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致教師讀後感

讀後感2.1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致教師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致教師讀後感

致教師讀後感1

翻開《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我不禁被他的目錄吸引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不要因爲這樣的話而自得”、“我是來欣賞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幹””。一個個獨特的標題就這樣把我帶進了這本書裏。書中平實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讀後感覺受益匪淺。

讀完後,就如同說的是自己的事一樣。同時也爲我們指出了許多誤區和錯誤。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明白了教師的胸襟能夠影響學生的氣度,也讓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從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徵是慢。同時我也知道了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課前緊張是正常。許多往日困在我心裏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讀着這本書我也時常反思我過去的教學生活,現在想想當時的我除了缺教學經驗外我還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幹”。再想想我現在的教學我更重視學生了,教學過程也流暢了。這些經過挫折而得到的經驗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當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當孩子聽寫詞語老是錯誤時,我們也會急,甚至有時會責罵他們。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們經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的習性會不自覺的影響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行爲直接對學生起了一個示範。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中指所說:因爲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爲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書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份責任感。所以 作爲一名教師,決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般的細節,特別是作爲一名特教教師更是如此,因爲聾啞學生的模仿能力更強,我們特師的教養對聾生的影響力會更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在我們面對聾生聽不懂、學不會的時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羣殘疾的孩子,我們不能看到他們未來的樣子,但是我們可以想象,我們能給他們的只有愛心,耐心,對我們的孩子實施持之以恆的教育。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現在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致教師讀後感2

這本書吳非老師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書中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並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方面。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一文中,吳非老師指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爲樂園;他的學生纔會開墾自己的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老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這是吳非老師教育我們不僅要做好學生的老師,更重要的是要做一個胸襟遼闊的良師。

我們經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的習性會不自覺的影響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行爲直接對學生起了一個示範。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中指所說:因爲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爲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書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份責任感。所以 作爲一名教師,決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般的細節,特別是作爲一名特教教師更是如此,因爲聾啞學生的模仿能力更強,我們特師的教養對聾生的影響力會更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在我們面對聾生聽不懂、學不會的時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羣殘疾的孩子,我們不能看到他們未來的樣子,但是我們可以想象,我們能給他們的只有愛心,耐心,對我們的孩子實施持之以恆的教育。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現在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致教師讀後感3

《致教師》是新教育實驗之發起人、總負責人,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先生的一部最新力作。

全書共分四輯,即“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借我一雙好老師的慧眼”“願我書寫一部教師生命的傳奇”“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輯共收錄先生與一線教師對話的46封問答式書信,最後一輯收錄自20xx年以來先生爲寄語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辭。16萬字的篇幅裏,看見真實,也看見真誠;遇見理性,也遇見理想;見證深度,也見證溫度。那是普通教師的“問題之困”,更是平等對話的“智者之聲”。因此,“致教師”,與其說是一個書名,不如說是一個意象。在文字與心靈相遇的地方,亮着心靈晤對的古典燈光。

看過朱永新教授的多部著作,讀這本書就像在聽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對面相互聊天談心,一位慈祥的長者正施慧於民。細細咀嚼品味,又總能獲得許多思想的哲學的和詩意的享受。

作爲一名教師,第一項修煉就是做讀書人。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如朱教授所說:“你的閱讀生活,絕不僅僅是幫助你獲得知識,獲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幫助你擁有寧靜的心態,儒雅的姿態,積極的狀態。”難道不是嗎?在閱讀中獲得教養,獲得心靈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作爲一名教師,要經得起繁華,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讀書中,把自己修煉成如一座圖書館的人。

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現實生活中,有些老師以工作繁忙爲藉口懶於讀書。爲此,朱教授直言不諱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滿足、很容易停滯的。”同時,又不無風趣幽默地爲教師們支招:“自來水是壓出來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時間抓起來就是黃金,抓不起來就是流水。”是啊!當我們把讀書當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樣自然時,還會擠不出時間讀書嗎?在這種須臾不可或缺的閱讀狀態中,我們就獲得了幸福。要是讀不完一本書,至少可以開始讀第一頁,慢慢地,讓讀書成爲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行走姿態。

是啊,教師就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武裝自己,適應社會、適應工作需要、適應孩子們。在朱教授前言中的《我是教師》中提到的,“教師不是蠟燭,教師不能以化爲灰燼做代價,以此去照亮學生。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纔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教師,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沒有誰的靈魂是機器,能用某種工藝任意修理完成。”說的好有深意,讓我們以此來共勉吧!

