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基因傳》讀後感(通用6篇)

讀後感2.2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基因傳》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基因傳》讀後感(通用6篇)

《基因傳》讀後感1

讀《基因傳》前我對基因的認知少之又少,雖然會常常驚歎於生活中某些家庭成員外貌、性格、行爲的高度一致性,但是從來沒有深究其原因,也沒有意識到科幻片出現的基因變異怪物離我們並不遙遠。悉達多·穆克吉在這本書裏按照時間順序,詳細講述了基因理論的起源、發展和未來,也花了大量篇幅介紹基因理論發展背後科學家們的鬥爭、合作與艱辛。

基因理論的起源

在基因理論萌芽前,歐洲一直信奉神學,認爲世界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就連當時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達爾文也不敢公開質疑物種的起源。但是達爾文在非洲考察收集動植物樣本後,發現物種的多樣性,同一品種的鳥類爲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逐漸進化成外表差異顯著的物種。進化論的提出反應了當時人類已經開始思考“who am I ?”。

與達爾文同時期的孟德爾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與名望,每次參加高校教師職級考試都以失敗結束,可以說是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典範了。然而,就是這個職業生涯被命運捉弄的神教工作者揭示了偉大的遺傳定律。孟德爾透過培育各種特徵的豌豆,幾十年如一日,記錄不同性狀的豌豆雜交後的特徵,有些性狀是顯性遺傳,有些則是隱性遺傳,孟德爾歸納總結得出:存在某種不可分割的最小因子決定着生物所有遺傳特性,這個最小因子就是基因。

基因理論的發展

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像開啟了生物學大門的鑰匙,一大批科學家開始涌入生物學領域,生物學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格里菲斯透過肺炎細菌轉化實驗證明裏DNA是遺傳物質,沃森克里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的中心法則,桑格發明了DNA的測序方法,一些科學家透過遺傳疾病定位到突變基因。

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一定也會存在壞的一面。基因理論曾被一些極端分子扭曲利用,對一些無辜者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美國在20世紀曾大肆鼓吹“優生學”,無知的政府、學者認爲優秀的父母必定能夠生出優秀的孩子,而那些沒有受到多少教育、精神狀況不好的父母所生的小孩智商一定不高,並且以後小孩的精神狀態也會跟他的父母一樣,他們信奉遺傳學中的“馬太效應”。美國有些洲竟然將“優生學”編入法律法規,對某些婦女及其子女進行了絕育手術,殘忍的剝奪了他們的生育權。德國的納粹分子也是極端基因論的產物,他們試圖透過種族滅絕的方式避免自己的“高貴”血統被“污染”。基因的發現帶來了生物學的革命,而革命總是伴隨着血雨腥風。

基因理論的未來

人類認識到基因在遺傳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很多家族遺傳疾病是由於染色體中的基因發生突變引發的,部分遺傳領域學家已經可以定位到某些遺傳疾病的致病基因,理想的情況下只需將致病基因切除掉,替換成健康正常的基因就能治癒困擾了幾代人的家族遺傳疾病。然後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將違背倫理,如果人類可以自由修改自己的遺傳基因,幾十萬年的進化可能只需在一天內完成,美好遠景的外衣下可能隱藏着巨大的危機,基因技術將帶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雖然基因技術現在仍然面臨着很多爭議,但是我相信先進的技術總是在不斷摸索、犯錯、修正中螺旋式前進的,科學家們將爲我們揭示更多基因的奧祕,我們人類也將能夠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命運!

《基因傳》讀後感2

眼間離開工作崗位一月有餘,原來工作的時候,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思考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如何使自己脫穎而出,沒有閒工夫閱讀和思考與財務無關的書籍和知識。真的很難想像我是如何在三天的時間裏閱讀完這本54萬字的《基因傳》,也許正是因爲過往的專注與偏執,反而是禁錮了思維,沒有看到世界的五彩斑斕和神祕莫測。

