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致教師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9.88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教師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致教師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致教師的讀後感1

《致教師》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啓,傳遞着普通基層教師的境遇與困惑,苦惱與疼痛。

與其說那是某一個教師的問題,不如說是某一類教師的問題,甚至是所有教師的問題。我特別注意到《致教師》裏那些提問者。他們中有的是剛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有的是遭遇職業倦怠的老教師;有的奔波於城市,有的堅守於鄉村;有的教語文,有的教數學……每一個提問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生命敘事。因爲他們的存在,《致教師》中的“教師”不再是空泛的職業人羣,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人”。

我也特別注意到所提的問題。有的叩問價值,關於信念、關於理想、關於幸福;有的探討幸福,關於讀書、關於研究,關於備課、關於班級建設;有的問道人生,關於職業境界,關於生活情趣,關於處事爲人;有的討論教育生活,關於儀式與細節,關於讀書與寫作,關於教室締造與期末慶典……

朱老師對於每一個“問題”的迴應,不是簡單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維方式的照亮。我們把朱老師的這種精神帶到我們的班級,耐心的迴應每一位提出問題的幼兒。

我覺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事實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着“北”。作爲一個教師,你跟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裏,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其次,理想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爲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可是我們一直主張師道尊嚴,鼓勵師生之間有距離感。中國教育傳統有很多好東西,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過於強調師道尊嚴就不好。

教師還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這三歷是一個有機的聯繫,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本書,其價值是一樣的。我們要鼓勵教師成爲一個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人,要培養這樣一種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們。

總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一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理想,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些理想化爲前進的動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學的軌道,才能使教育在中華大地上結出更加文明燦爛的碩果。它也將時刻警醒着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羣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致教師的讀後感2

《致教師》這本書是由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老師所著,朱老師圍繞教師提出的教師關心的重問題和教師成長的關鍵問題,如“成爲教師的理由”“樣具備好教師的慧眼”“如何書寫教師的生命奇”“怎樣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爲教師一一解惑。當作爲新手教師的我閱讀了這本書之後,許多原來縈繞於心的困惑在書中得以解答,感覺像是一位良師益友在對我諄諄引導,讓我撥開迷霧,看清前路。

在書中朱老師提到新教育教師有三寶,分別是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發展共同體。這種三專模式來源於國外的.三大學派,一是以閱讀爲基“專業引領”模式,二是以寫作爲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爲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透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教師可以來自我培訓以實現專業發展。

首先,專業閱讀就是站在了大師的肩膀上前進。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智慧對話,是在向偉大的人請教學習。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會將老師當成百科全書來尋求十萬個爲什麼。在他們看來老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老師的知識面不廣就無法及時迴應孩子,就會丟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們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那麼我們應該讀什麼書呢?主要有兩大類:提高教師職業認同的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讀物和教師所教學科的專業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與學習是不可分割的。怎樣纔是善於思考呢?主要表現在思維有一定的深度、速度、變通性和創造性。做爲教師應該主動鍛鍊自己的思維,如思維導圖法。但最主要的是師生共寫隨筆,即教師透過教育日記、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覺地成長。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羣人能夠走得很遠。在我們完善自我時,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閃光點。無論是在哪裏,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讀書學習、討論交流、取長補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學校裏,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捷徑。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麼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穫!

致教師的讀後感3

朱永新,一個純粹的教育人,一個對教育理想不懈的追尋者,一個將閱讀和寫作視爲生命的人。由他倡導發起的新教育實驗,潮涌神州,風靡全國,引領師生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最近拜讀了朱老師的《致教師》,深爲其教育情懷折服,大受其教育智慧之啓迪。朱永新老師在文中用書信的方式,向我們娓娓敘來,就像一位熟悉多年的朋友和兄長,慢慢幫你解開心結,讓你喜歡教育愛上教育。

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以來,我一直走在鄉村教育路上,雖然沒有什麼成就和壯舉,但我一直珍惜和善待,一直勤勉努力着,就是不想辜負自己和學生,就是想在時光中慢慢遇見更好的自己。朱永新老師在文中的許多觀點,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我內心的共鳴。我們還需要教育理想嗎?如何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如何在堅守理想中尋找的教育的本質和幸福的真諦?朱老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生動詮釋了堅守理想的重要性。教師有了自己的理想,那麼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詩意的、都是幸福的。“作爲教師,我們不僅應該具有教育理想,還應該把理想的種子播在學生的心中。只有我們的孩子心懷理想,我們的民族纔會有希望。”是呀!作爲教師,我們手裏緊緊握着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我們將孩子們帶向哪裏,是影響他們一生的。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清晰的方向,而是隨波逐流,那是可怕的、危險的、不負責任的。教育情懷源於對教育理想的追求,我們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纔會有持久的情懷與激情。