致教師讀後感4

談到教師,人們會說教師這個工作好,輕鬆、待遇也高;朋友們會說:教師是個光輝的職業……很多時候,大家對教師職業的評價都是過於神聖化。

暑假裏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書中第一輯中這樣寫到:"教師歸結爲神聖,會過於強調教師的奉獻與犧牲,容易導致神化和苛求,動搖了紮根於現實的堅實基礎。"讀完這句話,我的心裏充滿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老師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

記得自己剛走上教育崗位的時侯,我們有同學做了銷售行業,在商城與人侃侃而談、唯利必爭,我是自卑的;有同學在服務行業混的風聲水起,職位攀升,我是自卑的。但在我的陣地上,在那三尺講臺上,我是自信的。面對臺下三四十個孩子,我侃侃而談,娓娓道、輕鬆自如的把知識傳授給孩子們,我很驕傲,我是開心的。迄今爲止,我在教育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年了,但我仍然保有當初教學的熱情。朱永新先生在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幸福從哪裏,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與自己的關係。我的幸福感大多是自教育,於我的學生。當一個學習不積極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在堂上能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堂活動時,我的內心是幸福的,當一個調皮不聽話的孩子,在我的關心、教導下能懂禮、感恩時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滿庫同學是我們班較靦腆的一個孩子,爸媽在北京做生意,平時和爺爺在家,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我對他會格外關注一些,這個孩子的脾胃不是太好,有時常會胃疼。記的有一次他胃疼,在徵求了他家長的意見下,我帶他去醫院看了看,開了藥吃了之後,還用熱毛巾給他敷敷了肚子,直到他睡着,我才離開宿舍。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就注意在平時吃飯時會經常提醒他,先喝湯,要細嚼慢嚥,平時注意不吃生冷的食物。這孩子胃疼的毛病很少出現,人也胖了些。每次給家長溝通都是滿滿的感激。靦腆的小男孩也開始主動和我說話,我打掃衛時會主動幫我,我改作業時會湊到跟前和我聊天,甚會至心疼我不願給我添麻煩。被學生信任,被學生親近,被學生感恩。作爲老師這是我的幸福。

還有一個已經畢業六年的學生,每年的教師節他都會記得給我打電話或發短信,祝我節日快樂。我是感動的,幸福的。我的幸福自於孩子們健康的成長,自於孩子們優異的成績,自於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自於孩子們偶爾給我帶的小驚喜,記的我生日那一天,同學們祕密佈置黑板,每人一句祝福的話,同學們的賀卡,同學們的畫,使我感動滿滿,我想我感受到了作爲教師的幸福感了。

教師這個職業,既平凡又聖神。我們的幸福很簡單——也許是今天哪個學生堂上表現出色;也許是哪個學生有了進步,也許是哪個學生改正了錯誤,也許是自己取得了進步,也許是她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做一名教師不易,做一名優秀教師更不易,也許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難和磨練,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堅持,會讓我收穫很多。

致教師讀後感5

《致教師》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啓,傳遞着普通基層教師的境遇與困惑,苦惱與疼痛。

與其說那是某一個教師的問題,不如說是某一類教師的問題,甚至是所有教師的問題。我特別注意到《致教師》裏那些提問者。他們中有的是剛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有的是遭遇職業倦怠的老教師;有的奔波於城市,有的堅守於鄉村;有的教語文,有的教數學……每一個提問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生命敘事。因爲他們的存在,《致教師》中的“教師”不再是空泛的職業人羣,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人”。

我也特別注意到所提的問題。有的叩問價值,關於信念、關於理想、關於幸福;有的探討幸福,關於讀書、關於研究,關於備課、關於班級建設;有的問道人生,關於職業境界,關於生活情趣,關於處事爲人;有的討論教育生活,關於儀式與細節,關於讀書與寫作,關於教室締造與期末慶典……

朱老師對於每一個“問題”的迴應,不是簡單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維方式的照亮。我們把朱老師的這種精神帶到我們的班級,耐心的迴應每一位提出問題的幼兒。