《基因傳》買回來數月一直塵封在小書櫃裏,當初買這本書是因爲有人推薦,因此附庸風雅罷了。買回來後被厚厚的大塊頭嚇到,於是迅速插到小書櫃裏視而不見,直到12月回家休養身體後,因無聊至極而隨手抽出來準備胡亂翻閱一下。讀完封面內側的作者簡介,頓時被驚到,原來一直秉持術業專攻的理念,被作者的經歷顛覆,真沒想到,人生的跨度竟然還可以這麼的寬泛。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印度裔的美國醫生、腫瘤專家,曾就讀於牛津大學、並在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同時他還是一位知名科普作家,他於2010年出版的《衆病之王:癌症傳》竟然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我很難想像這兩個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領域是如何在一個人身上被觸及的,於是我帶着好奇心開始閱讀本書,想看看科學工作者是如何運用文學的語言來給普羅大衆科普基因知識的。

本書從回憶作者的家族史開始,以家族病史爲引言,以遺傳學的研究與發展爲主線,向我們揭示了神祕的基因是如何主宰人的一生,科學家們又是如何與基因缺陷抗爭從而期望使人類不斷優化,實現完全控制人類自身發展目標的。讀後感·作者分別介紹了家族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堂哥,患有躁鬱症的三叔,以及精神失常的四叔,因爲這些家族病史的出現,作者也無時無刻不在擔心這種遺傳病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間對自身以及家庭造成不良影響。

那麼,我們的身體和性格真的是受基因控制的嗎?基因是如何作用於我們的身體,控制我們的行爲,影響我們的生老病死的`呢?這些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小玩意多麼的神奇,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去探個究竟,去了解我爲什麼會成爲現在的我,是什麼在控制着我,主導我人身的發展?我將研究基因的發展進程擬成了一張圖表,探索基因研究的歷史線索。

這本書帶我領略了科學的神奇之處,也讓我們可以從科學的角度來思考,我是怎麼來的,我怎麼會變成現在我這個樣子的。由此開啓認知自我的奇妙旅程,同時憧憬人類將不斷進化的美好未來。

《基因傳》讀後感3

在新冠疫情管控最嚴的那個時段,趁着閒暇,我閱讀了《基因傳》。或許是因爲對新冠病毒這種不熟悉但卻是致命的、看不見摸不着的存在有着某種好奇,或許是新冠疫情觸發了對生命的敬畏,渴望更多地瞭解有關生命的各種知識,促使我克服大量專業上的障礙,通讀了這部作品。

《基因傳》是2016年出版的一本介紹基因理論起源、發展和對未來展望的科普性讀物。作者印度裔美國人悉達多×穆克吉是一位醫學博士、腫瘤醫生,先前出版過普利策文學獎作品《衆病之王:癌症傳》,是知名的生物醫學科普作家。

這本書從孟德爾透過豌豆雜交發現獨立的遺傳單元開始,將基因的故事娓娓道來。上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識到遺傳物質以資訊的形式傳遞,下迄於中國科學家透過“編輯”改變人類基因組昭示後人類時代的來臨。中間高潮迭起,尤其對基因的定義、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基因重組與調控等關鍵環節的描述,既有充分的故事性,又凸顯了科學家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奮鬥拼搏精神和人文情懷,讓人不忍釋卷。

書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每當遭遇科研困境時科學家們的態度和突破方式,這讓我對我們的基礎科研充滿了期待。

作者說基因是科學史上最具挑戰與危險的概念,誠然!在整個20世紀,原子、字節、基因這三項極具顛覆性的科學概念得到迅猛發展,將人類社會引領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原子的發現帶來物理學革命,字節的發現帶來互聯網革命,基因的發現帶來生物學革命。既然是革命,必定會充滿着矛盾與衝突,科學家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也表現出林林總總的人性特點,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當中發揮着他們獨特的作用。正如我們熟悉的原子物理學故事中,原子彈差一點被德國法西斯掌握用來對付文明社會那樣,基因也曾經被一些科學家推薦給納粹,用於他們推行種族淨化的紐倫堡法案,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實驗。原子能是一把雙刃劍、基因又何嘗不是?