教師成長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學校的事情,說得大一點,也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情。沒有教師的成長就不會有好的教育。教師和學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而是小溪與河流的關係,生命都是一條流動的河,不斷地交融前行,不斷地匯合出發,生命因此而豐盈靈動。對於教師的成長,朱老在文中指出“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教師的成長不僅需要外在的培訓,更需要自我的培訓。自己有選擇地去閱讀,品讀經典,解讀名師大家,我們就在仰視中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就會不自覺地嚮往和模仿,比如魏書生的科學民主管理法,比如李鎮西的愛心教育,“見賢思齊”是人心所向,我們有了教育的偶像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寫作是自我成長的需要,每個人都有自我傾訴的渴望,重要的是用文字的方式記下來,持之以恆地寫下去,在慢雕細鑿的歲月裏遇見更好的自己。寫作源於思考,寫作是思維的表達,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是一個不斷重新認識世界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教育完善自己的過程。寫寫我們工作的計劃、總結、論文和調查報告,寫寫自己的家信、日記、心得和反思筆記,所有的原創作就是我們的原動力。朱永新老師說:“原我們書寫一部教師的生命傳奇”,是的,我們每個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如果你願意寫、一直寫,就一定會寫出一部屬於自己的傳奇。

誠然,教育是要紮根於現實的泥土之中,在城鎮化加速的今天,鄉村教育已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但我們依然需要堅守、要努力。朱永新老師說得好:“中國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剛式的斥責和鞭撻,雖痛快卻無濟於事。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只有行動與建設,纔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與重構。”用愛行動,就會改變,就有收穫。

愛教育,就是愛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愛世界的最佳方法。惟有熱愛,我們才能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致教師的讀後感4

翻開朱永新老師的作品《致教師》,前言一篇《我是教師》映入眼簾,仔細品讀,覺得文字清新自然,寫出了一線老師的心聲。瞬間感覺朱老師離我們那麼近,那麼真實,一下子吸引我,讓我無形走進教育專家的精神世界。讀完《致教師》,掩卷深思。這本書就是爲一線教師而寫,文字的焦點離我們很近,令人振奮、感動和沉思。

本書共四輯。第一輯到第三輯是朱老師爲一線教師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誠解答。第四輯飽含對一線教師的希望和寄託。全書以一位新教育見證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師們最關注的核心問題。可以說《致教師》是朱老師對新教育一路歷程的回顧和思考,讓我們深刻感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義。每一位一線教育工作者,都能從字裏行間讀到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掙扎與困惑、執着與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鳴。

首先朱永新老師相信每一個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師都能從優秀走向卓越。《致教師》以教師對自身的認知程度爲出發點,與一線教師探討如何尋找爲人師表和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學會思考、閱讀、堅守,如何關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達教師職業的四重境界。教師對職業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幸福程度也與學生的幸福密切相關。朱老師相信每個教師都會在職業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樂和成長的辦法,都會以身爲教師爲榮,進而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說“爲了幸福,我們樂於做教師”。相信現實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熱愛自己的職業的,當我們工作出現倦怠時,把《致教師》這本書作爲鏡子對照一下,就會發現我們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特別是改進思想和行動。

我覺得我們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職業。因爲我們的發展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我們的溫度決定了教室的溫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是怎樣一個人,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如果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職業失去信心,學生也會變得沒有自信和朝氣。最後,我們要相信未來之路的美好,一路凱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師強調:“堅持纔有奇蹟。”他強烈建議一線教師要進行閱讀和寫作。經過閱讀和寫作洗禮後的教育工作者是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人,纔會離幸福更近。

讀完《致教師》,讓我生出一種渴望和信心,儘管我的生存狀態依然處於最底層,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將來會隨着朱老師的建議趨向幸福和完整。這就是《致教師》的力量!

致教師的讀後感5

寒假中收到了學校的教師共讀一本書——《致教師》。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本書中書名中的“致”字的與衆不同。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師寫給一線教師的一封封書信。在書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關於教育教學,以及教師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語重心長地解答很多教師在教育教學及個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苦惱。作爲一名一線教師,在讀過這本書後,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更被前輩自身對教育的熱愛所感動,更從中體會到一個教育前輩對後來教育者的殷切期盼,也讓我對教師這份工作更加珍視。

作爲一名班主任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落實基礎訓練是平時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特別關注這一篇文章——《讓語文迴歸生活——如何做好聽說讀寫?》。

多角度培養“聽”的能力。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在人際交往中,、聽非常重要。聽的時間遠遠超過說的時間。聽意味着眼睛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意味着能夠對說者予以及時的反饋,意味着對人的尊重。”那麼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如何落實這一點呢,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從還給孩子們聽的內容上進行豐富,並從聽的方法上與同學們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如何認真傾聽,有效的溝通,把這種最基本的能力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一輩子都受用。如告訴學生,在聽的時候要抓住關鍵字詞的意思來進行理解,而且不能忽略語調、身體姿勢、手勢、臉部表情和眼神所表達的意思。在聽的時候也要及時透過點頭等動作來表示自己正在傾聽等等。也就是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聽也應該作爲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多渠道的培養“說”的能力,除了平時在語文教學中循序漸進的教學,書中更提醒我們注意引導學生的表現欲,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因爲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着說話的能力。書中提到的新教育實驗的讀寫繪項目和口頭作文項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將閱讀、情感、思維、表達整合爲一體。讓學生在寫繪的過程中,透過繪畫語言、口頭語言和文字性語言,讓學生更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說“讀寫繪”是一種適合低齡段兒童的全新的閱讀,並解決了低齡段學生受知識所限無法完整的表達閱讀後的感悟的困難,爲老師及家長提供一扇讓我們觀察、理解兒童的窗,更爲孩子終身閱讀打基礎。