我覺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事實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着“北”。作爲一個教師,你跟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裏,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其次,理想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爲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可是我們一直主張師道尊嚴,鼓勵師生之間有距離感。中國教育傳統有很多好東西,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過於強調師道尊嚴就不好。

教師還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這三歷是一個有機的聯繫,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本書,其價值是一樣的。我們要鼓勵教師成爲一個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人,要培養這樣一種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們。

總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一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理想,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些理想化爲前進的動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學的軌道,才能使教育在中華大地上結出更加文明燦爛的碩果。它也將時刻警醒着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羣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致教師讀後感6

最近的空餘時間,都是在讀《致教師》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針對性的加以剖析、深究。書中教師的問題、疑惑、故事等都是我們教師身邊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發生的,讀了之後,收穫很大。

很喜歡書中的這一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爲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作爲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着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班裏的小銘,紀律不好,讓人頭疼,卻發現他熱愛勞動,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總是第一個舉手說“我來幫他掃。”於是,順理成章的,他成了班裏的生活小老師,負責發放筷子等,當上班幹部的他,果然不一樣了,還經常提醒別人要遵守紀律。另一個小承,成績不好,紀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強,還非常懂禮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學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裏掛着的鑰匙,批評的話會變成關心的話,慢慢的,學生和我關係好了,就不會在課堂上搗亂了。班裏還有一個小景,一年級時成績很差,作業不寫、上課講話,每節課都攪壞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數學課上,黑板擦不見了,全班孩子都幫着尋找,突然,這個學生衝上講臺,趴在地上,全然不顧滿地灰塵,從角櫥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給我,短短几秒時間,孩子善良質樸的天性打動了我,從那以後,我讓他每天數學課前幫我開投影機,他對這個從未有過的“待遇”也很吃驚,很高興地接受了任務。之後的數學課上,各方面的表現開始一點點進步,每一個進步都會給他鼓勵,現在看看,似乎這孩子還挺可愛。學生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們需要老師平等的對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關愛的孩子,老師的鼓勵,能讓他感受不一樣的溫暖。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裏的每個學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你給他一個舞臺,他就能還你一個精彩;你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爲你創造無數輝煌。作爲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會一路學習下去。

致教師讀後感7

英國哲學家邊泌說:“我們在分給他人幸福的同時,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而教師的故事,必然與學生在一起,當我們的故事和學生相互編織,當我們的生命和學生共同綻放,我們書寫的就是一曲生命的宏大交響曲。

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師》的前言中這樣告訴我們“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春蠶,不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與學生是互相依賴的生命;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神聖與平凡中穿行;……”朱永新先生在書中還提到了教師職業的四種境界: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老師;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老師;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老師。教師在這樣的描述下,不再過於神聖化,而也是一個發展中的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頓時,有了從教師這份職業,這個使命中,讓生命更幸福完整的渴望。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兒,需要成長的養料,而不需要外界過於來強調教師的奉獻與犧牲。作爲教師,只要每天進入校園,看到孩子們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就會從心底感覺快樂和幸福。教師的幸福莫過於每天孩子親熱的擠在跟前跟我說這說那;每天回家前,聽到孩子的一聲聲再見。

迄今爲止,我在教育這個崗位上奮鬥5年了,但我仍然保有當初教學的熱情。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道路上,如何和孩子們一起創造幸福。朱老師提到的幾個問題,我們會不會也自覺得問問自己:我的使命是什麼?我的天職是什麼?我既然來到這個教室,能帶給孩子什麼?我怎樣爲孩子創造出最大的發展空間?我怎樣讓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朱永新先生在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幸福從哪裏來,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與自己的關係。書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關注每一個孩子,幫助落後的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讓教育和孩子們的生活緊緊相連,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東西,讓他們成爲主人。在一個班級裏,孩子千差萬別,當面對他們的時候,教師的職責就是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級裏的快樂。特別是對待一些落後和有問題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天使。

在《致教師》中,提出教師也要正確的關愛自己。像廢寢忘食之類,一味地奉獻和犧牲,可以作爲拼搏的狀態,卻絕對不能成爲常態,要學會科學、合理、從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認識一個人要靠緣分,瞭解一本書要靠耐心,征服學生要靠智慧,與人相處要靠包容。人,相互幫扶才感到溫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簡單!