村上春樹的《1Q84》中有一句話“究其根本,人類不過是攜帶基因的載體與表達功能的通路”。這話說得不帶一絲情感,甚至讓人毛骨悚然。我們這些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一定要警醒!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無限接近生命的真相,當我們能夠掌控和改造人類基因時,“人類”的概念也許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後人類時代正在來臨。《基因傳》所講的故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基因傳》讀後感4

這本《基因傳》的作者是印度裔美國人悉達多穆克吉,同樣的他也是大名鼎鼎,曾榮獲了普利策獎的《衆病之王—癌症傳》的作者,他不僅是一名致力於人類生理學和醫學研究的科學家,他更是一個視科普爲己任的暢銷書作家。他的書在向我們全面講述權威知識的同時,也同樣具備清晰的條理,和通俗易懂的語言。此次,作爲主攻人類癌症方面研究的科學家,透過給基因立傳,完整的展示出人類對於遺傳這件事情的各個認知階段,和做出的努力探索。

初識本書,迫於16開本、近600頁、共54萬字的大部頭外表,我遲遲難以開啟局面,直到我鼓足勇氣,讀完了序言——骨肉同胞之後,我驚訝於本書並不是一本學術科普性質的專業書籍,而是一部有血有肉娓娓道來的並不枯燥無味的“傳記”。之所以讓我感覺到本書是講人性,而非全理性的說教,是因爲這一開始的作者序言。

同衆多立志學醫,希望成爲一名醫生的醫學生一樣,魯迅先生是因爲親歷見證了病重父親的就醫經歷,而作者同樣也有着接二連三頻繁發病的家族遺傳病,因此,讀完序言,我彷彿感覺到了,作者在進行這些關於遺傳的探索和思考時的感受,聽到他在寫作這本書時,希望世人客觀看待遺傳的內心呼喚。出於對家族遺傳真相的探尋,使這不再是一部冷冰冰的論著。這時再看這本大部頭,好像也柔軟了許多。

《基因傳》以擬人的視角,穿越了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以人類對遺傳的認知作爲線索,將數百年來,我們關於遺傳所做出的一點一滴的探索,都全面而且詳細並不枯燥的呈現給我們。從19世紀40年代,其貌不揚的年輕修士孟德爾進入修道院開始,再到1962年克里克和沃森在《Nature》發表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直至現在人類已經開始試圖,以基因介入的手段開展基因治療的時代。

本書的篇幅並沒有浪費在學術問題的討論和推想當中,而是大多都在致力於將人類每一步的探索有血有肉的呈現給我們。因此,本書實在當得起《基因傳》這個傳記體的名字。

本書的時間區間設定在1865——2015之間的這150年裏,這是在這歷史長河中彈指一揮間的區間裏,人類對遺傳學的認知和探索完成了由古典認知階段,到目前試圖介入改變和干預人類遺傳的後基因時代,這之間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書中作者爲我們總結爲六大歷史階段,而在每一階段代表的都是一次人類認知的偉大革命。

《基因傳》是中信出版社的見識城邦出品,本書爲基因立傳的方式革新了我對於人類遺傳這件事的認知,也再一次印證了:中心出品,必屬精品。

《基因傳》讀後感5

好久沒有讀過關於科普的大部頭書了,《基因傳》一拿到手感覺居然是興奮的,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看到自己的欠缺,會渴望吸收到更多的知識,有目標的閱讀會讓自己發現原來主動求知的慾望真的會給人帶來快樂。

關於遺傳、繼承,印象中最早接觸應該是中學的生物課上聽到的脫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然後隨着科技的進步這個詞彙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種影視作品和小說中,尤其作爲愛看推理探案小說的我來說,聽到的頻次更多。這個詞不再陌生,也知道了這是每個人在世上獨有的唯一的身份認證,基因既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切生物資訊的基礎,破解了基因的執行機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奧祕。這些高大上的論述挺多了就記住了,但也僅僅只是知道這些理論此而已。

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洲的大多數國家還是處在教派統治思想的狀況,神創造世間一切萬物的概念根深蒂固,基因的提出不僅對於生物學的發展來說是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更是掀起一場超極大的風暴。

