統二仔細想想,就發現正確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設計彷彿是我們受到了控制,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保持連貫的思維或時不時積極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說是不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人們總是儘可能避開這種情況,這就說明了爲什麼最省力法則能成爲法則。比如書中要求受試者一邊看能引起感情共鳴的電影,一邊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都會讓人或多或少不開心,這樣相當於關注兩個任務。人潛意識中反而會想着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當你的認知、情感、或身體這些不同形式集中於一個任務,那麼會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專注的力量。

通常常見的無意識的系統是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爲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所以佛家說要不迎不拒)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的直覺性判斷結果。這也就說明了引子裏說的話,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們的思考系統因此就會決定了我們做的投資決策,例如我們都比較喜歡確定的獲利,但遇到壞的選擇,多半會更願意去冒險。

你會選擇確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機會拿到1000元?

你會選擇確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結果多數人都選擇確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再比如當我們的股票有盈利的時候,多數人傾向賣出,尤其是獲利比較豐厚的時候,但是當我們虧損時候,就會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價,因爲當虧損實現之後會產生後悔或錯誤的感覺。這種直覺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決策。

上面的幾個例子也只是管中窺豹,書中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實驗,指出了什麼時候能夠相信自己的直覺,什麼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工作種做出更好的決策,避免一些常見的思維失誤。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5

一看到這本書的頁數,我就被嚇到了,以我的閱讀速度,怎麼可能在三天內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帶上了焦慮情緒,想跳過這本不看心裏上又過不去,拖拉了幾天後終於在子夜老鐵的指點下快速瀏覽了全書,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好書,才這麼瀏覽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習以爲常的現象的緣由。

1、人們更傾向於使用系統1(快思考),有困難纔會使用系統2(慢思考),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這兩個思維繫統,爲它們命名爲系統1(快思考)和系統2(慢思考)。

系統1就像大腦的自動反應模式,會根據生活經驗總結無數下意識反應的套路,使生活簡化,讓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變成一鍵執行的自動程序,節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腦力損耗。

系統2的所有運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運作也會隨之中斷。系統2十分謹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處理多重任務,這就決定了透過系統2運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更靠譜。當某樣事物令系統1蒙圈兒,違反了系統1熟悉的模式,系統2會被激活。

這告訴我們:系統2是非常懶惰的,它通常不會主動干預系統1的工作,除非系統1發出求助。而系統1是全天候24小時在線,且無法關閉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是系統1先出面,而不能繞過系統1直接面對系統2。因此當系統1認爲自己可以處理問題並給出答案時,就沒有系統2什麼事了。這種配合模式使它們的協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氣解決問題的絕不多費一分腦力。

2、解釋日常現象

光環效應,看到某人一個方面的光環,會類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質,比如打電話聽到聲音好聽的人,我們傾向認爲他人也會長得比較帥,人會比較聰明,但其實這些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曝光效應,即熟悉定律,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即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們在無意識的認知情況下,會發生曝光效應,即"無需推論的偏好"。

錨定效應,受別人給定標杆的影響。如果你到別人家做客,主人帶你先經過幾家五星級酒店,然後到三星酒店,你會有點失落,如果主人帶你先經過的都是不入流小飯店,然後進入三星級酒店,你就會有受重視的感覺。這個大家可能覺得不明顯,很多買車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本來準備買個10萬塊的車,到了4S店,最後絕大多數買的都超過了10萬,有的甚至跨了個臺階,買了超過20萬的,不知不覺受到了錨定效應的影響。買手機也會出現類似情況。超市更把這一套用的爐火純青。知道這個特點,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減少受影響的程度。

許多人害怕改變,原來是因爲相比於得到,人們更討厭失去,哪怕兩邊的價值完全對等。並非腦子裏出現的次數越多,就代表實際出現的次數越頻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來強調或者僅僅是媒體爲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來系統2更精確些,那爲什麼我們還常常驚歎於某些人的直覺?直覺真的是天生的嗎?看完本書後,我認爲直覺不是簡單思維,而是複雜思維簡單化的提煉,直覺準不準,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積累範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把複雜的思考過程訓練到自動化,就產生了直覺,也許意識層面還沒傳遞到,潛意識層面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在某方面的訓練越多,在這方面的直覺也會越準。

所以,做一個“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透過多看書多訓練達到的。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6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在之前就讀過,這次EDP培訓萬煒老師推薦後我又重讀了此書,給我一些新的收穫。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將得主。書中作者將人的思考分爲系統1和系統2兩個一快一慢的系統,系統1是一個無意識的運作,所以它的運作速度比系統2要快,系統2是受控制的運作,是一種更趨於理性化的思維方式,由於它要進行資訊的收集與加工,所以其動作速度比系統1要慢。真正要完全讀懂此書還需要其它相關的閱讀進行輔助,因爲裏面的資訊量和思考方式有大量的佐證來進行的,但此遍讀此書確實給我帶來一些新的收穫。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對待很多事物都有一個快與慢的分配,快與慢會形成一個過渡和轉換。在此對我的一些思考做一些簡單的分享。