致教師讀後感8

幾年前就讀過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此書篇幅很長,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教育的不同問題。吳非老師的確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頁的內容濃縮爲一段話啓迪我們,使我感觸頗深: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這本書至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長不惜重金購買了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百餘本,每人發了一本,讓暑假閱讀。當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剛上班的老師了?《致青年教師》這書是給剛上班的老師看的。然而,邊讀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爲,卻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讀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淺。

書中拉家常式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觸膝相談一樣親切。讀起來竟然愛不釋手!

這本書吳非老師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爲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啓發我們爲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爲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爲,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着重要影響的!

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對我的觸動很大。聯想到現在許多老師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對教學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把完成任務當成目標,工作就是爲了掙份兒工資,於是乎,工作處於被動狀態,領導推一推,他就動一動,教學沒有激情,更沒有幸福感,這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又會怎樣呢?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說的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着、幸福着!

致教師讀後感9

暑假,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感觸觸頗深。

吳非老師以平易的語言,將自己教書生活中那些生動典型的案例,一個一個展現在我們面前,書中很多寶貴的意見能讓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閱讀這本用心靈澆灌的文字,就如同與一位智者在徹夜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在人生必經的歲月裏,青春的印記彌足珍貴。在燦若繁星的時光中,流逝的是青春的光陰,記錄的是思想的沉澱,而正是信仰支撐着青春的腳步。信仰是呼吸的空氣,信仰是沙漠中旅人的飲水,信仰是我們心中的太陽。正值青春的我,懷揣激情和夢想,走上了教學的工作崗位,工作七年有餘,心中一直堅守者那最初的信仰——示人以美好,授人以希望。

在第一輯中有一篇名爲《做個有胸襟的教師》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吳非老師寫道:“教師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優秀教師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樣遼闊,如同長空一樣高遠。只有教師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爲學生的樂園;他所教的學生,纔會愉悅的開墾自己的心靈。”

教師在教學中不光是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還要擔負起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面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擁有愛心、耐心,寬容對待。如有學生遲到了,別爲難他,讓他進教室。因爲學生遲到了,內心一定很不安,能站在教室門口,那也得需要很大的勇氣啊!教師用寬廣的胸襟對待學生以及身邊的人,無形中透露着教師不凡的氣度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將春風化雨般滋潤着、影響着學生,學生也將心胸開闊起來,不自私,不與別人斤斤計較。

同時,吳非老師還指出有的教師心胸狹隘,總會把同行貶得一文不值:同行愛好讀書,他馬上就批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同行發表了幾篇學科論文,他就說“評價教師還是要看課堂教學”;看到同行上課受到好評,他又會說“只能上課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樣樣不如人,什麼都比不了,他甚至又會說“沒有生活情調又有什麼意思“。這些事情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舉步維艱。這就讓我想到了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我剛看這本書時,還不以爲然。現在走上社會,到處都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時不敢“冒尖”,有時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點成績,免不了要看小肚雞腸們的臉色……然而,自己對別人,則儘可能地做到一片坦白。我的人生個樣就是:簡單做人,真摯待人,平凡人生。我對學生說過,我要說到做到,一視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爲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吧。

追尋着吳非老師那束光,品讀着《致青年教師》這本書,讓我如沐春風,使我對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心懷理想,不懈追求,追尋心中的那片光,朝着教育的理想不斷前行!

致教師讀後感10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於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

捧着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吳非老師主要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爲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爲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爆發了,他居然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着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鬆,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後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於他們人性的甦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爲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爲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爲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教師讀後感11

最近,我讀了《致教師》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當我翻開這本書後,書的前言就讓我很感動。在前言中否定了人們對教師的普遍的形象比喻,讓我感覺和作者的心一下子就融合在一起,有了把這本書讀下去的慾望,這首詩沒有過多的華麗的詞彙,沒有教師的過多的酸澀鹹苦,全詩是那麼的真誠,讓人感動,他對教師和教育的理解、感悟讓我們覺得是真正的被人理解了。書的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讀了之後,收穫很大。