《基因傳》這本書的作者悉達多·穆克吉以自己的家族遺傳狀況爲引子牽起了遺傳這個話題,然後用樸實而平和的語言完整講述了基因這一理論的前世今生、研究的演變過程以及未來要面臨的挑戰和難題,並按照時間順序逐步展開。作者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把所有涉及到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也串聯其中,在讀者面前展開的是一幅寬廣的畫卷。從達爾文如何走上科學研究之路到描寫孟德爾豌豆種植的研究,逐步解密遺傳和基因的密碼。

從過去神學院教會對科學發展的影響到科學家們如何在探索實踐中發現問題產生質疑建立新的學術理論。真實記錄了科學家們的合作與鬥爭、成功與失敗。也講述了基因理論被政治歪曲利用導致的歷史災難和教訓。人性、政治、倫理、道德、科學的激烈碰撞爲人類的進步提供了動力。這是一部反映基因發展史的傳記,也是一部科學家們在探究基因奧祕的過程中歷經艱難、堅持不懈的奮鬥故事。既能當一部科普讀物來說,也可以看成是一本解密基因問題的故事書。

目前,基因測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術迅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完成了全部人類基因的比對與測序工作,人類征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對人類的行爲、性格、疾病、種族等有了更詳盡的研究,當我們能夠掌控和改造人類基因時,這不再是科學理論這麼遙遠的高山而成爲了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必要常識。

這本書最大的好處是知識面涉獵廣泛,相關的歷史人物、事件啥都有介紹,讓我在最近的各類答題中總有壓到寶的感受,算不算是額外的福利呢?

《基因傳》讀後感6

“你在凝望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你”

以往,基因留個我的印象是神祕強大,但發揮原理卻並不清楚,只需安心享受它帶來的成品即可。但它真的一直存在麼?它是否能被掌控?又是何人發現了它?諸多疑問都能從本書得到解答。

作者慕克吉是名高學歷的腫瘤專家,兼科普作家。來自叔輩的遺傳疾病困擾着他的家族,而他在尋找真相的途中探索到衆生之源,也就是基因對人類歷史的強大影響力。人類對基因長達3000年的探索,透過本書的濃縮,完整呈現在我們面前。

因爲親歷缺陷基因帶來的痛苦,作者毫不遲疑地將自身感情帶入其中。飽受折磨的親人,間歇發作的疾病,來自未來的恐懼。這都讓清楚遺傳性疾病發病概率的作者焦慮萬分又無可奈何。除此之外,他還詳細描述家庭成長環境,將其與疾病的爆發相關聯,畢竟,環境也是造成基因突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基因”可作爲一個特殊存被人們不斷尋找,理解,發現,利用。按照時間順序描述的基因史,能讓我們更好理解這個複雜神奇的過程。基因與人類的關係,也遠非“共存”所能形容,每次涉及基因的歷史,都會涉及全體人類。我們經常用無知來驗證基因的威力,但結果的慘烈,遠超納粹時期的種族滅絕。突變的基因,無解的缺陷,狂熱的科學家創造奇蹟的同時,也帶來龐大的副作用,結果便是,將危險的神祕成果束之高閣,期待後世加以開發利用。

現代生活中,基因技術得以高速發展,嬰兒的很多遺傳疾病都能提前防控。但是,這樣的成果絕非偶然。關於優生學,實在是一部漫長的發展史:該理論最早由達爾文的外甥提出,又在上層階級推廣。而資本主義國家,爲了鞏固權利,更是一度透過人工篩選缺陷人類,並實施絕育。希特勒造成了人類史上最爲慘烈的災難,這何嘗不是基因的報復?

不同於科幻電影,每個人體內都確實存在着來自先祖的基因,我們都是生命傳承的載體。雖然這個改年對現代人來說想當小兒科,但在過去,可沒這麼簡單。不論是神學掌控的時代,還是君主統治的社會,想說服大衆,只能透過真實數據與試驗才行。達爾文出海採集標本,孟德爾培育豌豆試驗。人類對基因的瞭解,正是源於先輩們的不懈努力。到了近代,雖然科研設備得到充分發展,但人類仍需要不斷思考,研究,才能更加好地利用基因造福人類。

因此說,人類對基因的追求是基於本性的挑戰!