首先,我們的工作到底是要追求快還是慢?我們要做到快慢有度,做好到客觀事實的把握。我們發現在工作中我們相對比較欣賞哪些反應敏捷對外界事物敏感的人,不論他們的反應正確與否,這種思考或行動的速度確實會吸引我們的一些目光。相較而言我們就會比較不看好那些看似反應較慢的人,認爲他們缺少激情,其實是我們對這些反應慢的人缺少足夠的信任和了解。這時我們的出發點就會着眼於快與慢的表現形式而忽略我們需要掌握的真正的資訊。有時反應慢的人其實他正在基於一些有利於公司平臺或更好的方式的思考,而我們其實工作中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快與慢後面的出發點。因爲思考的快與慢是可以轉換的,快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確,慢思考也不一定完全錯誤。快與慢是基於不同思考模式的兩種思考方式而已,我們不能簡單的被方式所吸引,我們應該更關注思考背後的東西,提倡將更多的資訊收集好後形成快思考模式。所以,快與慢的方式在管理中我們要正確對待它只是一種方式,是基於不同模式下的思考方式,我們要允許兩種方式並存。

其次,思考的快與慢決定了我們的成長模式。快與慢的成長是一個相互轉換的過程,並不是單向的。有一個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我們最初做一件事情時總會很快,當然或許會基於歷史經驗會比其它人快。但對一個全新的事物總是先從慢開始,因爲我們需要不斷的嘗試纔會將慢轉換爲快,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學習開車,學習開車總是會從開慢車開始,不會有某一個人學習開車首先從開高速120碼開始。這種模式無形中決定了我們的成長模式,我們人成長可以分爲三部分,已經熟悉的部分處於快模式,不熟悉的或突發的完全陌生的會處理慢模式,然後還有一部分處理兩者的轉化階段。以邵陽分中心客服爲例,除客服主管是比較有經驗的外,其他人員均是沒有接觸過此行業的人員,對她們的成長必然會經歷快與慢模式的轉換,首先她們剛開始接觸這個行業和一些工作要求,肯定從慢的節奏開始,但我們發現她們身上會有一些快的品質,譬如做事的風格、辦公軟件使用速度等,在她們的快模式中會不斷加入他們在慢模式中學習到的東西,逐步形成與公司要求要符的快思考模式,但是當她們的思考模式已經達到足夠快時,是否要求更快或者達到一定的快之後便終止轉換,或者不斷的補充慢思考,同時將慢思考轉換爲快思考。回到我們所說的第一點,快思考與慢思考都只是一種思考方式,不能簡單將思考的快與慢來判斷一個人的成長。經驗的積累和一些簡單重複的工作會要求形成快思考,但我們同時會發現,偶爾有人做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也會犯一些很看似幼稚的錯誤。那麼將慢思考轉換爲快思考的這各種成長模式是否出現了偏差?因爲我們之前的思考簡單的認爲將慢思考轉化爲快思考是一種很好的成長模式,或者是一種近乎完美而且在不斷追求的模式。其實這種模式是可逆的並在不停轉換的。在一定的時間我們有必要將快模式重回到慢模式,因爲我們發現很多時間經驗不一定完全有用,或者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可完全複製,因時因地制宜。但如果讓你完全拋棄經驗來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拋棄經驗來做事情可能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沒有機會去嘗試你的新想法。我們總會基於經驗或一些快思考來做事情,似乎展現自己快人一等,特別是某一個經驗的作用似乎有效的時候我們甚至會基於快思考來放大這個經驗的效果。有些基於慢思考的一些建議會被忽視,即使這些思考會是有益的。我們不僅要將慢思考轉換爲快思考,我們同時也要敢於將快思考放入慢思考模式,用慢思考的方法來重新檢視。這樣的相互轉化與促進才能更好的決定我們的成長。

最後,思考的快與慢需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資訊,尤其是來自外部的資訊來指導我們的決策。思考看似是自己的事,思考本身是無法獨立執行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加入新的諮詢才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思考。諸如此類的。包括我們自己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的資訊,我們也會發現不停的有重複的資訊提供給我們。我們有時對這些資訊是排斥的態度,不知不覺中便限入了自己爲自己設定的怪圈中。似乎在不停的思考,但這種思考始終沒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永遠都只是一種似曾相似。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結合所獲取的資訊來進行思考,不能對資訊抱一種懷疑的態度,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受資訊,我們要用開放的態度來加工資訊,不能在還沒有獲得資訊之前就對資訊進行篩選,然後在篩選的資訊上進行加工。正是因爲我們要接受大量的資訊我們纔會需要進行慢思考與快思考,並在兩者之間轉化。如果在接受資訊之前首先限定了一個資訊的標準,那麼即使是促進了思考的發展,但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思考始終打不開,就是因爲我們爲我們的思考設限了。思考本身就是資訊加工的一種方式,加工加工過的資訊是否有效?回到我們的工作中,我們會發現所獲得的資訊很多都是加工過的,事情的全貌很難從一個人口中得到的。如果我們僅僅從片面的資訊中進行快思考,或許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但這種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的。我們必須有開放的心態接受資訊後才能進行有效和回饋。

綜上所述,思考快與慢只是一種思考的方式,思考的本身不僅僅是爲了思考,思考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不能夠放棄任何一種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的分類會有助於我們重新面對資訊和加工資訊。我們有成長離不開外界資訊的獲取和思考的進行,我們只有用開放的心態進行資訊獲得後進行有效的快與慢的思考,並結合實際進行有效的思考快與慢的轉換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成長。

標籤:通用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