我很喜歡書中這幾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爲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做學問,一定要先學“問”,自己能提問題,在經過自己的思考想問題,自己求得答案。這纔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纔是真正掌握學問,增長學問。”

作爲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頭疼,喜歡不起來的。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着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書中說得不錯,“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作爲教師,就一定要相信每個生命都有與生俱來的力量。”“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沒有‘開竅’,一定是時機還沒有成熟,或者是你還沒有找到開啟他心扉之門的鑰匙。”“其實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幫助每一個人認識他自己,成爲他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最後成就人生的是自己,因爲自己纔是命運的主人,”孩子們都是帶着純真與真誠來到我們的身邊,把世間最好的愛給了我們,我們老師不要因爲他們的成績不夠好而去否定他的一切;不要因爲一個知識點講了多次,他不理解而以爲他們是在和我們作對,而放棄他們;不要因爲他們一時的衝動犯了錯而對他不再信任,沒有信心……要多給他一些時間,空間,讓他們去發展,等他們最後爆發出他們的潛能,創造出讓我們難以置信的輝煌,我們能做到的是,作爲他們人生的守望者之一,盡我的所能陪伴好他們,教會他們如何做人,靜待他們成長,結出豐碩的果實。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裏的每個學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你給他一個舞臺,他就能還你一個精彩;你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爲你創造無數輝煌。作爲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會一路學習下去。

致教師讀後感12

最近讀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其中有一篇《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對學生一視同仁》,讀後我掩卷細思,對自己以前的行爲深感慚愧,這篇文章也讓我茅塞頓開,如夢初醒。

“一位老師所要面對的'孩子是差異巨大的生命,難以做到一視同仁同仁,可以說十分正常。但是作爲一個老師,正是得知這一點,我們才更應該記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夠成爲我們厚此薄彼的理由……作爲教師,就是要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其實,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幫助每一個人認識他自己,成爲他自己。”

這些語句直擊心靈,讓我讀後念念不忘。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覺得我太愛給學生貼標籤,每天只關心他們的表現,極少關注他們本身,我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再這樣下去,我也許就要毀掉他們的童年,毀掉他們可能的成熟豐滿的明天。於是我決定改變自己,首先我要改變對一些孩子的態度。

張思是我們班有名的調皮鬼,他經常讓我感到頭疼和不耐煩,這不今天上課時,他居然半扭着身子,歪着脖子,跟後邊的同學竊竊私語。我氣得七竅生煙,滿腔怒火快要從眼睛裏噴射出來,他無視我的憤怒,繼續我行我素。下課後,我把他約出來,按捺住自己的強烈不滿,像對待我喜歡的孩子一樣,柔聲細氣地說:“看你文質彬彬,我一直以爲你是個知上進的好孩子,不應該給我一個調皮的印象呀。”原本有些吊兒郎當的張思,聽完這句話,慚愧地耷拉着腦袋,像個雕塑,一動不動。從那以後,他低調了許多,上課也能做到安分守己,不再調皮搗蛋。某次作文課,張思跟同桌李霞拉扯起來,我走過去,示意他們安靜,李霞一把扯過張思的作文字,塞到我懷裏,嘴裏直嚷:“老師你快看他的作文。”

張思的臉刷地一下就白了,像只等待圍捕的小獸,驚恐萬分。我有些疑惑,拿着本子認真看了起來,只見上面寫着:“王老師像只兇惡的大老虎,眼睛瞪得銅鈴一樣,我哆嗦哆嗦地站了起來,腳下像絆了兩個大米袋,費力地向前挪……”我忍俊不禁,拍拍他的肩膀:“寫得不錯,比喻很貼切,形象生動。”張思滿臉吃驚:“老師,我真的寫得很好嗎?”“嗯,真的寫得很好。”我直視他的眼睛,鄭重地點點頭。他顯得很興奮,臉蛋而紅撲撲的,像朵快要綻放的映山紅。晚上,我注意到他更新了說說,他拍了那篇作文,旁邊備註:我不知不覺愛上了學習。看到這些,我恍然大悟,他之所以自省轉變,就是那些我不經意間的讚賞。這真應了朱教授說的,愛是教育的底色。