提升閱讀興趣,促進語言積累。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都能夠學得好、記得牢。新教育提出的師生共讀正是爲了培養真正的閱讀興趣與能力。如每天中午全班同學一起讀,假期裏師生共讀一本書,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們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積極閱讀,也建立了老師與同學們有了共同的話題,讓老師瞭解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夠恰當地引導學生去讀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書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師生共讀成爲學生一向喜愛的活動。

多鼓勵學生以說促寫、說寫結合,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課堂上,訓練學生對課文進行復述、改寫、續寫或寫縮寫等等很多的訓練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書寫訓練。我們更要鼓勵學生多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寫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下大暴雪的那一天,孩子們寫的日記就寫得非常的精彩,思維也特別活躍,是寫命題作文所達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鼓勵學生多寫日記,多觀察,寫作能力也就漸漸以提高了。

其實,由於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因此,我們訓練的內容形式上也應當不同。在提高學生聽些讀寫能力方面並沒有一定之規,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學中需要我們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才能將聽說讀寫落到實處。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對新教育又有了些許新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將課內課外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對聽說讀寫合理組織,和諧操作,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紮實,學有成效。

致教師的讀後感6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寒假期間學校精心挑選送給老師的一本書——《致教師》,其中分享了關於教學、學生、教育、教師等問題。對於一名剛參加工作進入教師角色的新教師來說如獲至寶,它以一位朋友的口吻諄諄教導,用信件的方式循循善誘,與我們進行心靈的交流與踫撞,讀起來親切又不乏高度,須細細品味,方知其教育的深思、用心之良苦、教學的方法以及成長的祕籍。

選擇做教師就要義無反顧,抓住這個積累寶貴經驗的重要時期,對待工作認真、敬業愛崗,做最好的老師。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因爲學習經驗獲得經驗,學習辦法獲得辦法。

一、讀書

《致教師》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詞語就是讀書,書中多次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讀書,培養讀書興趣,深入思考,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在新教師的“吉祥三寶——如何儘快成長爲名師中強調專業閱讀,以閱讀爲基礎是實現轉變的關鍵,沒有教師的閱讀,教師就不可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與發展。讀書是人第一精神需要,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透過讀書可以借鑑別人的經驗,讓自己的教學更順利,成長更迅速,可以學習教育智慧,並且運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管理策略的學習與實踐。

知識就是力量,閱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在明確閱讀重中之重的位置的基礎上,在站在大師的肩膀之上——如何進行專業閱讀又進一步提出解答了老師們應該讀什麼書,怎樣提高閱讀效率。廣泛而深刻的閱讀是創新思維的源泉,能夠讓自己的心真正冷靜下來的就是閱讀,讓我們看到無限風景。你的閱讀生活絕不僅僅是幫助你獲得知識,獲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幫助你擁有寧靜的心態、儒雅的姿勢、積極的狀態,讀書讓我們有一個寧靜的心態,從容的心情,理智的頭腦,開放的胸懷。擇書有益,讀最好的書,做有根的人,與最好的書對話,就是與最好的人爲伍,要做學生的先生,先做學生的學生,要做一個好學生,就要邊教邊學,認真教書。

二、教學

作爲新入職的年輕教師又一大困惑就是如何使自己的課堂更加充實,在這本書中朱老師也進行了充分的解答,對任何教師來說備課實際上沒有止境的,作爲一名年輕教師則尤其如此。從某種意義而言,課堂是教師精神的視窗,備課本身就是精神的體操,具有豐富的內涵,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教學環境的關鍵所在,備課是課堂教學準備和設計,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再認識再創造的過程,也是教師形成教學能力的過程。備課一方面是備教材,對知識進行大量的儲備,大量閱讀教學大綱、教材、其他與專業有關,與所教學科有關的書籍、經典名著、心理教育、優秀的文學作品等。另一重大方面是備“學生”,瞭解和分析學生的實際,知識需要與生命發生共鳴才能真正精彩,才能成長爲智慧,所以要想課上得精彩,就要了解每個孩子,透過課餘時間和孩子的交流和談話,透過各種途徑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幫助每個孩子建立屬於他們的檔案,深入瞭解後再回到課堂,所有的知識都會變得“有的放矢”。

《致教師》給予我的不僅是教育教學方法與經驗共識,更是教師心靈的鼓舞與力量,明確了我的前進方向。它是一本好書,更是我的良師益友。從精神發育來看,很大程度人的精神世界是由他閱讀的圖書塑造的,讀什麼你就會成爲什麼,讀《致教師》,我希望成長像朱永新老師一樣有情懷、有思想、有學問、有修養、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