雖然,我現在只改變了一名學生,但是那種幸福的滋味是別人難以體會的,我想我被《致教師》喚醒了,我願意創造更多這樣的幸福。借用朱教授的話,那就讓我挖掘自身的無限潛力,激發不可限量的能量,讓明天遠遠超出想象,爲孩子的童年抹上亮麗的一筆。

致教師讀後感13

隨手又翻開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回想着每個小小題目背後的故事,現在,似乎“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小隨筆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讓我爲自己在現實教學中的無奈找到了些許安慰,即使心裏明白有問題不應該從學生身上找原因。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很早就聽說過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而自己也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一個蘋果,雖然其中的一些因上帝的偏愛而被咬了一口,存在某些缺失,但美好的童心終將綻放它的光彩。而教師作爲人類心靈的偉大工程師,其偉大的任務就是讓每一顆美好的心靈繼續美好下去。俗話說,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我質疑過那句我深信不疑的話語,難道真的只是老師的問題麼,難道是自己的太過失敗造成了某些學生的現狀麼,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麼……想到這,突然會有些對不住孩子家長們的意識,在家長的眼中,他們的寶貝是如此的出色,即使有些不足也顯得微不足道,而在我的眼中,他們是有那麼些不足。曾在想,如果是因爲我而讓他的孩子變成這樣,那自己的可真是罪過大了。

在讀過吳非老師的“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隨筆後,內心的罪孽感稍稍減弱,儘管可能是在找藉口,但也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理。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盡相同,每位學生的自身素質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人在很長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許,在目前,在三年級階段,對於他來說,未能達到應有的學習水平或學習狀態,但是,這並不代表在將來的日子裏,他會繼續處於低潮階段,每個學生的未來存在着變數,而我期待着那個向着美好的變數快點到來。

聯想到班級裏的學生A,性格內向,語言表達能力非常薄弱,一句簡單的話讓其說需要好幾分鐘,我曾多次花費小學科課時來給他補習基礎知識,可惜收穫甚微,讓我一度覺得很無語,其家長似乎也很明白孩子的薄弱處,也表示很無奈。學生B,聰明靈活,卻也過於調皮,對“學習”一詞沒有什麼概念,課堂上總是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爲,自律性較差,但透過和他的私底下交談,發現他的“懂事”,對老師和家長們每天唸叨的長篇大論都銘記於心,可就是無法付諸實踐,爲此家長沒少操心。()學生C,大致情況與B較爲相似,不同是他們家長的反應,相比而言,學生B的家長爲孩子付出的更多,所採用的教育方式也較爲溫和,而C學生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也導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

或許,在目前來說,這些學生可以稱爲“很難教的學生”,也一度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在他們身上花費的時間比在一羣學生身上花費的都要多,但結果往往不令人滿意。就要一些“貼心”的學生來對我說,“老師,別管他了,他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面對這樣的“忠告”,從一開始的驚訝這句話竟從孩子的口中說出,到目前的無奈但依然期待着奇蹟的發生,而我需要做的應該就是拿出更多的耐心、愛心與恆心了吧。

致教師讀後感14

吳非老師在《致青年教師》中寫到:“我半生做教師,越來越感到,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常識”就是“基本知識”,我們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學,那教育教學的常識是什麼?

新教育提出的“讓人成爲他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是常識;李鎮西老師說的“用兒童視角做教育”是常識;“最起碼的尊重,最樸實的教學”是常識;“教育的重要特徵是慢,必須遵守,不能繞過去”是常識;愛孩子是常識;相信孩子也是常識······

原來這些都是常識,可我們每天是否在遵守常識呢?

在學校現場,很多老師爲了考個好成績,拿個好名次,一味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考得不好,就用罰抄十幾乃至幾十遍的方法來補自己的教學之不足,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這樣的現實還時有發生。

課堂上,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着、講解着,學生成了裝知識的容器,給一點就裝一點,不給就等着,學生沒了問題意識,沒了自主思維,甚至沒了自我,這樣的課堂也存在着。

有些老師對學生說話淺薄粗俗,更有甚者惡語相向,他們或許不知道自己在學生心中是什麼形象,更沒有想到自己的教育語言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壞影響。

大家都知道教育憑藉的是人的愛心與智慧,“教”和“學”的關係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可當我們高高舉起所謂“教師的尊嚴”旗幟,俯視學生時,又怎能奢望學生的親近呢?由於我很少批評學生,學生和我走得比較近,和學生談話時也多是溫和的語言,曾有同事見了說:“你班學生怎麼不怕你呀!”呵,爲什麼非要讓他們“怕”我呢?難道不怕就不是老師了嗎?“親其師,信其道”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不也是常識嗎?很多老師嘴裏唸叨着這句話,手裏卻拿着懲罰的“鞭子”,沒有“親”,何來的“信”?

如果能把名利看得淡泊些,能爲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把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就不會採用無用的罰抄形式和無休止的繁瑣講解了;如果能時時想到自己的每一句話,都關係到學生的人格養成,關係到學生的思維品質,或許會重視話語方式,不敢有粗俗的行爲;如果懂得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就不會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把學生當成朋友或孩子。

再次回味吳非老師的那句話:“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可即使是常識,也需要學習,也需要發現,也需要維護。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發現這些教育常識,或許一個教師,要透過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而這也都是在不斷學習中總結髮現的,同時又需要衆多發現者在以後的實踐中去努力維護,做一個不違背常識的教育者。

老師們,教育常識就在那裏,你可看得到?又能否做得到?

致教師讀後感15

翻開《致教師》一書,淡淡的書香中,”我是教師“這首小詩赫然映現,”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春蠶……”感慨,的確,教師就是教師,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現場直播。而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和學生的故事互相編織,我們的直播中有他們的身影,我們的最美時光中離不開我們的學生。

細讀《每天都是最美時光——如何做晨誦午讀暮省》一章,更多地感受到我們的最美時光中少不了書香縈繞。

朱永新教授提出,“晨誦、午讀、暮省”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一種迴歸樸素的生活方式,它是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體現。”

朱教授希望孩子們在每天的黎明時分與經典詩歌共舞,讓他們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時間得以舒展,心靈得到喚醒,以飽滿的的精神,開啓一天的學習。想到我們學校每日的經典誦讀就是開啓學生新的一天的“必修課”,這種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領略了優美的母語,感受了詩歌所傳達的情境、思想及音樂感。

朱永新教授曾說:一個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個民族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民族的整體閱讀水平。新教育實驗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民族的閱讀,尤其是兒童的閱讀。

猶記得上學時和好友一起讀《紅樓夢》,大家會反覆讀,把書中的所有詩句都摘抄下來,還按照格式韻味寫一些酸文酸語;讀《簡愛》時會徹夜不眠,各自寫下十幾頁的感悟交流,視旁人訝異眼光於不顧;讀《文化苦旅》的時候,特別崇拜餘秋雨,雖然感覺那時候有點裝文青,但確實學到了很多知識……至今懷念,覺得那是最美的時光,最幸福的時刻。

再看我們的學生,再也沒有了我們兒時得一本書的歡欣,似乎也找不到在書中徜徉的快樂了。電視、網絡、應試等等童年的殺手,肆意吞噬孩子們的閒暇、良知和身心健康,閱讀的世界蒙上了灰色陰影。作爲教師,很希望閱讀能如一條潺潺的溪流,流進孩子們那金色的童心天地,讓他們從容地應對一切生活的誘惑與壓力。

現在,孩子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讀什麼樣的書。個人認爲,老師和家長只需作適當引導,不可過分限制孩子們讀什麼樣的書,採得百花方能成蜜,讀書也一樣。其次,是什麼時候讀。朱教授提出,午讀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時間表述,不一定就是午間閱讀。

再次,怎麼讀?朱教授倡導班級共讀,親子共讀,師生共讀。另外,一定的儀式感也是十分必要的,擇一段時光,亮一盞燈火,捧一本好書,拈一枚書籤,以此富於儀式感的方式,去另一個世界裏走一走。當這種儀式感成了一種習慣,那就習慣成自然了。

“行動就有收穫,堅持纔有奇蹟”,如此堅持閱讀,那暮省就也是意料之中了。

這個世界有走不完的路,看不盡的風景,讀不完的書,但願作爲一名語文老師,能盡我們所能,引領學生用最美的時光去讀書,去感悟,能帶給學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靈旅行,沉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中,去體味書裏的精彩與睿智,讓學生收穫成長,收穫幸福!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